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到底是妄見,還是真實義》

2024-10-19

【問】:請問根據華嚴的觀點,「我」是怎麼定義的?「無我」又是怎麼定義的?是妄見,還是真實的定義?第二個無明是無始就有,好像聽您講這個無明又跟根本智平行了,請問無始無明與基督教的原罪是一樣嗎?若一樣怎麼可能去除它?

【答】:我先回答您的第一個問題:怎麼定義「我」?我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我們不是要把這個問題複雜化。要知道,自我本身有一貫性,就是生命本身最後那個我是有一貫性、同一性、統一性的。所以在當下,不管是哪一個種性,「我」代表的是主觀能動性,就是當我面對一切法時,我是知道我能面對它,並且我有觀察、覺悟、思惟它的力量,這個就是「我」。因此,「我」代表生命的主觀能動性。

【問】:「無我」就沒有主觀能動性了嗎?

【答】:這是個好問題。「無我」是針對在凡夫種性、二乘聲聞種性時的這種作為提出來的,因為在二乘聲聞、凡夫種性裡把色身當成「我」。為什麼?因為自我的主觀能動性有攀緣的能力,能抓取一切法的能力,所以它向內攀緣形成「我身」,向外攀緣形成「我見」,就有「我身」和「我見」。實際上,主觀能動性就是一種力量。

【問】:那您剛才說的色身,是不是言外之意,還有一個無色身,

【答】:不是。色身是自我因素的具體呈現。當您把色身跟無色身分開的時候,就是走入外道法。言說的時候,就是假定後面有那麼一個東西,在佛教,其實不是要把它分開,因為色身後面有一個主觀能動性,它才會成為生命,那個主觀能動性是不離色身的。當然,在言說的時候,可以說在我這個色身之內,有那麼一個跟色身是脫離的,下輩子可以到別處去的「我」。因為我們看到很多人講到色身,就好像汽車,真的「我」是裡面開車那一個,這是不對的,這是外道法。這種比喻意味著色身之內有一個「我」是可以出去的,然後到下一輩子的。在佛教不是這樣,佛教認為開車的那一個和車是同一體的;但在說的時候要有一個假設,就是有那麼一個是跟色身相對應的,能驅動色身的。

【問】:我還沒聽明白,您說驅動色身的一個,這個是不是因緣法生的?驅動色身的這個是不是因緣生的?我看您講到萬法因緣生,這個驅動色身的是不是因緣生法。

【答】:是這樣的,驅動色身的那一個分兩部分:一個是一念無明裏面的,它依賴於因緣生法而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另一個是在本體界的。要知道,生命本身的自我因素既在本體界,也在現象界。怎麼知道「我」的存在呢?是因為萬法因緣生給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因我有主觀能動性方能感受它的存在。所以現象界中的自我是依賴於因緣生法而呈現的。

【問】:剛才您說的,那一定還有一個不是因緣生的,在萬法之外嘍?

【答】:不是,萬法因緣生是本體的呈現。因為我們在說的時候,就必須把這個因緣生法和它的本體要分開,要假設有那麼一個東西,

【問】:本體是不是因緣生的?這個本體跟因緣生到底什麼關係?這會腦袋又轉不過來了?

【答】:本體是通過因緣生法來呈現的。也就是說,本體本身不是因緣生法,但我們能體會到的那個是本體的呈現,所以那個是因緣生法。您要知道,因緣生法和非因緣生法本身是相對的,相對法不是究竟法。

【問】:那您說這個本體到底是哪來的?

【答】:本體是無生無滅的。

【問】:那不就又跟最早期的秦大教的說法一樣了嗎?

【答】:因為在佛教沒有一個製造這一切法的另一個因素。

【問】:我有個問題,我是亂看,在最早期佛陀出來講法之前,秦大教就已經有這個本體說了,我們不是否定這個說法,只是覺得這好像跟以前的有點混淆在一起了。

【答】:您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在這些因緣生法之外,是不是有一個本體?佛教講這個之外沒有本體了。

【問】:對呀,既然沒有本體,那你又來一個本體,這不腦子就亂了嗎?

【答】:這個本體是這樣的,剛才咱們談到一個必然性假設,我不知道是您來之前說的,還是之後說的,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切法生生滅滅、川流不息,但是我怎麼知道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昨天的這座山就是今天的這座山,我怎麼知道呢?

【問】: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這個問題有問題啊,昨天的我跟今天本來就不是一樣的呀。這色身都不一樣,那為什麼你要讓大家知道它是一樣的,這沒有道理呀?

【答】:那您這就是隨機出生的一切法了,這也不符合佛教。

【問】:不是隨機。昨天的您跟今天肯定不一樣了呀,細胞都死了幾過了,時間也不一樣了。

【答】:這是色身有變化。

【問】:我插一下,崔師兄,昨天的崔師兄和今天的崔師兄是一個人,以前崔師兄和今天的崔師兄還是一個崔師兄呀。

【答】:就是您要說清楚,昨天的崔師兄是不是今天的崔師兄。

【問】:如果照因緣法來說,那今天跟昨天這個人,比如說姓名沒有變,或有個代號,但這個人你怎麼定義。比如說你定義我怎麼定義?我體重沒變,我就沒變嗎?但我的思想可能改變了,因為今天我聽了這個課,我的想法可能也改了,跟昨天我可能不一樣。若往前推,三十年前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樣呀。

【答】:您是指什麼東西是不一樣的?是從本體角度說,還是從現象界的角度說。

【問】:所以又繞到另一個問題上,繞到本體上了。如果本體是因緣生,那它就是變化的。你又說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這就是矛盾的說法。因為人本身就是在變的嘛,比如說三十年前的我,我那時候很小,對吧?我的想法一定跟現在完全不一樣,身體也不一樣,細胞也死了多少回了,都變了啊。那時候的我一定想不到今天的我是這樣的。你要說三十年前的我跟今天我是一樣的,那就是矛盾的。

【答】:您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楞嚴經》裡世尊談到的例子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楞嚴經》裡世尊問阿闍世王說,你三十年前的時候看恆河水跟你今天看恆河水,那個「看」是不是一樣的?

【問】:這個如果用《楞嚴經》的句子來解釋是可以的,我也讀過這一段。我說的是更早一點,在網路上看到一種說法,是說最早其實佛教的重點是因緣生法,佛法的精髓也是因緣生法。但佛教誕生前的更早時期,講到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加在裡頭,就這我的腦袋就變大了,我有時候總也想不明白。

【答】:因為您是把因緣生法和不變的那一法分開了。

【問】:說不變的一法,這個很難理解。它不是因緣生,說白了就是。既然它不變,就表示它永恆不變,那它就不是因緣生的,既然是因緣生就沒有不變的。

【答】:您是把因緣生法和不變法分開了,就好像說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的,但是「一直在變化」這件事是不變的。

您提的問題確實是我們在許多地方也見到,就是因緣生法和本體不變法,二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