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前面介紹了鳩摩羅什時代中國佛教的一些歷史情況,主要介紹了佛教剛剛進入中國時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和一些思想碰撞,實際上在那個年代的很多問題不光是針對佛教提出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在不斷進步,認知上不斷完善,儒釋道三家是相互提出問題,然後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來辯論,這對各自思想體系的建立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當時湧現了不少傑出的思想家,像佛門中的慧遠、僧肇、道安,還有後來的淨影師、嘉祥師等等。佛門之外亦有很多傑出的思想家。
各種思想體系的碰撞與融合
後來有這樣的說法,為什麼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層出不窮,比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等,而在漢以後卻很少有大的思想家出現?有一種觀點認為,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的思想家大都轉向了佛教。
那個時期佛教中確實湧現了非常多的理論家,上次談到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融合碰撞的例子。佛教和中國本土思想的碰撞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有不少話題一直延續至今。這當中不少次都是廟堂之上唇槍舌劍,廣場當中互不相容的情景。在這些思想不斷碰撞融合的同時,實際上也伴隨著驚心動魄的歷史經歷,從中亦可以看出不同思想所能產生的強大力量。
如果把這些歷史事件的背景情況瞭解清楚就能看到,歷史人物都是栩栩如生非常鮮活,遠遠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那樣刻板。
不少事件即便放在今天也讓人感到百轉千回。
比如鳩摩羅什的僧團和覺賢尊者的僧團,彼此之間互不相容,很有故事。還有翻譯《大般涅槃經》的曇無讖尊者,也有很多故事。再比如天臺宗二祖慧思禪師、禪宗的達摩祖師、六祖惠能、玄奘法師等等,他們身上都發生過許多故事,大家可以去查一下。現在來看是過去修行者生動的歷史經歷,但是回到當時,其實是觸目驚心,甚至是你死我活的。
我們往往認為佛教修行界是一派和平景象,一些人聚在一起,佛裡佛氣一派祥和,而實際上未必如此。修行者在理念上各不相同,很多時候都是各說各話,互有微詞。佛教內部很多宗派之間,實際上是井水河水的關係,自古至今皆是如此,很多時候大家都心知肚明。
從這些歷史事件當然也可以看出,思想具有力量,不同的思想模式會產生不同的力量,最終會轉變成為世間行為。
從思想學派進化到宗派
鳩摩羅什時代前後,佛教出現了很多思想學派,從這些學派慢慢進化到我們現在看到的佛教宗派。
各個宗派都希望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來詮釋佛教教理教義和行法成就模式。學派和宗派存在著差別,總體上來說,學派是一種學術性的,比方三論宗、四論宗,還有涅槃宗、地論宗,若按現在的標準來看,這些基本上不能算是宗派,而只能算是學派。宗派是建立在完整的理論體系下,並且還要有自己相應的獨特行法。
鳩摩羅什時代前後,在中國出現的學派或者宗派很多,包括成實宗、俱舍宗、涅槃宗、三論宗、地論宗,還包括淨土宗,禪宗等等,稍晚一點,還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唯識宗、律宗,這些宗派都是在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時期建立起來的。還有一些其他學派,雖然沒有形成宗派,但是思想都已經融合到了這些宗派的思想中。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那個時期形成的主要宗派:
首先是三論宗。
三論宗是以宗論、十二門論、百論為根本理論的學派,吉藏法師集合鳩摩羅什、僧肇、僧詮、法朗等人的三論學,以及當時的性宗思想建立了三論宗。吉藏法師即是後人說的嘉祥師,是西元549年到623年間人。
以三論宗為基礎,加上龍樹菩薩的百卷《大智度論》,即是四論宗。
再來看地論宗。
地論宗是以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作為根本理論,此外還有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亦是圍繞華嚴經的《十地品》來說。地論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慧遠法師,是西元523年到592年間人,因為法師住在淨影寺,為了和東晉時期淨土宗慧遠法師區別開,後人稱其為淨影師。
嘉祥師和淨影師曾經給淨土宗經典做過註解,對淨土思想有很大貢獻,因此不少淨土宗的修行者對兩位法師比較瞭解。但他們的成就,實際上主要體現在三論宗和地論宗。
第三是涅槃宗。
涅槃宗是以《大般涅槃經》為根本經典。《大般涅槃經》在鳩摩羅什時代有好幾種版本,我們最常看到的主要有北涼曇無讖尊者翻譯的四十卷本,還有慧嚴和慧冠兩位法師根據法顯翻譯的《大般涅槃經》整理出的三十六卷本,這是份量最大的兩種譯本,其思想體系比較完整。除此之外還有鳩摩羅什翻譯的《遺教經》等其他版本,份量不大,雖然內容很重要,但其思想體系遠不如《大般涅槃經》完整。
第四是淨土宗。
淨土宗最初的理論建立來自曇鸞法師。曇鸞是西元476年到542年間人,他註解了世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法師的思想對淨土宗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如果不是因為有道家思想背景,曇鸞甚至可以成為淨土宗的祖師。在淨土宗,曇鸞法師之後是道綽法師,道綽法師之後是善導法師,是善導法師建立起淨土宗整體的理論框架。善導法師是西元613年到681年間人,和玄奘法師差不多同一時期,與曇鸞法師相差了一百多年。
第五是禪宗。
我們一般認為是達摩祖師把禪宗帶到了中國,而實際上禪宗思想並不是從達摩祖師開始的,而是從鳩摩羅什時代翻譯的般若部經典而來的。鳩摩羅什時代有四部經典影響巨大,其中有兩部是出自鳩摩羅什的貢獻,一是般若經典,一是《法華經》。般若經典不是指某一部經典,而是具有般若思想的一類經典。從般若經典演化成後來中國禪宗的思想核心,而從《法華經》思想逐漸演化成了法華宗,也就是天臺宗。
禪宗的思想核心在般若,天臺宗的思想核心則是中道。不論是禪宗般若思想還是法華宗中道思想,在鳩摩羅什時代就已經存在。
達摩祖師在西元520年前後來到中國,那個時候距離鳩摩羅什來華已經相差了120年。達摩祖師所傳的禪宗思想本來以《楞伽經》為核心,並且一直延續到禪宗五祖時代。禪宗從五祖傳到六祖惠能的時候,就轉到了《金剛經》。雖然這部經依然契合禪宗的思想體系,但是《金剛經》和《楞伽經》的成就模式並不相同。《金剛經》也從這個時期開始對後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六是法華宗。
法華宗就是天臺宗,法華宗實際的創立者是隋代智顗法師,因為住在天臺山,世人稱之為天臺師,法華宗也被稱作天臺宗。
法華宗雖然是智顗法師實際創立,但是法華宗的思想核心卻是從鳩摩羅什時代就已經開始的。
《法華經》中道思想在鳩摩羅什弟子們的論著中就已經體現出來,並且已經相當深入。法華中道思想經過慧文尊者和慧思禪師逐漸完善成為系統。慧思禪師是西元515年到577年間人,是天臺宗的二祖,之前是慧文尊者。但實際上慧文尊者和慧思禪師基本處於同一時期。
慧思禪師的法華思想,傳到智顗法師,智顗法師集合了三論宗、地論宗的思想,形成了法華宗的思想核心。智顗法師是西元538年到597年間人,和慧思禪師、淨影師、嘉祥師同一時期,差不多都是西元600年前的人,其中嘉祥師稍微晚於600年。
智顗法師是那個時代的集大成者,把三論、地論、法華中道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法華宗。
華嚴宗的基本情況
第七是華嚴宗。
華嚴宗比法華宗晚了不到一個世紀,是從法順和尚開始,法順和尚俗姓杜,是西元557年到640年間人,後人也稱其為杜順和尚。杜順和尚的思想後來得到了智儼和法藏兩位法師的發展和完善。智儼和法藏即是華嚴宗的二祖和三祖。法藏法師即是賢首國師。
智儼和玄奘兩位法師是同時代人,法藏比智儼和玄奘略晚了不到半個世紀。智儼和法藏這兩位法師對華嚴宗都有傑出貢獻。
智儼法師是西元602年到668年間人,玄奘法師是西元602年到664年間人,禪宗五祖弘忍法師是西元601年到674年間人,道宣法師是西元596年到667年間人,這些法師都是處在同一時代,皆是西元600年前後時期的人。
淨土宗善導法師是西元613到681年間人,法藏法師是西元643年到712年間人。按照這個時間順序,就能知道643年是什麼時間,如果把這些歷史事件串起來,就比較容易記住。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是西元627年出發離開長安,628年到印度,642年回到長安,也有講是643年回到長安。總之是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法藏剛剛出生。那個時候智儼法師是四十幾歲,是華嚴宗的二祖。法藏大概二十幾歲受戒出家,是差不多西元660年前後的事,那個時候玄奘法師已經快入滅了。
禪宗六祖惠能是在西元638年到713年間人,跟法藏法師差不多同一時期。
這麼多重要的佛教歷史人物都生活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當然有很多故事也會有發生在他們中間,思想上也會相互影響。
華嚴宗二祖智儼法師並沒有見到八十卷本華嚴經,他著有《華嚴經搜玄記》,是對六十卷本華嚴經的註解。在這個註解中,智儼把六十華嚴分作七處八會。後來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依然沿用七處八會的劃分方法。華嚴宗四祖澄觀法師有針對八十卷華嚴經的註解《華嚴經疏鈔》,因為八十華嚴比六十華嚴增加了一處經首,看上去比六十華嚴增加了一會,於是八十華嚴被劃分作七處九會,依然繼承智儼和法藏的劃分方法。
法藏法師曾經參與了八十華嚴的翻譯工作。
華嚴宗四祖澄觀法師,即是後來的清涼國師。澄觀法師並沒有見到華嚴宗三祖法藏。澄觀法師是西元737年到838年間人,法藏入滅的時候,澄觀法師還沒有出生。這是華嚴宗最初幾位祖師的大概情況。
在華嚴宗三祖法藏與四祖澄觀之間,出現了一位對華嚴思想有很大貢獻的大德,就是長者李通玄。
李通玄是西元634年到730年間人。他和禪宗六祖惠能、華嚴三祖法藏兩位法師基本生活在同一時代。長者為八十華嚴做了註解,四十卷《新華嚴經論》。『新華嚴經』即是指八十華嚴,是針對六十華嚴來說。
據史料記載,長者是在八十華嚴譯出之後二十年才見到這部經。八十華嚴是西元698年譯出,所以長者大概是720年前後,在他八十幾歲的時候才拿到這部經,然後用十年時間寫成了《新華嚴經論》。後人把這部論和經本合在一起,成為今天看到的百二十卷《新華嚴經論》。
在這部論中,李通玄提出華嚴經十處十會的劃分模式,這和華嚴宗沿用的方法很不同。長者在這部論中針對華嚴思想乃至佛教理論提出來不少異於前人的說法,對後來的華嚴學思想很有影響。
關於華嚴宗法師和學者的情況,從時間順序上看,是從杜順和尚,到二祖智儼、三祖法藏,然後是長者李通玄、四祖澄觀等等,他們之間這段歷史時期還穿插著天臺宗、禪宗、淨土宗、法相宗、律宗等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甚至佛教之外隋唐時期的不少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也都有所聯繫。從這些祖師大德們生活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特別是佛教經典背景,即可以看到當時佛教各個宗派思想建立和發展的相關因素。
所以,明瞭各個宗派祖師的生活時代,明瞭他們之間是怎樣的年代關係,對瞭解宗派思想如何建立、如何演化非常重要。因為瞭解了那位祖師所生活的時代,瞭解其所處時代的經典背景和社會背景,再去看他們的論著,就能知道他所依據的經典情況,如果有些經典當時並沒有進入中國,或者他沒有機緣見到,那麼這些經典中的重要思想,就可能在他們的論著中體現不出來,甚至他們的理論言說會和這些經典相悖。
佛教中的判教思想
佛教思想和理論體系很龐大,判教可以讓修行者對於佛教的整體思想和理論有結構化的視角。
對於佛教整體思想理論的結構劃分,佛教中有非常多的方法,特別是到了隋唐時代,湧現出一大批理論家,百花齊放著述豐富。目前漢地佛教,主要以天臺宗和華嚴宗的判教思想為主。除此之外,還有一教說、兩教說,甚至有十教說。它們之間雖然相互影響,但是亦各有緣由。
天臺宗是依『藏通別圓』判為四教,這個判教出自天臺宗三祖智顗法師。智顗法師是天臺宗思想理論的實際建立者,這個判教思想一直影響到現在。華嚴宗是依『小始終頓圓』判為五教。這兩種判教思想在當今大德們講經時經常提到。
華嚴宗五教劃分雖然出自杜順和尚的『五教止觀』思想,但是其中亦不乏天臺思想的蹤影。杜順和尚是華嚴宗初祖,是西元557年到640年間人。一般來說,一個宗派的初祖二祖只是提出這一宗派的思想理論架構,宗派理論往往到第二代第三代祖師才開始成熟、發展和建立。但是華嚴宗杜順和尚提出的『五教止觀』思想,直接影響到後來法藏法師建立的『小始終頓圓』的判教理念。智儼法師提出的華嚴十玄門,到法藏和澄觀兩位法師的時候,十玄門理論也慢慢完善起來。
杜順和尚『五教止觀』的思想,提到佛教整體理論是怎樣的一種分類方法呢?第一是法有我無門,第二是生即無生門,第三是理事圓融門,第四是語觀雙絕門,第五是華嚴三昧門。『小始終頓圓』的判教方法就是這五教分類的結論,這是最初的種子所在。五教十玄門在法藏法師時期得到了完善和系統化,成為後來華嚴宗的核心思想體系。
智儼和法藏兩位法師判六十華嚴為七處八會,這個劃分結果是從六十華嚴的八處經首得來的。因為對比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少了一處經首,所以在劃分上是八會。到了澄觀的時候,八十華嚴增加了一處經首,於是八十華嚴成了七處九會。
澄觀法師是西元737年以後的人,法師所處的時代,基本上現在所有的宗派思想已經建立起來。法師繼承了智儼和法藏的思想學說,完善了華嚴宗的理論體系。
與華嚴宗同時代的是法相唯識宗,以玄奘法師帶回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解深密經》等為根本經典。
玄奘法師是西元627年去印度,643年前後回到長安。華嚴宗三祖法藏是西元643 年出生,年輕時曾經在玄奘法師的譯經院做過工作,他當時二十來歲,玄奘法師是當時的佛門大德,他們有這樣一個淵源。
法藏在玄奘法師的譯經院聽聞唯識理論,覺得不相應,後來離開了玄奘的譯經院,到智儼法師那裡學習華嚴。智儼與玄奘是同一年代出生,那時的智儼法師是六十幾歲,是華嚴思想最成熟的時候。
鳩摩羅什前後中國佛教宗派的大概脈絡就是這樣。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