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如實》

2024-09-28

【問】:請問「如實」是「如」什麼「實」?

【答】:您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如實」:一是從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角度去講,「如實」是依賴於差別智行法來講的,這個「如實」必須要以解脫與無上正覺為目標;就是解脫和無上正覺本身是有標準的,符合標準才叫「如實」。二是從自性本體的角度去講,「如實」就是一切法如其所是的存在,我能體會到它,就叫「如實」。比如:貪瞋癡慢疑也是「如實」。

【問】:我理解的是「如實」不是「如」我眼耳鼻舌身的「實」,而是「如」經典教義上的「實」,因為經典教義上的「實」是自性本體的「實」。

【答】:不對。經典教義中演說的「實」不一定就是自性本體的「實」。

【問】:如果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實」,您說的這個「實」是誰的「實」?到底什麼樣的才叫「實」?

【答】:眼耳鼻舌身對應的某一法是基於根本智的一法。眼耳鼻舌身的「如實」是指依於自性本身如實存在的「如實」。從根本智的角度來講,您所見到的、體會的任何一法都是真的。

您剛才說唸佛是要去掉虛妄法,所以這就要解釋清楚,依於自性生起的任何一法相對於自性本身來講,皆是真實法,包括貪嗔癡慢諸法。自性本身有生起貪瞋癡慢諸法的能力,它只要生起就和自性根本智是對應的,它就是真實法,這是從根本智的角度講。

從差別智角度講,在差別智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要對自己的行法實踐提出審核,是不是如實知、如實體驗。這裡的「如實」要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屬性,如果不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就不算「如實」。生命解脫的如實知中的「知」是自我因素能夠「知」,是在差別智裡體現的。

【問】:舉個例子:假設我喜歡喫甜點,我就不停地喫甜點。現在通過學習知道這樣做不好,就不再喫了。那麼,我這個「知」與符合生命解脫中的「知」是不同的,所以應該按照解脫方式的「知」纔行,是這樣嗎?

【答】:對。我知道我喜歡喫甜的,我現在要限制自己喫甜的,而且我也知道我要限制自己喫甜的,所以這個「知」不是自然就有的,是依賴自我因素來確認的。判斷能力給出當下這一法的現實性,講的就是這個。

【問】:就是說我們學經典的目的是瞭解真實的「知」,如實知的「知」應該是如生命解脫的「知」。

【答】對,生命解脫是這樣的,生命解脫的標準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過去有人獲得了生命解脫,他把這個標準告訴我們。我一看是這樣的,我也以此為標準,這就是生命解脫。

行法實踐一定要有自我因素的參與,如果沒有自我因素的參與,不是無想定,就是斷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