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住位之三》

【提要】:什麼是菩提樹、怎樣上昇須彌山頂、什麼是生命中的能天主、為什麼要經歷人天交戰才能到十住位、什麼是須彌山一日一月圍繞
音頻文字稿   2025-7-19

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來看《華嚴經》普光明殿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在上一節課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十住位《昇須彌山頂品》經首,這裡面談到的幾個重要的背景。我們談到了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這一塊主要就是希望大家瞭解天帝釋、須彌山頂、妙勝殿、帝釋殿,這些背景是怎樣的。我們通過瞭解這些背景,也能夠告誡我們怎樣能夠生起《華嚴經》住行向地四位行法,這是到十住位行法。

在《華嚴經》裡面,十信位是從根本智的角度去講的,修行者到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入阿鞞跋致性。阿鞞跋致性就是自性。十住位修行者入阿鞞跋致地。生命體驗當中,『地』是指兩個:一個是心地,一個是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十住位講的就是登上心地。

《昇須彌山頂品》的經首,上次咱們看到,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等等。這個經首中談到: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

這一塊很有情節感、很有畫面感。這一塊簡單來講是什麼呢?就是要從根本智轉向差別智,從根本無明轉向一念無明。就好像什麼呢?好像我們眼見耳聞的一切法,我們在這一切法裡面,要對其中的某一法生起關注。從我們生命體驗的角度去講,覺知、觀察、思惟、體驗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無加行力生起的,就是說我們有感知一切法、覺知一切法的能力,這個能力不需要思惟、不需要作意就在,它是常恆的;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對某一法生起具體的關注,這個就從那個總體的能力,從無加行力生起的能夠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轉變到針對某一法的覺知、觀察、思惟、體驗。這種轉變是靠什麼轉變過來的呢?是靠自我因素的參與。

前面那一個,我們生來就有的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自性能力。它是不需要自我因素參與的,生命本來具足的、生來具足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從哪生起?從這生起,講的就是這一塊。這個是自性法。

自性法是什麼呢?是父母未生之前,就是我的這個色身具有之前,自我因素參與之前,它就有這個能力。禪宗裡面談到修行者到見性位,要見『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我們現在通過學習《華嚴經》都能說清楚。凡是自我因素參與之前就有的那個能力,都是父母未生之前我們的本來面目。

那我們自己如何能夠具體觀察、思惟某一法呢?就是自我因素參與。現象界當中,『我』就是自我這個因素參與,我要關注某一法。這一關注,就從先天的這種能夠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轉變成後天的、當下的,針對某一法的知識、經驗和體驗。這就從根本無明轉變到一念無明。同樣是關注某一法、體驗某一法,當有自我因素參與的時候,我觀察某一法,這個觀察的能力,就是從先天那個自性本身提供的那個能力生起的。

用經的語言是什麼呢?就是『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世尊是誰?世尊是本體界的自我因素。我們每一位修行者、每一位眾生,本體界那個自我因素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世尊。他不離一切菩提樹下,一切菩提樹是什麼?菩提是什麼?菩提就是自性本身所具有的能夠生起一切法的那個能力。一切菩提樹是什麼?菩提樹在哪?一切菩提樹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法,在《聖經》裡面就是伊甸園。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菩提樹,修行者最終是在這一切法中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修行者到十住位就是坐菩提樹下。

由自性本身能夠生起一切法,這一切法到底有多少?在十信位的時候,十信位第一品《如來名號品》,文殊師利菩薩演說二百一十如來名號。就是我們自性中,這個世尊所在的普光明殿一切法、菩提場一切法、菩提樹一切法,到底有多少?十信位《如來名號品》裡面,文殊師利菩薩講了二百一十如來名號,是從那個二百一十如來名號生起一切法的。那一切法到我們現在的生命體驗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法。從本體界的角度講,就是『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這一句話,在十信位的角度去講,在菩提場、在普光明殿這一層的角度去講,就是普光明殿的一切法,就是菩提場的一切法。

在十信位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演說二百一十如來名號;在菩提場會《世主妙嚴品》當中,最後也談到,一一世界中皆有如來坐於道場。那一切法都是講的世尊不離菩提樹下,講的就是這一塊。為什麼要上升須彌?上升須彌是什麼意思?自我因素參與,我要觀察某一法的時候,就是一念無明生起。一念無明生起,這種覺知、觀察一切法的力量,就藉助於自我因素的參與,而從根本無明轉變到一念無明。管這個叫上升。誰上升?世尊上升。世尊提供什麼力量?提供我們覺知、觀察一切法的力量。

世尊就是代表本體界那個自我因素。他是怎麼上升須彌的?如果要把這說清楚,就要把十信位全搬過來。怎麼上升須彌的呢?他是通過文殊師利菩薩與九位首菩薩論義,通過世尊兩足放光,不斷向東十次拓展,生起一切處的文殊師利菩薩與九位首菩薩論義,以這種方式上升須彌。在一切處的文殊師利菩薩與九位首菩薩的論義裡面,我們專注一個,那一個就好像從所有法當中凸顯出來,這一凸顯叫作上升。

須彌是什麼呢?須彌就是一念無明所生起的那個地方,叫須彌。我們要把這須彌講清楚。對於我們人天眾生來講,須彌是什麼?須彌、須彌山。簡單來講就是我們關注某一法,對於人天眾生來講,有一個特別的品質,這個品質就是給出名相。也就是當我們關注某一法的時候,人天眾生有給這一法給出名相的能力,這個名字指向體驗的這些對象,名字是指向對象的。文殊師利菩薩藉助於自我因素的參與,把他那個知性能力指向我們體驗的某個對象。他的表現方式是什麼?就是給出名相。名相生起的時候,就在我們報身世間生起一法,這一法就超越我們體驗的那個對象。

比方說我們看到一座山、一棵樹,我在心裡面會生起一個概念,『這是一座山、這是一棵樹』。當我說這是一座山、這是一棵樹的時候,其實已經超越須彌山,因為當我說這是一座山、這是一棵樹的時候,它已經是一個判斷。而須彌山還要再這之前。我看到一座山,在我報身世間有一個概念是山。我看到一棵樹,我的腦海裡有一個概念叫作樹。樹這個概念、山這個概念,就超越我直接的、直觀的體驗中的這一座山和這一棵樹。這個概念就指向這個體驗,指向這個對象。

也就是說從眼耳鼻舌身感受的這一座山跟這一棵樹,通過概念在我的報身世間生起,從外向內生起。外面我體驗的這個具體的一座山和一棵樹,就是須彌山。而這個概念是超越這個對象的,這個概念就到須彌山頂。通過這個概念再進一步的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就上升諸天。在《華嚴經》裡面就是通過十住位到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這個講的就是『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上昇須彌,向帝釋殿。』

帝釋殿是什麼呢?那我們上一節課也談到,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天帝釋是誰呢?天帝釋就是釋提桓因,是能天主。天是代表思惟,天就是思惟法。像我們在時間、空間裡面,我們看地上的一切法,腳能踩在地球上,地上的一切法。抬頭仰望,就是空中的一切法,我們管那個叫天。天和地是相對的。在不同的思想體系裡面,天和地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這我們要說清楚,天地相對的時候,這個天和單獨拿出來講那個天是不一樣的。在我們佛教裡面講到這個天,和地相對的那個天講的就是思惟法。眼耳鼻舌身意,意地的一切法,總體來講就是諸天一切法。那地上的一切法是什麼呢?講的就是眼耳鼻舌身對應的一切法。這就是諸天。

佛教裡面談到天,天是複數;地是唯一的,地是單數。在《聖經》裡面也是一樣,『起初,神創造天地。』那個天是複數,地是單數。它為什麼是單數?因為地是指當下確定的、因緣所生法裡面的某一個具體的對象。天是指什麼呢?天是指我們對這一法的體驗,有不同的思惟方式。不同的思惟方式、不同的思惟階段,形成諸天。這是佛在經典上也談到,『諸善集故,即為諸天。』

從根本智的角度去講,什麼是善法?就是根本智本身、自性本身有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這個能力不是在我們時間、空間裡面的,所以管那一個,凡是自性本身,從那個角度去講,他所有的能力,能生起的一切法都叫善法。它不是我們世間的善惡的善。我們能夠打妄想,我們能夠觀察一法,這些從自性本身角度去講都叫善法。

當我們談到善惡相對法裡面那個善的時候,講的就是差別智裡面的、時間、空間裡面的、分別法裡面的那個善惡。那個善不是根本智的善。根本智裡面那個善,自性本身的善,可以示現惡法。即便是我們認為的貪、瞋、癡、慢、疑,這一些從自性本身的角度去講,也是諸天善法。

上一節課我們談到天帝釋,也翻作能天主。『能天主』我們簡單來解釋是什麼呢?他就是能夠生起種種思惟法、覺知、觀察、思惟、選擇、判斷,那個能力。掌控那個能力的,就是能天主。他是生起我們報身世間一切法的那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從佛教思想體系的角度去講,小千世界它這個中心圍繞的就是須彌山。一個單位世界,中間圍繞的就是須彌山。須彌山以下,有四王天;四王天以下,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的周圍就是七金山、鹹水海。須彌山以上,須彌山頂就是能天主所在處;須彌山頂再往上,就是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再往上就是色界十八天等等。三界二十八天都是要以須彌山為核心生起。

從南閻浮提,也就是須彌山山腳下鹹水海裡面南方那一個南閻浮提眾生,怎樣才能到達諸天?先要到四王天。再往上就是忉利天,就是須彌山頂。從須彌山頂天帝釋所在處,才能到達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等等上面的諸天。所以這個能天主是我們要到達諸天,也就是在思惟法裡面,生起種種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第一個就要經歷天帝釋所在處,就是帝釋殿。必須要經過這。

為什麼呢?用我們現在話講,容易理解,人天眾生有運用概念性思惟的能力,而概念性思惟能力裡面最核心的就是要生起概念,沒有概念是不能思惟的。每一個概念,它所對應的那個對象就是須彌山。每個概念都是它所針對的對象總合在一起之後,那個須彌山頂。而我們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都是依賴於概念性思惟進行的。也就是必須要啟動生命中的天帝釋,才能開始思惟法。這個就是能天主。

在我們佛教裡面,實際上談到世尊、諸佛、無上正覺,世尊有另外一個名字,就是天中天。天中天是什麼意思?就是所有思惟法裡面,諸天的思惟法裡面,他是那個能夠得無上正覺的那一個,那個就是天中天。

在上一節課我們舉的幾個例子裡面,主要講了這麼幾件事,就是天帝釋與阿修羅爭鬥,天帝釋獲勝,他在須彌山頂造最勝殿。世尊說:『天帝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這個意味著什麼?這種爭鬥意味著人天眾生自我的理性能力與來自本能欲求的爭鬥。用我們現在話講就是人天交戰。人天交戰當然這個說法跟我們談到天帝釋與阿修羅爭鬥,看上去不是完全吻合,但意思是一樣的。也就是人,修行者,生起行法實踐,他是以自我的理性能力,要與來自本能欲求的那個力量有一個交戰。

前面講的幾個例子都是在講這個,天帝釋與阿修羅爭鬥。天帝釋獲勝,也就是人天眾生自我的理性能力獲勝。獲勝之後怎麼樣呢?在須彌山頂造最勝殿。也就是在我們的覺知、觀察、思惟、體驗、分別、選擇、判斷裡面,有那麼一種思惟方式,它是依賴於我們自己的理性能力,來戰勝來自本能欲求的能力,戰勝之後所存在的那一個叫最勝殿,在《華嚴經》裡面就是妙勝殿。

這個時候,世尊怎麼講呢?『天帝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用我們現在話講是什麼呢?比方說我們在座的各位,現在成就無上正覺,你已經成就無上正覺了,但是這個無上正覺是怎麼來的呢?是『往昔,天帝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天帝釋怎麼樣呢?天帝釋與阿修羅有個爭鬥。『往昔』是什麼意思?當我們現在,我是以果地的形式觀察我現在的身心覺知一切法的時候,比如說我現在得無上正覺,什麼叫往昔?就是我是如何呈現出我現在的無上正覺的。我是怎麼呈現出來的?我是從我起心動念那個地方,那種方式是符合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因為我起心動念的方式符合解脫與無上正覺,所以我現在是解脫與無上正覺。我起心動念的那一剎那就是往昔。在我們佛經裡面講到往昔,不要講到上一輩子,就講到我在當下的每個念頭裡面,那個念頭是怎麼生起的?是什麼樣的模式生起的?講到那個念頭怎麼生起的、什麼模式生起的,叫作往昔。

當世尊講『天帝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講的就是修行者要得解脫跟無上正覺,要有以自我的理性能力戰勝來自本能欲求的交戰,得勝之後才是『天帝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這是人天眾生要得解脫與無上正覺之前,必須要做的。這是作為人天眾生想要得解脫跟無上正覺,必須要生起行法實踐,這是他的義務和責任,否則沒有辦法呈現解脫與無上正覺。

在這塊我們要多說幾句,是什麼呢?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這四位行法是在四天宮、四寶殿演說的,是由四位菩薩入於三昧,承佛威力演說四位行法,世尊是在場的,然而世尊在這個四位行法裡面是不講話的。他為什麼是不講話的?從行法理論角度去講,世尊在場,但是不講話,代表四位行法是依賴於自性本身的覺悟力生起的,但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還不是根本智行法,不是自性本身直接生起的行法。換句話講是什麼呢?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不是普賢菩薩法界行法。這個必須要看明白普光明殿整體的行法理論,才能看得清。

四位行法裡面,世尊在場,但是說法的是四位菩薩。什麼意思呢?當我們談到十住位的時候,我們現在的修行者,想要上升須彌,生起十住位行法,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梵行清淨、得生命解脫,這一塊世尊是在場的,但是,是菩薩說法。世尊於普光明殿,乃至上升天宮,菩薩說法,是我們解脫與無上正覺的保證。

這就好像前面我們談到天帝釋與阿修羅爭鬥,天帝釋為什麼能夠贏阿修羅?這種爭鬥裡面,天帝釋為什麼能夠戰勝阿修羅?這就和那些例子裡面最後那句話,世尊講的那句話有關係:『天帝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天帝釋能夠戰勝阿修羅,依賴的是自我的理性能力。自我的理性能力是誰提供的?是世尊提供的。世尊就是來自於自性本體的、自我的、根本的覺悟力。他是通過菩薩,在十住位的角度去講就是通過文殊師利菩薩與九位首菩薩,以這種方式為天帝釋提供力量,讓他戰勝阿修羅。

這點說到什麼呢?就是世尊於普光明殿,乃至上升天宮,不離一切菩提樹下,上升須彌,向帝釋殿,乃至于後面的到夜摩天、兜率天,意思都是一樣的。在四位行法裡面,世尊是不說話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世尊於普光明殿,乃至上升天宮,菩薩說法,他是為我們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提供保證,這是自性本身提供的保證。

然而這種保證不是義務,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從天而降的,也不是因為諸佛菩薩慈悲,自動到眼前的,它只提供保證。那麼我們怎麼樣做到我們生命中的世尊能夠不離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就要有一個天帝釋與阿修羅爭鬥,我們在一一法裡面能夠以自我的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來戰勝來自本能的那些欲求帶來的束縛和影響,這個之後才有世尊上升須彌,向帝釋殿。並且後面進一步還會有天帝釋在妙勝殿前迎佛入於寶殿。

天帝釋是誰呢?是我們自己,現象界中的自我因素。現象界中的自我因素是誰呢?簡單來講,就是自我。自我能夠戰勝來自本能的欲求,這個時候才有資格請自性本身的那種覺悟力入於寶殿,生起十住位行法。也就是說我們要想請佛入於寶殿,首先要拿出行法實踐。什麼行法實踐?就是要戰勝來自本能欲求的這些束縛和影響。這個是修行者追求解脫與無上正覺生起的行法實踐,是修行者的義務和責任,是必須的。

在這一塊我們要把這兩個力量分開,就是自性本身的世尊與諸佛菩薩說法,他為我們的解脫與無上正覺提供保證,但是不提供別的,他不直接提供結果。我們要想有這個結果、有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結果,怎麼樣呢?要生起行法實踐,要能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生起行法實踐,是修行者的義務、責任,是必須的。並不是說因為世尊、佛菩薩慈悲,我們就可以不努力,可以省時省力,投機取巧,世尊和佛菩薩就會把無上正覺降到我頭上,不會這樣!這要把責任、義務、保證分開。

《華嚴經》是十方諸佛的成就地,它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講的就是修行者當我們到達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時候,那個標準是什麼?他背後的法則是是什麼?在這塊完全要講清楚。修行者到十信位、十住位,入阿鞞跋致性、入阿鞞跋致地,到見性位,不是稀里糊塗的,不是搞玄學,不是不可言說,要能夠把自性本身的能力、它的責任、表現方式都能講清。既然到見性位,性是代表自性本身,見性就是我能知道、我能體驗自性本身有哪些能力,這個能力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就好像說我認識某個人,那麼這個人長什麼樣、住在哪、叫什麼,我都能講清楚,這是真的見到過這個人。這是到見性位的時候,十信位、十住位,這些屬性都要講清楚。

很多修行者對《無量壽經》很熟悉,特別是《無量壽經》裡面《法藏因地品》。法藏比丘成就解脫、無上正覺,成就極樂世界,在那段描述裡面同樣講得清。他那裡面怎麼講的?『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世教授四十二劫。』世間自在王如來就是我們自性本身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為我們提供覺知、觀察一切法這個能力,提供一切法。這時候『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這個大國主世饒王是誰呢?現象界中的自我因素。他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出家行道,號曰法藏。他怎麼成就極樂世界呢?他是『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在這裡面為什麼世間自在王如來不直接大發慈悲,加持法藏比丘直接到極樂世界呢?世間自在王如來完全可以告誡法藏比丘說:『我走了很多彎路,你就不用走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你只要整天念我的名字就可以,我就可以讓你到極樂世界。』為什麼不這樣呢?這就像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誡法藏比丘的一樣:『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清淨佛國是你靠行法實踐建設起來的。

諸佛世尊,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本身無上正覺的那個能力、力量,可以提供保證,提供可能性,而不提供結果。修行者需要提供行法實踐,這是他的責任和義務。這兩個合在一起,才能夠在我們的生命體驗裡面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

這是這一句,『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上昇須彌,向帝釋殿。』帝釋殿就是能天主所居住處,常常所在處。人天眾生生起概念性思惟就直接上升須彌、向帝釋殿,只是我們平時不認識。

在我們生命體驗裡面,最大的一座須彌山是什麼呢?基於眼耳鼻舌身,所有生命體驗裡的一切法,總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生命中的最大的一個須彌山。在這裡談到『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在我們生命中有多少須彌山?有無量須彌山。只要我們生起一個思惟、生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面有概念,每個概念就是一個須彌山。每個須彌山都有四天下、閻浮提。那在我們生命體驗裡面,我們能夠針對每一法,都能夠令自性本身的世尊上升須彌向帝釋殿,並且能夠以自我因素令自性覺悟在妙勝殿現前,這個時候,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體驗才會現前,在一一法中皆可以生起。

在我們現在的聽說的講法裡面,很多人把閻浮提說成是什麼呢?說成是地球,把須彌山理解成太陽系。這個是原則性錯誤,這個跟經典所說的一點不著邊。在經典裡面談到,須彌山是以一日一月圍繞。那個日月不是我們現在時間、空間裡面講那個日月。在經典裡面就談到過須彌山是指什麼:『須彌山頂者謂正解脫,勤精進者喻須彌山。』這裡面還談到,『汝若能到須彌山邊,病可得差。所以者何?彼有良藥,味如甘露,若能服者,病無不愈。』這些是講的須彌山,『須彌山者喻八聖道』,都不是講的跟太陽系有關的這些。

那在這一點我們要說清楚,宗教經典、佛教的經典,關心的是解脫與無上正覺。宗教總體來講,他要解決生命中的三樣困擾:生死問題、罪業問題、苦痛問題。他關注的是生命體驗,不是宇宙學,他和自然科學不一樣。因為在經典上談到的須彌山是一日一月圍繞,很多人通過這樣的描述就認為是太陽系。經典裡面談到的日和月,不是我們時間、空間裡的日月。這一塊我們看一看經典怎麼說的。

這是在《阿含經》裡面,這裡談到關於日月,那我們看一看他這裡面說到的日月是怎樣的。這些都是談到這個日月是圍繞須彌山的,經文很長,我們就不讀了,他這裡面談到的就是須彌山形成之後,眾生從光音天下降。『爾時,未有日月,眾生光滅。』就是眾生從光音天下降,怎麼樣到我們這個世間呢?他這裡就談到須彌山,『取日宮殿,著須彌山半,安日道中,東出西沒,周旋天下。』這裡面細節我們不講它,我們講什麼呢?講的就是這裡面說到的日和月,不是我們時間、空間裡的日月。他這裡面談到,這個日宮,就是太陽和月亮,講這一塊。他講得很清楚的,『日有二義,一曰住常度,二曰宮殿。』

宮殿是什麼?我們思惟一法的時候,人天眾生有理性能力,能夠思惟一切法。他思惟這一切法的時候,有他自己的規則、有他自己的線路,這些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在經典裡面就是因陀羅網。天帝釋住處有因陀羅網。因陀羅網是什麼呢?他就把很多種因素通過自我因素的參與編織起來,形成一種意義。這個意義其實並不是來自於這一法的存在本身,而是來自於自我因素的參與給他一個編織。

比方說我見到一座山,這座山就是如其所是的一座山。而當我要具體體驗這座山的時候,我覺得這座山很神聖,這個神聖就是我編織出來的。它是針對我來講,我認為它很神聖,山本身無所謂神聖。我是通過把很多知識和這座山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意義,就是這座山很神聖。我有這個能力,管這個叫作因陀羅網,我能把很多知識、經驗編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意義。編織起來之後,它是一個有系統的、有結構的、能理解的這麼一個東西。它不是在時間、空間裡面某一個處所,我能指出來說『這個叫意義』,不是。它是在我報身世間通過自我因素的概念性思惟編織出來的。這個有意義、有系統、有結構的東西叫宮殿。

日是什麼?日是我能夠照亮這一法,我能夠覺知、觀察、體驗這一法。日是代表光明,發光,能夠熾盛。在我們佛教裡面,行法精進是怎麼講呢?都是一路向南。他為什麼要一路向南呢?像在《法華經》裡面,八歲龍女轉身到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他為什麼要往南走呢?他為什麼不向東、向西、向北呢?因為南方是陽光所在處。一路向南代表的是行法精進。像在《入法界品》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一路向南,同樣道理的。行法精進、智慧增勝,就是日所在處,太陽所在處。龍女到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什麼意思?就是修行者在智慧增勝、行法精進的過程中,體驗到解脫與無上正覺。這個就是我們每個人,八歲龍女轉身成佛,一路向南成無上正覺。

這裡談到日有二義,一曰『住常度』。『住』是什麼意思呢?住是安住、不動。像我們到十信位、十住位的時候,入阿鞞跋致性、入阿鞞跋致地,那個阿鞞跋致都是住的意思。那我們接下來講十住位,還要具體來講什麼叫作住?我怎麼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到十住位?住有很多標準是我們可以檢測自己的,那我們接下來再講。這裡面談到的就是太陽,經典裡面談到的日頭、日月,圍繞須彌山有一日一月,日是代表什麼呢?『住』,安住在常度。度是什麼呢?『度』就是波羅蜜。安住在這。

『常』是什麼意思?常有兩個意思。一個從根本智的角度說,我不需要作意思惟,我就能夠覺知、觀察一切法。這種不需要自我因素參與的、生命本身就具有這個能力,叫作常。這是第一種講法,基於自性根本智的,我不需要作意思惟,我就有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一切眾生、一切有情都有這個能力。他知道不知道,只要有生命,他就有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不依賴於時間、空間、不依賴於自我是不是作意、是不是知道,它都在,叫常。這是第一個關於常的概念,依於自性根本智的能力生起的。

第二個,依於差別智行法的『常』,是指什麼呢?是指當我要具體的思惟、觀察、體驗某一法的時候,這時候有自我因素的參與。這個時候,我關注某一法的時候,這一法在我的體驗裡面凸顯。在我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裡面,我看到一棵樹,我看到一座山,這棵樹、這座山就在我眼耳鼻舌身一切法裡面凸顯出來,我有這個能力。這是一念無明的能力,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才會生起,這個叫作常。我只要想觀察某一法,我就能具體觀察某一法。這個常是與時間和空間相關的。

自性根本智本身的那個常,是與時間和空間無關的。這就把這兩個分開了,自性根本智那個常,與時間、空間無關,那是父母未生之前,我的本來面目就有這個能力。跟生死無關,那是來自自性根本智的常。

而當有自我因素參與的時候,某一法能夠在我的生命體驗裡面、在我的知識、經驗裡面凸顯,我有這個能力,叫作常。這個是跟時間、空間相關的。我不關注他的時候,這一法就不會凸起;我關注他的時候,這一法就在體驗裡面凸顯。這就好像什麼呢?好像我拿一束光去觀照某一法一樣。我要關注某一法,那一法就在我的生命體驗裡面凸顯,這個就是『日』的意思。

『一曰住常度,二曰宮殿。』它是和我們生命體驗、和我們知識經驗相關的。跟時間、空間裡面、跟現在我們抬頭看到那個太陽沒關係。只是藉助於物理世間那個太陽的屬性,來說我們自性本身的那個能力。

我們能夠覺知、觀察一切法,就好像那個光來照亮一切法一樣。這一切法在哪呢?在眼耳鼻舌身一切體驗裡面。如果我們意地不能夠對這一切法進行總合、進行概念性思惟、進行關注,那麼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就是在黑暗中的。就因為有意地參與,能夠對一切法進行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就好像有光一樣,能夠把這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加工,整理出某些意義。這個意義要么是娑婆世界,要么是極樂世界,要么是華藏世界。這些世界並不是這一切法本身所帶來的意義,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參與,把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加工出來的這個意義。我們有加工這個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日』,生命中的太陽一樣,能夠覺知、觀察一切法。

這個時候怎麼樣呢?『日宮殿』就是要來衡量、要來丈量我們自性本身覺知、觀察一切法的這個能力。這個能力要能夠給它丈量出來,丈量是什麼意思?丈量就是我要知道:我這個能力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的,它為什麼能夠這樣呈現,它呈現出來之後有哪些屬性、有哪些表現。把這些講清楚了,就是對自性本身這個能力的丈量。沒有丈量之前,這個能力就是根本無明。那等我們把它丈量出來了,知道它的長寬高了,這個根本無明就變成根本智。

怎麼丈量的呢?他後面說到:『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宮牆及地薄如梓柏。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寶鈴、七重行樹。周匝交飾以七寶成。金牆銀門,銀牆金門等等。』後面說:『宮牆四門,門有七階。……其日宮殿為五風所持:一曰持風;二曰養風;三曰受風;四曰轉風,五曰調風。……日天子所止正殿,純金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門。……日天子壽天五百歲。子孫相承。無有間異。其宮不壞。終於一劫。』

後面把這個日天子、日宮殿講得很多,這些我們現在讀起來都是不困難的,他裡面有法數、有密法言說,這在我們前面的講義裡面都已經講清了,這些不是神話故事,他講的是我們自性本身有哪些能力,這個能力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的。從這都能看出來,這一些並不是我們現在時間、空間裡面那個太陽,不是那一個。

這是從經典裡面談到須彌山,由一日一月圍繞,講的就是這個。太陽,講的是這個,都是用密法言說的形式來表達的,不是我們所見到的外面這個太陽、月亮,不是這個。這是講到日宮,前面講了很多關於日天子如何,這後面也談到,『日宮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極南不過閻浮提。』後面談到:『以何緣故日光炎熱?』這些都是密法言說,都是在我們生命體驗裡面能夠體驗到的,不是天上這個太陽。

在這之後,就談到月亮、月宮也是一樣。它後面說:『佛告比丘:月宮殿有時損質盈虧,光明損減,是故月宮名之為損。月有二義。一曰住常度;二曰宮殿。』

意思是一樣的,我們有種種思惟,不同的思惟表達出來就是日月兩個。日月是分別法,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我們針對某一法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分別法就是要把它畫出邊界,這一法在這個邊界裡面怎麼呈現出來,在另外一個邊界裡面怎麼呈現出來,這就是分別法。分別法就是世間法。在十信、十住位之前,在民間信仰裡面,在沒有見性位之前,分別法就是凡夫地法、分別法就是虛妄法。而當我們到了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十住位以後,分別法就是了別法,思惟、分別、選擇、判斷是自性本身提供的能力。

後面也談到:『月宮殿縱廣四十九由旬。』前面日宮殿縱廣五十一由旬,加起來一百由旬。『宮牆及地薄如梓柏。宮牆七重。……月天子所止正殿,琉璃所造,高十六由旬。……月天子壽天五百歲……』這些和我們天上這個月亮沒關係。

這就是給大家說明,須彌山、須彌山頂,乃至包括後面我們再看到的夜摩天、兜率天,都不是在時間、空間裡面有的。不要在時間、空間裡面、在黑洞裡面、在多維空間裡面、在平行宇宙裡面去找這些地方,不是!他是在生命體驗裡面來講的,這些都可以在生命體驗裡面,乃至於在一一法中呈現出來。一念生起,這一念頭就是一個須彌山,圍繞這一個念頭,就有三界二十八天,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給我帶來什麼影響,它能夠在生命體驗裡面呈現出來。

所以這塊談到:『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這不是講宇宙裡面有多少個星系,世尊開了天眼,於是這個宇宙有多麼大,有多少光年,裡面有多少個太陽系,多少銀河系。然後世尊有大神通,在銀河系裡面,從這個太陽系到那個太陽系,從這個銀河系到那個銀河系,往來穿梭,不辭勞苦,廣度眾生。不是這個意思,這是神話故事。

這我們要把它說清楚,是要在一一法中生起十住位行法的。十住位行法怎麼生起的?世尊上升須彌,就是要從根本智的行法,也就是從我們的根本無明轉到一念無明,從根本智轉到差別智。這一轉動,就是世尊上升須彌。轉動過來之後,它的表現是什麼呢?人天眾生有對一切法給出概念的能力。每個概念生起,就是世尊上升須彌,向帝釋殿。向帝釋殿是什麼?我們給出概念,馬上就能夠生起概念性思惟。

那我們眼見一棵樹,眼見一座山,在報身世間,馬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座山,這是一棵樹。當我們說『這是一座山,這是一棵樹』的時候,已經遠遠超越了須彌山頂,它已經到了夜摩天,已經到了兜率天。只是我們平時不認識它。

接下來,『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這一塊要和其他部分的經首作對比,我們才能體會出來,十住位跟其他位行法有什麼差別。我們看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經首怎麼說的。

在十信位的時候,十信位經首是這樣講的:『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世尊在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十住位的時候,經首是這樣說的:『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後面說:『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這是我們剛才看到的。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十住、十行位都是在講如來威神力故。這要注意,十住位講的『如來威神力故,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道場』。十行位,『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皆見如來處於眾會』。都是如來坐於道場。

在十住位,後面一句說:『爾時,世尊不離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十行位的時候是『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而向於彼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十迴向位怎麼樣說的呢?十迴向位說:『爾時,佛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皆見如來坐於樹下。』後面說:『爾時,世尊復以神力,不離於此菩提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而往詣於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十地位的時候,『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等等。

我們會發現這裡用的詞不一樣。在佛教經典裡面談到無上正覺,往往談到十個名號:如來、世尊、佛、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這些都是講無上正覺的。這塊,十住、十行位談到如來神力故,如來是指什麼?如來就是自性本身他有這個能力。依於自性本身提供的這個能力就是如來威神力。

《世主妙嚴品》裡面,《世主妙嚴品》的末後六種十八相震動,裡面就談到一一世界中皆有如來坐於道場。那個如來就必須回到自性本身的、來自於本能欲求的那個能力,叫作『如來』。當我們談到世尊的時候,世尊就是自我的、本體界的自我因素。他也是自性本身核心的那個力量,他跟如來有什麼差別呢?如來是基於本能的那一塊,他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提供這樣的能力,這個是如來。

如來這兩個字如果確切來講、準確來講、詳細來講,要分兩部分。一個就是共一切有情的。共一切有情的,能夠覺知、觀察、思惟一切法的,那個能力是基於本能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如來。而作為修行者來講,我們要到如來地解脫跟無上正覺,要能夠對本能的一切法給出丈量,要加一塊東西才行,管那塊東西,我們怎麼理解都可以,他要經過差別智的行法,成就道種智行法之後,匯歸到自性本身的能力上去,才叫如來。所以我們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是從華嚴行法十住位開始,就可以說我成佛。而要說我成就如來,只有一個,必須要到等妙覺位。

世尊是代表什麼呢?代表本能裡面有那麼一塊,他是基於本能一切法的,但是他是指向解脫跟無上正覺的。世尊是本體界的自我因素指向差別智現象界自我因素的那一份力量。這是講世尊的。

佛是什麼呢?佛是本體界自我因素那種覺知、觀察一切法的那個能力。把這些個要分開、要能體會到,在文字上來說,怎麼描述,如果我們體會不到,那這個細微的差別就體會不到。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他是有差別的。為什麼在十迴向位的時候,這談到:『爾時,佛神力故,十方世界,皆見如來坐於樹下。』這為什麼不說如來了?

修行者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我們最低最低的,修行者要到解脫跟無上正覺,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別教菩薩金剛種性。成就別教菩薩金剛種性,就是得無上正覺。這是講別教菩薩無上正覺,不是普賢菩薩法界那個無上正覺。這在哪呢?就在十迴向位,得金剛種性。這個時候是憑藉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已經能夠對本能的力量有一個丈量。這個丈量能夠在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生起,這個時候,皆見如來坐於樹下。

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如來坐在哪?如來就坐在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就是菩提樹。這是自性本身提供給我們的,是本能的,一切有情都有這個能力。

而當我們明瞭這一塊的時候,眼見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在這能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的時候,這是得別教菩薩無上正覺,得金剛種性。金剛種性的『金剛』兩個字從哪來的呢?從十信位、十住位的入阿鞞跋致性和入阿鞞跋致地來的。阿鞞跋致就是不動,不動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法如其所是。一切法如其所是就叫不動。煩惱就是煩惱,解脫就是解脫,無上正覺就是無上正覺。這個叫金剛種性。

我們在十信、十住位,還有一個『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有這樣想法。這個想法不是不對的,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我們要能夠將煩惱轉成智慧,將生死轉成涅槃,要有一個轉的過程。有這個過程就是別教菩薩行法。什麼時候我們不想轉了,不需要轉了,我們真正體會到煩惱就是菩提,我不需要在煩惱之外去求菩提。換句話講,我們現在的修行者,還在想我在娑婆世界,哪一天我要成就極樂世界、要到華藏世界、要得解脫、得無上正覺,這個想法是對的。什麼時候我們不再有這個欲求了,智慧增勝、行法精進作為我們生命本身自覺遵守的法則,這個時候,就不再區分這是煩惱、那是智慧,這是生死、那是涅槃,不再區分了,這個時候,到十迴向位金剛種性,這得別教菩薩無上正覺。

這是他裡面用詞不一樣,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那這裡面當然很多細節,像他這裡面談到,四天宮、四寶殿,名字是不一樣的。在十住位的時候,向帝釋殿。十住位是在須彌山頂,妙勝殿演說的;十行位是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演說的;十迴向位是在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十地位是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四天宮、四寶殿名字不一樣,這裡面有很多細節是和四位行法相關的。這些細節我們都要把它講清楚,在行法實踐裡面、在知識、經驗、體驗裡面,代表怎樣的意義。這是在我們接下來的講課裡面,把這些都要講清楚。我們走入華嚴行法,要能夠確認、體會到十信位、十住位,乃至於成就菩薩法眼。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吧,下節課繼續來講十住位。


【四位行法目錄】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四位行法》 YouTube
《華嚴經·四位行法》 音頻下载
《華嚴經·四位行法》 視頻下载
《華嚴經·四位行法》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