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輿中觀、唯識、密法的關係
【問】: 般若跟中觀、唯識、密法的關係是怎樣的?
【答】:
般若輿中觀、密法的關係?談到五十三參時,或者是四十位行法,每一個行法階段,般若的具體呈現都是不一樣的。儘管都是講概念要準確、次第要清晰、系統要完備,但問題是要在行法實踐階段到達這個地步,還是在思惟諸法階段要到達這個地步?這就需要把它們分得更加詳細。
關於中觀、密法,同樣需要把般若的具體呈現,放在中觀階段,或密法階段再去驗證纔可以。所以般若不是固定的,也就是不要去找那一個定義。般若在中觀階段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需要跟中觀的屬性聯繫在一起。但無論如何般若的這三個條件一定是符合的,就是在中觀的行法階段,看待一切事物,依然是概念要準確、次第要清晰、看問題要全面,也就是系統要完備。
到達密法階段的時候,就要有行法模式、行為模式加進來。如何判斷這個「行法與行為」是否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同樣要看行法過程中生起的具體的身心覺受,是否符合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因此「般若」是一個方法,而不是一個結論。結論是什麼?就是具體運用這個方法後所得出的結果。像我們前面談到算術的時候,那個數列公式本身Y=2X。當我們掌握那個公式運用的時候,公式就可以認為是般若的具體呈現。但它只是一個公式,只有在具體運算的時候,才能把這個公式的作用呈現出來。這就是關於般若如何在中觀、密法這些階段裏面是怎樣呈現的。
【問】: 那麼「唯識」應怎樣理解?
【答】:
無生法忍階段大部分內容都是講「唯識」的。若是在無生忍階段,很多人看待唯識的這些行法,就會認為它是不究竟的,因為要生起名相、言說、推演、分別、判斷。假如是站在無生法忍的角度來講,唯識所講的對於諸法的一一認知,是一定要有言說相、有心緣相、有名字相的。因為這個言說相,心緣相、名字相就是諸法實相。因此要把它分開。
因為在無生忍階段只是見到一切法普遍存在的「共性」部分,而無生法忍的行法階段是要建立一一法的「別相」部分,是一定要區分出這一法與別的法是不同的。所以站在無生忍的角度來看一切法的存在,它是平等的,可以遍一切法,是圓融的。
但在無生法忍階段,我們是需要去揀別的,此時所要體驗的就是諸法的「獨特性」。一定要知道用在這一法上的智慧所呈現的過程,與運用在其它法上所呈現的是不一樣的,這纔是無生法忍。
所以在這點上有非常多的人對它是有誤解的,認為「唯識」是不究竟的、是世間法。我們要看清楚它是在行法的不同階段所建立的。因此不能站在無生忍去看無生法忍,也不能站在無生法忍去看無生忍,這兩個是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模式。
【問】:
關於「臨終一念」的問題,您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它實際上是一個本體,對不對?
【答】: 是的。
【問】:
對於如來地的一切法,一類是我們本自具足的,另一類就是要通過後天去習得的。比如說臨終的「一念」,可以從體性上去講。是否也可以從後天習得的角度去講?
【答】:
可以;因為當我們講到本體的時候,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覺,認為本體是一個固定的「圈子」,是一個固定大小的,不能再往裏加東西的。比方說我本體裏面有一萬個種子,是帶得走的,後修的這個加不進來,不是這樣的!生命本身是靠一種力量,就是我們能夠見證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體的存在、我們思惟的所在,是依我們生命的力量在總持。
這個力量本身是如何建立的?在經典的語言,就是過去無量劫,在諸佛所反復修行,纔到達我們現在這個狀態。「過去諸佛所反復修行」怎麼就到達我們現在這個狀態?這在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裏面,我們特別強調過,從初位到第七位,然後從第七位到第十位之間所建立的過程。
比方我們計算數列2、4、6、8、10與那個公式。現在有個問題;在我不會算這個數列的時候,我沒有辦法說我有計算準確的能力。計算準確的能力不是我本有的,我計算不準確。當經歷2、4、6、8具體運算之後,我們形成一個公式y=2x。我們在學校時實際就是按照這個過程來學的。
當掌握了y=2x之後,再去反復訓練的時候,就會有從最初的計算到y=2x,再從y=2x回到具體的計算這樣一個流程。最初這個過程是刻意生起、刻意訓練的。經過系統的學習、規範之後,最後發現我知道y=2x怎麼應用了,並能自覺地去運用,這時候y=2x就不能說它不是生命本體的了。
【問】:明白了。
【答】:
在佛教理論裏面有一非常明顯的盲點,就是認為後天因緣法修行的是不能到達本體的。這個要分清楚,是在初位到第七位的行法階段,還是在入滅盡定的行法階段。如果指的是從初位到第七位,就相當於具體計算2、4、6、8數列,要形成公式的階段,這時確實不能到達本體。
但是當到達第八位至第十位,特別是到達等妙覺位,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的時候,是自覺地運用y=2x去計算一切數。所以這時因緣法裏那些修行方法最終形成一種力量,那個力量就是本體的力量。所以要把這些辨析清楚,是在哪個階段,如果是到達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它就是到達本體的。
【答】: 是;這種「力量」是要反復訓練的,不是馬上就能到達的。
【答】:
這個盲點給我們造成了困惑。假如是在因緣法界裏面,這些行法若不能到達本體的話,就會形成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沒有辦法破除根本無明。因為所有的修行都是依因緣法來建立的,只能破除一念無明,不可能破除根本無明。
所以只有通過因緣法中一法一法的修行,形成一種力量,從而回到本體當中,成為破除根本無明的力量。假如不能到達本體的話,將無人能到達等妙覺如來地,因為不能到達本體,根本無明則永遠存在。
【問】:
我覺得您說到的五十三參的模式很重要。正好我自己列了一個,就是善財童子見善知識,先提出問題,然後他纔有聞法,再通過思惟,開始去體驗,最後是證入。這可以算是一個模式嗎?
【答】:可以。
【問】:
這五個步驟:第一個是起問,第二是聞法,第三是思惟,第四是體驗,到最後的證入。我感覺模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在聞法的時候有聞法的模式,思惟的時候有思惟的模式,體驗又有體驗的模式。這些模式怎麼去區分?還是說它統一隻有一種模式?
【答】:
如果您講統一的模式,只能講那個「力量」。因為講到模式,您具體運用的時候,每個都是不一樣的。您剛才講的非常好!就是認識一切法總要有一個過程、有一個次第。模式一定要有過程、要有次第、要有規範。如果在凡夫種性的時候,是直接的、表淺的做結論,所看到這個東西,往往直接就下結論,喜歡或者不喜歡,直接就有結果。
但是作為修行者就會生起自我叩問:我為什麼喜歡?我為什麼不喜歡?喜歡的原因在哪兒?不喜歡的原因在哪兒?這兩種針對這一法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後面的一種是他有一個模式,要找出來喜歡、不喜歡背後的原因。具體找出來的行法次第當然有很多種,但是輿直接得結論的已有本質的差別;第一種只停留在表淺的、直觀的層面,材料進來馬上有結果,而第二種就是材料進來,我要先加工,再形成結果。
【問】:
第二種實際上是可以形成一種力量,但是第一種他就沒有那種力量。
【答】:
他也是有力量的,是凡夫種性的力量。第一種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他不知道什麼叫模式,什麼叫智慧。第二種就是要經過訓練纔可以的。修行就是訓練,並且有一套刻意的訓練過程,有標準、有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