《答疑》一                                      2024-09-14

各位同學大家好,最近我們收集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次回答不完,準備分次進行,爭取大家都能從每個問題獲得更多的啟發。我們沒有按照提交的順序,只是隨機抽取,所以把每個問題說清楚後再進入到下一個。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無想天和四空天。

【問】:在二十八講的第二十講,講到大乘菩薩行法非是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與第十九講,佛教修行者要避免墮入無想天和四空天。這二者有沒有矛盾?請教張師兄這兩種說法該如何準確理解?

【答】:在二十講談到菩薩行法,非是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這裡面的重點是要我們知道大乘菩薩行法是以般若智慧為核心的,即以自性智慧為核心。因為自性智慧所生起的一切法,其中就包括無想天、四空天的一切法。所以從菩薩行法的角度講,沒有辦法離開無想天、四空天。

第十九講裡談到佛教修行者要避免墮入無想天和四空天,主要講的是:不要誤以為無想天和四空天就是成就位。

因此,第二十講裡講到的非是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目的是提醒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不要執取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在行法實踐中也不要誤以為無想天、四空天就是成就地。兩個講的是一個意思,所以不要誤解。要知道,大乘菩薩行法不要遠離無想天、四空天和修行者避免墮入無想天、四空天並不矛盾。另外,修行者不要誤以為無想天、四空天是成就位,但也不是說修行者不能到達無想天、四空天。對於大乘行者,要知道什麼是無想天和四空天、怎樣是墮入無想天、四空天、怎樣出離無想天和四空天。

目前的許多修行者,可以說是大部分人,都把無想天和四空天當做了成就地。很多人認為的開悟、見性,其詮釋的實際都是在無想天、四空天,這是致命的錯誤。在第十九講談到的要避免墮入無想天和四空天的意思,就是不要誤以為無想天、四空天是成就地。

簡單來講,凡是認為我們在行法實踐中不加思索就能見性,修行不用大腦,這些都是指向無想天的。我們聽到太多的人講到修行不要用大腦、不要思惟,只要一思惟就進入凡夫地,凡是這種說法的,都是指向無想天。實際上講他能到四空天是抬舉他們了,他們沒有辦法到四空天。

所以開始修行,引領的上師、師父很重要,好的師父大於勤奮和努力,有了好的師父,勤奮努力纔有用。反之,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師父引領,勤奮和努力大部分都會是南轅北轍。有些人可能在某個行法階段可以指引我們修行,甚至在某一點上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提攜引領,但是可能過了這個階段就需要換個方法纔行。好的師父會讓你看到行法實踐的邊界,同時還能帶領你打破邊界到達一切法。

什麼時候知道去選擇自己的師父呢?最少要到見性位時,才能知道怎樣纔是好師父。因為到達見性位後,逐漸就能知道怎樣纔是符合佛教行法理論和佛教的核心思想、能鑑別怎樣的善知識是可以跟隨的。

在見性位之​​前,自己該如何選擇呢?以前曾談過,修行者在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具有幾種特質:第一個就是要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任何人、任何權威都不要盲目相信,不要迷失。第二個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深入經藏,不斷進步。這是兩個重要的條件,即便沒有見性,如果能保持這兩個特質,到達見性位是不困難的。

【問】:您剛才這個解釋是否是說:對於無想天和四空天的是要出入自在,是這個意思嗎?

【答】:佛教修行者最終要能做到對無想天和四空天出入自在。整體來說,我們墮入無想天是很容易的,剛才提到不加思索、不用大腦、停止思惟,這些都是指向無想天。如何從無想天、四空天出離,其實也很簡單,在《大智度論》裡就有詳細的說明,怎樣處理無想天、四空天的問題,總而言之,就是一種方法:生起思惟。

現在的修行者不在於能否到達無想天和四空天,在於我們誤以為無想天、四空天是成就位,而且這種誤解特別普遍。當我們到達見性位以上,實際上無想天、四空天都是可以任意出入的,休息的時候可以到無想天,經典中常常記載世尊休息的時候就到無想天。

【問】:您剛才說很多人認為修行就是不用腦,我確實看過這些言論,首先就是不要用思惟。您的意思是說這句話的反面則是對的,就是修行要用腦是嗎?

【答】:對的,修行要用大腦。剛才談到不管見性位之前、或之後一定要保持理性,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任何人、任何權威不要迷信。

第二步就是要深入經藏,不斷進步。至於說我們怎麼能夠判別我的思考是在凡夫地,還是正知見、正思惟,這其中有許多標準。

【問】:您說的這個問題,跟我以前所學的知識有些矛盾,就是修行要用腦和修行不用腦。

因為腦是物質基礎,我是這樣想的,不知道對不對:如果佛法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話,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修行要用腦。也就是當我們研習佛教的時候,要用思惟來分別,因為人的辨別或認知,只能通過語言,但到真正修行的時候,是要放棄思惟的,是這樣嗎?

【答】:不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思惟。

【問】:假設二十四小時的修行時間,除去必要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會用到思惟。而真正成佛道,您的意思是隻要在書本上研究,明白道理就可以成佛嗎?

【答】:不是這個意思,我詳細跟你說一下,您以前是不是沒聽過我們課?

【問】:我沒聽懂,因為我有很多問題,有問題沒解決時,我就過了。

【答】:沒關係。我們的行法實踐為什麼不能離開思惟,這在經典上有若干處,很多都在講這件事。

首先,在《大般涅槃經》裡,世尊談到【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生起行法實踐,能得無上正覺】,這是很關鍵的一句話,要明白為什麼佛陀會講【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無上正覺】。反過來講,人天眾生一定有一種特殊的品質,與其他有情不同,而我們就是用這種不同的特質去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這個邏輯很嚴密,對不對?

【問】:我理解這句話,就是因為我們有思惟。

【答】:對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與其他有情眾生相同的那部分去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並不是它不重要。但是我們不能指望用共同的那部分去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而要用人天眾生所特有的品質去得解脫和無上正覺。

第二就是要找出人天眾生什麼地方與其他眾生不一樣。世尊在《阿含經》中談到,南閻浮提眾生有三樣東西與其他眾生不一樣,其中一樣就是南閻浮提眾生能造業、能生起行法實踐。

另外,在《大般涅槃經》世尊具體的談到【是故菩薩思惟,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世尊強調了思惟的重要性,通過思惟才能進入大般涅槃。

在般若經中世尊與須菩提長論義,也談到【名相言說即菩提義】。我們生起菩提心,名相言說,就是菩提的真實意義,「義」代表真實的意思。所以名相言說是人天眾生特有的品質,我們就是利用這個特質去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

在《華嚴經》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特別是十行位以後,經文裡會常常談到,在某種情況下,【菩薩當作如是思惟】,意思是在那種情況下,應該以這種方式思惟才符合解脫和無上正覺。另外在《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世間自在王如來演說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然後法藏比丘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等等,裡面也是要思惟。

【問】:您所說的所有的例子是我們人天所具有的獨特式思惟方式,但我理解,是說這個思惟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如何行事,如何去做,就是在思惟的基礎上理解了,就可以去實踐。

【答】:對。您是說實踐本身是不需要思惟的,是嗎?

【問】:我不是說剛才您舉的那些引經據典,我的理解是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會有相應的指導思想,這個指導思想是指導我們的實踐行為。

譬如您剛才說的四空天、無想天,其實有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是:我該怎麼分辨我是在四空天、無想天,還是真正的佛道?尤其是現在我還沒到那裡,那麼我怎麼才能到那兒?哪怕是無想或四空天,是用思惟到達?就我這個層次,應該怎樣作?

【答】:您的意思是說,怎麼判別是不是在無想天和四空天?

【問】:不是,您說很多修行人其實是在四空天或無想天,但我認為有人是,但大多數人不是。比如說我或我知道的一些喜歡冥想的人,我估計可能都沒有到過四空和無想,有時候我都不知是不是幻覺。

以我現在層次,實際修行方法是要偏思惟,還是應該做某些實際修行?怎樣纔不隻流於理論?

【答】:當我們說修行實踐不能離開思惟時,談到「時刻不能離開思惟」,      這裡我們要強調一下「思惟」。覺知、思惟有兩類:一種是依賴於根本智/根本無明的力量,無加行力生起的。這一部分的覺知、觀察、思惟不需要您作意,是共一切有情的,所以這部分不算修行。因為一切有情皆有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包括動物,並且他們能做出分別判斷,這些都是不需要作意就能保持,都是自性法生起的。

我們講的保持思惟是指當您面對某一法的時候,不能以遠離或止息自己的思惟作為行法來逃避面對這一法,這是原則。

講行法實踐不能離開思惟是指在差別智行法裡,當有一件事情影響到我,我開始對它生起關注,這就從根本無明根本智轉到了一念無明和差別智。因此,我們講的思惟是在一念無明與差別智裡來講的。真正的行法實踐是在差別智裡生起,不要依賴於根本智、根本無明,那是共一切有情的。

【問】:您的意思是說我在學淨土法門的同時,不應該排斥其他法門的學習?

【答】:學習淨土宗經典,不是說要不要排斥其他思想、其他學派、其他法,而是要仔細的分辨您講的淨土是在我們思惟的內容上,還是在思惟的模式上。因為您剛才談到的一些東西都是強調在思惟的內容上,而我們講的保持思惟是通過內容鑑別思惟的模式。

【問】:我想請教的是思惟和實踐之間的關係。例如我現在修的是淨土宗,用一句佛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我想去,我願意去,然後我就一定能去,一定有西方極樂世界。我是基於這個綱領來唸佛的。淨土宗有很多理論,對我來說,總結出來的理論這是屬於思惟。因為要理解它,為了不迷信,我會看一些淨土宗的理論,在我理解認同的基礎上,我相信這句總綱領,然後實踐,這是我的理論和思惟;而我的實踐就是念佛,唸佛的時候不可能去思惟,不去想佛經中某一句是什麼意思。

我現在的修行方式,包括思想和行為與您剛才舉的例子說修行不用大腦或修行用大腦,您覺得有衝突嗎?我到底是用大腦還是沒用了大腦?

【答】:您說唸佛是一種行法,在唸佛之前,我們要明白它的理論。

【問】:我通過思惟認可了這個理論,理解了之後,指導我去做。我理解您講的思惟和實踐,但是我不是很理解您剛才講的思惟模式等名詞。就我個人目前的行為方式是否符合華嚴的要求?或我念佛的時候也要想著理論?

【答】:您目前的行法不符合華嚴行法理論。

我們要從民間信仰的,或者說權教、別教的行法轉入華嚴行法。其實沒有什麼華嚴行法,華嚴行法就是真實的佛教行法。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佛教大多是民間信仰,最多是二乘聲聞階段。《華嚴經》是龍樹菩薩把佛教思想的核心集結成為一部經典,它與其他經典的核心差異就在於《華嚴經》講清楚了行法理論以及如何甄別是不是佛教行法,所以並不是說華嚴行法與其他教派行法並列。

如果宗派思想和行法實踐跟華嚴思想相違背,就不在佛教的思想體系裡面。您可能以往沒有接觸過這一部分,慢慢來是可以把它認識清楚的。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也是從那個階段過來的。

您剛才說我理解了淨土的信願行,然後我念佛,我是不是就可以往生,是不是符合《華嚴經》對於行法實踐所做出的標準?並不符合。為什麼?這個問題要展開很大。因為您剛才談到了祖師們所講的信願行,依信願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現在的問題是您如何理解「信」,如何理解「願」,如何理解「行」?比方說「信」,華嚴行法的「信」跟您所說的「信」有沒有差別?您是如何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的?

【問】:您的意思是說怎麼「信」?

【答】:在您看來信願行的「信」是指什麼?

【問】:我就是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啊!

【答】:就是接受。因為有人告訴我,那裡有極樂世界,所以我相信對不對?

【問】:我不覺得是。我不會說那裡有一個地方,我知道佛法講心法,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心現的。我不會說在意念中,不能去臆想某一個地方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我是這樣理解的。

因為我沒有接觸華嚴,最樸素的理解就是佛法是講心法,心是無形的,因果也是無形的。所以我認為就像印光大師說的,當你的正信,比如說冥想打坐,我不是為了什麼打坐,我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幻的,在修行打坐的過程中試圖將我的五官意識、我的感知放棄,也不能說放棄,就是說我不想受其欺騙,因為我認為人的五官功能是極其有限的。例如我們所見是某個頻率,所聽是某個頻率,即使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五官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好的工具。那我們憑什麼相信通過這種不完備的工具,反映我大腦的東西是真實的。這就很像駭客帝國,所以我本身就很相信佛教說的,這個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說我不認為我眼前的東西不是真的,我只能說它跟真的相差太遠。因為我所能判斷的東西範圍太小,不是說它不存在,而是說它不真實,沒有如實反映。

【答】:在您看來什麼是「真實」?

【問】:我想求「真實」,我認為「真實」至少不能通過我的五官去臆想,比如我打坐我要想幹什麼,想看到佛像什麼的,因為受限於我的五官,所以我必須放下這些六識,讓它完整成一體時的那個「真實」。

【答】:您放下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之後,那個「真實」還在嗎?

【問】:這個就是「真實」啊,當然我沒有那功夫了。

【答】:您不是沒有這個功夫,您恰恰說了一個很關鍵的,就是我們去除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之外,沒有另外一個真實,您指的那個「真實」在佛教裡叫「斷滅」。

【問】:我說的「真實」,當然我沒見到,您是怎麼評判我說的那個「真實」,或者說我追求的「真實」叫作「斷滅」?

【答】:沒錯,就是「真實」這個東西,您在「真實」的對面有一個虛妄法,對不對?所以虛妄法之外還有一個「真實」。

【問】:對,我不認為它是二元的。所以我才說放下以後,我想它就是一元,就是一。現在所有的討論語言本身就是二元,你只要說出來就一定是二元。我剛接觸華嚴,想學習華嚴。我理解您說的意思就是說淨土宗是錯的,對嗎?

【答】: 沒有!

【問】:Ok,我理解錯了。

【答】:是這樣的,所有佛教修行者都可以到達極樂世界,問題是您講的極樂世界,跟佛教裡講的極樂世界是不是同一個?這要講清楚。比方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對這句話怎麼理解?這個「有」是怎麼有的,這要用思惟才能告訴我們:哦,原來是這樣有的,而不是那樣有的。好像我剛剛問您的信願行,「信」是怎樣的?您剛才談了一些,但是輿華嚴行法談到的十信位的「信」還不一樣。

因為華嚴行法講十信位的「信」是自性本身為我們的行法實踐做出保證,以這種方式生起的「信」是能保證以這樣的行法實踐,一定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當我說某某某告訴我的,或是沒有符合我們自性本身的那種「信」的品質的時候,那個「信」是沒有辦法做出保證的。

保證的意思就是依自性法的規定性,一定能夠到達,就是佛陀講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句話是佛陀講的,是佛陀所做的保證,就是那裡真的有極樂世界。然而,問題是我們如果不理解佛陀講的這句話,就沒有人為我們做出保​​證,即保證我的「信」能到達極樂世界。

【問】:嗯,我理解了

【答】:因此,要仔細鑑別信願行的「信」。祖師講的沒有錯,信願行一定到,但問題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認為說我現在有信、有願、有行,但我卻沒有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這個「信願行」不符合極樂世界應該有的「信願行」的規定性。只要符合極樂世界的「信願行」,一定能到極樂世界,並且是現在就能到極樂世界,而不是等死了之後去。

關於「信」,您可以回去再想想,就是您的「信」是否能夠為您的行法實踐做出保證,我這個行法實踐是否一定能到達極樂世界。如果您覺得這個是可疑的,不一定能保證我去,那就要問清楚您的「信」是不是符合佛教裡本來定義的那個「信」,因為《華嚴經》十信位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關於十信位,我們在講義裡談到很多,很多同學已經明白了,就是文殊菩薩上來就講《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為什麼?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從名號開始,即注意某一法的時候,從這兒生起思惟。思惟的第一個特徵就是給名號,然後自我因素的參與生起思惟,這個思惟要符合佛教行法的規定性。比如淨土宗這個「信」就要符合極樂世界生起的規定性。只要契合,馬上就到極樂世界,而不需要等到下一輩子。

【問】:回到剛才的問題,修行要不要思惟?修行不用腦是錯的,修行用腦是對的。我們就講淨土宗,因為其他我也沒接觸過,唸佛號的時候,您認為它是一種思惟嗎?

【答】:唸佛號不是思惟。

【問】:唸佛號是不是行法呢?

【答】:唸佛號是共外道行法,我們不能否定它是行法,也就是說念誦「阿彌陀佛」這幾個字,它是共外道行法。

「念」阿彌陀佛的意思不是指我念一句阿彌陀佛,而是說「念阿彌陀佛」裡有動詞、有名詞,所以要講清楚什麼叫做「念」。如果不理解什麼叫「念」,只是每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於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這就是共外道行法,不是佛教的核心行法。

【問】:這個名詞是啥意思?

【答】:就是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您每天念誦這個阿彌陀佛名號是共外道行法。我希望您要明白佛教的核心思想,不是給您一個方便,你念誦就可以,不是這個意思。

【問】:我知道《華嚴經》比較博大,因為我所學的有限,那麼淨土宗唸佛的這個修行方法是思惟還是不思惟?

【答】:它不是思惟,它是共外道行法。

【問】:您是說它不是佛法?

【答】:它是共外道的行法。如果從見性位來講,如果只靠念一句名號往生極樂世界,是沒有辦法到達實報莊嚴土。

這句話是在哪說的?我來給您找出經典依據,在《大寶集經無量壽如來會》裡面講的。在其他經典那句話不是很明確,但在《大寶集經無量壽會》裡佛陀講的很清楚,就是如果修行者不能夠信己善根,就不能花開見佛,住宮殿中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見菩薩。意思就是若不能信己善根,不能從自性地生起這種唸佛的方法,不符合佛教的核心思想的話,就不能到達實報莊嚴土,這是在《無量壽經》上講的。

【問】:可是除了實報莊嚴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凡聖同居土,還有一個邊地疑城是可以唸佛到的,是嗎?但在《華嚴經》這不叫佛法,是這意思嗎?

【答】:是這樣的,生命解脫之前的所有行法都是共外道法,也就是說我可以這樣做,別的宗教也可以這樣做。到見性位後才真正進入到佛法的修行。

【問】:可是佛法是包括這個的?因為佛法有層次,還有小乘佛法,應該包括這些法,不能說淨土宗就不是佛法。

【答】:不,您把這句話擴大了,我們並沒有說淨土宗不是佛法。

【問】:淨土宗的信願行和修行是什麼修行方法?

【答】: 您必須想清楚,淨土宗是宗教的淨土宗,還是指佛教裡的淨土宗。因為每一個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要進入梵行清淨,只要是梵行清淨就是淨土宗。行法實踐不離開梵行清淨,就是安住極樂世界。問題是共外道的極樂世界,是不是佛教講的極樂世界?要甄別清楚佛教的行法實踐,它有嚴格且準確的標準。我們是通過這些標準才能知道我的行法實踐是不是符合佛教本來的行法標準,這個標準保證我們能夠獲得那個成就位的。標準就是邊界,標準就是為我們所做的保證。如果我們不明瞭這個標準,就沒有保證。

【問】:謝謝您。今天開拓了我的視野,但我還得慢慢消化。

【答】:慢慢來,您可以多跟我們同學交流交流,您提到的很多地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碰到過,這個不著急。

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是關於時間和空間。

【問】:佛教理論中的時間和空間有兩方面的屬性:一是時間和空間依於根本智而呈現。另一個就是生命體驗,要藉助時間和空間才能呈現。這第二條生命經驗要藉助時間和空間才能呈現,是指生命經驗,行法實踐要在共法世間進行嗎?還是說經典裡的密法言說的時間和空間,我們要把它還原到自己的生命經驗中?

【答】:這是很好的問題。時間和空間這裡有一個說法不準確,就是時間和空間是依於根本智而呈現,這個不準確。是不是在我們以往的講義裡面沒有明確說還是怎樣,我們再澄清一下。

時間和空間是一切法現前的條件,它不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它並不是依於根本智而生,一般不這樣講,就好像時間和空間是在根本智之外出生的,不是。時間和空間在哲學裡講就是先天條件,在佛教裡講就是依於自性根本智的,是一切法普遍存在中的,不依於自我因素的參與來決定的。這要講清楚就是時間和空間是一切法現前的條件,沒有離開一切法存在的絕對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再說一下,沒有離開一切法存在的時間和空間。

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設想一個沒有任何事物而存在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我們沒有辦法設想一個空間裡沒有任何東西,也沒有辦法設想一個時間裡沒有任何東西。在自然科學,有些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獨立存在的實體,可以拿出來單獨做研究。然而,在佛教不是這樣。時間和空間是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帶給我們生命經驗的必然條件,所以「生命經驗要藉助時間和空間才能呈現」這句話沒錯,所有的生命經驗必須在時間和空間裡面才能呈現。

後面「是不是指行法實踐要在共法世間進行」,這個不對。時間和空間不單在共法世間,在報身世間也是存在的。我們在報身世間生起妄想,在妄想的場景裡面,同樣需要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在佛教是怎麼產生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分別」產生空間,「執取」產生時間,時間和空間必須依賴諸法的存在來呈現。在哲學中,空間是指這一法與其他諸法有差別,所以差別產生空間。時間指這一法的存在本身有一個相續,故相續產生時間。把時間、空間講清楚了,後面的問題就好辦了,就是行法實踐。行法實踐要有生命體驗,有生命體驗就必須有時間和空間的說法。

因此,我們在經典裏常常會看到,世尊給弟子們授記的時候會說在多少劫之後,在某個地方得無上正覺,佛號如何。多少劫之後就是時間;在某一個方位、某個世界得無上正覺就是空間。因此,授記意味著無上正覺必須在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中呈現出來。時間和空間不是指我們世間談到的時間和空間,不是指地球繞著太陽多少圈之後,我們乘著飛船,或以什麼方式到某個地方,那裡有一棵樹,等著我們坐在那裡得無上正覺,不是這個意思。關於時間和空間,我們在談到宗教經典的密法言說的時候著重講過。

這個問題還談到「經典裏密法言說的時間和空間,要把它還原到生命體驗中」,這個沒錯,行法實踐不一定是在共法世間,不共法世間同樣需要時間和空間,眾生的想象力是在我們的報身世間,同樣需要時間和空間。關於時間和空間這一塊我們前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剛才淨土宗的極樂世界,在《佛說阿彌陀經》裡,世尊告訴舍利弗尊者【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就是在空間上講的,從是西方有空間,我們怎樣到那兒去呢?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說【臨命終時,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從若一日到若七日這中間指的是不間斷的,代表過程,就是行法實踐是不間斷的、非跳躍的。

七天代表體驗的整個過程,不是指我們世間的一個星期,念一個星期佛號就到極樂世界,不是這個意思。它講的是在我們生命體驗裡從開始生起,直到這件事結束,這中間的所有過程、所有體驗,我們都能如實知、如實獲得,用經典的語言,就是若一日到若七日,並且如果這個過程是按照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的形式生起的,以正思惟、正知見為核心的,那麼身心覺受就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下面的問題是關於所在世界。

【問】:我一直以來的疑問就是關於我們身所在世界,現在的世界是我們的自我分別、思惟、選擇、定義出來的嗎?怎樣超越?

【答】:首先要明確一下,什麼叫「世界」,「世界」是指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加上我們對它的覺知、思惟、分別、選擇、判斷。也就是說,這個世間的山河大地、草木蟲魚,如果我們沒有對它生起覺知、思惟、分別、選擇、判斷,沒有自我因素的參與,這個山河大地、草木蟲魚不稱其為「世界」,它只是一切法的存在。「世界」一定要有自我的參與,要有我們對一切法普遍存在的覺知、思惟、分別等等,這兩個加在一起才叫「世界」。

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是出於自性作用,它不能直接成為「世界」;只有在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有覺知、思惟的參與之後,才叫「世界」。因此,「世界」是自我因素創造出來的,它不是一切法存在本身自然帶來的。在這個定義裡,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儘管我們自己所在的世界是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有分別、思惟、選擇、判斷的參與纔有的世界,譬如我在娑婆世界、他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但並不是靠自我的妄想就能創造「世界」。「世界」是不能靠純粹的唯心論的那種力量來創建的,它不能離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也就是說,不能是純粹的唯物主義,也不能純粹的唯心主義。

自性根本智本身提供自我因素參與一切法的能力,自性本身又提供一切法普遍存在的素材,但是自性並不直接提供你在這個「世界」、他在那個「世界」的結果。就是說我在某個「世界」,這個結果是靠自我因素的參與纔有的,這是關於「世界」。

超越是什麼意思呢?「超越」不是要遠離當下一切法普遍存在本身,而是要「超越」自我因素參與一切法的方式,也就是要修改我們參與一切法時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的模式,通過改變模式來改變我們所在的「世界」。

譬如說廚房裡有各種食材,各種材料是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材料並不等於食品,一流的廚師可以做出美味佳餚,而不入流的廚師、沒有經過訓練的廚師,他做出來的東西就很難喫。因此,並不是廚房和材料有問題,而是廚師的水平不同,所以同樣的材料做出的東西就有不一樣的味道。

從行法實踐的角度來說,什麼是「超越」?我們因爲受到一切法的生滅、流轉、束縛和影響,纔有了種種的困擾、煩惱,所以經典才談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超越」的意思就是通過自性智慧,令心安住在一個不變的法則中來應對不斷變化無常的一切法,用《華嚴經》的語言,就是安住梵行清淨、行法精進。

若修行者能安住梵行清淨、行法精進,就到見性位,入阿鞞跋致地。阿鞞跋致地就是不退縮、不動。「不動」就是不離當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在當下的一切法裡就能夠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就叫做超越,即超越生滅、流轉帶來的束縛和影響。

【問】:我可不可以說說我的理解?像您說的,首先說世界,我理解「界」是指空間,「世」是指時間。我們的世界是三維世界,時間是三維之外的。因為三維世界是長寬高,都是雙向的,只有時間是單向的,有去無回,所以是三點五空間,時間是因為空間的變化而產生。那麼超越,就是當沒有空間的變化時就超越了,是不是就是入定的時候啊?為什麼說到極微細、極微細入定的時候就超越了?因為超越了空間,所以超越了時間,是這樣嗎?

【答】:您說這一具兒,在自然科學,或以往聽過關於對世界的定義,講的就是這一塊,一個講時間,一個講空間,沒錯。

談到這個問題,定義世界要不要突顯自我因素的參與。因為從我們行法實踐的角度來講,所定義的世界不是自然科學裡講的那個世界。剛才我們也談到,對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身,我們不稱它為「世界」,儘管它也是在流轉的,也是有空間的,這裡談到的「世界」是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所以您談到的世界定義,這樣講也沒關係,因為在不同的領域和思想體系裡,都可以對世界做出定義。

但是,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要強調有自我因素的參與,不同模式的參與創造出個人的不同生命體驗,於是乎我們個體身心所處的世界就不同。儘管我們同樣在這個世間,同樣面對山河大地草木叢魚,但我們每個人所在的世界並不相同。如果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講,我們所在的世界是相同的。因為我看到山河大地,您也看到山河大地,我們是作為一個個體到這個空間裡面來的。

【問】:對,我特別贊同,就是這個世界實際上是有我才產生的,無我就沒這個世界,我是這樣理解的。所以我很贊同這個說法,不知道對不對,所以這個世界像您說的,就是由我產生的。

【答】:對,超越時間和空間,您剛才談到極微細、極微細入禪定的時候,這在其他的善知識的講法中也說到,我們每個念頭之間有那麼一個空間、一個縫隙,是我們入甚深禪定時所需要的,有本事進入那個縫隙就到甚深禪定。

我們為什麼總是講華嚴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因為龍樹菩薩是證到了那個位置,他把佛教的核心思想拿出來。無論兩個念頭之間的縫隙,或是入甚深禪定。那您講的甚深禪定是指什麼?

比方在《心經》裡談到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講「深」的時候,我們很少看到有善知識把這個「深」字講清楚,大家都是把「深」字和前面那個「行」合在一起,就是入禪定的時候,他入禪定到五米,我可以到十米,龍樹菩薩到一百米,所以說的是「行深」,他能夠更微細,像GPS精細度能到一微米、一毫米,而我只能到一公里,比它粗糙。所以我的這個禪定功夫比他弱,他叫「行深」,或叫入深禪定。我不知道您剛才講的是不是個意思,對不對?您能告訴我那個入深禪定是什麼意思?

【問】:我理解深禪定,其實之前沒像您這樣想的這麼細。但您現在問到,我突然想到這個深是不是指彌勒菩薩一彈指多少個念頭三百二十億,一彈指間就是很多很多。因為我們是二元世界,其實我有個想法,學佛到什麼程度是差不多?就是別人都說你是傻子和瘋子的時候就差不多了。

從科學角度,因為二元是相對的,速度也是相對的,那一彈指間這麼多念頭,當你的定力達到能分辨這些念頭有多少,越多禪定越深,是這樣嗎?

【答】:您誤解這件事了,您剛才談到是世尊問彌勒菩薩,然後說彈指一念間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一秒鐘能彈七次或九次,於是我們就有多少億多少兆的念頭出來,對不對?那麼菩薩能將裡面的每一個念頭都應該捕捉到,能夠覺察到,您是不是這個意思?

【問】:我是從相對的角度來理解的,那他的禪定深度,當你越近的時候,也就是你是零,因為有參照物嘛。你比如說我,為啥世界是虛幻呢?因為你參照物就是我,我的世界嘛,對吧?從我的眼睛中我是參照物,所以沒有我哪有這個參照物,你沒有參照物,就沒有這個東西。

那個禪定的深,因為定也是參照物,當你靜止到零的時候,你自然能分別出一點點,一動就能知道,是這個意思嗎?

【答】:您誤解了,您是拿自然科學裡的方式來形容禪定,這是不對的。我們聽到有些大德善知識談到菩薩到達八地成就的時候,眼睛就像電子顯微鏡一樣,他能夠看到細胞的變化,不是這樣的。

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關於法數的問題,您可以下來和我們同學們討論一下,就是世尊問彌勒菩薩的時候,世尊說彈指一念間三十二億百千念,這裡面有核心數和微細數。

三十二億百千念不是把某一個念頭,按時間的方式切成多少兆,然後我們入深禪定明瞭其中的某個時間切片在發生什麼。這裡面的細節,您要跟我們同學再討論一下,它代表什麼?

「三十二」本身是一個法數,三十二億百千念是彌勒菩薩能到達的,但他是用什麼方法到達的,我們有同學就能到達,他是怎麼到達的?譬如,我們在定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個「深般若波羅蜜」代表的不光在思惟中能夠理解、能夠呈現,它還能在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如實體驗,這個如實體驗與我們在意地的如實知總在一起,叫做「深般若波羅蜜」。我們先把定義說清楚,然後再講三十二億百千念是怎麼到達的,它不是靠一種跳躍式的方式可以到達。

修行者成就般若智慧,成就自性智慧,什麼叫自性智慧?什麼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自性智慧跟我們凡夫地的妄想有什麼差別?要了解這些差別,為什麼我們在凡夫地就不能到達三十二億百千念,而菩薩行法就可以到達?他是以怎樣的方式到那兒去的?是像電子顯微鏡一樣能夠看到每個電子的變化嗎?還是說他以無上正覺的一種穩定的必然的方法到的?我們要的是什麼?要的是菩薩有一種穩定的必然的方法,能夠看清世間一切法,這種穩定必然的方法出自般若智慧。它是有理論、有次第、有方法,可以讓您穩定的到達那個地方。這種行法越微細越詳細,我們的禪定就越深刻。

【問】:您說的意思是從智慧反映出禪定,但是我們修的不是戒定慧嗎?是因定生慧,應該是先有定後有慧,是不是?

【答】:沒錯,您說的戒定慧是把它分成前後順序了,這在見性位之​​前是沒錯的。但當到達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要知道戒定慧是同時的。佛教講的戒定慧的「定」不是不動的,而是講我有穩定、必然的方法,可以得到那個結果。當我掌握了這種結果的時候,我就不會變動,管這個叫「定」。

比如小學生的數學「1+1=2」「2+2=4」,如果有人跟您説「2+2=5」,您會改變嗎?不會改變,為什麼?因為我如實知「1+1=2」,誰說我都不會變,這叫做「定」。

智慧也是一樣,智慧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方法,能夠讓我們穩定、必然的獲得那個結果。我們通過學校學習,知道這個加減法,一定能得那個結果,管這個叫做「定」。並不是說面對一切法,我不生起任何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就叫做「定」,那個不叫「定」,叫「無想」。

自性智慧提供這樣的能力和保證,能夠讓我們在任何一法當中都能知道這一法流轉到什麼地方去,我應以怎樣的方式在這一法中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這是穩定的、必然的,管這個叫「定」。我給您講清楚了嗎?

【問】:嗯,我還得去思惟,謝謝您。

【答】:沒事,對於戒定慧,如果您已很長時間養成了習慣性的思惟,那我們就慢慢來。

我們今天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