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第五住位禪定波羅蜜代表什麼意義?

【問】:

住行向地四十位行法是依十波羅蜜的形式展開言說的。今天講的是十住位裏的第五位行法,依照十波羅蜜的順序對應的是禪定波羅蜜。您講到說把「禪定」帶進去,就知道第五位行法的意義,能否把「禪定」和第五位表達的意義再解釋一下?

【答】:

在十住位裏面,第五位是「具足方便住」。四十位行法是按照住行向地四個種性,每個種性裏面皆是以十波羅蜜的形式展開言說的。因此第五位是按照禪定波羅蜜為核心來建立的。

對於「禪定」的問題,要問清楚您問的是哪一種禪定?華嚴的禪定是根據行法模式、智慧的建立來完成的,它和聲聞、外道種性的禪定有差別,因為聲聞種性、人天外道修行者的禪定是依於行法的內容、形式和覺受來建立的。

當離開內容、形式和覺受的時候,就會出三昧,入三界。但是菩薩行法是以智慧的形式來建立禪定。所以,當我們理解禪定波羅蜜,在華嚴經裏面它具體所要到達的,就是以智慧模式、以智慧的建立為目標的行法,而不是依於內容、形式和覺受來建立的。掌握了這個核心之後,再來談「具足方便住、無癡亂行、無量功德藏迴向和難勝地」是如何建立的。

若十地位的「難勝地」是以內容、形式、覺受來建立的一種禪定方式,那麼這個難勝地就是有為法的、是有所取的。菩薩行法的難勝地因為是無所取著的,所以是一切有法所不能到達的,因此叫作難勝地。假如我們也把在聲聞種性的禪定成就叫難勝地,但它不是真的難勝地。

因為當離開禪定因緣,離開了內容、形式和覺受,他的難勝成就、堅固成就就失去了。也就是說那個難勝地不是究竟的,它是在「有為法」裏面建立的。

在凡夫地也有難勝地,我們平時講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為什麼匹夫不能奪其志?因為那是凡夫種性的難勝地,是執著造成的,並不是禪定。

像《地藏經》裏講到的「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就是這個。凡夫種性的難勝地是依靠他自己堅固的執著而建立。但是菩薩種性是按照智慧模式來建立的。智慧模式是「無為法」的,像數列公式,當掌握了那個公式之後,任何一個人在這個數列裏面,什麼地方錯了、什麼地方正確,都會看得清清楚楚,不會因為「內容」的改變而造成影響,管這個叫菩薩難勝地。

當我們講到十波羅蜜、佛法僧、精進、禪定的時候,很容易公式化、概念化,認為三更睡五更起、認為勞其體膚就叫精進,這就是形式化的。在普光明殿四位行法裏面,實際上是將十波羅蜜按照四種種性,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分別演說,即告訴我們這裏面任何一個概念都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行法階段、不同的種性,它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

因此,如何成就菩薩禪定?如何成就行者禪定?一定要追問,是哪一個種性的禪定,這樣我們纔好討論,不能直接說這種形式叫禪定,那種形式不叫禪定,那都是概念化的。

實際上把這個方式拓展到其他經典的解讀,就會發現當我們談到阿羅漢、須陀桓、斯陀含,甚至談到初禪、二禪這些行法成就的時候,都要問一下,是在哪一個因緣下、哪一個種性的修行者的成就?因為,其表現形式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