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講
前面介紹了《入法界品》三會中,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這一會。這一會有兩個內容,一是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路上發心,代表修行者的一切清淨法能最先皈依自性智慧。二是大海中有無量龍眾,聽聞文殊菩薩說一切法,厭捨龍身,乃至發菩提心得不退轉,代表修行者的一切凡夫種性雜染法,同樣皈依自性地智慧。在此之後,福城大眾來詣文殊菩薩所在處,其中有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代表修行者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對自性地智慧文殊菩薩的至誠皈依。
五百優婆塞優婆夷、五百童男童女,從文字上看,是說這些皈依文殊菩薩自性智慧的修行者,雖然還沒有到達成就地,但都是於世間法中,一心清淨不加染著。而從行法意義上看,是指皈依自性智慧的行者,都是要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於文殊菩薩智慧生起無有疑惑。
《入法界品》文殊菩薩會和普光明殿十信位
五百大眾來詣文殊菩薩所在處福城東大塔廟,對應的即是普光明殿十信位生起,是修行者基於根本智、基於生命中的一切法總相建立發心,有了基於總相的發心,後面才會有善財童子的入法界五十三參行法。五十三參行法是基於總相發心而生起的菩薩道種智行法。
在普光明殿十信位六品經文中,《如來名號品》是告訴我們,世間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現,皆是如來法身境界。但是從具體的如來名號來看就會發現,如來法身既是在這個世間,也不在這個世間。說它在這個世間,是因為如來法身遍一切處,這個世間的一切法當然也是如來法身所在處。說它不在這個世間,是因為當我們在凡夫種性的時候,如來法身世間的一切清淨莊嚴不能現前,那些如來名號只能說是似曾相識,並非是我們所能親身感受的境界。就好像《入法界品》世尊逝多林本會上,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入師子頻申三昧,出生世間一切法,文殊普賢十方菩薩皆來集會。從文字上說,這是在世間成就的,處所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但是從意義上說,世間人又是見不到的。不但凡夫見不到,二乘聲聞修行者亦見不到。大家去翻一下普光明殿《如來名號品》就能明白了,就是表達這個意義,如來法身一切法於凡夫種性所能感知到的世間一切法,非一非異,即世間而離世間。
十信位《四聖諦品》是按照南閻浮提眾生種性來說,這一品中的內容我們都很熟悉,基本上每天的感受皆是如此。這是告訴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都是修行者出離的地方,也是行法成就的地方。苦集滅道四諦法不是分開的,苦法和集法生起的地方,也是涅槃法和出離法成就的地方。
這兩品中,《如來名號品》是講法身世間的一切法,《四聖諦品》是講眾生報身世間的一切法,二者總合為一,即是十信位的發起處。
十信位的第三品是《光明覺品》,是以自性覺悟的力量,在一切世界一切法中生起文殊菩薩智慧。在這一品中,世尊『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不在別處,就是眾生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所在處。這一品中世尊的『兩足輪下光明』,即是來自菩提場會《如來現相品》中的如來放光。如果從華嚴經的整體結構來說,這是將『菩提場會』和『普光明殿會』連接在一起的放光。也就是說,是『菩提場會的如來光明』生起『普光明殿會』十信位行法以後的所有行法。
《光明覺品》中一切處文殊菩薩生起之後,是十信位的《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這三品的法主皆是文殊菩薩。這個意義在《入法界品》中,用華嚴經入世間行法的語言來說,就是『文殊菩薩』從善住樓閣出,一路南行往詣人間,往詣福城東大塔廟往昔諸佛教化眾生所止住處,在那裡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
普光明殿十信位是從理論上說,《入法界品》是從行法上說。文殊菩薩的生起因緣,在整個普光明殿會來說即是菩提場會《如來現相品》中的如來放光。在十信位行法來說,是從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所而來。在《入法界品》這裡,文殊菩薩是從世尊的逝多林本會生起,從善住樓閣出而往詣人間。往詣人間的意思是指,自性根本智慧不離世間一切法,不離身心覺知一切法,而世間一切法、身心覺知一切法也即是如來法身和眾生報身所在處。儘管目前我們還不認識這個如來法身所現的一切境界,但是基於文殊菩薩智慧的生起,能帶領我們從凡夫種性的一切法世間,經過五十三參行法,最終到達如來法身世間,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
所以,文殊菩薩在普光明殿會的生起模式,和在《入法界品》中的生起模式,看上去在文字演說上似乎不相同,而實際在本體上、結構上都是一致的。
修行者需要自知自覺自所證量
華嚴經在演說行法理論時,在不同的行法位次之間,通過經文結構,可以前後勾索參照,雖然在經文上隨次第而有所不同,但皆是指向共同的成就處,皆有非常準確的經文論述。生命中的一切法不是概念化的,既然是隨緣顯現,那麼在經文集結上,自然也是隨修行者種性、行法次第、世間因緣等因素不同而有差別。華嚴經這樣結構型的經典,只有對於佛教整體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完全了知深入透徹才能集結出來。
真正體會到華嚴行法的核心意義,再來觀察世間人的行法模式和言說論義,就能準確地知道其修行狀態和見地。
集結經典不單要有證量,而且要有十分準確的言說,這兩個都必須具備。能言說而沒證量,往往只能是鸚鵡學舌的記問之學,這種言說經常漏洞百出,因為不瞭解佛教的整體行法理論,在說法上也會顛倒混亂,誤導學人,甚至依邪知見以盲導盲。而有證量卻不能準確言說,或者根本不能言說,這個證量很難超過三賢位,甚至不能超越第七住位。
所以,龍樹菩薩證得登地位,到達金剛種性,才有能力深入龍宮集結華嚴經帶到世間廣度有情,又能打開南天鐵塔,得金剛薩埵授以密法。龍樹菩薩能為八宗之祖,是當之無愧的大成就者。可以說,龍樹菩薩是佛陀之後,佛教中最偉大的修行者和成就者,他所集結的這一部華嚴經,是大乘經典中最崇髙、最偉大的一部經典。
『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華嚴行法
華嚴經不但包含了完整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其結構本身也是一切修行者的成就所在,也是和佛的說法理論相契合,這是超越很多經典的地方。雖然佛教最晚期的密法壇城亦是用結構來代表行法和成就,但是比較起來,密法中壇城的表達更加簡練,而華嚴經的論述要豐富得多。
今天的修行者,如果能發心親近這部經典,能夠走入華嚴經,確實是非常難得的機緣,需要非常大的智慧和福報。過去千百年來,有很多修行者想走入這部經而不得其門,窮畢生精力卻空手而歸,而也有很多人,對這部經典擦肩而過,視而不見,這些都是很可惜的。
過去的不少善知識,由於沒有獲得華嚴經這樣完整的佛教理論框架,或者說沒有看到這部經、沒有看懂這部經,在他們的理論注疏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模糊的說法,甚至存在瑕疵和錯謬的地方,這在他們留下來的著述中可以看得出,這是非常遺憾的。從他們身上也能看出來,我們現代的修行者,如果錯過學習這部經的機會是多麼可惜。
我們常常唱誦的開經偈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本來就是說給這一部華嚴經的。這部經也確實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確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一般來說,只要是認真精勤的修行者,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並不是難事,但是要遇到華嚴經卻不容易。從這一部經中能領會其一二,再來看聞法模式的行法,都稱得上是『十萬億佛土』的距離,乃至比此更遠。
這是說《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這一會的特別意義,這是和菩提場會、普光明殿會相對應的。
五十三參行法是依文殊菩薩智慧所能生起
從文殊菩薩一會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生起,可以看出,修行者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皈依到自性智慧,皈依到生命的內在覺醒,然後才是開始入世間一切行法。這種以智導行的行法才是大乘行法,才是真實的華嚴行法。如果沒有自性地文殊菩薩出善住樓閣往詣人間,沒有建立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不能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微細觀察覺知,不能於此一切法生起善用心和善思惟,儘管身處世尊逝多林本會,身處大莊嚴重閣如來地一切法世間,也還是對此一切法界莊嚴了無所聞,了無所知。
從舍利弗尊者於世尊逝多林本會中,見文殊菩薩出善住樓閣往詣人間,然後帶領六千比丘辭別世尊,跟隨文殊菩薩等俱往南方路上發心的經文,亦能體會到修行者生起文殊菩薩自性智慧的重要性。
舍利弗尊者等六千比丘並非於世尊的逝多林本會發心,這也意味著,即便『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即便聲聞乘修行者乃至世間一切大眾,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現,所處世間亦皆是如來法身世間,但是如果沒有生命的內在覺醒,沒有自性智慧生起,不能生起確切的精進行法,生命亦不能獲得本質的改變,如來法身境界也就視而不見,自性地的一切功德也就不能顯發。
舍利弗等六千比丘『發心』意味著生命種性的改變。這個改變需要自性智慧生起,需要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的建立。換句話說,從聲聞種性行法轉變到法身菩薩的行法,或者從凡夫地發菩提心得不退轉,皆是要生起文殊菩薩所代表的自性智慧,要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
『發心堅固』,用現代的話來說是要皈依智慧和理性,道理明白了,自然堅固不動。不明白道理的堅固不動,往往即是凡夫種性的偏執。
所以,真正開始華嚴行法,一定要生起內在的覺知思惟,啟發自性智慧,用經典的語言來說,就是文殊菩薩從善住樓閣出往詣人間。
華嚴經中的三位童子
福城人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中,最矚目的即是善財童子,這是後面五十三參行法的實踐者。
佛經中『童子』一詞有三個意義,第一代表於一切法自在無礙一塵不染,並且沒有傲慢心,處於下位,不居髙臨下;第二是男相,代表智慧種子,隨行法精進不斷成長即可以到達無上正覺。第三代表於一切法能生起好樂心,能勇猛精進,有無限廣闊的未來。
十住位的第八住是童真住,也翻譯作童子住,代表真正的無上正覺從這裡開始。第八住也代表隨緣自在無有染著。四智行法的第八位分別是:童真住、難得行、真如迴向、不動地都是隨緣自在身行寂滅,確切的意義是要得那一種性的滅盡定、得無生法忍。這是入普賢菩薩法界的資糧。
『善財』的意思有兩個,一個是善根具足,代表正知見力和正解行力;一個是福德具足,代表聞法好樂、聞法信行,能於善知識法精進不懈。修行者具有這樣的特質即是善財童子。
華嚴經中有三位童子,一個是菩提場會《毘盧遮那品》中的大威光童子,行法圓滿之後即是毘盧遮那佛。另外兩個就是《入法界品》中的文殊師利童子和善財童子。文殊師利童子圓滿之後就是修行者自證的一切智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末後的第五十二參善知識即是文殊菩薩,善財童子參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不現身,代表此時的文殊菩薩即是善財童子圓滿自證智慧,是善財童子內在的文殊菩薩。
善財童子於福城東大塔廟文殊菩薩處發心,彼時的文殊菩薩是一切法總相的文殊菩薩,而第五十二參的文殊菩薩,是善財童子圓滿五十一位菩薩道種智行法之後,一切法成就總合一起的文殊菩薩。此時的文殊菩薩和如來地十方世界一切處文殊菩薩無二無別。
第五十三參即是善財童子行法圓滿,於如來座前自見其身入普賢身,到達無上正覺成就地。從三位童子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指歸可以看到他們所代表的不同意義。
善財童子從文殊菩薩智慧到普賢菩薩行法
文殊師利童子和善財童子在福城東的時候是分開的,代表聞法模式開始,善財童子並未自證文殊菩薩根本智慧。文殊菩薩教導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並且在第五十二參再次參訪文殊菩薩,是說明要從文殊菩薩所代表的一切法總相智慧出發,最終亦回到一切法總相,要在一一法中證得無上正覺,才是最終圓滿智慧成就地。隨著五十三參行法精進,智慧和行法相互促進,交替提升,到第五十二參和第五十三參,文殊菩薩完全成為善財童子自所證得的圓滿智慧。換句話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是於一一法中證得文殊菩薩智慧。或者說,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根本智慧需要在一一法中去證得。二者合在一起,即是善財童子於如來座前入一切處普賢菩薩身。入普賢菩薩身即是成為普賢菩薩。
只有修行者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證得文殊菩薩根本智慧,才能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菩提場會六品經文中,後三品的法主是普賢菩薩,並沒有明確出現文殊菩薩。而實際上,普賢菩薩出生世間一切法,普賢菩薩的所有行法中本身即已具備文殊菩薩圓滿智慧。普光明殿六位行法中,第八迴向位之前,也是沒有明確出現普賢菩薩,直到第八迴向位第九迴向位之後,普賢菩薩行法逐漸出現。到等覺位時轉入普賢菩薩法界。等覺位以後普賢菩薩行法大量出現。
這是從華嚴行法總體的成就次第上,來看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所代表的深密意義。能夠看得出,佛教修行者如果沒有生起文殊菩薩智慧,即不能到達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不少修行人看待華嚴經時,有輕文殊智慧而重普賢行法的傾向,但是實際上這並不符合華嚴經的行法義理。修行者因為看不到華嚴經中關於文殊菩薩智慧的隱秘意義,就認為華嚴行法不需要生起文殊菩薩智慧,因此也就不能真正生起華嚴行法。
普光明殿六位行法中的文殊和普賢
可以從普光明殿六位行法的上首菩薩訊息,簡略看到從文殊菩薩智慧到普賢菩薩行法,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行法次第和成就轉變。如果能深入到六位行法的經文細節,則更能凸顯這樣的意義。
普光明殿六位行法十信位上首菩薩中,文殊菩薩和賢首菩薩,分別代表智慧和行法。文殊菩薩演說《淨行品》之後,由賢首菩薩演說《賢首品》。這是依共法世間和不共法世間的一切法,生起十信位的行法。

十住位、十行位是修行者轉八識成四智後,從此生起正知見和正思惟,以法慧菩薩和功德林菩薩為最上首,兩位菩薩以兩種模式演說兩位行法,一是法慧菩薩以忉利天宮妙勝殿模式演說十住位,一是功德林菩薩以夜摩天宮寶莊嚴殿的模式演說十行位。兩位菩薩種性不同,名稱不同,處所不同,互不見面,但皆是演說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一個代表大圓鏡智,證無生忍,一個代表平等性智,能生起一切菩薩道種。
十迴向位和十地位是修行者以智導行的入世間行法生起,以金剛幢菩薩和金剛藏菩薩為最上首,兩位菩薩亦是以兩種模式演說兩位行法,一是金剛幢菩薩以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模式演說十迴向位,一是金剛藏菩薩以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模式演說十地位。兩位菩薩雖然處所不同互不見面,但皆是金剛種性,名字一致,一個代表妙觀察智,一個代表成所作智,比較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來看,兩位菩薩越來越靠近。
十迴向和十地位是以智導行的行法模式,但智慧是智慧,行法是行法,側重不同。兩位行法依然是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是不共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按照別教行法次第來說,即是身證模式和見到模式。
修行者到達等覺位《十定品》時,是以如來座前普眼菩薩和普賢菩薩為問法主和法主。等覺位時不但兩位菩薩種性一致,名字一致,處所亦一致,皆是到達如來座前,到達普光明殿一切種智的成就模式。但是普眼菩薩三請普賢菩薩不見,意味著他們並非自然在一起,見面還不是很順利,需要三請才可以實現。兩位菩薩已經到了如來座前,一個是能見如來地一切智慧,一個是所見的如來地一切行法,是如來座前的兩位菩薩。
修行者到達妙覺位《佛不思議法品》時,青蓮華藏菩薩和蓮華藏菩薩為法主,兩位都是妙覺位的核心菩薩,種性一樣、名稱一樣、處所一樣。青蓮華藏菩薩為蓮華藏菩薩演說如來地不思議法。
最後是如來地《離世間品》,對應菩提場會的《世主妙嚴品》,以普慧菩薩和普賢菩薩為問法主和法主。普慧菩薩提出兩百個問題,普賢菩薩回答了兩千個方面。兩位菩薩皆是如來座內菩薩,為了演說經文,才分開兩個不同的名字。但是二者一問一答,表明二者總合為一體。
從普光明殿會六位行法的上首菩薩,能夠清楚地看出修行者如何從智慧生起,一點一點轉變到行法落實,也就是如何從文殊菩薩智慧逐步到達普賢菩薩行法。如果大家能體會到各個上首菩薩所表達的意義,華嚴經總體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就能顯明出來。
從佛教行法理論看五十三參入法界行法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是普光明殿行法理論的具體呈現,因為是報身智慧在入法界行法中的具體體現,智慧與行法總合為一,在經典中即是密法言說。只有依從五十三參的種種因素來解讀,才能顯明其智慧意義。
從五十三參善知識分佈,可以最先明確五十三參的行法意義。
首先是通過佛教四眾弟子和菩薩眾的分佈情況,可以看到修行者種性升進的歷程。種性升進的歷程即是行法成就的歷程。
比丘、比丘尼是現出家相的修行者,代表出世間因素,優婆塞和優婆夷是代表身在世間而心出世間的修行者,此四類修行者中,如果從微細處來看則有男相和女相的差別,也就是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
菩薩是指『菩提薩埵』,代表以智導行的行法模式,是在智慧成就之後,依智慧力生起入世間行法。菩薩的本體住在清淨智慧地,而無量行法入於世間。因此,菩薩即是智慧行法,菩薩沒有男女相的差別,正如極樂世界眾生皆是大丈夫相,沒有女相一樣。極樂世界是智慧成就地,眾生是以智慧力生起歡喜和安穩覺受,遠離世間生死困擾和束縛。
修行者平時相互之間以菩薩相稱,是彼此做增上緣。修行者要自證到真實菩薩位,至少要到華嚴行法的十行位。這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十行位,不是別教菩薩的十行位。別教菩薩行法的登地位到達圓教行法的十住位,還只是真正菩薩道行法的資糧。
華嚴四智行法在四天宮演說,十住位之初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天帝釋等迎佛大眾中並沒有菩薩眾。十行位世尊上升夜摩天宮,開始有菩薩眾迎佛,此即是修行者自成就的菩薩,是成就十住位行法之後的真實菩薩。十住位沒有菩薩迎佛的意思,是指修行者的知見、思惟與真實的自性覺悟還不相應。真正開始菩薩道行法,按照佛陀的行法次第來說,是開始大乘行法的身證模式和見到模式,是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
雖然如此,也並不是說修行者對於華嚴行法望塵莫及,不能親近。實際上不少修行者多多少少都可以生起一定程度的華嚴行法,但是因為不能自知自覺,退轉因緣很多,所以不能成就堅固。真正自知自覺華嚴行法時就不會退轉。
五十三參中的五位比丘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中,有五位比丘、一位比丘尼、兩位優婆塞、五位優婆夷、五位菩薩。
五位比丘的分佈是這樣:十住有四位,十行有一位。分別是初住位德雲比丘、二住位海雲比丘、三住位善住比丘、六住位海幢比丘、初行位善見比丘。善見比丘在四十華嚴中又翻譯作妙見比丘。
可以明顯看出,十住位的行法核心是建立出世間智慧,最前面的初住、二住、三住皆是比丘相。這三位比丘代表念佛、念法、念僧,是十住位種性所在,也是整個五十三參行法的核心理念所在。這三位比丘需要總合在一起觀察,不能偏廢其一。第六住海幢比丘主般若波羅蜜行法,代表以般若智慧出生死大海。生死大海是指凡夫世間的一切生死法。
初行位是十行位的種性位,是十行位行法的發起處。初行位善知識是善見比丘,代表十行位雖然是於一切法中生起微細覺知和思惟,但是這種覺知和思惟不同於凡夫種性的妄想分別。凡夫種性的覺知思惟生起是到達八識世間,生起染淨執取,而十行位的覺知和思惟是生起菩薩智慧道種,到達四智清淨世間。雖然二者皆是生起世間法,但是所到達的世間不同。十行位是出世間行法,指向不共法報身智慧成就。
從五位比丘在五位行法上的分佈即能看得出,十住和十行的行法核心是成就出世間智慧,修行者從這裡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
五十三參中的五位菩薩
五十三參中,五位菩薩和五位比丘在分佈上明顯不同。
菩薩代表依於自性智慧的入世間行法。五位菩薩的分佈是這樣:第七迴向、第八迴向是兩位菩薩,五十三參末後是三位菩薩。其中第七迴向是觀自在菩薩、第八迴向是正趣菩薩。五十三參最後,第五十一參是彌勒菩薩、第五十二參是文殊菩薩、第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
在普光明殿六位行法理論中可以看到,第八迴向位之後逐漸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也就是修行者證得第八迴向位,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之後,逐漸生起智慧行法回到世間。
五十三參善知識亦是表達同樣意義,雖然善財童子是在普陀山參第七迴向位觀自在菩薩,而在娑婆世界輪圍山頂參第八迴向位正趣菩薩,但是兩參之間緊密相連。善財童子在觀自在菩薩處,即與觀自在菩薩一起見到正趣菩薩從東方而來,到達輪圍山頂。換句話說,是從觀自在菩薩和正趣菩薩開始,修行者逐漸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菩薩行法的最終成就處,即是五十三參末後三位菩薩所在處,這也是五十三參行法的最終成就處。善財童子於福城東大塔廟文殊菩薩處始發菩提心,然後一路南行,生起入法界五十三參行法,以三位比丘為最初善知識,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行法,以觀自在菩薩和正趣菩薩為行法轉折,經歷十地位和等覺位,最終到達末後的三位菩薩所在處。
住在山頂的一位比丘和一位菩薩
五十三參中有兩位善知識住在山上,一是初住位德雲比丘,住在妙峰山,二是第七迴向位觀自在菩薩,住在普陀山。雖然第八迴向位正趣菩薩是從東方來至『娑婆世界輪圍山頂』,但是正趣菩薩是從東方『空中』而來,並不是住在輪圍山上。並且,普陀山是觀自在菩薩自所住處,從入世間一切法來說,普陀山即是輪圍山。正趣菩薩從東方來時,是觀自在菩薩和善財童子同時所見,亦是說明普陀山和輪圍山本是一處。
經典中說到妙峰山、須彌山、楞伽山、普陀山、輪圍山等諸山,皆是以某一種眾生種性來看待世間的一切法所得,並不是說這裡有一座山是須彌山,那裡有一座山是普陀山。從世間人諸法分別的角度來看是不同的山,而從其實際意義來看即是一座山,皆是代表世間一切法,乃至代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比如中國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從世間人的角度來看,峨眉山乃至九華山各不相同,但是從大乘菩薩的立場來看,四座山代表了不同菩薩的行法成就,其成就處不離世間一切法。世間一切法總合為一即是峨眉山乃至九華山。
但是,菩薩道場遍一切處,菩薩所住也是遍一切處,根據不同的言說,菩薩所代表的意義不同,所居住處也有不同的名字。
從德雲比丘和觀自在菩薩所居住處可以看出,如果將五十三參分作兩部分來看的話,第二十七參的觀自在菩薩一參是中間的一參,前面是一部分,後面是一部分。前半部分的第一參,也就是五十三參最初參,德雲比丘住在妙峰山。後半部分的第一參,就是五十三參第七迴向位這一參,觀自在菩薩住在普陀山,是這樣的關係。
如果我們對照普光明殿會十住位的說法處所就能明瞭了,十住位是在須彌山頂妙勝殿演說。善財童子第一參初住位德雲比丘,也是住在妙峰山頂,德雲比丘教誨善財童子念佛法門。這個普光明殿十住位的演說處所須彌山頂,實際上就是入法界初住位德雲比丘所住處妙峰山。當智慧圓滿到達金剛種性時,要生起入世間行法,這個妙峰山亦即是普陀山。
這是從五位比丘和五位菩薩的分佈,來看五十三參前面一半和後面一半成就指歸差別。一個是在山頂開始成就出世間一切智慧,一個是在山頂開始成就入世間一切行法。
五十三參中的一位比丘尼
五十三參善知識中只有一位比丘尼,是第四迴向位師子頻申比丘尼。『師子』代表能為諸法之王,能降伏一切法。『頻申』是指伸展自在。
聲聞種性的比丘和比丘尼都是出世間修行者,都是要遠離世間生死。但是第四迴向的比丘尼代表更深密的行法意義。師子頻申比丘尼是第四迴向位,代表迴向位的精進行法,是在十住位、十行位行法成就之後,而沒有到達觀世音菩薩普陀山之前的行法。
第四迴向位的比丘尼是女相的出家眾,其本體是已經超越十住位、十行位的出世間智慧,但是其顯相為女相。女相代表入世間法。因此,師子頻申比丘尼代表修行者已經到達出世間智慧即是入世間行法,或者說入世間行法即是出世間智慧的成就處。師子頻申比丘尼在出世間智慧上已經超越比丘,能生起入世間行法自在無礙。以出世間智慧和入世間行法總合為一,呈現出迴向位金剛種性精進行法,所以善知識名字是師子頻申。
第四迴向位是成就金剛種性的加行位,代表精進波羅蜜。如果和第五迴向位對比來看就容易明瞭。第五迴向位是伐蘇蜜多女,代表迴向位中的金剛種性禪定行法。
五十三參中的一位世間女
一般來說,優婆夷是指身處世間,而心出世間的女相修行者。第五迴向位伐蘇蜜多女,我們雖然可以把它歸類到優婆夷,但其實際行法不僅超越優婆夷,也超越比丘和比丘尼。
師子頻申比丘尼與伐蘇蜜多女,這兩位善知識並列出現,一是第四迴向位精進迴向,代表世間一切法即是出世間智慧;一是第五迴向位禪定迴向,代表出世間智慧即是世間一切法。二者皆是成就金剛種性智慧,能自在生起入世間的菩薩道種智行法。
第四迴向位偏重於出家相的入世間行法,所以純粹是比丘尼相,而第五迴向位偏重於在家相的入世間行法,所以純粹是世間女相。比丘尼在出世間智慧上超越優婆夷,而伐蘇蜜多女在入世間行法上超越優婆夷。
迴向位金剛種性智慧行法超越十住位、十行位,皆是超越比丘行法。
伐蘇蜜多女之後是鞞瑟胝羅居士,完全是入世間智慧自在,到達第七迴向位即是觀自在菩薩,生起金剛種性迴向位以後的行法。
五十三參的最初三參和最末三參
需要特別關注五十三參最初三參和最末三參的善知識。最初三參皆是比丘相,最末三參皆是菩薩相。
最初三參分別是初住位德雲比丘、二住位海雲比丘、三住位善住比丘。這三位善知識不但代表了十住位的行法種性,也代表了五十三參的行法生起處。三位善知識分別代表著念佛、念法、念僧,代表著修行者對於佛陀教法的根本皈依,一切行法皆是從這裡生起。
佛教理論中說到念佛、念法、念僧,代表不離生命中的『佛法僧』生起無量精進行法,依此為行法核心,最終才能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
五十三參的最末三參分別是:第五十一參彌勒菩薩、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這三位善知識代表著五十三參行法的最終成就地,其中彌勒菩薩代表修行者的圓滿自成就地,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是合會十方如來共同法身。
五十三參中的各個位次行法,皆遵循這樣的生起原則和成就指歸。
第一參:初住位德雲比丘住妙峰山頂
五十三參的第一參是德雲比丘,主十住位的初發心住,所居住處是勝樂國妙峰山頂,成就『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德雲比丘居妙峰山頂,是指修行者不離世間一切法而超越世間一切法,依自性覺悟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修行者從此初始最終到達無上正覺。『妙峰山』即是須彌山,代表世間一切法的總合,山頂代表盡一切法而遠離世間,是依正知見和正思惟所能到達,因此稱作『妙峰山』。
按照現在語言來說,須彌山是指屬性化的一切法,代表一切法總相,其本身不可見,由一一法別相組合在一起而成。有一一法別相,才有總相的一切法。『不可見』的意思,是指它不是色法,也不是五蘊法,非是依靠時間、空間、覺受、思惟可以到達。如世尊在《金剛經》中所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彌山亦是如此。
我們前面舉例說『一切蘋果都是甜的』。『一切蘋果』即是所有蘋果的須彌山,沒有一種蘋果叫作『一切蘋果』,但是一切蘋果不離一一蘋果而有。總括一一蘋果之處,即是『一切蘋果』的須彌山頂。無上正覺亦是如此,是由無量無數的一一法覺悟總合在一起而成,離開一一法覺悟,並沒有無上正覺可言。無上正覺即是一一法覺悟的須彌山頂。
和無上正覺一樣,生命的自在解脫亦是如此,離開在一一法中的自在解脫,生命中並沒有另外的自在解脫可得。
實際上,在華嚴經行法理論中,亦可看出須彌山和須彌山頂所表達的意義。修行者依一切法總相生起十信位,此一切法總相即是生命中的須彌山。到十住位證得般若波羅蜜,見一切法而出離一切法得無生忍,此時即是到達須彌山頂。然後依無生忍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歷經四十位行法,證得無生法忍,得圓滿菩薩道種智。此須彌山一切法即是七寶所成,即是莊嚴法界一切法,即是般若波羅蜜智慧相。
從四智行法灌頂位再進一步即可到達等覺位,圓滿菩薩道種智合會十信位發心時的一切法總相,即是菩薩一切種智無上正覺成就地。
『勝樂國』是指以正知見和正思惟出離一切世間有法、苦法、惡法、生死法,所能帶來的無量歡喜處。普光明殿十住位在忉利天宮妙勝殿演說,妙勝殿也是這樣的意義。
上座部經典中記載,天帝釋帶領大眾與阿修羅說偈論義,結果阿修羅所說偈不出生死法,不出諍論法,而天帝釋所說偈,『不生鬪訟,絕三有本』。天帝釋戰勝阿修羅,大眾歡喜,於須彌山頂建立妙勝殿,『東西長百由旬,南北廣六十由旬』。這些名相皆是指向初住位,修行者要到達十住位,需要按照十住位的行法模式來看待這些名相。如果按照世間法來看這些名相,就不能到達真實的華嚴行法。
第二參:二住位海雲比丘住海門國
五十三參的第二參是海雲比丘,主治地住,所居住處是海門國,成就『普眼法門』。『地』是一切法生起處和所依處,不同種性眾生生命所依不同,所以地的所在處也不同。『治地』的意思即是依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正知見和正思惟,或者說,是依正知見和正思惟建立生命所依止處。上座部經典中,有些地方八聖道分的『正思惟』即翻作『正治地』。
『海門國』是指能面對眾生世間一切法大海的成就處,『普眼法門』則是指依正知見和正思惟普見世間一切法。海雲比丘住『海門國』十二年,常以大海以為境界,即代表普眼法門能出離一切法,亦能觀察覺知普見一切法。這些說法皆是指向第二住位。
前面初住位德雲比丘代表三皈依中的皈依佛,代表一切行法不離自性覺悟。此處海雲比丘則代表三皈依中的皈依法,代表一切行法不離正知見和正思惟。從海雲比丘十二年住『海門國』,和於如來所千兩百歲受持『普眼法門』等內容能夠看出,第二住位不離世間一切法、普見世間一切法的成就意義。文殊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亦是具有同樣的意義。
第三參:三住位善住比丘住楞伽道邊
五十三參的第三參是善住比丘,主修行住,所居住處是楞伽道邊海岸聚落,成就『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門』。善住比丘在四十華嚴中翻作『妙住比丘』,其成就法門翻譯作『普遍速疾、勇猛不空、供養諸佛、成熟眾生無礙解脫門』。
『楞伽』是指在髙山頂上,一切世間法難以到達。修行者轉八識成四智,生命中業力所成的須彌山即是楞伽山。佛教中有《入楞伽經》,是講世尊與大慧菩薩在楞伽山頂論義。『楞伽山頂』不是普通人可以到達的地方,必須要有大智慧、大神通才能到達。善住比丘居住在『楞伽道邊、海岸聚落』,思惟可知其義。
善住比丘住在海岸邊,不像前面初住位德雲比丘住在山頂,乃至住在山頂之上的虛空中。也不是像第二住位海雲比丘,住在半山腰面對大海。第三住位善住比丘住在海岸聚落,已經從山頂到了海邊。
雖然如此,但是善住比丘也並沒有進入到大海中,而是住在眾生大海一切法所不能到達的楞伽道邊。
『楞伽』一詞來源於今天『斯里蘭卡』名字中的『蘭卡』。斯里蘭卡古時稱作師子國。印度與斯里蘭卡之間有大海相隔,不容易過去,古印度人認為需要有大神通才能到達師子國。善住比丘住楞伽道邊,『楞伽』一詞即代表非大神通力不能到達之地。善住比丘代表三皈依中的皈依僧。
三位比丘代表念佛、念法、念僧
五十三參最初三位善知識皆是比丘相,代表修行者的三皈依,亦是代表念佛、念法、念僧。德雲比丘住妙峰山頂,代表不離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海雲比丘住在海門國,代表智慧髙顯、居髙臨下觀察一切法。善住比丘住在楞伽道邊海岸聚落,代表毗鄰世間一切法,而世間法難以到達。三位善知識皆是以智慧力出離世間一切法,而又不遠離世間一切法。
三皈依中的念佛、念法、念僧,代表不離自性覺悟、不離自性智慧生起、不離入世間清淨行法。最初的三位比丘善知識,即是代表五十三參行法對佛陀教法的根本皈依,三位比丘是五十三參行法的種子,後面一切行法,直到末後三位菩薩的圓滿成就地,皆是從這裡生起。五十三位行法核心即是修行者的三皈依,而三皈依亦不離生命中的一切法。
念佛、念法、念僧三者總合一體,不能斷章取義。『念佛』的意思不是指『念佛名號』的念佛。『念佛名號』的『念』是『口念』,只念其一,不念其餘,是修禪定的方法。三皈依中的『念佛』是要在一切法中皆能皈依自性覺悟,不離自性覺悟,要能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於一切法生起微細觀察、善用心和善思惟,這是完全不同的。華嚴行法中的念佛法門,即是德雲比丘介紹的二十一種念佛門,是實實在在能於一切法中不離自性覺悟的念佛門。這二十一種念佛門總合一體,不能捨一取一。二十一種念佛門代表以自性智慧入一切法無有窮盡,修行者依念佛、念法、念僧生起無量菩薩道種智行法。
這是三位比丘所代表的意義,後面的行法一定要依靠前面的行法來建立。也就是說,三位比丘所代表的念佛、念法、念僧,是要貫穿於整個五十三參行法中,一直到末後普賢菩薩法界圓滿。
第五十一參:彌勒菩薩住海岸國大莊嚴園
五十三參最末的三位善知識是三位菩薩。第一位是第五十一參彌勒菩薩,善財童子是在『海岸國、大莊嚴園中、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參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代表修行者的未來成就,代表成就無上自在解脫和無上正覺,要在一切世界一切法中不斷精進才能獲得。修行者證得般若智慧得無生忍、圓滿菩薩道種智行法、直至成就一切種智,才能到達彌勒菩薩成就處。在大乘佛教理論中,談到入自性空法證一切智,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修行者即是當下可得,而談到菩薩道種智行法,要在一切世界一切法中不斷精進,即是修行者未來可得。
善財童子於妙峰山頂德雲比丘處得無量念佛門,從此生起五十三參入法界行法,最終到達彌勒菩薩處,思惟可知其中意義。
『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分別是指善財童子到達圓滿身語意成就地,身心所在和智慧所及一切法無量莊嚴,皆如大海無有窮盡,一切世間、一切法皆是如來莊嚴法身。三者總合一體,即是善財童子圓滿菩薩道種智行法,即是到達彌勒菩薩所在處。
在《入法界品》最初,世尊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入師子頻申三昧出生世間一切法時,法會中舍利弗尊者等眾於菩薩境界了不可知,而此處善財童子於福城東大塔廟文殊菩薩處發心,經歷五十三參入法界行法,最終到達『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彌勒菩薩處,二者對比即可了知,修行者需要在兩個方面到達十方諸佛無上正覺:其一是在種性上,要能於身心覺知一切法中發起無上正覺之心;其二是在行法上,要能於一切世界一切法中生起無量精進行法。這兩種因素是生命中的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能生起。
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住普門國蘇摩那城
三位菩薩中的第二位是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善財童子是在『普門國蘇摩那城』參文殊菩薩。
『普門國』即是指一切法所在處,即是一切法總相。普門國的一切法總相,和福城東大塔廟善財童子發心處的一切法總相不同。普門國的一切法總相是善財童子已經圓滿菩薩道種智行法,已經圓滿一切法總相中的一一法無上正覺,而善財童子初發心處時的一切法總相,只是得一切智總相發心,並未到達一一法無上正覺。
『蘇摩那城』的意思是指遍一切處的歡喜悅意、自在解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經常提到『國』與『城』這兩個處所。簡單來說,『國』即是依報,『城』即是正報,或者說『國』代表總體的成就,『城』代表某一類某一法的成就。
文殊菩薩在這一參本身並沒有現身,而是遙伸右手,過百一十由旬摩善財童子頂,令入普賢菩薩法界。
文殊菩薩不現身的意義,是說明此時的文殊菩薩已經不是福城東大塔廟處的文殊菩薩,而是善財童子自成就地的文殊菩薩,是一切菩薩道種智總合為一的文殊菩薩。這個文殊菩薩無形無相、遍一切處,和福城東大塔廟處的文殊菩薩非一非異。福城東大塔廟處的文殊菩薩代表一切法總相,善財童子是從文殊菩薩代表的一切法總相發心,生起五十三參行法。
文殊菩薩過百一十由旬摩善財童子頂,意味著此文殊菩薩涵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一切行法和一切智慧,此文殊菩薩代表一切法別相。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根本智慧,非是在一世界、一因緣、一法中示現,而是在一切世界、一切因緣、一切法中示現,所以此處隱其身形。善財童子是不離一切法總相而成就菩薩道種智。一切法總相即是菩薩道種智行法中的一切智慧。同時,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共同的圓滿智慧,十方諸佛皆從此出,文殊菩薩『摩善財頂』意味著此時的善財童子即已到達如來地圓滿智慧。
因此,沒有證得一切菩薩道種智時,文殊菩薩和善財童子是兩個,善財童子並不具有真實的文殊菩薩智慧,而菩薩道種智圓滿之後,二者即是一體,文殊菩薩非從外得。同時,文殊菩薩亦代表十方如來同一種性,修行者到達普門國,亦是合會十方如來種性,與十方如來同一法身。
實際上,這種意義在菩提場會的經文中亦有凸顯。
菩提場會六品經文中的文殊菩薩亦未現身,是由《普賢三昧品》中的一切處普賢菩薩生起《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
其中《世界成就品》是講一切世界一切法具足生起的十個方面。從修行者報身成就的立場來說,這一品是講自性智慧生起報身世間一切法的十個方面,代表能生起無量世界的根本智。這十個方面是以普賢菩薩演說來表達文殊菩薩根本智慧的具體呈現。而《華藏世界品》是將《世界成就品》中的這十個方面,具體落實在生命中的一切法。《華藏世界品》即代表報身世間無量世界的差別智。華藏世界以中央香水海為核心,生起十方無量世界,每一世界的具體描述,皆是以《世界成就品》中根本智的十個方面為核心依據。華藏世界是普賢菩薩以一法生起十法、十法生起百法的模式,層層無盡加以演說。這個從一法至十法、從十法至百法,最終而成『百一十法數』的演說模式,即代表了文殊菩薩無量智慧生起。文殊菩薩智慧在一切世界一切法中的具體呈現,即是普賢菩薩行法。
所以,簡單來說,文殊菩薩所在處『普門國蘇摩那城』,即是《華藏世界品》中的一切世界,這一切世界皆是依《世界成就品》中的根本智所生起。善財童子是在一切世界一切法中見自性地文殊菩薩。
《華藏世界品》之後是《毘盧遮那品》,講述大威光童子生起無量世間行法,最終到達無上正覺。大威光童子即是《入法界品》中的文殊師利童子、善財童子總合為一的行法顯現,是成就毘盧遮那如來一切法的最初種子。若由此處來看,此第五十二參的成就意義則不言而喻。
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住如來座前遍一切處
三位菩薩中的第三位是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善財童子於如來座前參普賢菩薩,並且自見其身入一切處普賢菩薩身中。這是代表善財童子到達如來座前,成就上等同普賢菩薩。
前面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不現身,而是遙伸右手過百一十由旬,摩善財童子頂,代表善財童子歷經五十三參行法之後自證的一切菩薩道種智,乃依文殊菩薩根本智慧而生起,亦等同文殊菩薩根本智慧。善財童子於第五十二參到達十方諸佛圓滿智慧地。第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自見其身入普賢身,代表善財童子自證行法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到達如來座前,與十方諸佛等同。
普賢菩薩是金剛種性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到達十方諸佛一切種智的行法,能入一切世間一切法無有障礙。
同第五十二參一樣,從菩提場會六品經文中,亦可以看到普賢菩薩這一參所代表的相應意義。在菩提場會六品經文中,一切處普賢菩薩生起《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反過來說,修行者到達這三品的成就處,即是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即是見一切處普賢菩薩。而這三品所代表的成就處,即是善財童子經歷五十參行法之後,成就圓滿道種智,到達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所在處『普門國蘇摩那城』。而後文殊菩薩過百一十由旬摩善財童子頂,即是總合善財童子的所有行法,到達《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所表達的成就處。此成就處即是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善財童子於此成就處見一切處普賢菩薩。
從修行者的立場來看,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不現身、第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於如來座前入一切處普賢菩薩身,二者總合來看即可了知,這兩參意味著善財童子已破除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到達如來種性圓滿成就地。
因此,五十三參末後這三位菩薩的成就處,簡單來說,即是於一切法中發菩提心,於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五十三參最初三位善知識是出家相,所居住處雖然不離世間一切法,但亦不住世間一切法。而末後三位菩薩的成就處則是在一切世界、一切世間的一切法中。
這是關於五十三參最前面的三位比丘,和最末後的三位菩薩。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