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乘行法和小乘行法?

【問】: 何謂大乘行法和小乘行法?

【答】:

從行法實踐獲得的體驗,是一種工夫和證量; 形成實踐模式, 從理論上獲得認知是一種指導和判斷,這是認知模式。聲聞乘的行者偏重於實踐模式上的成就,而大乘行者必須要具備這兩種模式的成就。

經典上常常說到佛陀時代的行者,一旦聽佛說法,即可「須發自落袈裟著身」,這當然是當今的行者所嚮往的成就。實際上,這樣的經典記錄說明,佛陀那個時代,人們對於行法實踐的成就相當普遍,而對於證量上的理論判別卻有所缺乏,於是纔有佛陀的只言片語,即可從知見上令行者成就解脫。

就好比一個旅行的人,已經從千里之外徒步到了門口,只需要一把鑰匙就可以打開成就之門; 佛陀的教導就如同這把鑰匙,千里之外的徒步艱辛就是實踐模式所要具備的成就,而佛陀的教誨就是認知模式的建立。

當今的行者,如果不具備這種實踐上的成就積累,而只是從知見上想獲得圓滿解脫成就,是不可能的。大乘行者的成就必須以聲聞乘成就為基礎,想要跨越聲聞乘的實踐成就而直接進入大乘領域也是做不到的。

習慣上,聲聞乘行者被稱作小乘行者,從大乘行法和理論直接入手的行者被稱作大乘。這並不是一種準確的認知,聲聞乘與大乘並非是對立的兩種成就,而是行者成就的兩種模式或者兩個階段。

簡單看,就是一個行者個體上內在的證量成就就是聲聞乘的成就;而能將這種成就表達成方法和規範,以利於其他的行者遵照修行,從而達到同樣的成就,這纔是大乘。

自未證得解脫的行者,想成就他人的解脫是做不到的。

乘,是一種能夠表達出來的供人執行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法。行者如果只是停留在個人的解脫成就,而不能帶動更多的人實現生命解脫,這是被佛陀所呵斥的。在很多經典中,佛陀都表達了這樣的理念,即不捨棄小乘而志修大乘的行者,非佛弟子。

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佛陀的說法,第一必須要有聲聞乘行者實踐上的解脫成就,第二必須要對眾生生起慈悲心,第三,必須具備圓滿的智慧可以帶領更多的人成就。

抓住經典的只言片語而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成就的方向,對行者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害。只在某一點上爭論不休,除了增長不正知見,別無用途。

一般來說,人們喜歡親近與自己相同知見的人,修學佛法同樣有很多這種情況。佛經上或者大德們的某一句話符合我們的觀念,這句話就被常常拿來佐證自己的知見,甚至由此覺得自己已經成就。善知識的一句話,不合自己的知見,往往馬上遠離,甚至生起毀謗,這是很似是而非的做法。

實際上,很多的行者都在尋找怎樣才能簡單而毫不費力地一步到達成就者的位置,卻不想在實際修法上下功夫,這實在是眾生地的凡夫想不勞而獲的一種投機心理。這種心思,往往被經典上或者是祖師們的只言片語所佐證,形成錯誤的知見。

《楞嚴經》中阿難尊者亦曾有此投機的想法,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認為可以「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阿難尊者與佛是兄弟,尊者尚有如此感慨,末世學人實當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