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除恐怖和痛苦的根本因素是什麼?
【問】:
不管是哪個種性的三界有情,在分段生死最苦的時刻,如果能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沒有恐怖和痛苦。我們身邊有許多癌症病人臨終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甚至不再需要止痛藥。這是什麼道理?末學的理解是:一句阿彌陀佛就是阿伽陀藥,這跟您解釋的阿彌陀佛光明加被和本願攝受,就是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好像無法圓融在一起。應該是末學在法義上的理解,哪裡還有盲點?
【答】:
這個問題,有很多地方可以研討,我們先看《心經》。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裏講的很清楚,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就是生起甚深智慧時,能夠「度一切苦厄」。
另外,在《心經》中還提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同樣是說,菩提薩埵是因為獲得甚深智慧力,而心不顛倒;因為心不顛倒,才沒有恐怖。
因此,佛經中已給了答案:要去除恐怖和痛苦,最核心的因素是如實知身心覺受的一切法,是以智慧力的生起,來去除恐怖和痛苦的。
般若波羅蜜是佛教理論中的專用名詞,我們介紹過,它有三個屬性,就是依於本體的、自內顯發的、周遍完備的。既然般若波羅蜜是去除恐怖和痛苦的核心因素,那麼非佛教範疇裡的眾生是否也可以運用,也可以檢驗?
若我們不講般若波羅蜜的作用,只講智慧的作用。那麼,如果
一個人能生起自內顯發的智慧的力量,是否就能遠離恐怖和痛苦?
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這方面的記載有很多。
譬如,蘇格拉底,他是西元前四百年前後的人,不是佛教徒;當時政府判他死刑。原本蘇格拉底是可以逃脫的,但是他選擇了死亡;臨終時,他的一些學生在旁邊,其中就有柏拉圖。
柏拉圖有一個對話錄,記錄了蘇格拉底的很多言說,其中一篇就是《斐多篇》,專門記錄了蘇格拉底死時的情況。
政府判蘇格拉底死刑之後,就給他毒酒,要他喝下去。蘇格拉底喝完毒酒,就對他的學生如實說出了他的感受:我就要死了,我現在還差醫神一隻雞。
那個時代,古希臘有一個傳統,就是一個人生病了,到醫神那裡去祈求;回來之後,如果病好了,就要到醫神面前去供養一隻雞。就好像我們現在到廟裡面去許願,願望實現後,要回到廟裡去還願。蘇格拉底也是一樣,臨終前告訴學生:我這一生誰也不欠,只欠醫神一隻雞。
蘇格拉底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他看來,死亡意味著自在、解脫,意味著大病初癒;死亡不是恐怖與痛苦,而是解脫的機緣。所以從中可知,蘇格拉底臨死時,是以智慧力為核心的,他的心力超越了恐怖和痛苦。
同樣,孔孟思想主張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也是講面對死亡時,儒家行者應有無懼恐怖與痛苦的態度。
還有尼採講的「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也是說心力可以超越痛苦。
從儒家的角度來講,超越恐怖、痛苦是靠「義」和「仁」在心中的力量來完成的。滿清末年,戊戌六君子譚嗣同被斬首時,大聲道:「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同樣說明他的心力已經超越了恐怖與痛苦,從而認為死亡是一種快樂的事情。
因此,佛教中的「以甚深智慧力來超越恐怖與痛苦」的方法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與其他宗教的也是相符的,所以這是針對所有眾生的方法。
問題後面提到:如果能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喚醒這種內在的力量,也是能夠超越恐怖與痛苦的。
我們不排除這種情況,但要看「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是不是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如果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能夠喚醒內在的力量,那麼它就是可以「超越恐怖與痛苦」;反之,我們就要換其他的方法來喚醒他內在的力量。
對於問題中的「一句阿彌陀佛就是阿伽陀藥」,我們要瞭解稱念阿彌陀佛的核心意義。就是說,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是參與助念,這些是作為一種因緣來呈現給往生者的,呈現給其他眾生的。實際上,唸佛助念是要喚醒被助唸的人內在的這種力量,這也是助唸的原理。只有這種力量被喚醒的時候,才會超越恐怖與痛苦。
因此,所有這些理念,若都認識清楚了,後面的問題也就容易理解了,對於「阿彌陀佛光明加被和本願攝受,就是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知道它是如何一致的了。
過去人講「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動,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說的是同樣道理,當一個人的心力能夠到達超越恐怖、痛苦,超越生死的時候,就是泰山在眼前崩裂,他也不會因此而產生恐怖,產生動搖;就算一隻鹿從他身邊飛跑過去,也不會因此而有所轉移,有所退卻,這就是心的力量。
智慧力怎樣超越恐怖與痛苦?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有言說,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會有一種錯覺,認為:修行者會去除身體的覺受,十方諸佛、阿羅漢都是身體上無有病苦的;經上所講到的阿羅漢、菩薩身受諸苦,都是方便說,而他們本身應該是沒有痛苦覺受的。
關於身體上是否有覺受,佛陀在《增一阿含經·四意斷品》第十八卷中,講到【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後面講,【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這段經文講的很清楚,就是身體的覺受不會影響到心的覺受。佛在經典裡是把身體的覺受和心的覺受分開的,靠「心的力量能超越身的覺受」,並不是講身體不受那個覺知。我們常常聽到的說法:當證得阿羅漢時,身體所有諸受都可以去掉;事實上,這是需要準確去理解的。
有沒有這樣的修行者可以去除身體的覺受呢?有可能有,但是佛在經典上並不強調這個狀況。佛告訴我們的是:修行者對於苦樂等受不是沒有覺知,而是要如實知一切覺知,因為如實知,才會有心不受諸苦。所以佛說,是心不受,而不是身體上的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