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住位之二》

【提要】:論述天帝釋與阿修羅在生命體驗中代表什麼、什麼是行法實踐中的人天交戰、為什麼華嚴經十住位在須彌山頂演說
音頻文字稿   2025-7-12

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來看普光明殿四位行法中的第二個階段,別教菩薩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整個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總體來講都是要從純粹的思辨領域的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角度去講、去理解。先不要把它著急地應用到行法實踐當中,為什麼呢?這一塊就好像是我們去學校學習數學、物理、化學一樣,先學公式、先學純粹理論,等到畢業了、出學校了,再去行法實踐。

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和《入法界品》要分開,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在以往的理解裡面,都是把它們混在一起。混在一起,初一看,看不出來,覺得都可以,就好像是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它也是可以落實在行法實踐中的。為什麼不能夠把它直接地投射到我們行法實踐中呢?這點要把它分開,就是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講的是純粹理論的什麼叫作解脫、什麼叫無上正覺。

從根本智行法的角度去講,當我們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的時候,自性本身有哪些屬性,這些屬性要我們能夠把它說清楚,能說明白。無上正覺不是打啞謎,無上正覺是能夠說清楚、說明白的。特別是要將生命中的一切法,從它一生起,從自性本身的能力那一塊,就要把它說清楚。就好像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為什麼能生萬法,要把這個為什麼和生起萬法的過程講清楚。這個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就是從這兒開始講,自性本身有這個能力,有這個保證。

那前面十信位講的就是根本智行法,自性本身,也就是父母未生之前,我們那個本來面目,有哪些能力、有哪些保證。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講什麼呢?是講自性本身能夠為我們生起在一一法中的行法實踐。

普光明殿這一層,總體來說是講能力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說這種能力能夠在一一法中呈現。十信位裡面在《光明覺品》這一塊,就有世尊兩足下放光,一路向東,拓展十次,每一次裡面都有文殊師利菩薩帶領十位菩薩生起,就是講這塊能力的。十信位是從根本智屬性和能力的角度去講,而別教菩薩這一塊,是說這種能力在每一法中,怎樣將這一法從娑婆世界的這一法,轉成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轉成如來地無上正覺。

整個普光明殿行法理論,我們已經看到了,就是從十信位的第一品,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從《如來名號品》,講到哪兒呢?講到《如來出現品》。我們抓住這兩品,就大略能夠看出來《華嚴經》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在講什麼。

如何從名號轉變到如來出現?名號是指什麼?人天眾生特有的一種能力,這個能力是區別於其他有情的能力,就是概念性思惟能力。我們是用這種概念性思惟能力去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這是我們人天眾生自性裡面,區別於其他有情的、特殊的那一塊能力。我們是用這一塊能力去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的。

那當我們啟動這一塊能力的時候,在佛教裡面講是什麼呢?就是『發菩提心』。這個當我們到華嚴行法的時候,它把這些個理論、思想要講清楚,和我們在華嚴行法之前那種籠統的說法是不一樣的。在華嚴行法之前,我們不瞭解什麼是華嚴行法的時候,什麼是發菩提心?就是我願意生起行法實踐,就叫發菩提心。在《華嚴經》的行法裡面,不是這樣。

從根本智的角度去講,生起如來名號叫發菩提心,要明瞭自性本身為我們提供哪些能力,這些能力是怎麼表現出來的,我怎麼知道這一塊是自性本身的能力,把這塊講清楚。這一塊,十信位就是從根本智的角度去講發菩提心。從行法實踐的角度去講,發菩提心在哪兒呢?就是十住位。

要能夠看清,十信位的發菩提心是從自性本身,我知道我自性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的表現方式是什麼,我知道,並且回望自己的時候,確切體驗,這是從根本智的角度講發菩提心。從差別智的角度去講,就是在一一法中,生起行法實踐,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這兩種發菩提心不一樣。十信位的發菩提心是入阿鞞跋致性。

假如我們站在華嚴行法之前,那種民間信仰、共外道行法、二乘聲聞種性的行法來看,到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就非常了不起了。入阿鞞跋致性,去除異身、異時、異處的成就理念。到別教菩薩行法的時候,這一塊是自性本身為我們提供的,確實在一一法中生起行法實踐,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這就是別教菩薩行法。

從《如來名號品》到《如來出現品》之間,別教菩薩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必須要經過的一個階段。整個普光明殿講到底,就是從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最終到普賢菩薩法界《如來出現品》。這個中間就是要經過別教菩薩四位行法。

別教菩薩四位行法,就是在一一法中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那這一塊,詳細來說是怎麼講的?十住位裡面,這是別教菩薩行法的發起處。修行者到華嚴行法的十住位,入阿鞞跋致地。阿鞞跋致地的『地』是指什麼呢?『地』,總體來講就是總持一切法、生起一切法、成就一切法的地方。在我們生命體驗裡面,有兩個地方可以稱作地:一個是心地,第二個是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

十住位講的就是登上心地。登上心地的意思是什麼呢?十住位裡面登上心地,十住位的『住』講的就是體驗。這個體驗是從心地角度去講的,也就是從菩薩生起概念性思惟的角度去講的。到這叫登上心地,華嚴行法的十住位。這個和華嚴行法之前,那種凡夫種性、二乘聲聞種性行法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塊要反覆強調,把它分開。

在華嚴行法之前,名相言說是虛妄法,『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句話指向華嚴行法的什麼地方呢?指向一切法的存在本身。指向《華嚴經》裡面十住位的得梵行清淨,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就到這兒。修行者到這個地步,到十住位,在我們一般的講法裡面,到見性位。

這個華嚴行法理論裡面,要把見性位的屬性說清楚。修行者到華嚴行法裡面十住位,要確切知道我到見性位,見性位是這樣的屬性、這樣的標準,是這樣生起的,到這個地步才叫見性位。這個不是我們在其他的思想裡面,覺得像打啞謎一樣的,認為到見性位是不能說的,誰要說自己見性了,他一定沒見性,不是這樣的。龍樹菩薩把這塊完全說清楚。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在四天宮、四寶殿演說的。我們先看十住位,十住位是在須彌山頂妙勝殿演說的。十住位一共有六品經文:《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和《明法品》。這六品和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和十信位的六品經文是對齊的。

《華嚴經》的三處演說,第一處就在菩提場,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菩提場會有六品經文,六品經文分為兩部分:前面三品一部分,後面三品一部分。在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裡面,十信位有六品經文。第二階段,別教菩薩住行向地四位行法,這是一個總體的別教菩薩行法理論體系,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不分開的。在這四位行法裡面,從十住位的六品到十地位的一品,它表達的是一個完整的別教菩薩行法理論思想體系。

三處十會

十住位是六品經文,別教菩薩四位行法是從六品經文發起的。這是普光明殿站在第一層根本智行法這一層來講,這是第二階段,十住位六品經文。第三個階段就是等覺位,等覺位六品經文。第四階段妙覺如來地,也是六品經文。

這個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從六品經文發起的。這六品經文對應的就是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它是對齊的。它裡面很多細節,我們在以往的講義裡面都講清了,我們把這只是看一下、提醒一下,這六品經文是對齊的。前面三品是一組,後面三品是一組。六品經文是圍繞自性本身的佛、法、僧生命力量生起演說的。佛、法、僧這三個生命力量,從我們生命體驗的角度去講,就是身、語、意一切法。

十住位的六品經文分成兩部分。《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是講本體上的。這個本體是講的差別智行法裡面,當我們看到某一法的時候,某個概念生起,當我關注某一法的時候,講的是這一法,我關注這一法的時候,這個力量怎麼生起的。後面這三品,是講在行法實踐裡面、行法體驗裡面如何呈現。這一些是可以當下行法實踐裡面呈現出來的。

但是從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來講,我們首先要在道理上徹底明瞭,它還是在思辨領域解脫與無上正覺這個角度來講的。它是可以落實在行法實踐中的,但是我們在解讀普光明殿行法理論的時候,要知道這是一種自性本身的力量,是父母未生我之前,自性本身就有這個力量。我有生起行法實踐的欲求,我有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欲求。它從這來講的。

那我們要想看清楚別教菩薩四天宮、四寶殿演說的四位行法,就要知道四天宮、四寶殿在我們生命體驗裡面是哪一塊,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以什麼樣的行法實踐、行法的形式展開的。十住位在須彌山頂演說,我們就要知道在生命體驗裡面,哪兒是我們的須彌山頂。

《昇須彌山頂品》的經文是這樣的。這一品非常短,就一頁。它這講到: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塊裡面,我們核心的就是要明白,須彌山、帝釋殿、天帝釋這些到底在我們生命體驗裡面是哪一塊?世尊上昇須彌,向帝釋殿,然後天帝釋迎佛入於寶殿,代表什麼意思?把這弄清楚,我們就能夠在一一法中確切生起十住位行法。

要明瞭這一塊,我們來看些關於天帝釋和須彌山頂、妙勝殿這些相關的經文。這些經文不在《華嚴經》裡面,必須要通過其他的經典加以補充才行,這就是需要我們的經典資糧。我們選了一些經文給大家看一下,這些經文是在《阿含經》裡面的,上座部經典裡面把這塊講得很多。那我們看一看天帝釋、帝釋殿,這些在佛教整體思想裡面,它到底是什麼背景,我們通過這些背景來瞭解天帝釋、妙勝殿到底代表什麼。否則的話,我們不知道世尊上昇須彌山頂,天帝釋於妙勝殿迎佛代表什麼,十住位行法就沒辦法生起。

在上座部經典裡面,這是在《長阿含經》裡面,《世記經》專門有一品,叫作《戰鬥品》。在這一品裡面,世尊演說了好幾次關於天帝釋與阿修羅論戰。通過這一個,我們看一看天帝釋、阿修羅、世尊、妙勝殿這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這我們節取了幾段。這幾段都是在講天帝釋帶領大眾與阿修羅論戰的。這第一段這麼說: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鬥。(阿須倫就是阿修羅)。

時,釋提桓因命忉利諸天而告之曰: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毘摩質多羅阿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講堂,吾欲觀之。

時,忉利諸天受帝釋教已,各自莊嚴。

時,毘摩質多羅阿須倫命諸阿須倫而告之曰: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釋提桓因,以五繫繫縛,將詣七葉講堂,吾欲觀之。】

什麼意思呢?佛跟比丘們講,說往昔有一次,諸天講的就是三十三天,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的天主就是釋提桓因,釋提桓因就是天帝釋。世尊告訴比丘說,往昔有一次,三十三天與阿修羅共鬥。

釋提桓因這幾個字是什麼呢?『釋』就是釋迦的釋,釋迦牟尼佛那個釋迦、那個釋。『提』是什麼意思呢?『提』是提婆的意思。釋提桓因、天帝釋就是不同的翻譯的方式。釋提桓因、天帝釋在古代印度的這種宗教裡面,它不光是佛教獨有的。在婆羅門教的時候,天帝釋就在。在最早的時候,那些經典裡面,天帝釋就在。他是誰的化身呢?就是提婆。就是釋迦、提婆這兩個字。釋提桓因,『因』是什麼呢?因是因陀羅網的意思。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聽到因陀羅網,因陀羅網是什麼?就這個『因』。釋提桓因,講的是這個。因陀羅網是指什麼?就是我們能夠通過思辨,將很多法連接起來,連接起來之後像網一樣,有這個能力,就是因陀羅網。

這是釋提桓因,他是提婆的化身。這就是天帝釋。天帝釋在我們佛教裡面,我們知道三界二十八天,天帝釋只在須彌山頂,在三十三天,只作三十三天的天主。他在最初的時候,在我們佛教之前,天帝釋是所有天的天主。到佛教裡面,把他分開了,他就變成最低的那一层,天帝釋。這個在經典裡面其實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天帝釋是生起其他諸天的那個核心因素。我們瞭解他的背景就行了,他在印度的說法裡面,他很早就存在。

釋提桓因就是天帝釋,也叫『能天主』。對我們每個人來講,能天主就是現象界的自我因素,現象界的自我因素就是我們生命中的天帝釋。為什麼叫能天主呢?他能夠在我們報身世間生起一切法。我們自己人天眾生,我要想什麼我就想什麼。在我報身世間,我有絕對的能力、絕對的自由和權利生起一法。這個就是能天主。

『天』是代表思惟。在經典裡面談到『天』和『地』,和我們物理世間眼耳鼻舌身對應的世間,那個天地是不一樣的。宗教經典裡面談到『天』和『地』,『天』是指不同的思惟方式,『地』是指眼耳鼻舌身的體驗,就是天地。

在我們佛教裡面,『天』有諸天,三界裡面有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天是以什麼來劃的?以須彌山來劃的,都是在須彌山以上,以這個為基礎往上劃的。須彌山就一個,須彌山叫『地』。須彌山以上有二十八天,有不同的天。這個要把『天』和『地』領會到,簡單來講就是我意地能夠生起思惟,我報身世間那一塊,就是我的諸天。而我的眼耳鼻舌身,一切生命體驗就是『地』。這是簡單去理解就是這樣的。

在我們六根裡面眼耳鼻舌身意裡面,眼耳鼻舌身面對的一切法,眼所見、耳所聞、身所觸,這一切法,總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就是我的生命體驗。誰能把它總合在一起?是我們意地那個自我因素能把它總合在一起。所以那個意地就是超越眼耳鼻舌身,在它之上的。所以誰是須彌山呢?簡單來說,我們生命中最大的那個須彌山就是我們色身,眼耳鼻舌身對應的那一切法,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那個須彌山。而須彌山頂是哪呢?就是我們意地生起的一切法。須彌山頂以上的諸天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的思考問題的程度,那個模式形成諸天。

這個十住位是從這開始的。釋提桓因,這兒談到『命忉利諸天』,就是須彌山頂的這諸天,三十三天。釋提桓因,能天主,命三十三天的大眾說,你們要去與誰共戰呢?與阿修羅共戰。阿修羅是誰?阿修羅就是我們生命中本能那一塊東西,等同於其他有情那一塊東西。其他有情是指什麼?像畜生類的,它是基於色身欲求的那些本能的東西。那些東西是不是自性法呢?也是自性法。對我們人天眾生來講,眼耳鼻舌身的本能的東西也是自性法。但它是等同於其他有情的。

我們在十信十住位之前,總是覺得我要把這一塊能力去掉,這是去不掉的。進入華嚴行法我們要知道,基於本能的那一些,基於色身欲求滿足的那一些,也是自性法。它是不能夠被息滅的,但是我們可以去管理它。靠誰去管理?在佛教裡面,就是要靠自性智慧。修行者生起自性智慧,管理出於本能的那一些個力量。那些本能的力量,等同於其他有情的那力量,總體來說就是這些阿修羅。

這一段就是在說釋提桓因,就是我們自己,能天主,和諸天大眾說,你們要與阿修羅共戰,如果你們能夠勝了他的話,就把這個阿修羅王,叫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把他給捉來,以五繫繫縛,把他捉來,捉到哪呢?捉到善法講堂,吾欲觀之。『善法講堂』在哪?籠統來講,善法講堂就是帝釋殿。須彌山頂,三十三天,靠中間那一塊就是能天主釋提桓因居住的那個地方,所在的那個地方,那叫善法講堂。這釋提桓因和三十三天諸天說,你們要去和阿修羅共鬥,如果你們能贏了他,就把他捉來,將詣善法講堂,『將』是把他領來、驅趕來,讓他到善法講堂,就是天帝釋所在處善法講堂。通過這名字我們知道,它是依於思惟所成立的那一個講堂,但它是依於善法的。

那後面就是『忉利諸天受帝釋教已,各自莊嚴。』大家都去準備了,要去和阿修羅共鬥。在另外一邊呢,阿修羅這一邊,毘摩質多羅阿修羅也命諸阿修羅,跟他們講什麼呢?跟他們說:『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釋提桓因,以五繫繫縛,將詣七葉講堂,吾欲觀之。』這兩邊是對等的。阿修羅說,你們要去和三十三天、天帝釋共戰,如果你們能贏的話,就把釋提桓因捉來,捉到哪呢?捉到七葉講堂。這是一個背景。

後面怎麼說呢?後面『諸阿須倫受毘摩質多阿須倫教已,各自莊嚴,於是,諸天、阿須倫眾遂共戰鬥,諸天得勝,阿須倫退。』這是世尊告訴比丘這麼講的。阿修羅退了之後怎麼樣呢?

『時,忉利諸天捉阿須倫王,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堂所,示天帝釋。』也就是三十三天的大眾把阿修羅王給捉到了,捉到之後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堂所,示天帝釋,交給天帝釋了。

後面說:『時,阿須倫王見天上快樂,生慕樂心,即自念言:此處殊勝,即可居止。用復還歸,阿須倫宮。』他怎麼說呢?阿修羅王見到善法講堂,覺得這個地兒很好。他說:『此處殊勝,即可居止。』在這住很不錯。住段時間我還是要回去,回到阿修羅宮。這個很有畫面感。

『為發此念時,五繫即得解,五樂在前。』這我們注意,就是阿修羅王見到三十三天善法講堂這之後,生慕樂心,他覺得這很好。當他覺得『此處殊勝,即可居止』的時候,就是『為發此念時,五繫即得解,』當他仰慕三十三天善法講堂的時候,他的束縛就被解開。『五樂在前』,就是那種身心輕安,身心的愉快,這些『五樂(le)在前』,或者是『五樂(yao)在前』。

這個時候,『若阿須倫生念欲還詣本宮殿,五繫還復,五樂自去。』當他想回去的時候,還想作阿修羅王的時候,怎麼樣呢?五繫還復,自動地就把五繫,就是五種束縛把它捆住了,五樂自去,這種快樂就沒了。『時,阿須倫所被繫縛,轉更牢固。』這麼一想,更牢固。

這是世尊告比丘們講的,說過去,諸天與阿修羅鬥爭就這麼一個結果。阿修羅王被抓到天帝釋所在處善法講堂,阿修羅到這之後,生起善心,這時候就是五繫即得解脫。『五繫』是什麼?依於五蘊身帶來的束縛就是『五繫』。阿修羅,剛才咱們談到,生命中那些本能的東西,等同於其他有情的,等同於動物本能的那一些力量,這些力量在經典語言來講,就是這些阿修羅。詳細來說還有別的,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等這一些,總體來講,他們都要和天帝釋共鬥,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能天主,自我因素要想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是從什麼地方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呢?是從基於動物本能的那種力量裡面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動物本能的力量是什麼?基於色身滿足的、基於本能滿足的、基於無明的那一些力量。那一些力量給我們帶來當下的、基於色身的滿足,這是動物性的,基於本能的欲求的滿足。第二種,就是基於人天眾生的、基於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這兩個時刻交戰,在每一法裡面都有交戰。我們自己作為生命中的核心,就是生命中的能天主,到底是跟隨本能的力量,還是跟隨人天眾生特有的、對解脫與無上正覺欲求的這種力量,這是我們自己要作抉擇的。

就像我們前面談到的,在報身世間,自我因素有絕對的能力、自由和權利生起一法。我們自己要選什麼,是由我們自己定的,沒有人能夠強迫我們定這個。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是因為我們人天眾生有選擇的自由、權利和能力。因為有絕對的自由,所以我們最終的解脫與無上正覺是可以獲得保證的。而我們的束縛、煩惱這些是怎麼來的呢?它也是來自這個能力。沒有選擇的時候就沒有困擾,因為有絕對的能力去選擇:是基於動物本能的這種欲求的滿足,還是基於長遠的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滿足?這兩個在每一法裡面要作抉擇。

這就是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這個故事講的。當我們屈服於基於色身滿足的、基於色身欲求的這個能力,去追逐這個能力的時候,天帝釋就是被阿修羅捕獲,把他帶到七葉講堂。而天帝釋也可以命諸天去捕獲阿修羅王,把他帶到善法講堂。後面是什麼?那是後面一回事,這個故事就講這一塊。講兩個爭鬥。

後面怎麼說呢?『魔所繫縛復過於是。』這是講阿修羅到了天帝釋所居住處的時候,他起這麼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決定了五縛是不是可以得解脫,五樂是不是可以現前。他這個念頭就可以決定這一塊。

然後世尊講:『魔所繫縛復過於是。』『魔』是什麼?魔所居住處是什麼?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不是意地一切法。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所在處,就是魔所在處。基於色身滿足的、基於眼耳鼻舌身一切法滿足的,這一塊就是魔所居處。眼所見、耳所聞對我們有一些影響,這些影響在經典裡面就是魔來干擾,魔從什麼地兒干擾?就通過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給我們干擾。

這是世尊談到說『魔所繫縛復過於是』,要比阿修羅這個來得更厲害。『計吾、我、人,為魔所縛。不計吾、我、人,魔縛得解。』這後面講的就是佛教裡面常見的這些理念。『愛我為縛,愛愛為縛,我當有為縛,我當無為縛,有色為縛,無色為縛,有色無色為縛。』縛就是指繫縛,是指束縛。『我有想為縛,無想為縛。』就是只要作意思惟的時候,我想有、我想沒有,這些都是繫縛,有目的性就是有繫縛。這個說到底就是這樣的,有目的性的,我想什麼東西,那個東西就對我們造成影響。

那我們在等覺位之前,我們對解脫與無上正覺有欲求,算不算束縛?用等覺位以後的行法標準來看,解脫與無上正覺同樣是一種束縛。但是這一塊在華嚴行法之前,在我們見性位之前,我們對解脫與無上正覺有欲求是必須的。我們什麼時候把解脫與無上正覺作為束縛,把這塊也要去掉呢?最低要到華嚴行法十住位。十住位當我們得梵行清淨、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時候,解脫與無上正覺這個束縛要在這洗脫乾淨。最晚到什麼時候呢?最晚要到八地以上。修行者到第八地位的時候,不動地,不動地以上的時候,不再追求解脫與無上正覺。如果再去追求解脫與無上正覺,就不會到等覺位。

這在經典裡面是有很明確經文依據的,我們要把這看清楚。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在不同的行法階段、不同的行法次第中,理念是不一樣的。行法實踐並不是從初發心直接就到如來地,沒有人做到這一點,也不能做到這一點。這在華嚴行法理論之前,我們在民間信仰、二乘聲聞的行法裡面,總是覺得我到了某一個位置,就和十方諸佛如來等同,任務就完成了。不是這樣的!從華嚴行法理論我們是能看得出來,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同階段的行法實踐、標準是不一樣的。

這是講到十住位,十住位的時候從初住位到第七住位,我們還是要關注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這一塊就是正知見、正思惟。但這一塊當我們到八地以後的時候,到等覺位的時候,那種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知見、思惟也會成為我們行法實踐的障礙,也要把這塊去掉。

我們再來看,這是世尊告訴比丘,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結果就是這樣的。後面說:『是故,賢聖弟子知我為大患、為癰、為刺。捨吾我想,修無我行。觀彼我為重擔、為放逸、為有。當有我是有為,當有無我是有為。』有我、無我全是有為。『有色是有為,無色是有為,有色無色是有為。有想是有為,無想是有為,有想無想是有為。有為為大患、為刺、為瘡。是故,賢聖弟子知有為為大患、為刺、為瘡故。捨有為,為無為行。』『有為』是什麼意思?有為就是有自我因素參與的,有作意思惟這一塊。『無為』是什麼呢?無為就是要到梵行清淨,要得入滅盡定行法。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

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佛跟比丘們談到,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我們把這塊記清楚了,就是核心的東西,什麼呢?在行法實踐裡面,自我因素要和基於本能的、共一切有情的、那個本能的欲求爭鬥。爭鬥到什麼地步呢?要能把本能的欲求那些力量能夠加以管理,讓他們能進入善法講堂,天帝釋能夠管理他們。

在上座部經典裡面關於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這一塊講過很多例子。這是第二段,我們看一下。『佛告比丘:昔者,諸天子與阿須倫共鬥。』前面這一塊是一樣的。在上座部經典裡面很多時候,那些經典是很像的。在經典流傳的不同階段、不同地區,它裡面有一些增加、有一些刪減、有一些改變,這些都是上座部經典裡面很常見的。就是每一段都是正確的,但是它彼此不一樣。我們現在讀它,就是從這裡面找到經典本來要講什麼。

在第二段裡面,佛告比丘說:諸天子,就是天帝釋這一些,是與阿修羅共鬥。前面這一塊一樣,釋提桓因、能天主命忉利天而告之曰,就是能天主、天帝釋與忉利天眾說,你們要去和阿修羅去共鬥,如果你們勝了,就把他捉過來,將詣善法講堂。阿修羅這邊也是一樣,說如果我們能夠勝,我們就把釋提桓因給捉過來,給他帶到七葉講堂。

後面這個爭鬥的過程裡面稍微詳細一點。是什麼呢?這是講到:『於是諸天、阿須倫遂共戰鬥,諸天得勝,阿須倫退。忉利諸天捉阿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堂所,示天帝釋。彷徉游善法堂上,阿須倫王遙見帝釋,於五繫中惡口罵詈。』

這是很有畫面感的,這就是圖像性思惟。圖像性思惟是出於根本智的語言,這些都是密法言說,我們不要把它當成歷史故事。密法言說是根本智語言,就是圖像性語言,它是給我們帶來生命體驗的。這些都指的是生命體驗裡面能夠呈現的。不要把它解釋成歷史故事。

這一塊阿修羅見到天帝釋,於五繫中惡口罵詈。這個時候怎麼樣呢?天帝釋的侍者於天帝釋前,說了一首偈頌,說什麼呢?他既然那麼罵你,你為什麼不罵回去呢?你是不是對他有恐懼呢?『天帝何恐怖,自現己劣弱,須質面毀呰,默聽其惡言。』天帝釋怎麼說呢?『彼亦無大力,我亦不恐畏,如何大智士,與彼無智諍。』這是天帝釋的侍者與天帝釋講的,天帝釋跟他講,說他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我對他並不懷有恐懼。我們作為一個『大智士』,就是大智士為什麼要和這些無智的人來爭吵呢?

後面侍者就對天帝釋說:『今不折愚者,恐後轉難忍,宜加以杖捶,使愚自改過。』就是這個侍者跟天帝釋說,那對他應該懲罰,要不然他怎麼能改呢?天帝釋作偈頌,對侍者說:『我常言智者,不應與愚諍,愚罵而智默,即為信勝彼。』

這一段主要講這個。最後一段,天帝釋答侍者說:『彼愚無知見,謂我懷恐怖,我觀第一義,忍默最為上。』後面說:『若人有大力,能忍無力者,此力為第一,於忍中最上。愚自謂有力,此力非為力,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沮。』他這講清楚了,天帝釋的意思是說,在我看來,第一義的忍、菩薩忍,是忍默最為上的,並且,『愚自謂有力,此力非為力,如法忍力者』,你靠智慧力、靠如實知,明瞭這一切的時候,這個力量是最強大的。講這一塊,這是天帝釋告誡侍者的。侍者對他有埋怨,天帝釋跟侍者說是這樣的。

後面世尊這句話我們看,『佛告比丘:爾時,天帝釋豈異人乎?勿造斯觀。時,天帝釋即我身是也。我於爾時,修習忍辱,不行卒暴。常以稱讚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當修忍默,勿懷忿爭。』這一句話很重要:『天帝釋,我身是也。』

我們講課的時候也談到,生命中的自我因素,既在本體界也在現象界。那個本體因素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本身的世尊、如來、佛,在現象界當中就是天帝釋。所以當我們說『我』的時候,自我因素那個『我』的時候,我們成就無上正覺,『我』就是世尊。實際上即便我們在凡夫種性的時候,那個『我』、自我因素的『我』,在報身世間也有絕對的能力、絕對的權力生起一法,這就是能天主。我報身世間的一切法是由我自己來定義的,我自己所在的世界是由自我來定義的。我自己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權力,這個就是能天主。

在這段經文裡面,我們能夠看到天帝釋是讓忉利天的大眾去與阿修羅共鬥的,天帝釋是在善法講堂的,他不動。所以這個是兩段,我們舉了兩個例子,就是佛告訴比丘這樣講的。

從密法解讀的角度是什麼呢?佛告比丘:『昔者,諸天子與阿須倫共鬥』,『昔者』是什麼?那我們從生命體驗角度去講,我當下的某一個體驗,就是當下的這個體驗,生起這種體驗之前的那一個力量就是『昔者』。這一塊不要從我們時間、空間裡面去解讀,而要從生命體驗的角度去解讀。比方說我們在某一法裡面,自我因素依賴於經典、依賴於戒定慧這一些,我能夠戰勝來自本能的力量,遵守道德規範,這一塊我能遵守。『昔者』是什麼?『昔者』就是天帝釋、自我因素與本能本身有一個爭鬥,有個戰鬥。簡單來講就是人天交戰。

什麼叫人天交戰?就是我自己要依賴於人天眾生所擁有的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去選擇在這一法裡面,我是跟隨基於本能欲求的那一塊力量,還是跟隨基於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那個力量。在每一法裡面都要有這一塊。當某一法對我有誘惑、有影響的時候,這個能力就會生起。我會去判斷這一法我是怎麼樣去跟隨,利益在前、名聞利養在前的時候,我到底是跟隨哪個力量?這個叫人天爭鬥、人天交戰。在佛經裡面,當我戰勝他的時候,我回過頭去看,就是『佛告比丘:昔者』,昔者就是我在生起這個分別、思惟、選擇、判斷的時候,那個力量對於我已經作出那個結果來講,就是昔者。

作出這種分別、選擇、判斷的那一個就是生命裡的自我因素,我是能作主的。我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我有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我怎樣選都可以。就因為我有決定的能力、權利和自由,那要看怎樣選。當我要選擇那個符合解脫與無上正覺標準的時候,這個就是天帝釋戰勝阿修羅。

佛告比丘說:『天帝釋是誰呢?就是我。』從我們自己來講,當我能夠在報身世間生起一法的時候,現象界的自我因素就是本體界的大王種性那個世尊,通過自我因素呈現出來。這是第二段。

第三段,我們再舉個例子,同樣還是講忉利諸天與阿修羅共鬥的。這一塊怎麼說呢?『釋提桓因語質多阿須倫言:卿等何故嚴飾兵仗,懷怒害心,共戰諍為,今當共汝講論道義,知有勝負。』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天帝釋和阿修羅說:你們為什麼會懷怒害心?我們在這可以論議一下。

質多阿修羅跟天帝釋說:怎麼論議呢?誰知勝負呢?天帝釋說:『但共論議,今汝眾中、我天眾中,自有智慧知勝負者。』就是天帝釋跟阿修羅說:我們只管論議,大眾當中自然有智慧者知道應該是怎樣的,勝負是怎樣的。

然後就是阿修羅與天帝釋說偈頌。結果是怎樣呢?天帝釋為阿修羅說偈頌說:『彼愚無知見,謂我懷恐畏,我觀第一義,忍默最為上。』這和前面一段是一樣的,它只是在經文裡面場景變了。

說完之後,『天眾、阿須倫眾各小退卻。自相謂言:阿須倫王所說偈頌,有所觸犯,起刀劍讎,生鬥訟根,長諸怨結,樹三有本。天帝釋所說偈者,無所觸嬈,不起刀劍,不生鬥訟,不長怨結,絕三有本。』就是這些能判斷出來,阿修羅王說這個是能夠生起鬥爭的、生起仇恨的,而天帝釋所說這一塊,是不長怨結,絕三有本的。『天帝所說為善,阿須倫所說不善,諸天為勝,阿須倫負。』勝負就分開了。

後面一個,世尊告訴比丘說:『爾時,釋提桓因豈異人乎?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即我身是。』這裡面又講了,佛跟比丘們講:釋提桓因就是我。這個道理我們剛才講講過了。這是這幾段,都是談到天帝釋、諸天與阿修羅爭鬥,最後結果是天帝釋所說偈頌,不長怨結,絕三有本。

後面有一段,『佛告比丘:昔者,諸天復與阿須倫共鬥。』在這一段裡面:『時,阿須倫勝,諸天不如。時,釋提桓因乘千輻寶車怖懼而走,中路見晱婆羅樹上有一巢,巢有兩子,即以偈頌告御者言。』結果就是釋提桓因為了不撞到這個樹上,讓這樹上的兩隻小鳥受傷,他要回過頭來,再去面對阿修羅。『爾時,車頭向阿須倫』,因為阿修羅去追釋提桓因,一前一後,釋提桓因看到樹上有兩隻小鳥,他就回過頭來,往回走。這個時候車頭向阿修羅,『阿須倫眾遙見寶車迴向,其軍即相謂言:今天帝釋乘千輻寶車迴向我眾,必欲還鬥,不可當也。』就是天帝釋起慈心往回走,再次面對阿修羅,這個時候阿修羅這一些說:天帝釋往回走了,必欲還鬥,不可當也。『阿須倫眾即便退散,諸天得勝,阿須倫退。』以什麼得勝的?是天帝釋怕撞到樹上,傷害兩隻小鳥,以這個得勝的。

後面怎麼說呢?佛告比丘:『爾時,帝釋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即我身是也。我於爾時,於諸眾生起慈愍心。』這是一段描述天帝釋與阿修羅爭鬥的。

後面還有一段是短的,我們再看一下。『佛告比丘: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鬥。爾時,諸天得勝,阿須倫退。』後面這一段,『時,天帝釋戰勝還宮。』天帝釋回來了,『更造一堂,名曰最勝。』就是天帝釋與阿修羅爭鬥之後,天帝釋勝,回到三十三天這塊,又造了一個講堂,叫什麼呢?叫『最勝』,最勝堂。這個最勝堂『東西長百由旬,南北廣六十由旬』,這些是法數。

這個法數,最勝堂是要能夠包含生命中的一切法。所以這些法數指向生命中的一切法。『其堂百間,間間有七交露臺,一一臺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釋提桓因亦不憂供給,諸玉女衣被、飲食、莊嚴之具,隨本所造,自受其福。』

這個地兒為什麼叫最勝堂?說:『以戰勝阿須倫,因歡喜心而造此堂,故名最勝堂。又,千世界中所有堂觀無及此堂,故名最勝。』

這就是天帝釋帶領大眾與阿修羅共鬥。阿修羅我們可以理解為基於本能的那一塊生命力量,天帝釋就是生命中的自我因素。他跟這一些共鬥的時候,天帝釋勝,然後在三十三天建立一個新的講堂叫最勝堂。最勝堂,它有描述,這個描述是指向生命中的一切法,意思就是天帝釋戰勝阿修羅之後,統帥生命中的一切法。以戰勝阿修羅,因歡喜心而造此堂,所以這個堂叫最勝堂。『又,千世界中所有堂觀無及此堂,故名最勝。』這個就是上座部經典裡面談到的天帝釋與阿修羅等爭鬥,世尊講給比丘們說的這個故事。表面來看就是故事,像神話故事一樣的,講的就是修行者生命體驗裡面的這一塊。

在行法實踐當中,怎樣能夠到天帝釋所居住處,就是善法講堂。我們修行者怎樣能夠到我們生命中的善法講堂?我們想要到天帝釋那兒去,天帝釋在什麼地兒?就在善法講堂。我們怎樣能夠到天帝釋所營造的最勝殿、最勝堂?就是要戰勝阿修羅,以歡喜心能夠到天帝釋所造的最勝講堂。這個名字在上座部經典裡面有很多,有殊勝堂、妙勝堂、最勝堂、善法堂、善見堂,意思都一樣。在《華嚴經》裡面叫什麼?就是『妙勝殿』。

這個故事作為一個很好的背景,讓我們能夠理解,在華嚴行法裡面我們怎樣能到十住位。這是世尊講給比丘的『昔者』。昔者是什麼?就是要有自我因素與出於本能那塊東西有一個爭鬥,有人天爭鬥。人天爭鬥之後,天帝釋獲勝,才能到善法講堂,才能到最勝殿。不是老好人能到最勝殿,要經過人天的爭鬥。

為什麼要經過人天爭鬥呢?就是要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有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的參與,要有思惟、分別、選擇、判斷,而不是僅僅跟隨出於本能的那種簡單的善良。簡單的善良是共一切有情的,很多動物它也很善良,它符合我們對於善良的定義。但是修行者到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要能夠如實知一切法,要能夠知道什麼是解脫、什麼是無上正覺。

這段故事講的就是這個,上座部經典裡面談到的天帝釋、阿修羅、善法講堂等等這些背景。有了這些背景之後,我們再來看十住位為什麼要在須彌山頂、帝釋殿、妙勝殿演說,就容易理解了。

天帝釋在我們佛教裡面,我們現在來看,他好像沒有其他諸天那麼高,好像天帝釋、忉利天主不如夜摩天王,不如他化自在天王。但是從他最初的、最本質的說法裡面,天帝釋是所有諸天能力最大的。他是能夠啟動其他諸天善法思惟的那個能力。

修行者要從南閻浮提,必須要經過須彌山頂,經過天帝釋所在處,才能到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這是上座部經典裡面談到的關於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這些背景。在晚期的經典裡面,也談到過關於須彌山、天帝釋這一塊。我們舉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都是在《涅槃經》裡面的。

第一段,在《涅槃經·如來性品》,迦葉菩薩與佛有一段對話。『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偈所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入涅槃者無憂無喜,云何得昇智慧臺殿?復當云何住在山頂而見眾生?』

佛告訴迦葉菩薩說:『善男子!智慧殿者即名涅槃。無憂愁者謂如來也。有憂愁者名凡夫人。以凡夫憂故如來無憂。』後面說:『須彌山頂者謂正解脫,勤精進者喻須彌山,無有動轉。地謂有為行也,是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諸行。其智慧者則名正覺。離有常住故名如來。如來愍念無量眾生,常為諸有毒箭所中,是故名為如來有憂。』

這後面它裡面講了很多義理,但其中一塊是供我們參考的,什麼呢?世尊告訴迦葉菩薩說須彌山頂是什麼?為什麼在山頂而見眾生呢?佛告訴迦葉菩薩說,須彌山頂是什麼意思?是正解脫。怎樣到須彌山頂?『勤精進者喻須彌山,無有動轉。』

同樣這部經,在《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在這一塊又談到須彌山,可以供我們參考。世尊講到:『善男子,譬如有人遇惡癩病,有善知識而語之言:汝若能到須彌山邊,病可得差。』『差』就是痊癒,病好了叫差。『所以者何?彼有良藥,味如甘露,若能服者,病無不愈。』我們要注意這兒有須彌山。那後面說到:『其人至心信是事已,即往彼山採服甘露,其病除愈,身得安樂。惡癩病者喻諸凡夫。善知識者喻諸菩薩摩訶薩等,至心信受喻四無量心,須彌山者喻八聖道』等等。

這裡面都談到須彌山,修行者到須彌山的時候,那個地方『彼有良藥,味如甘露』等等,須彌山者,即是解脫。『須彌山頂者謂正解脫』講的是什麼呢?須彌山不是在我們時間、空間裡面一個固定的處所,而講的是我們人天眾生所特有的智慧模式。這種模式當我們到天帝釋所居住處、到善法講堂的時候,就像阿修羅王這塊一樣,他到了善法講堂,『生慕樂心,即自念言:此處殊勝,即可居止。』有這個念頭的時候,『五繫即得解,五樂在前。』我們作修行者也是一樣,當我們到十住位的時候,能夠明瞭如何到須彌山頂、如何到妙勝殿,聽聞世尊、聽聞法會菩薩講法,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在這得解脫。

這是在華嚴行法裡面十住位,它要表達的就是這一塊。我們為什麼要說修行者到十住位的時候,到第七住位的時候,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生命解脫、得梵行清淨?為什麼是這樣?這一塊是不是自然而然而成的?不是。按文殊師利菩薩的講法,就是以如實知一切法而不受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以如實知而不動,到這兒得的解脫,是華嚴行法裡面的十住位。二乘聲聞種性那種取一捨一的,基於世間法的行法理念,沒有辦法到達見性位。甚至於在很多修行者的行法理念裡面,就是不要用文字,不要去思惟,這一種不但說不能到十住位,華嚴行法的十信位也不能到達。

不用文字演說生起的行法實踐,總體來講就是世間法,是無想定,是等同於其他有情的那一塊。這種理念在佛教裡面是和佛教的核心理念相悖的。佛教核心理念是什麼?在《涅槃經》裡面談到:『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生起行法實踐、能得無上正覺。』我們要能夠確切理解這句話,為什麼只有人天眾生能夠發菩提心、能得無上正覺?因為人天眾生有一種區別於其他有情的特別的品質。我們是利用這種特別的品質去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而不是用那種共一切有情的無想定、躺平式的行法實踐去得解脫跟無上正覺的。

人天眾生特有的品質是什麼呢?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就是概念性思惟。文殊師利菩薩講的:『修行者以如實知而不動。』講的就是這一塊。不動到什麼位置呢?在華嚴行法裡面,最低就是到十信位、十住位。十信位入阿鞞跋致性,十住位入阿鞞跋致地。阿鞞跋致就是不動,這是真的不動。不是凡夫種性那個堅固的執著的不動,不是捨一取一、受一非餘的不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介紹到這,下一次繼續來講十住位行法。


【四位行法目錄】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四位行法》 YouTube
《華嚴經·四位行法》 音頻下载
《華嚴經·四位行法》 視頻下载
《華嚴經·四位行法》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