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前面給大家彙報了法報化三身世間的一些情況,特別是化身世間和報身世間修法形式上的差別。化身世間是因緣生法世間,有生有滅,不單是我們凡夫的化身世間有生滅,如來地的化身世間同樣有生有滅,十方諸佛到這個世間示現身相,教化眾生,同樣有生有滅。


眾生界者即是十方諸佛法身

實際上,化身世間有生有滅的說法容易造成一種誤解,讓人感覺十方諸佛在一個不生滅的世間,我們在當前的生滅世間,十方諸佛世間和我們這個世間是兩個不同的世間。確切來說,並非這樣。

佛在《仁王般若經》中說,十方諸佛沒有另外的世間,法界即是眾生界,眾生界即是法界,眾生界之外非有另外的法界可得。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諸眾生類一切煩惱業異熟果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示導應、化、法身亦不離此。若有說言於三界外,別更有一眾生界者,即是外道大有經說。…… 但斷三界無明盡者即名為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為眾生之本,亦是諸佛菩薩行本,是為菩薩本所修行。】

在《佛說不增不減經》中,佛對舍利弗闡述了同樣的說法:

【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又说【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十方諸佛和我們同樣在這個世間,但是十方諸佛是如來種性,我們是凡夫種性,種性不同,造成我們和十方諸佛的覺受不同,覺受不同給我們的錯覺,就是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眾苦世間,十方諸佛生活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清淨世間。

要確切認識到,不同的眾生種性造就出不同的世界。


菩薩於娑婆世間成就無上正覺

《佛說阿彌陀經》中有這樣的一段經文: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很多修行者認為佛陀在娑婆世界成就無上正覺之後,到了另外的世間,這是不正確的。如果那樣的話,如來法界亦不平等,亦有苦樂差別取捨。事實上,這句經文是告訴我們,佛陀是在我們這個世間成就無上正覺,這個世間即是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所在的世間,這個世間即是阿彌陀佛極樂世間。但是,要廣大眾生對這件事生起信心,則非常困難。

有人講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宣說有一個極樂世界,讓人相信有極樂世界是甚難。這是斷章取義,是把兩句經文分開來看,忽略了釋迦牟尼佛是在娑婆世界成就無上正覺。大乘經典中『宣說』的意思是要能當下生起,極樂世界也是在當下生起。

『甚難』是指從凡夫種性到如來種性的轉變,是要相信在當前娑婆世間生死法界能夠成就無上正覺,這個是甚難。如果能從凡夫種性轉變到如來種性,這個娑婆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也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

很多修行者都盼望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但是不明瞭自己所處世間是自己的種性來決定,不明瞭修行需要在種性轉變上下功夫。如果是帶著凡夫種性跑到阿彌陀佛那裡去,不但見不到阿彌陀佛,而且一看極樂世界,仍然會是娑婆世間的樣子,生死苦受一點也不會少。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分別世間品》中說到南閻浮提,是這樣講:

【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

世親菩薩的論述印證了佛在很多經典中的說法。


阿鞞跋致的兩種不退轉

化身世間是因緣法世間,是生滅法世間。

報身世間一旦證得即不退轉,這就是佛教中說的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在不同種性、不同行法次第中表現不同,所以古往今來說到阿鞞跋致有很多的說法。簡單來說,阿鞞跋致是成就無上正覺行法過程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初始的成就。

阿鞞跋致不退轉是無為法,一切法無為才能到達自性地清淨,任何有為法不能進入。任何有為法皆可退轉,只要是有為法就會有生滅,有生滅即不堅固,不堅固即會退轉。

阿鞞跋致不退轉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心清淨不退轉,一是行法精進不退轉。這兩個都要修行者自知自覺生起才是真正的阿鞞跋致。自知自覺就是要到達無為生起,不是作意生起。

關於阿鞞跋致的具體情況,佛陀在經典上說得很清楚。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阿鞞跋致是無上正覺在觀行地的表現,是無上正覺的種子。在修行地需要明確阿鞞跋致的準確特徵,最終才能確認能夠到達無上正覺。


無上正覺在不同的行法階段有不同的名字

無上正覺在佛經中的名字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覺根據種性不同,其表現形式也不同,名稱也不同。在凡夫地、聲聞別教來說即是聞法模式的阿鞞跋致。在華嚴行法的十住位即是般若波羅蜜,是無生忍,到第七住位即是住阿鞞跋致地,是修行者自證不退住地。在登地位以後即是無生法忍,到第八地位即是不動地,等覺位以後即是無上正覺等等。所以,說到任何一個名字,都不能概念化,需要瞭解是在哪一個種性哪一個位次的行法上,這樣才能準確。

這些不同的名稱,實際上告訴我們,從凡夫地到達如來地生命圓滿的自在解脫,需要經歷很多的修行次第,不同的修行次第意味著我們種性上的提升,隨著種性的提升,我們所處的世間也跟著改變。不同的種性所要成就的目標雖然都是無上正覺,但是無上正覺的表現形式不同。修行次第好像是上山的臺階一樣,每個次第都有不同的修法,所看到的風景也不同,最終才能到達如來地的無上正覺。

事實上,無上正覺沒有一個終點,並不是說到了某個點,行法就結束了。無上正覺是一個無有休止的精進修法過程。如普賢菩薩所言,世界無盡眾生無盡,行法也沒有窮盡。

我們在課件中提到,種性成就本來是無為法才能到達,但是說到種性的不斷提升,好像是有為法可以到達。這裡有一個有為法習氣的問題,雖然種性本身需要無為法到達,但是不同程度的有為法習氣,造成了這種次第。有為法的本質即是分別執著,在佛教中稱作有所住法。

佛陀對於不同行法次第中的無上正覺有詳細的解說。


修行者報身成就即是到達淨土世間

修行者到達報身世間,首先是成就阿鞞跋致不退轉,然後才以智慧力到達法身世間,或者再回到化身世間廣度眾生。報身世間是自所住處,是到達法身世間,或者回到化身世間自在無礙的基礎與核心。報身世間淨土成就之後,再談法身世間、化身世間等一切眾生世界,亦皆是淨土。

報身淨土有很多種,比如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兜率天內院彌勒菩薩淨土,還有十方諸佛世間無量淨土。但是無量淨土中,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是修行者要首先證得,從阿彌陀佛淨土才能到達其他淨土。我們在後面介紹華嚴行法理論的時候,會詳細說明為什麼是這樣。

眾生如果沒有到達報身世間,法身世間亦不能到達,所見到的化身世間即是凡夫生死世間。當然化身世間亦可以是善法世間,或者是凡夫地的清淨世間。但是凡夫地的善法世間和清淨世間,生命不能得到真實解脫,沒有離開三界。凡夫地善法世間和清淨世間很像淨土,但並不是佛教所說的修行成就淨土。修行成就淨土是功德所生,遠離三界生死,而凡夫地善法世間和清淨世間是福德所生,不出三界。

修行者報身成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心清淨,一是善根增長。這兩個是我們佛教所說的報身成就最核心的兩個方面。阿鞞跋致當然也是要成就到這裡。

因為一心清淨,才有對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無所取著,因為無所取著,才有不受化身世間生滅法、生死法的束縛和影響,生命才能得到解脫。解脫不是事相上的遠離,是處於生滅法界中,而不受生滅法的束縛。

報身成就的另一個方面是善根增長,善根增長可以讓我們圓滿差別智,也就是圓滿菩薩道種智,可以往詣十方世界無所障礙。善根增長意味著行法精進,不能受一非餘得少為足,不能妄想著一蹴而就一勞永逸。

這兩方面是報身成就的核心,也是到達十方法界的基礎。


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無量壽經》中講:『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又講:『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要知道這個『第一』並不是世間法中對立而出的第一,不是其他宗教中講的唯一真神,其他神都比不上,不是這樣。對立世界中的第一是相對第一,是世間法,不出三界。阿彌陀佛的最尊第一,是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往詣十方法界,成就一切法的核心和基礎,是修行者行法成就中最重要、最首要的一步。

核心和基礎的意思,好像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好比是小學中學所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程,是最基本的知識,也是最核心、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這類知識是哪個領域都需要的。這就是『照十方國無有障礙』,真正到了大學,到了不同的學科,那些髙級的學科反而不一定是我們生活中所必須的,從這個學科不能到達那個學科。這些不相通的學科就好像是十方諸佛,代表不同方向上的諸佛世界,代表某一個種性的圓滿成就,它只是在某個學科上最通達。出了自己的學科,跟別的學科不相干,不相干就是無緣。這就如經中所說,十方諸佛光明或照一二由旬,或照百千由旬。而阿彌陀佛不一樣,它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核心最基礎的,到十方諸佛世界任何世界都不能缺少,所以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因此不是十方諸佛不如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往詣其他諸佛國土同樣沒有障礙。因為十方諸佛都必須要首先成就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他們往詣其他諸佛國土,隨順那個國土眾生的種性,同樣無有障礙。

基礎學科所代表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和各個專科所代表的十方諸佛世界並不對立,它們是總相別相的關係,是不同行法次第的關係。有些不是淨土的行者認為可以不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而直接到達十方世界諸佛國土,可以直接到達彌勒淨土、藥師佛淨土等等,這是對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實際意義不瞭解造成的。就好像說不去學習基礎學科,直接到大學去學專業學科,這是不可能的。

可能修行者本身沒有先要成就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概念,但是在具體成就上,一定是先有極樂世界才會到達十方諸佛世界。

概念上可能沒有,但是成就上一定要有。

這是把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按照世間人的說法形式分開來說即是如此。如果從究竟意義上說,十方諸佛總合為一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也不是小學生和大學生的關係,而是同一體性的關係。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的總相,十方諸佛是阿彌陀佛的別相,總相與別相非一非異。

從前面我們給出來的報身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兩個特徵就能看到,一是一心清淨,一是善根增長。這兩個是到達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行法。如果沒有一心清淨和善根增長,十方佛土也到不了。

這兩條放在《金剛經》中來說,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阿彌陀佛名號的意義

簡單來說,一心清淨是成就根本智,善根增長是成就差別智,二者合在一起圓滿究竟,即是一切智智。明白這個道理,怎麼說法都可以。阿彌陀佛名號中,『阿』是根本智,是一切智,代表無所住空法,代表本體,『彌陀』是差別智,是道種智,是心生起法,代表有法,代表應用。『阿彌陀』合在一起是一切智智,代表對於一切世界一切法的覺悟明瞭。

不但阿彌陀名號如此,經典中很多的說法都是如此,比如『毘盧遮那佛』的名號譯作種種光明、或者譯作光明遍照。『光明』和『遍照』一體一用,和阿彌陀的名號是同樣意義,前面代表根本智,後面代表差別智。還有釋迦牟尼佛的名號,甚至說到體用、性相、理事、空有、總相別相、一法多法等等,都是同樣說法。我們後面還要談到經典中法數的問題,這些都是同樣的定義方法,是隨著不同行法次第、不同修行者種性來說,這樣的說法無有窮盡。

所以,如果能對於一切世界一切法都能保持覺悟,保持微細觀察和善妙思惟,就是念念和阿彌陀佛在一起,念念成就根本智與差別智,就是念佛。從這裡才能到達十方法界諸佛國土。缺少這兩條,心不清淨染著執取,佛教中來講,眾生就是在三界輪迴,善根缺乏,流浪生死。

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經典就能明瞭,佛說的極樂世界正是由正知見、正思惟、微細覺知和勝妙觀察所成就,先是正知見和正思惟建立,然後是依教奉行,這是修行者成就極樂世界的行法。

中國古人說『為學日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為道日損』即是佛經中說的『應無所住』一心清淨,要每天減少自己的執著習氣,減少執著欲望。而『為學日進』即是佛經中說的『而生其心』智慧增長,每天培養微細觀察善妙思惟能力,這是兩個方向上的進步。很多行者為了減少自己的分別執著,於是不去思考,佛裡佛氣把自己學得像木頭,這就不是成就無上正覺的方向。佛教不是讓我們成為木頭,佛教是讓我們成就無上正覺,要體會到生命本來的圓滿莊嚴和智慧。


四種行法模式能得一心清淨

報身成就的不退轉不是相上沒有生滅,而是指相上的生滅不會對修行者帶來困擾。這種不被困擾,在修行者來說是得一心清淨。這是自性地本有的一心清淨,不是相上遠離世間得來的。相上遠離世間,遠離社會活動是共外道法,共外道法不是不好。共外道法同樣可以獲得生命輕安,但是佛教修行者需要知道,遠離世間的做法最終不能到達徹底的生命自在解脫。佛教的生命自在解脫是在一切法中獲得,不是遠離一切法獲得。

總體上說,佛教中有四種行法可以到達一心清淨:

第一是凡夫權教和二乘聲聞,通過遠離世間因緣獲得一心清淨。

第二是緣覺行者通過觀察思惟,從而遠離干擾束縛獲得一心清淨。

第三是菩薩乘行者明瞭諸法體性平等,於法不取不住而得一心清淨。

第四是金剛種性行者以金剛智慧,見一切法皆是實相,本自清淨。

這四種類型的行法,每一種都有非常詳細的理論。

修行者如果能成就到報身世間,就會遠離化身世間諸生滅法的干擾束縛,不受干擾束縛的意思即是脫離生死,獲得生命解脫。

這四種行法針對不同種性的修行者,不是髙低之分,要看在什麼因緣下來具體落實,有什麼問題就有什麼樣的方法對治。


黃金為地還是金剛為地

雖然最低到第七住位即可證得法身世間,但是到達法身世間真實的自在無礙,最低要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動地,就是上面的四種修法中最後一個金剛種性,見一切法本自清淨,見一切法皆是實相。在佛經中來說,基本上八地之前,或者說登地位之前,都是講黃金為地,登地位之後逐漸從黃金為地到達金剛為地,八地到十地是別教金剛為地。十地以後,轉入普賢菩薩法界,是普賢菩薩法界的金剛為地行法。

前面的三種行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所得一心清淨,在佛教理論中都是黃金為地。黃金為地的意思就是智慧為地。智慧具體來說就是內在覺知模式下的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和三十七道品。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能夠看到,極樂世界是三十七道品所成就。在《無量壽經》中記載的就更詳細,還包括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行法。

金剛為地不是沒有智慧法,是沒有有為作意的智慧生起,一切行法皆是滅盡定行法,一切智慧皆是無加行力生起,隨緣而顯不用加行,這是金剛為地。金剛為地的修行者皆是證得無餘涅槃的修行者。這些行法的具體細節,我們在講華嚴經經文的時候,都會詳細說明。

所以,在目前來說,法身世間的修法問題不是當務之急,我們還不能馬上到達那裡,但是報身世間成就地我們可以儘快到達。只要按照佛所說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依教奉行,成就地即能一步步現前。對於佛陀的教法越是清晰明瞭,越能建立起信心,越是能指導行法實踐。


善用其心的因地行法

有些問題要在修行初始規劃的時候就看清楚,佛陀在《楞嚴經》中明確告訴我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是指修行者的下手處。修行者最初的因地下手處即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如果契合經典教誨,果地就會和經典所說的成就相應。如果因地發心不是正知見和正思惟,那麼經典所說的果地也就不會現前。

在華嚴經十信位《淨行品》,文殊菩薩說:『菩薩若能善用其心,則能成就勝妙功德』,和這裡說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是同樣道理。修行者都希望成就勝妙功德,成就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成就到華藏世界,這些勝妙功德都是從善用其心得來的。

具體來說,善用心即是正知見和正思惟,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善用心是無量智慧的發起處。佛陀在經典上說,善用心和如實知,總體來說有七類:知法、知義,知時,自知、知足、知入大眾、知大眾根性,乃至所有經典上所言說的一切法,都是善用心的不同模式,都能到達勝妙功德。

正知見和正思惟,最終所能到達的地方,就是如來地十種智和十種力,包括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等十種。

關於這七種如實知,佛在《增一阿含經·等法品》(卷33)中這樣說,我們抄錄前面兩個如實知: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受樂無窮,欲得盡漏,便能獲之。云何為七法:於是比丘知法、知義、知時、又能自知、復能知足、亦復知入眾中、觀察眾人,是謂七法。

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祇夜、偈、因緣、譬喻、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云何比丘解了於義?於是比丘知如來機趣,解了深義,無所疑難。若有比丘不解了義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義故,名為解義也。如是比丘能分別義。……】 

這段經文說得很詳細,完整經文可以去查《增一阿含經》,我們就不解釋了。這是佛在上座部經典中所說的關於善用心如實知,在大乘經典中也有非常多,意義更廣博。

在華嚴行法來看,念頭一動即是生起入法界種子,我們正是需要從起心動念處作為行法開始。


依內在覺知模式行法到達報身淨土世間

上面所談的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成就地,——報身世間成就地,也就是到達淨土成就阿鞞跋致。報身世間行法是靠善用心善思惟,微細觀察微細覺知來生起。我們前面提到了般若的三種屬性,這種內在生起的覺知思惟,正是生起般若智慧的行法。

當然還不能說這就是準確的般若智慧成就地,般若智慧成就需要有非常嚴密的經典依據,在華嚴經十住位、乃至眾多般若經典中皆有詳細闡述。但是基於內在覺知而生起的微細觀察和思惟行法本身,目前階段只是非常靠近般若行法,方向沒有錯。希望大家不要誤解,認為這就是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住位,不是這樣。我們首先需要明瞭大的行進方向,然後再深入微細,以經典作依據,一步步到達報身成就。

佛在《大涅槃經》中說:『有人雖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專心聽法,若不思惟,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者首先要生起覺知思惟,然後再來看怎樣到達般若成就。這裡有個逐漸調整的過程,也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如果覺知思惟都沒有,般若智慧、大涅槃地就不可能到達。

內在覺知的修法模式和在聞法模式下的聲聞修法不同。我們在剛剛開始修行時,善知識總是教導我們不要生起念頭,一動念頭就是罪業,不要這樣想、不要那樣想等等。善知識的教法對於剛剛從凡夫種性走入到佛教修行的人來說,完全沒有錯,這是進入佛教實際修行的前行法,是讓我們先把凡夫種性的那些粗煩惱解決掉,粗的煩惱降伏住,先得到起碼的輕安。當修行有了一定基礎,世間粗煩惱基本可以降伏,就需要開始佛教中的實際行法。

在佛教中,聞法模式的行法叫作信行模式,需要從信行模式的行法轉到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然後才能到達生命自在解脫。

內在覺知的修行方法生起之後,就是一步一步的對照經典加以實踐,看看我們怎麼能到達佛陀所說的大涅槃地。


經典中的世間數和法數

前面給大家提到熟悉的幾部經的經首,我們來開始關於經典解讀的問題。

首先討論經典中的數字演說。數字演說內容看上去好像數學,因為這樣的說法,以往很少有人提到。

漢地的祖師大德將佛陀說法分作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如果從學者的立場來看,佛教理論的發展亦是經歷了五個階段: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秘密佛教。五時說法和後面的五種佛教並不對應,是兩種不同的說法體系。

華嚴時是佛陀的自成就時,演說佛陀的圓滿自成就、自證量。如果從行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從凡夫地到達如來地所經歷的行法,最終所要到達的正是華嚴經所描述的境界。

佛陀五時說法,這五時的經典類別,從文字集結上來看,雖然每個時期的經典中都有密法言說,但是演說規模不一樣。經典的演說模式非常多,我們首先來關注數字的問題。

佛經中的數字分作兩類:世間數和法數。

世間數是凡夫種性所能理解的數字,法數是用來代表特定的行法意義,可以再細分為聲聞緣覺數、菩薩數、如來地數等等。有一部分法數是佛陀時代就有的,在上座部經典中就能看得到,但是也有很多法數是隨著佛教經典集結,逐漸從世間數演變而來。很多人目前只能讀懂世間數,對如何解讀法數知之甚少。

世間數和法數,在上面五類經典中都存在,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法數。從直觀上看,數字在這五類經典中越往後期越大,從十百千到十萬百萬千萬,然後再到百千萬億,最後是阿僧祇、恆河沙、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最終是佛剎微塵數。

數字越來越大,總體上表達佛教的一種成就模式,可以說是境界越來越廣博,智慧越來越深入微細等等。在《華嚴經·阿僧祇品》中,佛陀給出了非常詳細的數字推演,這些數字不是從世間數開始,而是直接從百萬的平方開始,然後一步一步擴大,每次都是乘方的關係。

經歷百四十二次乘方之後,最終那個數字非常非常大,那個即是如來地數。如來地數只有如來種性才能到達。

數字越大代表成就越廣大,境界相越微細,這個說法沒有錯,但是佛陀給出來的數字中,並沒有說是哪一個境界哪一個證量的廣大和微細,也沒有說是哪一種行法模式上的廣大和微細。

這是我們下來需要學習的,怎樣從數字中看到經典所要表達的意義,也就是從數字中看到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


法數中的核心數和微細數

說到行者成就上如何圓滿和如何究竟,雖然『圓滿』和『究竟』在說法上沒錯,但是從修行者的角度來看,需要知道是怎樣的圓滿和怎樣的究竟,從目前的行法中,我們如何到達那裡,這是關鍵的地方。從凡夫地的不圓滿,到達如來地圓滿,中間的過程是怎樣,是如何一步一步到達那裡。這是修行者需要考慮的,不能只給出一個結果。

從凡夫種性到達究竟圓滿的如來種性,這個過程不能有跳躍,跳躍過去直接到最終結果,就算是說法上正確,總體上也是妄想。就像考試一樣,直接給出答案,中間缺乏計算過程,也不能算是正確的。

宗教經典一定可以落實到行法實踐,不會是只有理論和玄談。經典如何具體落實,那個行法模式是怎樣,其中之一就體現在法數中。

經文舉例

法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核心數,一是微細數。

核心數代表根本智,微細數代表具體行法的深入微細,代表差別智。前面我們提到過阿彌陀名號中,『阿』代表根本智、一切智,『彌陀』是差別智、道種智。法數的表法也是這樣,核心數代表根本智,代表種性,代表行法模式,而微細數代表差別智,代表這一種性下的具體行法。

核心數和微細數,用來代表性相、理事、體用、總法別法等模式也是一樣的道理。就好像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所代表的意義一樣,不能概念化和單一化。


世間數是凡夫種性所能理解的數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是世間數。世間數就是凡夫種性可以理解的數字,也可以稱凡夫數,比如《佛說阿彌陀經》經首講,『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千二百五十』就是世間數,歷史上佛陀的常隨眾確實有千二百五十人,本來如此。再比如經典中說到八種苦、六根六塵、五蘊等等,這裡面的數字都是世間數。

世間數是歷史事件的記錄,不是我們要談論的,過分解讀也沒有意義。在有一些情況下,世間數也可以按法數來解讀,所以,亦不能概念化。

從世間數到如來地數,分佈上沒有定數,並不是說阿含經裡沒有法數,大乘經典中沒有世間數,不是這樣。大乘經典中也有世間數,借助於歷史事件來宣說理論,而上座部的經典中也同樣有法數。總體上說數字的大小會按照五時說法逐漸增加。

自古以來很多修行者把法數都看作是世間數,造成了很大誤解。


法數代表出世間的行法模式

我們主要是要看懂世間數以外的這些數字。

法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核心數,一是微細數。數字本來就是代表微細的因素,前後加上其他的名相,合在一起,代表某一種因素的微細行法生起。

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說極樂世界的位置,距離目前有『十萬億』佛土。

一般凡夫種性的修行者看到這句經文,會馬上認為極樂世界的位置既然很確定,那就準備飛行工具,朝著自己認為的某個方向一直飛、再飛,大概過多少個宇宙星系,就能到達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

這樣的解讀,就是把『十萬億佛土』當作了世間數來看。

世間數在時間和空間上可以確定,而法數不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可以確定。法數需要在報身世間成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世間數可以增減,法數不能增減。在世間數來看,如果向西走了『十一萬億』佛土,再看極樂世界就在東方。過去有這樣說的,但這種說法不正確。

法數所代表意義不是這樣,法數中不存在『十一萬億佛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更不會出現在東方。不論在世間向西經過多少宇宙星系,再看極樂世界仍然是『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不會變。

再比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淨土在從是西方過三十二恆河沙國土,並不是說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比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更遠。這是兩種不同的成就模式。同樣在西方,成就的種性一樣,但是行法模式不一樣,一是『十萬億佛土』,一是『三十二恆河沙佛土』。這是法數特別的地方。

還比如,《無量壽經》中世間自在王如來出現世間,『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四十二劫』亦是法數,不能變動,再過十劫二十劫來說這部經,同樣是『在世教授四十二劫』,不會變成五十二劫或者別的數字。

佛經中這樣的法數非常多。

關於極樂世界在西方,其實不要說出了太陽系,就是到了外太空中,都是找不到東南西北,東南西北是地球上人類的認知。如果按照世間法方式解讀這個數字,就是世間凡夫模式。認為此身、此處、此時不能成就,要到達彼身、彼處、彼時才能成就。佛在經典上說,這即是凡夫妄想。

用凡夫的思惟模式來解讀經典,就會脫離經典的實際意義。


十萬億佛土是說修行者種性上的距離

淨土宗很多修行者強調『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大千世界不離方寸』的同時,又強調從地球往西某個地方才是極樂世界,要到死了才能去。這樣的修行者需要仔細檢討自己的修學理念是不是混亂。

理性的修行者要清楚淨土世間到底怎樣才算去、什麼時候去、什麼模式才算到達,佛所說的經典中到底怎樣才是真實的西方淨土。修行者要弄清楚怎樣才是佛說的真實意義。明瞭了經典的真實意義,自然就可以到達阿鞞跋致。按照我們世間的話來說,阿鞞跋致是要靠理性建立起來,不是靠妄想、執著和猜想建立起來。

對於《佛說阿彌陀經》中的這句話,佛教行者,特別是大乘行者,需要在『當下』成就。那麼如何在『當下』的生命中找到『十萬億佛土』以西的極樂世界呢?佛經最初一句,都是說『一時』佛陀怎麼樣,『一時』的意思就是當下。大乘經典所說的都是『當下』可以成就的行法。但是把『一時』看作『當下』的行法,要看怎樣的解讀,如果沒有相應的解讀方法,『當下』成就的行法就不能建立。

上面極樂世界所在處的說法,我們舉一個例子就好理解。比如小孩剛剛上學,哪一天和爸爸媽媽說,理想是要讀博士,成為科學家。小孩不懂事,我們怎樣告訴他讀到博士需要怎樣的時間和經歷呢?我們會告訴他說,那要好好學習,每個年級都不要懈怠成績都要優秀,過二十年就能到達博士學位。實際上二十年的刻苦學習,就是這個小孩在當下到達博士學位的距離,這個距離是二十年刻苦學習。小孩不能不去上學,不能只是等著二十年之後直接到學校主席臺上,校長授予博士學位。

這不可能。

校長授予的博士學位,不是授予他在主席臺上的十分鐘,而是授予他二十年來所有的勤奮學習成績優秀,加在一起的博士學位。用佛經的語言來說這件事,就是『從是西方過二十年的勤奮學習,有一個博士學位』。這是孩子和博士學位之間的距離和行法,孩子和博士非一非異。

佛經中表達距離的說法,要麼從空間上說,要麼從時間上說,都指的是種性和行法上的距離。種性上的距離用空間來表達,比如說十萬億佛土以西,或者三十二億恆河沙國土以外,這都是種性上的距離。而種性成就之後,要在無量法中生起道種智行法,精進修行,就用時間來表達,比如說彌勒菩薩未來多久成佛,舍利弗尊者未來多少劫成佛等等。

所以,經文中這一句簡單來說是這樣,『西方』代表妙觀察智,這是用方位來代表行法。『從是西方』的意思是當下的妙觀察善思惟生起,『十萬億』就是當下的微細的妙觀察智,『佛國土』的意思是種性的改變,或者是超越不同種性的微細思惟。


經典中的法數是密法言說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即是這樣,『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是一個完整的行法,有行法模式,有行法內容,有成就地,完全具足。

當我們真正從經文中建立這樣的理念,再到佛經中仔細核對,看是不是佛所說的意義。

前面我們舉例提到過《增一阿含經》中,佛陀告訴我們,行者應該知七種法,然後給出來詳細的如何是七種如實知法,佛說『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受樂無窮,欲得盡漏便能獲之。』

七種法都是關於修行者如何生起正知見和正思惟。

需要有非常多經典的集結和沉澱,才能逐漸形成一種密法言說模式,經典少的時候,或者說印度民族之外的文化中可能就不具備。

早期的大乘經典,甚至上座部經典中就有這樣的法數,但是隨著經典集結數量增加,以此成就的修行者數量也在增加,這種經典的集結方式才會越來越普遍,於是後來的大乘經典中使用起來也就越來越多,乃至到了大乘佛教晚期,這種演說方法成了更加固定的模式。最晚期的密教經典,幾乎總結了以前所有的經典集結模式,只要提到某一類數字,修行者就知道它代表什麼意義。如果數字前後再加上其他的內容,諸如方位、名相等因素,合在一起就成了經典特有的文字形式,代表更複雜的意義。

上面一種就是將『西方』和『十萬億國土』放在一起說的。

大乘經典法數中的核心數,都是佛陀那個時代形成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大乘經典是佛所說,因為經典裡面的核心意義都是佛陀時代建立起來的。

《佛說阿彌陀佛經》裡面除了這一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之外,還有其他的法數,比如說,『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還有『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等非常多,但是形式上有所不同。


法數的出現形式

法數有很多種出現形式,有的以數字的形式直接出現,有的需要清點和計算。上面說的這個『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七』是數字,在世間法代表七寶,在如來法中代表七覺支,七覺支加上『欄楯』、『羅網』、『行樹』,增加了三個因素,合在一起來表達七覺支在三個方面的應用。 後面這個『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就完全沒有數字,但是數法也在裡面,需要自己計算出來,有四種蓮花。不但數法在裡面,四智法也在裡面,『青黃赤白』在密法中代表四智法,代表四個方向。同時『體相用』演說也在裡面,體是四種蓮華,相是四種顏色,用是四種光明。

佛經中這四色蓮華經常出現,有時候給出名字: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代表四智法應用。有時候只說芬陀利華,代表一切白法應用。四種蓮華都代表純潔無染,但是行者要分清楚是那一種性的無染,是有法中的無染,聲聞權教的無染,還是菩薩乘黃金為地無染,或者是如來地金剛為地的無染,這些都是無染。大乘行者至少應該做到黃金為地的清淨無染。轉八識成四智,對淨土行者來說就是到達理一心不亂,到達實報莊嚴土,這才是生命中的四色蓮花顯現。

這是法數和應用在一起的例子。這樣的經典很多,《無量壽經》中說到阿彌陀佛又稱作『十二光如來』,『十二』亦是法數。

法數的解讀模式不固定,聲聞、緣覺、菩薩等種性不同,解讀不同。同樣是『十二法』,在佛經中的意義也不固定,但是都代表一切法。有時候按照六根對六塵來說,有時候按照十二緣生法來說,還有的按照三身四智來說。世間人也常用十二代表一切法,比如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中國有十二屬相,十二地支,西方有十二星座。十二和哪一法合在一起,都是在說那一法上的一切因素。《聖經》中,耶穌有十二門徒,以色列有十二教派,天堂有十二門等等。這些的演說方式都一致,都是代表一切法的意思。所以法數是按照修行者的種性解讀的,按照世間法解讀就是世間法。

需要自己清點的法數,代表法數是經文的秘密意義,代表行法的具體落實,它們不是直接說出來。《無量壽經》中說到世間自在王如來出興於世,在此之前有五十三佛相繼出現,數字『五十三』即是需要清點才能看出。五十三佛代表了五十三個位次的圓滿菩薩道種智行法,世間自在王如來即是總合此一切菩薩道種智成就的世間顯現。

這種需要清點出來的法數,在華嚴經中非常多。這是印度文化的演說模式,和中國文化的演說模式不同,中國文化是理論性的,喜歡直接把道理說出來,但是印度不是這樣的,為了表達一種行法,很多時候要把所有的內容演說一遍,其真實意義卻是文字背後的那個數字,甚至說文字背後的那個意義要超越文字本身的意義。

比如《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亦稱作十二光如來,十二光具體的名號當然很重要,但是與其所要表達的『基於一切法的觀察覺知智慧生起』這種實際意義相比,名號本身可以變化,如果看不同版本的《無量壽經》就會發現,各個版本的翻譯不相同,如果依文解意,就會有疑惑,看哪個翻譯得更好。但是從『一切法觀察覺知智慧生起』的角度來轉變到行法,那些名號怎麼翻譯就沒有那麼重要。

再比如剛才我們講的,世間自在王如來之前有五十三尊佛出現,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需要理解的是為什麼世間自在王如來是在五十三尊佛之後出現,而不是一個一個核對各個版本的佛號怎樣出現的順序,是順序而言還是反向而言,具體的名號翻譯有什麼不同等等。當我們明瞭這些法數背後確切的含義,就能知道怎樣將法數轉化到行法實踐中。


從妄想生起到智慧現前的行法過程

能將經典文字演說轉化到行法實踐,文字演說就不重要了,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當文字不再造成糾纏和困擾,行者完全能夠依照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來修行,就到了報身成就世間。用經典的語言來說,這個過程就是化身佛入滅,報身佛現前接引。就是《法華經》、《大涅槃經》所到達的境界,在華嚴經中來說就是開始第七住位以後的修行階段。只有通過報身世間修行,才能最終到達如來種性成就地。

修行者看到化身佛入滅,並不等於到達如來地,報身世間的修法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最終才能到達如來地。報身世間行法是華嚴經十住位以後行法。其他經典也有關於這部分的行法演說,但是很少有像華嚴經這樣,能提供出嚴密而又系統的次第行法理論。

從妄想到智慧,差別在於中間的細節。比如我們要蓋一棟房子,這樣好那樣好,不去實踐,這棟房子就是幻想,但是當我們著手選址、畫圖樣,準備建築材料,開始實際的勞動建設,那個妄想就會逐漸轉變成現實。妄想隨著行法精進,最終轉變成實際的智慧相。

成佛本來是從凡夫妄想開始的,我們聽聞善知識教誨,深入經藏,然後一步步依教奉行,這個妄想才漸漸變成現實。

從孩子發心到博士畢業,這中間有二十年刻苦學習的過程,最終的學位證明叫作博士。不能缺少中間的刻苦學習而直接到達博士畢業。

這當中,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是大乘行法的關鍵,通過正確的經典解讀,才能明瞭這種行法具體的成就細節和成就標準,才能明瞭智慧生起和凡夫妄想的區別。

所以,只有當我們明瞭法數所代表的特別意義,才能準確瞭解怎樣將經典上的數字轉變到行法,從而到達報身成就地。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曉得,經典中使用的數字是根據這部經的種性來確定,經典不完全是歷史事件的記錄。比如大乘經典中上首眾人數,就一定要依照這部經的屬性來確定,佛說《法華經》和《無量壽經》的時候,如果當時沒有大比丘眾萬二千人圍繞,或者人數超過了這個數字,是不是佛就不說法呢?不會!就算是三五萬人、或者只有三五個人,佛也是要說的,但是當集結這部經的時候,經首必須要說『佛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個數字是由《法華經》和《無量壽經》的種性所決定。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PDF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