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解讀到行法生起

 

【問】:

對《地藏經》經首是在講什麼?上首眾是誰?問法主是誰?因為聽了課知道了這些東西,但是要把它轉成行法,還是沒有下手處。

比方說經裏講到,地藏菩薩的四個往昔,就是說他作為大長者子、婆羅門女、光目女、菩薩,覺得往昔表示他過去因地的發心,然後是什麼就不清楚了,為什麼會講四次呢?每次都是說他在發願,或者說他經過佛的點化,然後他就去唸佛,之後還是他發願說,「盡未來際,廣設一切方便度眾生」。就是沒有辦法轉到行法上。

【答】:

這個問題是關於具體行法的,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我們以前之所以沒有詳細介紹具體行法的問題,是因為對大家修行的情況不瞭解,所以就很難說。

從聞法模式要轉入到覺知模式行法的時候,先不要一次到位,要慢慢來。首先要找到基本的因素,從這裡入手,逐漸把它詳細的劃分出來。這個基本的因素應怎樣建立,我們來舉例說明一下。

比如,《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首,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兩百五十人俱,舍利弗尊者為最上首。我們先把經首部分,整體的結構看清楚,誰在前?誰在後?法數是多少?處所是在什麼地方?把這部分看清楚,然後找到根本因素。

第一個因素「世尊」容易找到,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在覺性生起。 「舍衛國」不容易,因為舍衛國要求深入經藏之後才能知道。經典裡面只要提到舍衛國,一定是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個特殊意義,如果大家的資糧沒有那麼多的時候,可能就不準確。不過沒關係,隨著行法的不斷精進,會慢慢變得越來越準確。但是,一定要有一個作意,即「舍衛國」一定是代表某一種行法模式。然後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什麼?一定不要從文殊師利的概念上去把握,而是要把概念轉成自己的覺受。

比方說,內在覺知生起,像生起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從什麼地方開始問的?問的什麼?當您生起這個問題的時候,能生起的那一部分,就是您自己的文殊師利菩薩;具體形成到某一個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到達世間能言說地步的時候,就是具有「舍利弗尊者」的屬性。

我們之所以要按照這樣的步驟,一步一步的先從大的方面來找到自己報身世間的行法,是因為報身世間的行法是沒有辦法有抓手的,不像世間法,怎樣的行為,就是怎樣的行法,報身世間的行法不是這樣的。

報身世間行法,本來覺知是什麼?因為它轉的特別快,所以當作意生起的時候,就要有禪定的功夫加進來;不能意如飄風,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場景接一個場景的,這樣不行。在行法中,要先找到自己的舍利弗尊者,然後再思考自己的覺性如何體現在「舍利弗」這個因素上,這樣就有覺受。

譬如,讀經中遇到問題,想要弄明白時,我們就要反思問題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從最初要生起問題,到這個問題能夠言說、能夠顯現的過程。在經典的表達就是哪一塊是文殊師利菩薩,哪一塊是舍利弗尊者。這些要能夠鑒別出來,這樣才能逐漸擴展,把多個因素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總體的行法。所以報身世間行法建立,可先從一個一個重要區塊的鑑別開始的。

比如,經典中講大海中無量諸龍發菩提心。現在明白了,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特別是惡種子,皈依到覺悟的時候,就叫做大海中無量諸龍發菩提心,這是依總相來說的。關於經典裡講到的八部天眾,要具體去看,八部天眾、諸龍是什麼意義?多做點功課,比如諸龍叫做阿修羅王、緊那羅王,它代表什麼意義?這個定義往往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在自己的一切法中,哪一塊就是那一個天眾。

【問】:

就是說我通過去瞭解它的這個定義,然後去找到我自己跟這個定義相應的那一塊。

【答】:

對;因為具體的行法要一步一步來做。比如現在做個功課,找到生命當中舍利弗這個因素,找得越準越好。那您就要考察一下,舍利弗尊者在上座部經典裡代表什麼,他是智慧第一,這是個總相。他的智慧第一,與須菩提長者、法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有什麼差別?只有進入到別相的時候,才能具體定義說,這個因素就是舍利弗尊者。需要通過很多經典的鑒別,才能確定舍利弗尊者所代表的意義。這樣就能在自己的內在覺知裡劃出一塊,當這種念頭的生起顯相、這部分就叫做我自己的舍利弗,是一步一步來做的。

最初的一段時間,很可能一個月、兩個月,才能鑒別出來文殊師利菩薩、舍利弗尊者,後面會越來越快。除了菩薩和聲聞乘的行者,所代表的意義不同之外,經典裡還會說到,城東的一片樹林裡面,過去因某種因緣有一尊佛出現。當我們綜合解讀時,就要知道「城東」代表什麼意思? 「樹林」代表什麼意思?樹林裡有一位阿羅漢,阿羅漢的名稱是什麼?怎樣的因緣成就無上正覺?通過這樣的解讀,這些言說就都能轉成我們自己的行法。

這些功課要一步一步的做,最開始會慢一點,但一定要越詳細越準確越好。經歷一段時間之後,當經典讀到這些地方時,直接就知道應該怎樣生起行法了。

【問】:

清楚了;估計做起來需要時間,但是也不著急,就像您說的,這些功課要一步一步的去做纔可以,才會有最後的結果,與無上正覺是一樣的。

【答】:

對;因為報身世間的行法,以前訓練很少,可以說幾乎是沒有訓練過。很多時候,可能是我們過去的多生多劫都是在聞法模式上的,都是在講故事的模式裡,沒有把故事轉成行法。現在遇到《華嚴經》,要轉過來,這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這一塊有非常詳細的過程,以前沒關注過,現在做完全來得及。有個一年半載,把這幾個重要的因素能夠落實的時候,後面基本來講,碰到某一個因素,它就是一個系列的成就,而不是一個一個的成就。因為它是模式型的。某一個模式成就了,這個模式下所有法就全都成就了。

這是關於行法的問題。如果大家還有什麼關於行法的問題,提出來我們來討論,可能會對大家有幫助。

從上座部經典到方等經、大乘經,再到密法經典,尤其是密教經典裡講到的金剛界曼陀羅、胎藏界曼陀羅,我們一看到那些曼陀羅的圖,就知道這個行法是如何生起的,要到哪一個區塊去,一下就可以生起那個世間、那個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