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佛、世尊各代表的法義》

2024-09-21

我們讀經的時候,很多同學可能不在意,會認為「如來」、「諸佛」都是相等的。經典中講到的「如來」是指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包括共法世間的一切法,和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如」是指如其所是,指這一法當下的存在,就是自性如其所是的呈現。「如」不是好像的意思,有人講「如來」就是好像來了,不是這個意思。

「如」指如其所是,就是這一法呈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一法的法性本身如其所是的呈現,「我」沒有參與到其中,也沒有參與對它的判斷,如好壞、染淨等,但我能體會它如其所是的存在,叫做「如」;「來」是體驗,這是「如來」。

「佛」是啟發根本智的覺悟力。修行者何時說「我成佛」了?最低最低要能啟發根本智的覺悟力,才叫「成佛」,在《華嚴經》就是到達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一切智,與諸佛等同,到這兒叫「成佛」。

根本智的覺悟力就是自性智慧力,它本身沒有次第、優劣、好壞的分別;但是修行者要讓這種覺悟力在生命體驗中呈現,也就是要在差別智的行法中呈現,就要看自我因素如何喚醒、開啟這種能力。隨著自我因素參與的方式或模式的不同,根本智被開啟的程度就有差別,所以就有不同的諸佛。也就是說,講到「成佛」時,首先就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梵行清淨和生命解脫,這在十方諸佛都是一樣的,這是修行者「成佛」的最低門檻,因為它距離如來地的無上正覺,還有很遠的距離。因此,在所有的宗派思想裡一直認為在某個地方成佛了,就和十方諸佛等同,這種認知就太模糊了。

通過《華嚴經》的行法理論,我們必須要知道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在三個地方證得與諸佛等同:

第一個就是證諸法空與諸佛等同。也就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梵行清淨、得一切智,入阿鞞跋致地,在這兒證得與諸佛等同。在華嚴行法中,就是修行者到達第七住位見性位,這時可以說「他成佛了」,但不能稱其為「如來」,因為他只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

第二個就是在華嚴行法的第八地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入不動地,這是別教菩薩無上正覺的成就處,得道種智與十方諸佛等同。我們現在所聽到的行法理論,都不講證諸法不空,只講證諸法空。

第三個證得與諸佛等同在妙覺位,入如來種性身語意滅盡定行法,這時稱作「如來」。也就是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在妙覺位之前可以稱作成「佛」,但不能稱作「如來」,只有到妙覺如來地纔可以。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和第八地位證諸法不空,這兩個都是在差別智行法中去證得的,而如來種性的身語意滅盡定行法是在根本智中證得的。

「世尊」指成就無上正覺之後,以差別智的形式在世間顯相,也就是成就大王種性之後在世間的顯相。因此,必須是根本智的成就在世間的顯相,才叫「世尊」。

因此,「如來」就是一切法的存在,本體界的一切法如其所是的存在本身就是「如來」。「佛」是指如來地的一切法在個體生命中如其所是的生起作用,能夠通過自我因素帶來如其所是的覺知、觀察、分別、思惟、選擇、判斷等等,沒有自我因素的參與不會成佛。「佛」強調的是要能開啟般若智慧,就是開啟根本智的能力。「世尊」強調的是根本智的力量要通過個體的自我因素在世間呈現,能夠宣說如來地一切法,能夠統領世間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