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講
前面彙報了普光明殿等覺位和妙覺如來地各自的六品經文結構,特別說到了妙覺如來地六品經文和菩提場會六品經文的結構對比。從中能夠看到修行者入滅盡定,和成就者出滅盡定生起一切法,在『身口意』順序上的差別。這個差別,在上座部經典和《瑜伽師地論》中都有明確說明。
四智行法交替生起
在華嚴四智行法中,修行者證入第七位得當位行法解脫不退,然後入『身口意』圓滿滅盡定到達灌頂位。根據這個結構就能清楚,在四智行法中,每一位行法的前面七位和後面三位的行法不相同。第七位之前是有功用行、有加行力生起,後面三位是無功用行、無加行力生起。
一般認為只有到第八不動地才到無功用行,實際上童真住、難得行、真如迴向以後,皆是入滅盡定行法,皆是無功用行,這是不同位次上的入滅盡定行法。但是第八不動地包含了前面三賢位的所有成就。

第八位以後的行法到達無功用行地,有為行法不能到達,隨第七位行法圓滿之後,不斷擴大入微細直到灌頂位。比如從有功用行上來說,行法到達第七住位,即會生起初行位行法,隨十行位行法不斷升進,第八住、九住、十住也隨之增勝。修行到達第七行位時,十住位即會到達灌頂住,此時即從第七行位生起初迴向位行法,第八行到第十行位亦會逐漸增勝。當修行到達第七迴向,十行位即會到達灌頂位的真實行。十迴向和十地亦是如此。所以四智法不是簡單的串列,而是相互促進相互增勝。
這和學生上學是同樣道理,每個人都不是將所有學科到達一百分才升級,而是到一個及格線之後即可升級。隨著年級增長,再回頭來看前面所學,很多當時不明白,當時覺得很困難的地方,回頭看時卻容易明白。修行也是如此,當位行法積累了一定資糧,即可開始下一位行法,然後在新的行法模式中深入經藏廣學多聞,勤奮精進,會發現以往行法中的盲點和不足,回過頭來加以彌補即可令之圓滿。
當修行者到達第七遠行地,三賢位行法亦皆到達灌頂位。此時就只剩下第八不動地以後的行法需要到達灌頂位。
不能把大乘經典當作歷史書來看
上一次給大家彙報了《入法界品》中關於逝多林本會說法處所的一些相關內容。『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大乘經典非常常見的說法處。大乘經典的很多說法處,確實是世間處所,看上去是顯說的歷史事件,但是大乘經典從本質上看是報身佛說,經典文字是在演說報身成就,從行法上來看,這卻是密法言說。
很多學者把大乘經典當作歷史來做考證,這樣會出現很多問題。不少佛門大德也這麼做,甚至考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究竟發生在印度那些地方,善財童子是怎樣的人物。這些都不符合大乘經典言說義趣和演說模式。這種用世間人的思惟方法考證大乘經典,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修行者對經典失去信心,覺得這些是後來人瞎編亂造的,與歷史事件不符。
事實上,中國人喜歡歷史,歷史觀念強於印度古人,不少人用中國人看待歷史的態度去看待印度那個民族,而印度古人從來不重視歷史,也並不因為經典和佛陀有關,於是就把歷史準確地記載在佛經裡。
儘管印度人的歷史觀不像中國人,但是在經典演說上,在行法表達上,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印度古人有一套演說模式來記載生命中的行法成就,而這正是中國文化中比較缺乏的。中國文化講究留白,凡事只透露一點理論性的或者原則性的內容,細節交給個人去填充。
兩個民族的文化特質不一樣,造成了經典集結和經典解讀的模式不對等。
中國文化中的世界生起
中國文化中也有演說一切世界一切法生起的經典,比如說《易經》和老子的《道德經》都有說到。《易經》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的思想貫穿在中國文化的每個角落。《易經》也講到世界萬物和一切法的生起。但是《易經》中說到一切世界一切法生起卻非常簡略,只有關鍵的幾句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後,八卦生六十四相,直到無窮世界。這是中國文化中表達世界生起的方法。那麼其中『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怎麼生起,無極和太極本身是什麼體性、什麼所依、什麼狀態、什麼流轉、怎樣覺知,這些就交給個人去感悟,《易經》並不詳細演說。
中國文化認為,這些地方如果全部加以詳細說明,就剝奪了後來人親身體驗的機會,所以要留白,要修行者自己去體會到才行。光是簡單的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自己不去修行、不去親身體會,等於什麼也沒學到。所以,能讀懂《易經》的人很少。
佛經不是這樣的模式,既要把生命成就的要義表達清楚,同時又要讓人讀懂,但是又不能停留在聽聞獲得的知識層面,成為所知障,於是利用密法言說。每一次讀,都似乎能讀懂,但是隨著自己修行深入,每次讀都會有新的東西呈現出來,沒有窮盡。實際上,中國的《易經》也是一樣,越是深入研討,越是深奧無窮,義趣無窮。
華嚴經演說華藏世界生起時所使用的演說方法,和《易經》演說世界生起的方法非常相似。《易經》中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在佛經裡面,是從生命本體生起一法,然後從此一法生起能所、性相、體用、空有二法。這二法即是《易經》中說的『兩儀』。『兩儀』是從『太極』一法所生起,而『太極』又是從空法『無極』所生起。
如果用菩薩來表達『兩儀』,就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而『無極』就是如來地的本體、法界本體,或者說是毘盧遮那如來,它能出生一切法,在佛教中是無量世界無量法的根本。這個根本本來是遍一切處不可言說,但是從不可言說到能夠言說,能夠生起一切法時,就是出生『太極』。我們常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在《易經》來說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後面的一切法都是從這裡生起。二者是同樣的言說方法,講一樣的道理。
世尊逝多林本會與菩提場會的勾索
《入法界品》世尊逝多林本會開端,說明了法會處所、上首菩薩,和大眾念請六十法,然後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有十方菩薩雲集,十方菩薩說偈,最後是普賢菩薩演說世尊『師子頻申三昧』。這個經文結構是和菩提場會的經文結構相同。其中,十方菩薩雲集、說偈,是和《如來現相品》中的十方菩薩雲集、說偈相應。普賢菩薩演說世尊『師子頻申三昧』和菩提場會《普賢三昧品》中,一切處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生起一切世界、一切法以及入世間無量行法相應。
所以,如果簡單從結構上來看《入法界品》的世尊逝多林本會,就是世尊在世間『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入『師子頻申三昧』顯現世間一切法,十方菩薩雲集意味著『一切法』相應生起,最後有普賢菩薩演說世尊所入『師子頻申三昧』。
普賢菩薩演說『師子頻申三昧』,生起一切世界一切法之後,是世尊眉間放光普照法界。然後生起文殊菩薩,對於逝多林本會一切境界的觀察覺知。這是和普光明殿會十信位《光明覺品》的意義一致。這也說明,普光明殿會十信位開始的一切法,即是菩提場會所生起。除了菩提場,沒有另外的普光明殿可得。菩提場、普光明殿和入法界,這三個處所,都是一切眾生生命中本自具足的。眾生身心所在之處,即是法界一切法生起之處,也是菩提場和普光明殿所在之處。
逝多林本會的結構和菩提場會結構一致,但是逝多林本會的經文規模要小,並且上首眾中增加了聲聞眾。這說明,聲聞眾雖然對於如來地一切法還不能見,不能領受,但是聲聞眾的修行處並不是和如來地一切境界一切法分開,而是和如來法會同處。
聲聞眾和菩薩眾之間的距離是種性上的距離,不是世間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種性上的距離需要種性改變才能到達。同時,對於如來地一切境界來說,聲聞眾要比世間凡夫最先到達,特別是對於舍利弗這樣的大心行者來說,文殊菩薩生起入世間大願,出善住樓閣往詣人間,舍利弗馬上能觀察到,並且馬上帶領大眾發心皈依,全身心跟隨。
逝多林本會展開來說即是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反過來,菩提場會六品經文落實到《入法界品》,即是逝多林本會。對於修行者來說,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所在的大莊嚴重閣,乃至後面的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往昔諸佛所止住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都是當下所在處。
《入法界品》三會與華嚴經的三處演說
從整部華嚴經的結構來看,菩提場、普光明殿、入法界這三處,代表了眾生生命中『佛法僧』三個因素。這三個因素不是概念化的,每一個因素都有無量的演說形式,每一種演說又都不離這三個根本元素。每種演說都是無窮無盡,沒有一法超乎其外。這種層層無盡的演說生起,有非常嚴密的生起模式,非常準確有章可循,這是華嚴行者內在覺知行法所要到達的,這種模式的無量法生起就是智慧的成就顯現。
從一法生起到無量法,不能只用含糊不清的讚歎、或者是空慧、狂慧來代替演說。佛陀在《楞嚴經》五十陰魔那一章已經把這種情況說清楚了,不能故弄玄虛。前面強調過,像『圓滿、究竟、心包太虛、遍一切處』等語言,如果不能詳細地深入微細具體展開,這些都是妄想,乃至於無上正覺亦是如此,如果沒有針對一法一法的道種智微細行法,無上正覺亦是妄想。佛在《大般若經》中正是這樣告誡須菩提長者。
如果看菩提場會《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中十方法界層層無盡生起的嚴密演說,和《阿僧祇品》中世尊一步一步毫無缺漏地闡明無量法數如何層層遞進生起,我們就能體會到,華嚴行者所能生起的觀察覺知和善思惟力,實實在在非常微細,非常縝密,有準確的規則和生起次第。那些演說是生命中本自具足的境界,只是因為我們的觀察覺知力和思惟智慧力沒有到達那裡,不知道怎樣建立如此微細的行法模式,所以才對本自具足的不思議境界不能了知。
華嚴經雖然很龐大,好像是大海一樣沒有邊際,但是這部經的成就處卻是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微細處,是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中。我們前面提到荀子在《勸學》篇中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就是小步,一小步一小步的前進,只要不放棄,總能到達千里之外。『小流』就是那些不起眼的涓涓細流,大江大海正是無數這樣的涓涓細流匯集而成。修行者注重點點滴滴的微細積累,才會有髙山大海那樣無邊無際的不思議成就。我們目前一起學習華嚴經,正是學習如何從一點一滴,生起無量行法,生起無量不思議成就境界。
所以,華嚴經的菩提場、普光明殿和入法界,是從生命一法生起的三處演說,是一法生起三法的演說模式。《入法界品》這一品在華嚴經整體結構中,是演說『僧』這個因素,演說入法界無量行法。這一品在《四十華嚴》,稱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行願就是修行者以金剛種性智慧力所生起的入法界無量行法。
入法界這一品本身又可以分作三會:世尊逝多林本會、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會、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入法界行法。這三會同樣是圍繞生命中『佛法僧』這三個因素來演說。其中,世尊逝多林本會是講『佛』這一因素的入法界具體呈現。如果從華嚴經的整體結構來看,這部經在三處演說是第一層生起,那麼《入法界品》的三會就是這部經整體結構中的第二層生起。世尊逝多林本會是入法界這一處所生起的三會中的第一會。
入法界生起一切行法
《入法界品》三會和普光明殿四個階段的六位行法處在同一層。大家需要看清楚這個關係,要能體會到每一層生起之後,又是怎樣生起更進一步的詳細演說。能知道每一次學習,具體在什麼地方,不能雜亂無序。
我們在前面介紹了如何從一法生起無量法,現在來看華嚴經結構就能體會到,這部經正是按照這樣的模式展開的。從一法到無量法,中間可以有無量的生起模式和生起次第,當說到任何一法時,比如說到念佛、念法、念僧,說到禪定、智慧、出離等內容,都要看是在哪一個種性、哪一個行法次第上來演說,不同種性、不同行法次第,演說的內容和方法不同,都不是固定的。修行者從凡夫地到達無上正覺,要經歷從一法生起多法的所有模式,要在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種性的一切法中反覆訓練,不是靠守在某一行法中就可以完成的。
從成就梵行清淨的角度來說,從凡夫種性到達見性地、從聞法信行到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建立,是任何一法都可以到達的,不是要多法一同成就,這即是講的一門深入的行法。要先得世間清淨,然後逐步從世間清淨生起內在的觀察思惟,生起般若智慧,到達梵行清淨。
梵行清淨成就之後,要從空法生起無量世界無量法,卻不是靠一法可以成就的,這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一法成就和無量法成就的差別是看自己是不是到達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是不是成就梵行清淨。
最初生起的觀察覺知力、思惟智慧力,可能還做不到十分微細,還會有偏差和誤解,但是要能明確其原理原則,從十行位開始生起菩薩道種,到十迴向位以後逐漸成就菩薩道種智,需要有一個反覆訓練過程。
修行者生起華嚴一乘行法,並非是要遠離聲聞緣覺、別教行者的行法。華嚴一乘行法是指到達梵行清淨之後,見一切法平等,沒有分別取捨,隨緣生起無量行法,成就無量法,不再有捨一取一,是此非彼。換句話說,華嚴一乘行法是基於般若智慧建立,到達所有種性的所有行法,即是禪宗所講的『悟後起修』。『悟後』是到達梵行清淨,『起修』是要到達一切世界一切法。華嚴經四智行法還沒有完全到達普賢菩薩法界。真正到達梵行清淨,到達一真法界一乘行法,是修行者要到達普賢菩薩法界,生起普賢菩薩行法。普賢菩薩行法是要以清淨心入一切法,明瞭一切法分別,而不於一切法分別中有所住有所取捨。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中有言,有此法彼法分別取捨,即是二乘聲聞種性,而非大乘菩薩。
佛在《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亦告勝義生菩薩這樣的道理:
【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
『此道此行跡』的意思即是指一乘佛教理論和行法。簡單說就是生起般若智慧,得梵行清淨,入一切世間,成就一切法,到達無生忍乃至得無生法忍。以這樣的理論和行法,才能最終證得安穩涅槃,證得無上菩提。那麼聲聞緣覺,還沒有證得無生忍、無生法忍的修行者,怎樣才能得『安穩涅槃』、得無上正覺呢?佛說要成就無上正覺,這是必須的道路,如果沒有到達這樣的行法,就不能證得無上正覺。
彌勒菩薩是修行者的未來成就處
釋迦牟尼佛授記彌勒菩薩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下一尊佛,彌勒菩薩位居等覺,目前在兜率天內院。彌勒菩薩代表智慧和慈悲,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的修行者。從別教行法來說,最低到達兜率天內院華嚴行法第七迴向位以後,能夠生起甚深微細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才能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而彌勒菩薩位居等覺在兜率天內院,則意味著最低要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的灌頂位。
修行的指歸是到達生命的自在解脫,是要成就無上正覺。彌勒菩薩不是別人,它是指每一位能夠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能夠建立甚深微細覺知思惟、能夠生起無量入世間行法的修行者。因為甚深微細的菩薩道種智行法並非眾生本來具備,是要在無量世界無量法中精勤修法才能獲得,所以世尊授記彌勒菩薩於未來世成就無上正覺。
梵行清淨,見一切法得無生忍,這是可以當下成就的,是自性本具的清淨,不依修得、不依想成、不依心證。但是,無上甚深微細智慧、無生法忍、無上正覺是需要入一切世間一切法中勤修而得。『未來』不但是時間上的距離,更是指修行者依梵行清淨生起自性智慧力,勇猛精進,入一切世間,成就無量擴大、無量微細的行法。『未來』是指從生命目前所居住處,不斷升進不斷提髙,沒有休止沒有窮盡才能到達之處。
釋迦牟尼佛授記彌勒菩薩未來成就無上正覺,是對彌勒菩薩所代表的行法模式的授記。修行者到達彌勒菩薩的行法模式,皆會獲得釋迦牟尼佛的授記,皆可於無量世界無量法中成就無上正覺。換句話說,彌勒菩薩代表了每一位聞法信行、智慧增勝、精進不懈的修行者。
在無量精進行法中生起極樂世界
正如世尊授記彌勒菩薩未來成就無上正覺是一種針對彌勒菩薩行法模式的記別一樣,佛說極樂世界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則是對修行者另外一種成就模式的記別。實際上,就算在化身世間向著某個方向行進十萬億太陽系、十萬億銀河系,乃至行進至無量億星系,如果在彼處再來聽佛演說極樂世界,依然會是『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彌勒菩薩的成就時劫,不是用世間的時間可以計算的。彌勒菩薩代表能夠生起甚深智慧,能夠精進一切行法的修行者,如普賢菩薩法界行法那樣,世界無盡眾生無盡,行法亦無有窮盡。就算在世間過去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彼時再來聽佛演說彌勒菩薩下生,還是要另一個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亦是無有窮盡。
彌勒菩薩的成就時劫和普賢菩薩法界行法,仿佛數學上所講的無窮大和無窮遠,至於究竟是多大多遠,佛在《阿僧祇品》中有關於法數生起的詳細論述可以說明。無窮是指沒有止境,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叫作無窮處。修行者要到達時間和空間上的無窮處,要遵循兩個行法原則:一是一心清淨無所住,二是行法精進無所住。
一心清淨無所住是要到達無生忍得一切智。行法精進無所住亦有兩個方面:一是智慧上要能明瞭通達無量世界、無量眾生的無量種性無量法;二是行法上要能於此無量法中成就無上正覺勇猛精進無有懈怠。二者總合為一即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菩薩圓滿道種智行法即是到達遠行地,即是別教行法中的修行者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菩薩到達普賢菩薩法界,亦不離此行法原則,直至妙覺位圓滿如來地一切法。
事實上,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毘盧遮那佛華藏世界以及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皆是修行者在無量世界無量法中,以生起菩薩圓滿道種智行法,精勤修行所能到達。
這是關於《入法界品》的世尊逝多林本會。
認識華嚴經總體結構的劃分方法
文殊師利菩薩福城東大塔廟會,是《入法界品》的第二部分,是入法界這一處『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這一因素在《入法界品》中的具體顯現。這一會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法主。
華嚴經在第一層、第二層,甚至到第四層、第五層,在演說上都很規整。比如華嚴經的三個演說處所,分別是菩提場、普光明殿、入法界,這是華嚴經的第一層結構。三個演說處所在名字上都有很明顯的意義,結構很工整。從這三處再分別生起各自範疇的無量法。
再比如普光明殿這一處,因為經文比較多,理論性很強,要演說行法次第,有很多品組成,但是由於文字演說本身是串列,是一段一段、一章一章順序集結,為了劃分結構,就在每一位行法的第一品增加經首,來使這一處四個階段的六位行法結構對齊。參照這些經首即能認識到普光明殿諸位行法結構。做數碼傳輸技術的人都知道,電報、電訊的資料傳輸都是串列的,那麼要把一個平面圖形、或者立體圖像、視頻文檔傳到遠方,就需要在串列的信號裡面增加特殊的標誌,對方收到這些標誌,就知道後面的一段和前面的一段是分開的,不同的標誌代表不同的意義,可以區分開在哪一層對齊。這種現代技術,同樣體現在華嚴經結構中。
普光明殿會四個階段的六位行法,是華嚴經的第二層、第三層結構,根據這個結構,在每一位行法中,又可以劃分更加詳細的結構,可以到達第四層、第五層,結構上不會混亂。
文殊師利菩薩福城東大塔廟會
入法界這一處只有一品經文,代表這一品是依菩提場一切法,以及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生起的入世間綜合應用。雖然總合為一品經文,但是從結構上說,這一品需要分作三部分,或者說是分作三會,並且每一部分又有自己的演說次第。
第一部分,世尊於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由普賢菩薩生起世間一切法。這部分和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對齊。『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即是很多經典中所說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第二部分,文殊師利菩薩於福城東大塔廟往昔諸佛所止住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等等。這部分和普光明殿十信位六品經文對齊。
第三部分,善財童子次第生起入法界五十三參行法。這部分和普光明殿十住位以後的行法理論對齊。
這是明顯的結構劃分,看到說法處所即能明瞭它所代表的意義。
華嚴經進入到每一品的經文演說時,也還是有明顯的結構,通過密法言說可以鑒別到這些結構。比如《世主妙嚴品》有四十二類大眾圍繞,《世界成就品》演說世界成就十種事,《華藏世界品》演說十方世界海無量世界等等。雖然這部分經文份量很大,但是只要抓到裡面的關鍵因素,特別像法數、處所、菩薩所從來處、菩薩名、演說次第等此類,這一品再大的經文量也可以消化。
對於現代知識份子修行者來說,只要看到這些明顯的經文結構,就應該能夠體會到這部經整體上所要到達的成就意義。按照這樣的結構,逐漸到達每一品、每一章、每一節,經文所要表達的意義就會凸顯出來。
華嚴經進入到諸品內部詳細的經文細節時,才開始大量的綜合演說,看上去仿佛流水一樣,但是儘管如此,經文本身還是按照嚴密的結構組織起來的,不是散漫的羅列。基本上四層五層的經文結構,是我們閻浮提修行者可以受持的。如果再到更多更微細經文表達,就要有非常縝密微細的觀察覺知才行,禪定越是深入,觀察覺知思惟才能做到越微細。
華嚴行法中的禪定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核心,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梵行清淨住無所住;第二是行法上要能從一法拓展到無量法;第三是於任一法能深入微細覺知辨別。其中梵行清淨無所住,是修行者自所住處,是修行者的第一成就。但是如果只有梵行清淨,不能生起對於無量法的拓展和深入微細,就會成為二乘聲聞種性的寂滅法。而如果沒有梵行清淨,所有行法拓展和深入,即皆是世間法,皆不離生死。
菩薩依甚深禪定才能入十方法界至一切處無有障礙。
入法界會文殊師利菩薩又稱文殊師利童子
《入法界品》第二部分,是文殊師利童子與無量菩薩眾出善住樓閣往詣人間。這時逝多林本會大眾中的聲聞眾最上首,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最先看到,然後尊者帶領六千比丘跟隨文殊菩薩『俱往南方』。
經文在這個地方稱呼文殊師利菩薩是『文殊師利童子』。
華嚴經的主要人物中有三位被稱作『童子』,一是菩提場會《毘盧遮那品》中有『大威光童子』,然後是此處《入法界品》中的『文殊師利童子』和後面五十三參的修行者『善財童子』。
『童子』的意思是指一塵不染和一心清淨,但是同時也意味著,童子所在之處,是一切成就一切法的種子所在處,是一切成就的發起處。這個『種子』已經不是權教的種子,而是確實能夠成為無上正覺的種子。
『文殊師利童子』長大即是文殊師利菩薩,本來這是一個人。但是說童子的時候,代表後面還有無量法精進應用。就好像十信位中的賢首菩薩,代表是普賢菩薩行法的最初成就,所以稱做賢首。
文殊師利童子和賢首菩薩、善財童子不同,賢首菩薩和善財童子是行法上的種子,賢首菩薩還不能稱作是普賢菩薩,善財童子也不能稱作是圓滿地的菩薩。但是文殊師利童子有些不同,文殊師利童子代表初發心處就是和最終的圓滿智慧等同。
文殊師利童子代表一心清淨,代表梵行清淨,亦代表自性地本有的智慧。智慧的本體不變,智慧的顯用會隨著行法增進而擴大和深入微細。善財童子在福城東大塔廟處,受文殊師利童子教誨,然後經歷五十三位行法,最終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其中第五十二參的文殊師利菩薩隱而不現,即是代表此時的文殊師利菩薩即是善財童子自證的圓滿智慧。
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路上發心
舍利弗帶領六千比丘跟隨文殊菩薩,有路上發心一會。經文位置是在文殊菩薩往詣人間的路上,還沒有到達福城東大塔廟之前。
『六千』代表六根六塵所對一切法,這一切法在沒有皈依自性智慧時,在眾生不能以智慧力對之生起微細觀察和善妙思惟時,此一切法即是凡夫相,皆是娑婆世間生死輪轉。『比丘』代表出世間清淨修行者。『六千比丘』的意思是指聞法模式下的修行者雖然獲得世間一切法清淨,但未能獲得最上智慧,未能到達入一切法自在無礙。
如果參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種類分佈,則更容易看出『比丘』所代表的特別意義。五十三參善知識中共有五位比丘,皆出現在十住位和十行位。其中十住有四位,十行有一位。十住位最初三位善知識皆是比丘,這也是整個五十三參的最初三位善知識。十行位的初行位亦是比丘。
聞法模式下的修行者,一旦能夠生起舍利弗那樣的智慧力,回到自性地法是最快的,所以只要有文殊菩薩往詣人間這個因緣,舍利弗所代表的智慧第一的世間修行者,能夠生起內在覺知思惟的聲聞比丘,就能最先覺知,並且能夠帶動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回歸到文殊菩薩的根本智慧。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回小向大』。『小』是指身所行處,『大』是指心所行處。回小向大意味著修行者行法模式的改變。這時候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六千比丘所在處,即是菩提場和普光明殿所在處,即是莊嚴法界一切法。
因此可以看出,聲聞乘行法不是不重要,而是得梵行清淨,入華嚴行法、入大乘行法必須的資糧。不少修行者好樂大乘而排斥聲聞乘行法,其中亦有不少人是此非彼廣生傲慢。事實上,世尊在經典中常說,佛所說法『初善、中善、後亦善』,是『如人食蜜,中邊皆甜』,聲聞乘行法亦是佛所說法,針對不同眾生種性和不同行法階段,即會設立不同的行法。修行者欲要到達無上正覺,需要在一切眾生、一切種性的一切行法中出入自在,而非捨一取一有所缺失。
舍利弗等六千比丘發心和《法華經》的五千大眾退席
我們在上一次的講義中介紹六千比丘路上發心,曾經以《法華經》中五千大眾退席做對照,來說明法華行法和華嚴行法的不同。
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跟隨文殊菩薩俱往南方,和法華會上五千大眾退席,都屬於經典的密法言說。
法華會上舍利弗尊者三請佛陀說微妙法,然後有五千大眾退席。五千大眾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代表要生起法華行法,需要去除五蘊身一切法帶來的束縛和困擾,需要從聞法模式的修行轉到法華模式的修行。法華行法不是五蘊法所能到達,也不是聲聞行法所能到達。『退席』一方面是指去除凡夫外道、聲聞乘種性中對於五蘊法的種種習氣,另一方面是指修行者於五蘊法中住無所住,把遠離五蘊身一切法的聲聞乘行法模式,轉變到依一切法生起自性智慧,得無生忍。
《法華經》中的舍利弗尊者代表世間智慧第一的修行者。舍利弗尊者三請世尊說法,和華嚴經的《十地品》中解脫月菩薩三請金剛藏菩薩說法,以及《十定品》中普眼菩薩於如來座前三請普賢菩薩說法,都是一致的演說模式,表明此種行法甚深難入,但是三者的成就指歸卻不相同。
經典中的三請說法有很深刻的含義,要確切明瞭舍利弗尊者三請說法和華嚴經的兩處三請說法的差別,要準確理解其中的意義,需要結合說法處所、法數、上首眾、法主和問法主的屬性、問法因緣、問法內容等一系列因素,甚至要包括這部經其他部分的經文。
法華會上舍利弗尊者三請說法、五千大眾退席、八歲龍女轉身到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世尊眉間放光、七寶佛塔從地湧出、聲聞弟子得佛授記等內容,都是解讀法華行法成就模式的重要因素。
一部經各個方面的說法都是相應的,如果要明確一部經的行法成就指歸,要結合整部經的內容,不是僅憑一章一節一句一義可以判斷。
經典通過此類密法言說,闡明了這部經的行法成就,只有通過確切解讀經文,才能將經文所說法轉化到具體的行法實踐中。
密法言說是指從智慧地生起相應行法
明瞭經典的集結模式和解讀方法,大家可以逐漸深入經藏,反覆體會反覆調整,看看自己的行法是不是和經典言說相應,這樣在行法落實上就會越來越微細,越來越準確。開始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把握不準確,沒有那麼微細,但隨著思惟力和智慧力的建立,逐漸會慢慢成熟起來,經典的實際意義也就能凸顯出來。隨著智慧力的不斷增進,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法喜充滿。法喜充滿要靠智慧增長和行法落實來生起。
佛在經典上說,生起甚深智慧『能永斷滅當來世因』。我們常說阿羅漢成就能出三界,『梵行清淨,不受後有』,阿羅漢『不受後有』即是『能永斷滅當來世因』。『當來世因』就是後有種子,對一切法有所住,有所分別取著,皆是後有種子,皆是『當來世因』。要靠自性智慧的力量才能做到不起後有種子。
『後有』不一定是指下一輩子,學習華嚴行法就能知道,經典中所說的生生世世,不單是指這一輩子、下一輩子這樣的分段生死。一個念頭從生起到落下,在經典上就是繞著須彌山轉了一圈,就是一次生住異滅,一次成住壞空,就是經歷一次生死,經歷一個大劫,乃至經歷了無量生死和無量劫。這個念頭是不是帶來束縛和困擾,是智慧相還是煩惱相,是生死染著還是清淨寂滅,就要看這一念頭生起的模式。在凡夫種性中,無量法的生起和落下,念念遷流都是六道輪迴。如果修行者成就甚深智慧,此無量法的生起落下,又都是智慧呈現,念念遷流都在莊嚴法界。
對於凡夫外道、二乘聲聞、權教別教眾生來說,生死無常,所受皆苦,此類眾生皆厭離無常,欲要常法。但是實際上,正因為無常,眾生種性才能改變,才能成就自在解脫。如果一切皆常,凡夫將永遠身處六道。所以智慧不同,看待一切法的結果亦不相同。修行是從被動地接受業力驅使,轉變到主動從一切法中生起莊嚴法界,勇猛精進成就無上正覺。
世尊在經典中常常授記修行者在遙遠的未來成就無上正覺,那個遙遠的未來成就,即是針對那一位修行者所代表的行者種性,假以無量行法精進,其所能到達的成就處。每一位修行者所得授記的佛名、國土名、壽命時劫、正法像法住世長短皆不相同。比如《法華經》中,世尊授記舍利弗尊者於未來無量劫後作佛,號華光如來,國名離垢,劫名大寶莊嚴。華光如來壽十二小劫,其佛滅後,正法住世、像法住世皆三十二小劫。
這其中得佛授記的『舍利弗』是代表智慧第一,行法精進,常隨佛學無有懈怠的一切修行者,其未來成就佛名、國土名等因素,即是這一種性修行者『見佛』之後所能生起的無量道種智行法。世尊對於這一種性的修行者皆有同樣的授記。
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隨文殊菩薩往詣南方路上發心,意味著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皈依自性智慧,即是到達華嚴行法的生起處。所謂皈依自性智慧,即是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依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建立起觀察覺知、善用心、善思惟的行法模式,這些模式即是『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的行法模式。
大乘行者身心所在即是福城東大塔廟處
文殊菩薩勸舍利弗等六千比丘路上發心後,漸次南行經歷人間,至福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眾生大塔廟處,並於此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
福城東大塔廟即是眾生身心覺知一切法所在處,往昔諸佛於此止住教化眾生,就是告訴我們說,往昔諸佛亦是以此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作為道場,來教化眾生成就無上正覺。文殊菩薩在這個地方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同樣是這個意義。普照法界修多羅所在之處,即是眾生的福城東大塔廟。反過來說,一切眾生的福城東大塔廟即是普照法界修多羅所在處。
教化眾生的意思,首先是指修行者要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於身心覺知一切法中,發菩提心得不退轉,並且能依教奉行,反覆實踐,反覆調整一切行法,以智導行精進不懈,直到成就無上正覺,入無量法界無有障礙。我們在學習《十地品》的時候就能明瞭,十地行法即是以智導行的入世間行法,包括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等等,但是因為依三賢位金剛種性智慧成就所能生起,其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即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和聲聞種性的四諦法、三十七道品行法則完全不同。
對於每一個修行者來說,真正生起華嚴行法模式,一心安住身心覺知一切法,深入經藏,依佛所說,即是到達福城東大塔廟。而基於身心覺知一切法,能夠生起自性智慧,於一切法生起微細觀察和善妙思惟,梵行清淨,智慧增長,此即是聽聞文殊菩薩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
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這一會,對應華嚴經普光明殿十信位,之後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入法界無量行法。
文殊菩薩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一位善知識。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