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講

我們前面講到《入法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出善住樓閣往詣人間,然後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出自住處』,隨文殊菩薩往詣南方路上發心。這些經文都是在告訴我們《入法界品》詳細的行法模式,都可以從經文轉入到行法。處於聞法模式下的修行者,如果明瞭大乘經典的密法言說,從這樣的經文描述就能從聞法模式的行法,轉入到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轉入到實際的大乘行法。


大海之中一萬諸龍發菩提心

福城東大塔廟這一處,是往昔諸佛教化眾生之地,並且『亦是世尊於往昔時修菩薩行能捨無量難捨之處,……此處常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之所供養』。文殊菩薩在這裡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普照法界修多羅』就是這一部華嚴經。

文殊菩薩演說這一部『普照法界修多羅』之後,經文中說:

【說此經時,於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而來其所;聞此法已,深厭龍趣,正求佛道,咸捨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無量無數眾生,於三乘中各得調伏。】

這是大乘經典中很常見的描述,很多經典中還說到天龍八部,比這裡的種類更多更詳細。大乘經典中,佛陀說法之後,常常有『八部天龍,人非人等悉皆發心,得不退轉』,像這裡的說法一樣。

很多修行者讀到這些描述,都非常羡慕法會中的畜生類,覺得自己沒有福報,不如這些畜生類有善根有福報,能夠親臨佛說法會,不但聽佛說法能夠發心,甚至像《法華經》中的八歲龍女那樣,於法會中轉身成佛。也就是說,對於這些修行者來說,一方面要遠離三惡道,一方面又覺得有那麼一類畜生,智慧和福報勝過人天,令人羡慕。

這就是由於對經典的密法言說不瞭解而造成的誤解。

經典中說到天龍八部護法,說到畜生類發菩提心轉身成佛等等,皆是指修行者到達見性成就時,生命中的惡性種子,皆悉能夠皈依自性覺悟。以能生起般若智慧的緣故,這類種子所生起的作用也會隨之轉變。

生命中的惡性種子遇緣生起作用,或者說惡習生起,有很多種形式,貪瞋癡慢疑,對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欲樂嚮往,身見、邊見等無量無數,惡性種子生起就是我們自己身心覺知一切法中的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惡緣現前,煩惱現前,貪瞋癡慢生起,用佛經的語言,就是我們自己的牛鬼蛇神、天龍八部現前。

四諦法苦集滅道,苦諦、集諦所說的一切法,在佛經中來說就是大海,而那些惡法生起就是這大海中的天龍八部,此起彼伏無有休止。


惡法種子要以自性覺悟轉成無上智慧

我們前面說到,一念生起就是一劫,就是一次生死。凡夫眾生念念遷流都在生死海中,都在六道輪迴中,生命也是在生死海中,在六道輪迴中。修行者要打破生死,不墮輪迴,不要寄希望於身體滅壞的那一刻,應該在念念生起處就要打破生死,不墮輪迴。世間很多人,看上去是人的樣子,仔細一接觸就能看得出來,他不是在人道,而是在三惡道中。

同樣,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無上正覺,也不要寄希望於下一生、下一世,同樣需要在念念生起處就要見自性法,迴向無上菩提。極樂世界也好,華藏世界也好,不在別的世間處所,而是在念念生起處建立。

生命中的惡法,經典中所說的天龍八部,本來是給生命造成困擾和束縛的因素,但是當能夠生起自性智慧,能於一切法生起微細觀察和勝妙思惟,這些困擾我們的種種有法和種種惡法,生起的作用也會隨之改變。因為諸法自性,本自空寂了不可得,善法惡法同樣是了不可得。

當修行者能夠見自性法,啟發自性智慧,生起正知見和正思惟,梵行清淨,修法精進,聞佛所說,歡喜信受,生命中的天龍八部亦能在自性智慧的光明中,從惡法種子轉成智慧種子,從對生命的困擾和束縛,轉變成精進因緣和智慧因緣。在經典語言來說,就是大海中無量諸龍,聽聞文殊師利菩薩說法之後,『深厭龍趣,正求佛道,咸捨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所以,在修行者沒有見性之前,沒有生起般若智慧之前,生命中的惡法種子,或者說是三惡道的種子,要儘量不讓它生起,要遠離這些種子生起的因緣。這些惡法種子一旦遇緣顯相,生起作用,對修行者來說,就是困擾和束縛。隨之而來的就是煩惱果報,六道輪轉。

但是這些惡法種子,一旦皈依自性智慧,在經典的語言來說,就是天龍八部對諸佛菩薩生起恭敬圍繞和廣大供養。原來的惡法種子就會成為無上智慧的種子,惡法因緣現前的時候,原來惡法帶來的困擾和束縛,也會成為無上智慧,成為修行者行法精進的生起處和成就處。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再回頭來看華嚴經的第一品,也就是菩提場會的《世主妙嚴品》,就能明白為什麽世尊於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時,四十二類圍繞大眾中,不但有諸多神眾及世間主,天龍八部亦列在其中。事實上,此類天龍八部皆非從外得,而是生命中本有的因素。《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薩所在的福城東大塔廟處,非但是往昔諸佛教化眾生所止住處,並且『此處常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之所供養』,亦是同樣的意義。


不離生死法界南閻浮提成就無上正覺

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中有言,無上正覺一切智慧是伏藏在眾生的身心覺知一切法中,乃至伏藏在貪瞋癡慢疑中,伏藏在五欲六塵生死法中。不單如此,如來法身同樣不離一切世間法,不離煩惱相,不離染著相。雖然如來法身本自清淨寂滅,但是法身顯相卻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如果眾生報身是在清淨法世間,如來法身顯相也是清淨法世間,如果眾生報身是在染著世間,如來法身顯相也是染著世間。在經典言說上即是如此。但是如果修行者沒有到達如來法身世間,沒有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這種言說就還不是如來法身的實際意義。如來法身並沒有清淨與染著的分別,染著與清淨都是針對凡夫種性的眾生來說。

因此,修行者不要羡慕經典中的畜生類,要結合經文的所有因素來解讀其確切含義。如來亦號『人天師』,惡道眾生需要首先生到人天道,聞佛說法依教奉行,才能成就無上正覺。如果惡道眾生能超越人天,成無上正覺,豈不是惡道眾生亦可成為人天世尊,這不合乎佛所說法。三惡道是眾生難處,並不能直接成就無上正覺。

佛在經典中說,南閻浮提眾生有三種事,勝於四大部洲的其他三處:『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南閻浮提同樣以此三種事,不但勝於三惡道,乃至勝於四王天、忉利天、直至他化自在天。

佛在《無量壽經》中有言: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實際上,在理性的修行者看來,娑婆世間正是非常好的修行道場。釋迦牟尼佛正是在南閻浮提娑婆世間精勤修法而速疾成就。據經典記載,賢劫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在彌勒菩薩成佛之後示現成佛,但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的精進力非同尋常,所以趕在彌勒菩薩之前示現成佛。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世尊有如此說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反過來說,釋迦牟尼佛正是因為在這個五濁世間修行,才得以超越彌勒菩薩提前成就無上正覺。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同樣說到南閻浮提殊勝之處,『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

如果再廣泛來說,龍樹菩薩深入龍宮集結華嚴經、打開南天鐵塔得金剛薩埵授予密法流傳世間,亦都是要在南閻浮提完成。


經典中關於畜生類發菩提心的密法言說

《法華經》中八歲龍女轉身到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是指修行者到達法華行法成就處,也就是華嚴行法的十住位成就處,見自性地一切法,證一切智得無生忍,此時八識世間一切法,皆可轉成自性地清淨法。八識世間一切染著法所在處,即是大海中天龍八部所在處。凡夫種性中生死法界一切法,在《法華經》中即是八歲龍女所在處。在大乘經典中,『女相』代表世間生滅法,『男相』代表出世間智慧法。女轉男身的意思即是修行者轉八識成四智,轉世間煩惱生滅成出世間清淨智慧。

『龍』是指在一切行法中能啟發勇猛精進力的因素。前面說到閻浮提勝於他方的三種事,都是要『勇猛強記』,這就是『龍』的特性。像《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髙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這些都是從修行者生命中『龍』的因素轉變而來。當修行者到達法華行法成就處,一切世間法皆能轉為自性清淨法,業力所成須彌山即是七寶所成,此即到達華嚴經第七住位得無生忍。八識世間的一切法轉成清淨法之後,修行者於此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於一切法勇猛精進,此即是龍女轉身往詣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

同樣,經典中常有世尊深入龍宮觀察大海,為廣大龍眾演說妙法,這是指眾生生命中的生滅法種子,乃至惡法種子,如果能皈依佛陀說法,皈依自性智慧,此等生滅法皆可成為菩薩道種。龍樹菩薩深入龍宮集結華嚴經,思惟亦可知其意義。

與龍女轉身成佛同樣道理,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眾生皆是大丈夫相,代表極樂世界是出世間智慧所成就,所以沒有女相。『大丈夫相』是從成就者種性上來說的。如果關注在眾生的世間相,是否有女相,是否有畜生相,這樣的修行即是在二乘聲聞種性,是對諸法有所取捨。《無量壽經》中說極樂世界『既無標識名號,又無取捨分別』,於是很多人以為極樂世界一定沒有公路標識,沒有語言言說,這亦是對世間相的分別執著。經典上所說的意義,本質上講,是指世間一切法對極樂世界種性成就的修行者沒有困擾和束縛,不論是男相女相、人天相畜生相,還是文字演說等諸相,對於極樂世界成就者來說,皆是菩薩相,皆是智慧相。

這是給大家說明大乘經典中畜生類『發菩提心得不退轉』的問題,修行者不能誤解經典的言說意義,甚至生起對餓鬼道、畜生道的嚮往,那就是大錯。善財童子生起入法界五十三參行法,善知識中有比丘,有菩薩,有長者居士、天神地神,但沒有一位是畜生類。


文殊菩薩往詣人間代表修行者的智慧生起

文殊菩薩在福城東說法,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再加上前面的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路上發心,合在一起就能看出來了,文殊菩薩從逝多林本會善住樓閣出,往詣人間,代表自性地根本智慧生起入世間應用,其所能化導的一切大眾一切法中,首先就是舍利弗尊者與六千比丘所代表的聲聞種性出世間清淨法,能皈依到自性地智慧中,然後才是大海中無量龍眾,聽聞說法厭捨龍身,生人天中,乃至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代表世間一切染著法,一切生滅法,也都皈依到自性地智慧中。

這兩種轉變中,舍利弗尊者所代表的出世間清淨法成就者,最先最快轉變過來。正如佛經中所說,日出東方先照髙山,後及平原河谷。舍利弗帶領六千比丘就是世間清淨法中的髙山,最先領受自性智慧生起。但是最終生命中這一切法,不論是雜染法也好,清淨法也好,都是需要文殊菩薩『出善住樓閣往詣人間』才能獲得轉變。也就是說,世間一切法,皆要在內在覺知行法模式下,生起自性地智慧力,才能轉變成菩提種子。

這和普光明殿十信位的行法完全相應。

《入法界品》的這兩個轉變,可以和《法華經》中的兩種轉變對照一下來看。《法華經》中有五千大眾退席,《入法界品》這裡是六千比丘路上發心。這裡不是退席,而是發心皈依。《法華經》中有八歲龍女轉身到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入法界品》這裡是大海中無量諸龍厭捨龍身,生人天中,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然後善財童子生起入法界五十三參行法。善財童子不是轉身,也不要轉換世間,而是當下一生成就。

建立起華嚴經十信位,才能生起四智行法。修行者要轉八識成四智,那麼在什麼地方轉、怎樣轉、轉到什麼標準、怎樣了知八識和四智的體性、顯相種種差別,普光明殿十信位經文已經說清楚,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處轉,從念念生起處轉。此處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會又說明了十信位的具體落實,修行者需要依文殊菩薩智慧生起入世間行法。

文殊菩薩往詣人間,代表修行者的自性智慧生起,應用在世間一切法中,也就是內在覺知行法的生起,對於一切法生起微細觀察和善用心。沒有文殊菩薩自性智慧的帶領,舍利弗尊者與六千比丘還是聲聞乘行者,大海中的無量龍眾,還是惡道眾生。

這是《入法界品》三處說法的第二處,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會。這是自性地『佛法僧』中『法』這個因素在《入法界品》的落實。


無量福城大眾『從其城出』

《入法界品》的第三會是善財童子生起五十三參行法。文殊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此時福城人聽說文殊菩薩演說諸佛一切經典,無量大眾『從其城出』,來詣文殊菩薩處。其中有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無量福城大眾『從其城出』和前面說的『大海中無量龍眾,聽聞文殊菩薩說法,厭捨龍身,生人天中』,還有『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是同樣的說法模式。

『從其城出』在四十華嚴中又作『皆從城出』,代表究竟無餘。

『從其城出』的意思是指捨離凡夫種性、聲聞種性、權教別教種性的自所住處,皈依到自性智慧文殊菩薩所在處,皈依到內在覺知的行法中。佛在經典中經常強調,修行者要『聞所未聞法,心生好樂』,而不是心生疑惑、心生怯弱、甚至心生逃避乃至誹謗。修行者三皈依時皆有說到:『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裡的『發無上意』、『深入經藏』等等,都是『從其城出』最好的詮釋。

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路上發心這一段中,舍利弗尊者『見文殊菩薩帶領大眾往詣人間』,並且『路上觀察文殊菩薩』,都和文殊菩薩很貼近,皆是自發追隨。總體上講,這是代表修行者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同樣,福城人聽聞文殊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往昔諸佛所止住處,皆來聚會,也是這個意義。但是福城人來詣城東,是『聽聞』文殊菩薩在福城東演說諸法,這和舍利弗等六千比丘並不相同。


福城大眾來詣文殊師利菩薩所

對於我們現代知識份子修行者來說,皈依文殊菩薩,即是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在行法上要勇猛精進,於一切處一切法能夠生起微細觀察和善妙用心。修行者確實應該常常提醒自己,問問自己是不是皈依自性覺悟、皈依自性智慧、皈依清淨行法。

福城人『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如果從文字解讀的話,就是很多人湧向城東大塔廟處,湧向往昔諸佛所止住處,湧向文殊菩薩所住處。現在很多修行人也是如此,聽說哪裡有善知識、有大和尚,都想去親近供養,還有的聽說哪裡的師父能給灌頂,授予密法,也想去親近供養。這不是壞事,但是對於成就無上菩提來說,這些只是外緣,修行者要能夠生起內在的覺醒,要能帶著善用心和善思惟,再去親近善知識,這樣就會更有助於內在智慧的提升。

如果從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來看,福城人『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來詣文殊菩薩處』則代表著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五蘊身一切法,對於自性智慧生起,能聞法信樂一心嚮往。『五百』這個數字,簡單來說就是這些人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嚮往追隨。

過去人講『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修行者對於髙尚的德行、才學、智慧,雖然做不到,但是心裡很嚮往。那個『心嚮往之』在這裡就是福城人對於文殊菩薩的態度,雖然還做不到,還不能生起自性智慧,但是很嚮往,這也就是為什麼稱這樣的人為福城人。文殊菩薩往詣人間,所止住處就是福城東大塔廟處。如果修行者能夠對於生起自性智慧、成就智慧行法,能夠生起好樂心,一心嚮往,一心精進,此時即是身處福城東大塔廟處,即是福城人。


佛經與菩薩論是第一真善知識

《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到極樂世界往生因緣,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指修行者的正知見和正解行力,『福德』是指能有緣親近善知識,能聞法信行,發菩提心一心好樂。文殊菩薩教導善財童子說『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一切智智』就是無上正覺,而『能決定求真善知識』就是『福德』。

對於修行者來說,能親近佛教經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最大的福德。對於廣大的修行者來說,不論在哪一個宗派,佛經和菩薩論皆是最可靠、最安穩的皈依處,是古往今來成就者的第一言說,沒有任何夾雜,沒有任何錯謬和似是而非的說法。只要能夠掌握經文的解讀方法、明瞭經文的密法言說,經典都是敞開的。

佛經和菩薩論即是文殊菩薩所說的『真善知識』。如果對於佛菩薩的經論都不能生起信心,不能生起好樂心,佛所說法的真實意義、真實成就即很難得到。


無上正覺是智慧與行法不斷精進的生命實踐

從菩薩道種智行法的立場來說,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是一個在無量法中不斷精進、種性不斷提升的過程,並非以一種行法代替所有法。正如小孩上學,從一年級開始到博士畢業,其中需要經歷二十年不同年級、不同內容的刻苦學習才能到達。並不是在一年級念上二十年就能到達博士學位。一年級念了二十年,最終還是一年級。

《入法界品》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正是說明這一點,善財童子的每一參行法都是從聽聞善知識消息開始,好樂信行,求善知識不生疲倦,最後聞善知識教誨,依教奉行有所成就。善財童子並不是守住一法廢棄其餘,在某一法中等待無上正覺從天而降,而是從福城東大塔廟文殊菩薩處發菩提心,經歷每一處每一位善知識的每一行法,一路精進無有休止,最終到達第五十三參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成就圓滿無上正覺。

在上座部經典中,『五百』這個數字出現非常多,佛陀的常隨眾也常常是五百弟子。很多記載中說,當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去見佛陀時,都是要嚴駕『五百』車乘,帶領『五百』隨從侍衛等等。實際上,這並不是關於車乘、侍衛的準確數字,而是說這些國王大臣對於佛陀非常尊敬,都是一心一意恭恭敬敬,威儀嚴整一絲不苟。

用現代的話來講,『五百』代表了修行者專心致志全神貫注,威儀嚴整一心一意。修行者如果真正能於佛教生起大勇猛心,能精勤修法智慧增進,同樣是說五百隨從、五百侍衛,往詣福城東大塔廟處。


福城東和南閻浮提

福城東代表種性建立的處所,修行者成就無上菩提是從東方開始,從改變種性開始,就好像太陽從東方升起一樣。太陽升起帶來光明,驅除黑暗。《大般若經》中有常啼菩薩一路向東勤求正法,即是講修行者種性尚未建立,還未能發起自性智慧的時候,要一路向東開啟自性光明。

修行者一旦建立起正知見和正思惟,能夠開啟自性智慧,接下來就是一路向南行法精進。『南方』是光明熾盛的方向,修行者一路向南代表智慧光明之下的無量行法精進。善財童子一路向南成就無上正覺,《法華經》中龍女轉身往詣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思惟可知其義。

《地藏經》中說『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這裡指的即是南閻浮提眾生種性,東方不是智慧光明,而是貪瞋癡慢。這些東西堅固不動,障礙自性智慧生起,即是『其山黑邃,無日月光』。

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行法中參訪不同的善知識,很多次都是從城東門入善知識所居住處,不少經典中說到善知識往昔行法,亦常說是在某個國城的東門外有道場、有樹林、有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等等,這些說法都是代表了同樣的意義:東方是自性智慧生起的地方,是修行者種性成就的地方,也是修行者最先需要到達的地方。普光明殿十信位行法,即是以文殊菩薩智慧力所生起。文殊菩薩即是從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所而來。十住、十行、十迴向位行法皆是東方最上首菩薩演說,其中意義可想而知。

大乘經典中,方位和數字都是很常見的密法言說,如果加上經典屬性、經文的具體細節,把這些因素轉化到行法成就上來並不困難。我們在前面介紹了不少密法解讀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多多深入經典,多多體會。一旦能夠掌握這種解讀方法,能夠生起相應的覺知思惟,能夠建立適合自己的行法成就模式,就能明白,佛菩薩的種種演說才是貨真價實的真正智慧,遠不是世間說法可以到達。


從文殊菩薩所在處生起入法界五十三參行法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入法界行法,是從福城東大塔廟文殊師利童子所在處出發,一共經歷了五十三參、五十四位善知識,其中第十等覺位是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是兩位善知識在一起的一參。

修行者具足華嚴經十信位作為資糧,生起五十三個位次的入法界行法,其最終成就地是在第五十一參到第五十三參。第五十一參是自成就,第五十二參和第五十三參是合匯十方三世諸佛成就。

我們在前面說到過佛教中彌勒菩薩成就所代表的意義,是要修行者生起自性智慧,然後以智導行,勇猛精進,生起無量入世間行法,這個行法無有窮盡。修行者在無量世界無量法中精進修行,其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彌勒菩薩所在處,在五十三參行法中即是第五十一參的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即是未來佛所在處,也是每一位修行者的未來成就處。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模式

從文字解讀上來看,善財童子於每一參見善知識,聽聞善知識說法,然後依教奉行,再轉到下一位善知識處,如此循環往復,只是一連串重複的參訪故事。但是從華嚴行法模式來看,也就是從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來看,善財童子的每一參都是密法言說,都有非常深刻的行法意義。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每一參,皆是行法不斷精進,種性不斷提升的經歷。善財童子行法精進、種性提升的因緣,在於聞善知識教無有疲倦,於所未聞法心生好樂,同時能依善知識教生起精進行法實踐,不斷生起對善知識成就的精進嚮往。每一參善知識所居住處即是善財童子行法的發起處,每一參善知識演說法,即是善財童子的行法皈依處和成就處。

我們前面介紹的密法言說、法數解讀等內容,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中可以得到反覆印證。華嚴行法的核心是生起內在覺知思惟,這是從初住位就要開始的,後面的所有行法,一直到等妙覺如來地,皆是從這裡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在經典上來說,就是生起自性地文殊菩薩智慧,於一切法能夠生起微細觀察、勝妙思惟、於一切處善用心,這是非常具體的文殊菩薩行法。這也是華嚴經『法身菩薩』的行法模式。

很多修行者認為華嚴經非常難學,不知道怎麼走入這部經,把華嚴經推到一個根本不能到達的地方去。這實際上是站在二乘聲聞、權教別教立場,甚至是外道立場來說的。對於那一類種性的修行者來說,華嚴經這種完全以報身世間行法模式為核心的理論言說,當然如神話故事一般不可思議。這本來就不是那一類修行者所能到達的。實際上,除了華嚴經,很多大乘經典同樣也是被當作神話來解讀了。

我們前面介紹了經典的密法解讀、集結模式等內容,就是希望大家建立這樣的信心,華嚴經這樣的大乘經典並不是神話故事,它裡面所言說的內容,都能轉化到修行者的行法實踐,都是可以成就的。

從聞法模式的行法轉入到華嚴經報身世間行法,如果過去沒有這樣的行法經歷,那個第一因素的轉變是最困難、最需要時間,也最需要勇氣,行法的轉變是從已知邁向未知的一步。但是同時也應該知道,如果什麼都是在已知的範圍裡,那就只好永遠住在凡夫地。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永遠都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在無量憶佛土之外不會現前。


行法實踐需要從已知走向未知

學習自然科學的人都更瞭解,今天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很多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實際上,很多發明和發現在最初階段,對於整個人類來說都是陌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使用。比如當初人們發現了電、電磁場,當時並不知道後來有怎樣的用途。但是這些發明和發現,也正是人類科學技術拓展和延伸的地方,有了那些當時看上去似乎可有可無的技術發現,才會有現在基於電力、電磁等的普遍使用。現在的人類如果離開了電力技術、電磁技術,是不能想像的。這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模式,一直是從已知邁向未知。

人類科學技術的發現和普遍使用,和修行者從聞法模式轉入到內在覺知模式,在最初階段感受相同。將密法言說轉到行法,將法數、方位、菩薩名、菩薩言說等轉到行法,都有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佛菩薩等過去的成就者,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所以才能做到深入龍宮集結經典,才會有入諸法界廣度眾生無有障礙。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沿著成就者的行法足跡,在生命中加以實踐,從而到達與他們同樣的成就地。

人類社會的技術開發和應用,可以共有和傳遞,但是眾生獲得生命自在解脫卻沒有人能替代,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不會從天而降。

正如在《楞嚴經》中世尊告誡阿難尊者那樣,並不是一個阿羅漢吃飽,所有人都可以不餓,行法實踐需要親歷親為。在這部經中可以看到,阿難尊者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以為可以不勞修行,從佛陀那裡可以獲得三昧。阿難尊者這樣說:『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修行者在無量法中勤奮修行,靠一點一滴的行法積累,最終才能生起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無量壽經》中講到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是要『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五劫即是指修行者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靠點點滴滴的修行積累,學法不厭,精進不倦,才能成就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在別處,是在一切行法精進中去獲得。

由此可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並不是歷史故事,而是華嚴行法的具體成就實踐,是從凡夫種性於福城東文殊菩薩處發菩提心,一直到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成就無上正覺,全部行法精進歷程的記錄。修行者學習《入法界品》,是要從善財童子的行法實踐中學到他的行法模式,把這種行法轉到自己的成就中來。


大乘行法從建立正知見和正思惟開始

不單善財童子的行法可以轉化到我們的成就中來,大乘經典所記錄的行法,都可以轉化到我們的成就中來。大乘佛教中的『乘』是指佛菩薩集結的經論,這些經論好像車子一樣,能夠帶領眾生到達生命自在解脫的彼岸,到達無上正覺的彼岸。那麼對修行者來說,怎樣才算登上這部車子到達生命彼岸呢?那就是從經典開端的『如是我聞』一直到末後『依教奉行』的整個過程,是要將佛菩薩的理論和行法,具體落實到生命實踐中。在這個過程中,修行者生起正知見和正思惟,能正確解讀佛菩薩的經論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步。明瞭佛菩薩的密法言說,明瞭經典的集結模式,才能深解義趣,將經典所說轉化到行法。也只有真正生起和經論言說一致的行法,才能到達佛菩薩指向的成就處。

佛教是靠這樣的形式,帶領眾生從經典言說走向生命彼岸。成就者們提供車乘,而登上車乘到達彼岸是修行者的事。這和學校的教育方法一樣,人類通過教育把前人積累的知識,一代一代傳播下去。學生需要自己學習親自實踐才行,再好的教授,學生不學,不去實踐,就沒辦法。

在民間信仰中會有不勞而獲的理念,靠便宜又簡單的方法就許諾能獲得究竟圓滿的結果。對很多人來說,民間信仰在最初生起出離心的時候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和佛教所說的到達彼岸終究不是一回事。

民間宗教是世間善法,教化百姓趨吉避凶,抑惡揚善,但是對於理性的修行者來說,不能只是停留在世間善法,更不能把世間善法作為生命解脫和到達無上正覺的成就處。

華嚴經末後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偈頌這樣說,『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其中『以普賢行悟菩提』是對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好的詮釋,也是告訴修行者,未來彌勒菩薩圓滿成就,乃至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和普賢菩薩行法一樣,要在無量世界、無量眾生界、無量法中精勤實踐無有休止才得以到達。世尊授記彌勒菩薩當來成就無上正覺,實際上也是對每一個如理修行的佛教弟子的授記。


世尊授記是確認修行者行法模式的成就地

按照大乘經典的解讀模式來說,世尊並不是給某一位彌勒菩薩授記,而是給所有依教奉行勇猛精進的修行者授記。正如《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詰居士在論義世尊授記彌勒菩薩得無上正覺時所言:『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

這個說法,不論從得無生忍,還是從得無生法忍來說,皆是如此。得佛授記的核心是要生起與自性智慧相應的道種智行法。從廣義來說,任一行法生起,若能與自性智慧相應,皆可得佛授記。

所以,授記意味著世尊對行法模式的印證,修行者具有相應的行法模式,即是得佛授記。從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來說,真實的得佛授記意味著修行者見性之後所應生起的無量道種智行法。換句話說,修行者到達第七住位證無生忍,得佛種性生如來家,是真實的得佛授記,所授記的內容即是生起無量道種智行法,其成就處,即是修行者自證的彌勒菩薩。

華嚴經的《離世間品》中說到『云何菩薩得授記』時,經文是這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得授記。何等為十?所謂:

內有甚深解得授記;能隨順起菩薩諸善根得授記;修廣大行得授記;現前得授記;不現前得授記;因自心證菩提得授記;成就忍得授記;教化調伏眾生得授記;究竟一切劫數得授記;一切菩薩行自在得授記;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諸佛所而得授記。】

《無量壽經》中亦有世尊授記修行者受持此經,當成無上正覺: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

在《法華經》中,世尊亦給很多弟子授記,其中給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授記是這樣的經文: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當來作佛』的意思就是要在無量法中精進修行得以成就,不是現在已經成就。自性法、清淨法、空法是當下可得,而有法、智慧法、差別智法是要修行才能到達,其成就地與我們目前的距離,就是法數所表達的距離,說到底即是修行者到達成就地的距離。

我們現代的修行者,雖然沒有見過佛陀,但是要得佛授記,就要皈依三寶依教奉行,像普賢菩薩所說的『以普賢行悟菩提』。普賢行就是從華嚴行法十信位文殊菩薩善用心開始,從賢首菩薩開始,一直到等妙覺如來地,所有的智慧和行法都要精進落實。

成就無上正覺最快捷、最穩當的道路是如經典中所言,從『如是我聞』到『依教奉行』。把所有經典的『如是我聞』到『依教奉行』的行法總合在一起,未來所要到達的地方,就是修行者的彌勒菩薩。


五十三參善知識種類

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參善知識可以分作十九類,有個別的一兩位善知識,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翻譯不同,可能類別不同。

五十三參的善知識參訪都屬於密法言說,善知識名號、住處、行法、樣貌、舍宅、出現方式等等,都有特別意義,都和那一位次的行法相關。所以,對於善知識的這些相關因素,都需要特別關注。

從善知識的分佈可以看出來五十三參行法的升進趨勢,也就是種性改變的過程趨勢。五十三參善知識,除了最後三參代表修行成就地,前面的五十參分別代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和等覺位行法。

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又是華嚴經四智行法。四智行法四十參、等覺位十參、妙覺位三參,合起來是五十三參。這是五十三參的總體結構,五十三參和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相對應。

從華嚴經四智行法來看:十住位對應大圓鏡智,十行位對應平等性智,十迴向位對應妙觀察智,十地位對應成所作智。

十住位和十行位又側重在般若智慧建立,代表修行者本體的、種性上的成就,十迴向位和十地位又偏重依般若智慧生起入世間行法應用,代表依報的和行法上的成就。我們把五十三參的每一參都找到它對應的行法理論,這樣去體會那一參行法就會很準確。如果首先把五十三參的整體結構看清楚,再結合普光明殿六位行法理論的具體內容來看五十三參行法實踐,就會很容易理解每一參的義趣。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PDF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