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我們前面講到,雖然華嚴經十信位是聞法模式的行法,但是聞法模式下的修行者能否到達華嚴經十信位,要看修行者的種性,不同種性的聞法信行模式不同。華嚴經十信位是依根本智所生起,不完全是靠聽聞善知識演說、靠聞法就能建立。到達十信位需要完成從聞法模式到內在覺知模式理念上的轉變,這個轉變是生起四智行法以及所有行法的關鍵。華嚴經第七住位,是各種聞法模式的行法所能到達的成就地。


佛教中的聞法信行

對於修行者來說,『信』本來很容易做到,有經典的佛菩薩演說和善知識講解,能看明白、聽明白,然後生起信心,依教奉行,經典怎樣說就怎樣落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勤奮實踐,很多時候在我們理解上這就是『信』。這個不是錯誤的,當然是一種信,甚至是每一位修行者必須要經歷的階段。

但是說到確切的『聞法信行』,特別是以華嚴經十信行法為標準的話,很多人會感到陌生,甚至會覺得,如果不看華嚴經倒還清楚什麼是信行,看過華嚴經反而不知道什麼是信行了。這是正常的。一般來講,修行者在那一種性上,適合了那個種性的說法,就容易接受,容易認同,不知不覺就容易住在那個種性中,不願意升進。

聞法信行亦是如此,假如我們在凡夫種性,那麼就容易體會和接受凡夫種性的信和行。假如是在聲聞種性,就容易體會和接受聲聞種性的信和行。我們是佛教修行者,那麼佛教相關的信行理念就容易堅固。

佛在上座部經典中說到的行法次第,第一階段即是信行,第二階段是法行,第三是信解脫,第四是身證,最後是見到、慧解脫和俱解脫。佛說眾生在『信行』階段的時候,因為是聞法生信,別人說什麼就容易信什麼,不單是對於佛所說法能夠信受,對於外道法邪知見、相似知見、乃至對於惡知識所說法也能信受。

修行者在聞法信行階段,往往偏好自己所喜歡的,自己覺得有道理的就去信,容易接受和自己種性一致的說法。接觸到不同種性的行法理念時,會感到陌生。因為和自己已知的理念不相應,很容易生起疑惑,產生畏懼,不敢接受,甚至不願意接觸,直接排斥和誹謗。

由此可知,聞法信行階段的眾生沒有智慧,沒有辨別力。


不同的聞法信行導致不同的行法模式

比如說,《佛說阿彌陀經》中講極樂世界是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是指極樂淨土和娑婆世界在種性上的距離,並不是空間上的距離。但是當我們要對過『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淨土生起信心和行法時,是按照空間上的距離來建立,還是按照『種性』上的距離來建立,這就成了大問題,二者完全不同。

凡夫眾生理解的『過十萬億佛土』往往是空間上的距離。有人認為宇宙中的某個地方存在那樣一個極樂世界。以這種信心所生起的行法,即是到達凡夫種性的淨土,也就是世間淨土。如果以二乘聲聞或者別教種性模式來建立信心,即是到達聲聞別教淨土。如果按照華嚴經行者種性來建立,即是到達自性地實報淨土,乃至常寂光淨土。所以,不同種性的『信心』建立,會導致不同的行法,所能到達的成就地也就不相同。

由此可知,修行者需要明確佛所說法的實際意義,才能確切到達佛所說的行法成就處。同時也說明,修行者從凡夫種性到如來種性,每一次種性的提升,實際上都是從已知邁向未知的過程。修行者從聞法模式的信行,轉到華嚴經十信位行法也是一樣。


基於根本智和身心覺知一切法生起華嚴經十信位

十信位是入華嚴聖流必須的階段。在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中,六位行法分作四個階段,十信位是第一個階段,修行者從這裡始入華嚴聖流。

華嚴經十信位在普光明殿演說,一切處文殊菩薩為法主。從十信位六品經文結構、《如來名號品》經首、世尊兩足輪下放光遍照法界興起一切處文殊菩薩等內容可以看出,十信位不離菩提場、不離普光明殿、不離身心覺知一切法,是依一切處文殊菩薩智慧所能生起。

雖然修行者到達十信位並未證得根本智一切法,但是文殊菩薩為法主演說十信位,意味著十信位是依一切法總相而發起,十信位行法發起處是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此一切法既是菩提場,亦是普光明殿,修行者正是於此一切法中成就一切智慧,最終到達無上正覺。

基於根本智和身心覺知一切法

十信位《賢首品》中這樣說: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賢首菩薩所說『信』是無上正覺的初始地,從此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能生長菩提樹、增益最勝智、示現一切佛。

按照佛陀所說行法次第,真實的『信解脫』是在『法行』生起之後才能到達,說明『信』要和『身心覺知,智慧思惟』在一起。『法行』的意思就是要能夠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生起對於身心覺知一切法的觀察覺知和思惟。建立確切的十信位之後,才能到達『信解脫』、身證成就,乃至最終到達慧解脫和俱解脫。


別教菩薩登地開始進入華嚴經十住行法

華嚴經十信位是別教聞法模式的迴向位,是別教模式的三賢位成就處。一切觀察覺知迴向自性地一切法,迴向身心覺知一切法,迴向菩提場。但是此時還沒有到達別教登地位。到達登地位意味著登上心地,即是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住位。初住位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開始破一念無明的行法歷程,確切證得即是到達第七住位,入阿鞞跋致地,得無生忍。

第七住位之後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道種智行法即是開始證得一切法別相,八地以後證得圓滿。換句話說就是,初住位開始破一念無明行法,第七住位破一念無明入阿鞞跋致地,得無生忍,八地以後破一念無明盡。十地圓滿轉入到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即是證得十信位時的一切法總相,開始破根本無明的行法。修行者破除根本無明即是到達如來地。

由此可知,十信位依根本智一切法總相發心,依四智行法成就菩薩道種智,證得一切法別相到達等覺位,此時才意味著真實證得一切法。

所以,修行者需要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到達聞法模式行法的登地位,就是到達華嚴行法的初住位。修行者剛剛生起這樣的行法時,往往會覺得不踏實,不知道怎樣才是。初住位好像是剛剛開始小學,很多問題不能解決,或者做錯,但這是和凡夫種性完全不同的行法建立。

聞法模式的別教是共法別教,不是華嚴行法的別教。共法別教是要在共法世間獲得一個成就處,於一切法有所取捨,是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華嚴不共別教是要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回到報身世間,不向外求,於一切法無所取捨,非是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所以簡單來說,不共法別教行法就是報身成就行法。

別教的意思,一是講依次第行法,一是說別業所成。異身、異時、異處成就是共法世間的行法次第,因為有『此處彼處、此身彼身、此時彼時』的分別取捨,所以不是最上究竟。華嚴不共別教行法不是這樣,它首先是指向報身成就地,直接指向自性智慧生起,遠離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不會有『此處彼處、此身彼身、此時彼時』的分別取捨,所以是最上究竟。但是華嚴別教行法也是依行法次第完成的。


以聞法模式行法入阿鞞跋致性

華嚴經十信位入阿鞞跋致性,行者聞佛說,聞文殊菩薩說,能夠反觀自己,不向外求,不於他求,但是亦不離一切法,不離一切善知識。用文殊菩薩的話來說,即是基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善用心和善思惟。

華嚴經十住位到達無生忍地,是自證的阿鞞跋致不退轉,經典上稱作是『入阿鞞跋致地』,確切講是到達第七住位。有的經典直接翻譯作『阿鞞跋致住』,得無生忍。這和十信位阿鞞跋致不同,十信位的阿鞞跋致是基於一切法總相的初發心處,經典上稱作『入阿鞞跋致性』。

『不向外求,不向他求』的意思,不是指和善知識斷絕來往,而是把行法的生起處、落實處、成就處都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思惟生起、觀察覺知生起不離身心覺知一切法,不離世間一切法。那麼怎樣知道是不是符合佛菩薩教誨?這就需要深入經藏,聞善知識教,不斷調整。

法慧菩薩在十住位行法中反覆強調,『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是指無上正覺不從外得,修行者要以內在覺知行法為核心,然後深入經藏,聞佛教誨,把經典所言轉化到實際行法中,轉化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成就中。如《無量壽經》中世間自在王如來教誨法藏比丘所言,『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大乘行法指向報身世間智慧成就,大乘經典是報身佛說,經典言說可以轉化到修行者的報身成就上來。我們在前面介紹了不少經典解讀方法,都是希望能幫助大家逐漸建立起華嚴行法。

從經典言說轉入到報身世間行法,首先是要到達華嚴經十信位。不單是在道理上能明白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生,一切法不離方寸,而且要從行法上逐漸去除異身、異時、異處成就的二乘聲聞、權教別教知見。

十信位和十住、十行、十迴向位,乃至十地以後的行法,都是不分開的,這些行法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增上。越是在最初階段,越是不能離開經典,不能離開佛菩薩教誨。修行者在諸次第行法中,需要明確如何才是那一種性的行法生起,明確其行法理論、生起因緣、生起顯現、行法所住、行法精進、行法成就,以及進分退分、惡法因緣等因素。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賢聖學觀品》中說:

【佛子!是三十心入一乘信,一乘因法非近行可得,廣行大心三阿僧祇劫行伏道忍方始滿足。】

這個『三十心入一乘信』就是別教模式的三賢位,『一乘信』是到達華嚴經十信位,入阿鞞跋致性。『三阿僧祇劫』意味著一乘行法有無量法,任何一法都需要到達無量微細。


從聞法生信到自證得阿鞞跋致不退住

凡夫種性聞法模式的『信』不堅固,遇到不正知見,遇到惡知識說法可能就會退轉。聲聞別教模式的『信』,因為沒有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也容易退轉,只不過是沒有凡夫種性那麼容易。但是如果遇到惡知識說法,就會生起不正知見。如果要到達別教行法的成就處,也就是到達華嚴經十信位十住位,就要看因緣。什麼時候遇到正法因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說法,自己才能從原來的種性出離,真正證得不退轉。

聲聞別教種性修行者往往有一定的禪定工夫,最容易堅固地守住一法排斥其餘。越是這樣的修行者,越是需要深入經藏,廣學多聞。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釋義品》中說

【佛子!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三恆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門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空理智心習古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為地但得名住。】

華嚴經十信位行法回到身心覺知一切法,所以入阿鞞跋致性。雖然沒有像十住位那樣,證得般若波羅蜜入阿鞞跋致地。但是觀察覺知思惟的模式以及行法處所和十住位沒有差別。

聞法模式行法是『異身、異時、異處』成就,離開此身此處而欲求彼身彼處即是分別法。分別法即是有為法,有所取捨即有退轉因緣。修行者到華嚴經第七住位證得不退轉,即是到達聞法模式的圓滿信位。第七住位以後,完全進入到報身行法世間,法身成就亦逐漸生起,此即是《楞嚴經》中文殊菩薩所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所以,圓滿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信位,要能夠最終生起道種,能夠『開示涅槃無上道』,能夠增益最上智。

剛開始到達大乘行法的信行位,做不到依根本智發心當下成就,這是經典解讀還有欠缺,資糧道積累不足,沒有明白實際的道理。只要能深入經藏依佛所說,生起善用心和善思惟,其中的道理皆可以明瞭。


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經文結構

前面介紹了普光明殿十信位、十住位的經文結構,二者都是六品經文,和菩提場會六品經文的結構一致。

十行位是四品經文,前三品和十信、十住的前三品同樣結構。十行位演說行法功德只有一品《十無盡藏品》。《十無盡藏品》是十行位前三品經文生起的綜合應用,是對身心覺知一切法生起菩薩善思惟所得。

十迴向位有三品,和十信、十住、十行位的前三品結構一致。十迴向位之後是《十地品》。《十地品》並不像十住、十行、十迴向位那樣有世尊上升天宮、以及大眾迎佛等等。《十地品》是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演說,這一處本身即是到達菩提場。摩尼寶藏殿是別教修行者的成就地。

十地位是回到眾生生命本體成就處,與佛同一種性,所以不會有大眾迎佛。沒有到達與佛同一種性時,才會有世尊上升天宮和大眾迎佛。


十迴向位金剛種性智慧地

從智慧上說,十迴向位三品已經到達了金剛種性,到達《般若心經》中觀自在菩薩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超越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二相成就模式。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雖然色與空無異,但是還有色與空的差別,有菩薩智慧處和行法成就處的差別。到十迴向位時,這個成就要更進一步,到達菩薩智慧處即是行法成就處。

如果和十住位、十行位比較的話,十迴向位沒有單獨的行法功德演說,但是實際上,十迴向位的三品經文已經包含了行法功德部分。

換句話說,十住位時六品經文分作兩部分,演說本體有三品,演說行法功德也有三品。十行位時四品經文亦是分作兩部分,演說本體有三品,演說行法功德有一品,行法功德部分是『佛法僧』應用的綜合落實,此即是《十無盡藏品》,這一品包括了十住位後三品三方面的演說內容。

到達十迴向位時,修行者成就金剛種性,三品經文中,本體和行法功德又進一步綜合在一起,相當於把演說十行位行法功德的《十無盡藏品》,和十迴向位本體成就的三品分別綜合在一起,成為十迴向位三品。但相對十地位來看,十迴向位三品仍然是按照『佛法僧』三法的形式分開。

十迴向位三品經文在形式上和十信、十住、十行位一致,代表雖然這裡是金剛種性,但是偏向金剛種性智慧地成就,還沒有真正到達十地位那樣,完全落實到入世間行法中。

如果對比十地位的金剛種性,十迴向位的金剛種性代表一切智慧皆是行法,智慧即是行法,而十地位的金剛種性則代表一切行法皆是智慧,行法即是智慧。


十地位華嚴別教金剛種性成就地

十地位只有一品《十地品》,是把十迴向位的三品經文綜合為一成為一品。因此,總體來看華嚴經四智行法經文結構就能發現,從十信到十住各自皆是六品經文,二者與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結構相應。而從十住位的六品經文,到十行位四品、十迴向位三品、十地位一品,隨著修行者種性不斷提升,不斷生起不同種性的入世間智慧應用,報身智慧和入世間行法越來越總合在一起。這種經文結構意味著修行者能從經典的微細言說,逐漸轉換到行法實踐,覺知觀察、思惟智慧完全融合到入世間行法中。

四智行法在四天宮四寶殿演說,代表在華嚴別教行法階段,修行者總體上依然是住清淨世間,四智行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的菩薩道種智行法。這種不斷增進的行法模式,以十住位證得般若智慧得無生忍為基礎而發起,以十住位六品經文為演說模式,來說明四智行法完整的修行次第。四智行法中的任何一法皆沒有超越別教行法種性。

換句話說,華嚴四智行法從行法理論上來說是完整一體,為了詳細演說各自的行法細節,分作十住到十地四個位次。在經文上,是把轉八識成四智之後四智行法的具體生起模式、生起次第、行法細節等等,詳細地演說出來:十住位演說證得大圓鏡智的行法,演說如何見自性地一切法得無生忍。十行位演說證得平等性智的行法,演說如何成就入法界一切法平等觀察和善思惟。十迴向位和十地位是分別演說證得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的行法,演說如何到達別教金剛種性,以報身智慧生起入世間行法。


在無量行法實踐中建立菩薩道種智

我們前面介紹到,『諸天』是集一切法的不同模式,也就是見一切法、觀察思惟一切法的不同模式。『地』代表能出生一切法、總持一切法、成就一切法。所以,世間一切法可以稱作地,身心覺知一切法亦可以稱作地。『天』和『地』二者合在一起,一個是能出生一切法、總持一切法,一個是針對這一切法的觀察覺知和思惟智慧。

如果把生命中的所有法總合為一法,這一法當中即具備無量法。佛教理論中,根據不同因緣和眾生的不同種性,針對生命中的所有法有非常多的演說分類,可以用二法的方式來說,比如天地、空有、理事、性相、體用、染淨等等,也可以用三法的方式來說,比如體相用、因緣果、過現未來等等,也可以用四法、五法、十二法、二十五法、三十二法等方式來演說。演說的方法有無量種,並且這些方法彼此交錯,層層無盡。

能夠以任一法的生起做種子而拓展到無量法無量演說,即是菩薩道種智。其最初一法即是道種。最初一法是無量法的總相,無量法是最初一法的別相,總相、別相非一非異。生命中所有法的總相、別相總合為一,即是菩提樹,修行者於此一切法中成就無量道種智,明瞭一一法生起云何到達無量法,即是於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

我們前面介紹到,須彌山代表總合一法,某一類法總合在一起即是那一法的須彌山,所以生命中不是只有一座須彌山,而是有無量須彌山。把某一類法總合在一起,能夠明瞭此一類法中的一一法,不受其困擾和束縛,即是到達這一類法的須彌山頂,超過山頂就是諸天和空法階段。

四智行法中的夜摩天、兜率天,一直到他化自在天,乃至於四禪天四空天,皆是超越須彌山頂之上,雖然還沒有到達自性空法,但相對於須彌山來說,都是依空而住。實際上,自性空法是指見此一切法,而於此一切法無所取著,於此一切法一心清淨無所住。自性空法並非遠離一切法須彌山和須彌頂上諸天而別有。


到達灌頂位要有足夠的行法資糧

從須彌山頂的位置來看,也就是從超越一切法的立場來看,山頂是須彌山一切法的最髙處,以佛經的語言即是『盡一切法處』,或者是說一切法邊際所在,如果把這一切法稱作身,山頂即是身的最髙處。從如來地成就來說,佛法即是世間法,世間法即是佛法,此總一切法之處須彌山頂即是佛頂。佛經中有《大佛頂首楞嚴經》,即是指這部經可以到達超越一切法成就處,這個成就處即是佛頂。

佛教行法中有『灌頂位』,也稱作『一生補處』。『灌頂』的意思是到達這一切法的究竟邊際,盡此一切法皆明瞭通達,能總持此一切法。超越灌頂位即是到達這一法的無上正覺成就地。

從華嚴經四智行法可以看出,從第八位開始進入到各個種性的無功用行地行法,第十位到達各自種性的灌頂位。到達灌頂位即是各個種性的『身口意』入圓滿滅盡定,超越四智行法即是到達等覺位。等覺位是超越四智行法和世間一切法總合的成就地。因此確切說到灌頂位,要看具體針對哪一位行法。二乘聲聞、權教別教的灌頂位是在華嚴經十住位得無生忍。十住行法的灌頂位是在灌頂住。華嚴經總四十位行法的灌頂位是在法雲地。

經典中記載佛陀曾上升須彌山頂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忉利天宮是究竟一切法處,亦是總合一切法出生一切法處,此一切法亦是生起一切無上正覺之地,在經典中即是佛母所居住處。佛陀上升忉利天宮,意味著自性覺悟能超越一切法盡無餘。佛陀為母說法則意味著自性覺悟能到達生命中一切法。佛陀、佛母以及須彌山頂忉利天宮,分別代表著自性智慧無上正覺、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以及一切法在世間的無量顯現。

四十位行法

密法中的灌頂是指經過善知識指點,修行者種性和行法得到本質上的改變,得到本質上的提升。灌頂的條件是要有充分的資糧道儲備,包括行法實踐、經典解讀、思惟智慧等等。有充分的行法資糧,善知識指導才用得上力。就好像成語中的『畫龍點睛』,龍已經完全畫好了,善知識點一下,龍就能飛起來了。禪宗的棒喝和灌頂是同樣道理。經典中看到很多修行者和佛陀論義,說上幾句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也是同樣道理。那些人行法資糧具足,只差那麼一點,所以佛陀的幾句話就能令其證道。好像是點燃燈火一樣,燈和油都準備好了,火柴一點就會亮起來。

我們開始走入華嚴行法,明瞭密法言說、法數解讀、經典的集結模式、成就模式等等,能夠從聞法模式的行法轉變到覺知模式的行法,這即是行法本質上的改變。如果能從此走入華嚴行法實際成就中,這種學習模式就是灌頂。如果對這樣的行法不踏實,有疑惑沒信心,那就慢慢來,多多積累資糧,多多深入經藏聞佛教誨。


般若智慧是修行者到達灌頂位的核心資糧

總體上說,二乘聲聞和權教別教行法,以生命解脫為行法指歸,而大乘行法以成就菩薩道種智,到達無上正覺如來地究竟自在為指歸。凡夫種性以聞法信行開始修行實踐,可以到達世間清淨,甚至到達華嚴經十信位、十住位得生命解脫。但是僅靠聞法信行還不能到達如來地究竟自在。

如來地究竟自在需要以般若智慧生起才能到達,般若智慧是大乘行法的核心因素。《般若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說『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又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在《雜阿含·如來十力經》等原始佛教理論中,佛陀對於聲聞乘阿羅漢與如來、應、等正覺行法成就云何差別,亦有詳細闡明。

要具備菩薩道種智行法資糧,最主要是能夠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這種行法模式能夠建立,相對於聞法模式的行者來說,即是登上心地,到達二乘聲聞行法的灌頂位。正是佛門大德們所說,『別教登地即是圓教初住』。很多修行者說到別教登地即是圓教初住,心裡很嚮往,但是真的到達初住位門前,很多修行者卻心生恐怖不敢走入。

能夠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在佛教理論中即是『信自』成就,是無上正覺行法的初始,這是最主要最核心的理念。

在《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中佛陀對彌勒菩薩講:

【若有眾生墮於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緣,於五百歲住宮殿中,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及聲聞眾。

若有眾生斷除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信已善根;此人於蓮華內,結跏趺坐,忽然化生,瞬息而出。】

可見,修行者是因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緣,『於五百歲住宮殿中,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眾。』

文殊菩薩教誨修行者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修行者依教奉行深入經藏,即是集結智慧資糧的重要過程。經典中有法主設問和成就者論義,都是修行者需要明瞭的,論義的過程也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而且經典是成就者的第一言說,世間人的任何議論皆不能替代。當深入經藏積累資糧到一定程度,某一部經的某一句話,即可能打開長久存在的結症,修行者即能獲得佛菩薩灌頂。

為什麼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和隋唐時期,儘管經典流通狹隘欠缺,佛教中依然有很多成就者,其主要原因,是彼時的修行者大多能深入經論精研法義。隋唐以後佛教衰敗,轉入到宗派佛教和民間信仰,成就者稀少,究其道理,是修行者不再深入經藏,不能得佛要旨,把往昔大德們出生入死從印度取回的經論,還有辛苦集結的注疏束之髙閣,投身到快捷省力的行法中,希望多快好省、簡單輕鬆就能成就無上正覺。

隋唐以後的行法模式和修行理念,一直影響到今天。


十迴向位、十地位中世尊兩膝輪放光與眉間放光

前面介紹了普光明殿十信、十住、十行三位行法中,世尊皆是兩足放光,代表這三位行法不但超越一切世間法,亦是開始成就無上正覺。從超越一切世間法的立場來看,這裡是佛頂,從開始成就無上正覺的立場來看,這裡是佛足。『佛足』代表無上正覺不離大地一切法。

須彌山頂、夜摩天宮等諸天,都是超越世間法而不離世間法的地方,修行者從這裡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最終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

在十迴向位中世尊兩膝輪放光,是從『佛足』所代表的報身智慧成就地生起入世間智慧應用。『迴向』的『回』代表回到報身智慧所從來處。『向』代表智慧生起的力量。十信、十住、十行位的修行者都是要出離一切法束縛、出離一切法染著到達自性地無所住得無生忍,出離生死法界。十迴向位的所從來處即是世間一切法。到達十迴向位行法時,十住位的菩薩無生忍、十行位的菩薩善思惟皆已建立,修行者已獲得生命解脫,能於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思惟而不受一切法束縛。十迴向位行法開始回到生死法界,成就入法界自在的菩薩道種智。

『膝』代表屈伸自在靈活自如,世法出世法皆無所住、無所染著。十迴向位修行者到達智慧地金剛種性,以般若智慧見世間一切法皆是實相,修行者於世間一切法中生起觀察覺知思惟皆是般若智慧的具體呈現。

從十迴向位的金剛種性智慧地,到十地位依般若智慧轉變成金剛種性入世間行法,世尊放光的部位不相同。與十迴向位世尊兩膝輪放光相比,十地位時世尊是眉間放光,意味著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皆可到達無上正覺地,入世間一切行法皆是報身智慧的具體呈現。

十地位中世尊眉間放光,意味著修行者於此十地行法中成就圓滿菩薩道種智。圓滿菩薩道種智是指從十住位破一念無明得無生忍開始,到不動地得無生法忍破一念無明盡,繼而到法雲地四智行法灌頂位的整體修行成就過程。華嚴四智行法是從別教成就的角度來說,是從修行者證得一切法差別智的角度來說的。

這是關於《兜率宮中偈讚品》中世尊兩膝輪放光,是講修行者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於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中任運自在。

十迴向位第三品是《十迴向品》,這一品有十卷經文,遠遠超過三賢位中對應的《十住品》和《十行品》。十迴向位的行法落實處是入世間一切法。第六迴向位是般若智慧迴向,其中特別提到是在六十二法中落實。六十二法即是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通過法數『六十二』即能了知這一迴向的實際意義。


《十地品》經首不同於三賢位

十迴向位之後是十地位,十地位和三賢位的經文模式不同,只有一品《十地品》,這一品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寶藏殿演說。

《十地品》中並沒有世尊上升天宮和大眾迎佛,並且,三賢位的上首菩薩皆是十位,皆是從十方世界、十方佛所雲集而來,而十地位的上首菩薩是三十九位,金剛藏菩薩為最上首,解脫月菩薩為最末,中間是三十七位藏菩薩,代表修行者從金剛種性智慧地,要能生起入世間三十七道品無量行法,才能最終到達無上清涼解脫處。《十地品》所運用的法數不同,意味著行法模式和成就意義亦不相同。

《十地品》的上首菩薩『悉從他方世界來集』,意味著此三十九菩薩所代表的行法遍一切處,一切行法即是智慧,行法之外無別智慧。

《十地品》的法主是金剛藏菩薩,為了突出十地行法深密難知,《十地品》中有『解脫月菩薩三請金剛藏菩薩說法』。


等覺位六品經文結構

等覺位有六品經,和十信位、十住位的六品經文結構一致,也和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結構一致。整個華嚴經皆是以六品經文為基本的演說模式,在本體上和行法落實上按照『佛法僧』各生起三品演說。

等覺位前三品是《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後三品是《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菩薩住處品》。前三品由普賢菩薩演說等覺位的成就本體,後三品由心王菩薩演說等覺位的行法功德。

等覺位到達普賢菩薩法界,是即世間而離世間,離世間而即世間的行法。即世間是指不離身心覺知一切法、不離五蘊六處十二入十八界、不離八識世間一切法,而能成就普賢菩薩法界一切行法。離世間是指,雖然不離身心覺知一切法,但是亦不住身心覺知一切法。離世間一切法即是華嚴經四智行法的金剛種性自所住處。

普賢菩薩法界的修行者於八識世間和四智法世間皆能平等出入,入生死法界而不受生死,入清淨法界而不住寂滅。

等覺位的六品經文,在演說上都是將世間出世間法總合一體,《十定品》也稱作《十三昧品》,講等覺位修行者不離一切法世間而能成就十種三昧。《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對應自性地的『佛法僧』在等覺位的成就模式。


等覺位行法到達普賢菩薩法界

等覺位和妙覺如來地皆是在普光明殿演說,意味著等覺位行法回到基於根本智一切法的成就模式,也就是回歸到總體的法界體性行法階段。等覺位行法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圓滿之後才能生起。換句話說,雖然普賢菩薩法界的一切法,皆是眾生自性本具,但卻是經歷四智行法,菩薩成就圓滿道種智之後才能到達。菩薩道種智是依般若智慧生起,在一切世界一切法中歷經勤苦不斷修行才能獲得。

從普光明殿六位行法理論來看,修行者是依根本智和身心覺知一切法總相生起十信位,依別教四智行法成就菩薩圓滿道種智,到等覺位入普賢菩薩法界,以圓滿道種智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

我們前面舉例說,小孩子從上學開始發願學到博士學位,然後經歷了二十年刻苦學習,某一天站在講臺上,校長授予博士學位。如果沒有過去二十年刻苦學習,博士學位就拿不到。等覺位即是如此,經歷華嚴經四智行法,具備菩薩金剛種性道種智,然後才能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入無量世界一切法。自性地一切法沒有改變,但是種性完全不同。

修行者沒有經歷華嚴四智行法,沒有成就金剛種性菩薩道種智,就不可能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很多人覺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看上去不難,樣樣皆能做到,這是大誤解。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必須要成就金剛種性道種智,需要按照行法次第才能到達,不能跳躍。


心王菩薩演說等覺位後三品

等覺位後三品是《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菩薩住處品》。其中《阿僧祇品》中,心王菩薩問佛所知數量,然後世尊親口宣說如來地法數,代表依自性地覺悟能生起無量微細覺知智慧。在四十華嚴中,『心王菩薩』又翻譯作『思惟心王菩薩』,是指能夠生起微細觀察和勝妙思惟,於一切法皆能明瞭通達,不住清淨寂滅相,亦不住凡夫煩惱相。

《如來壽量品》和《菩薩住處品》皆是由心王菩薩為法主,演說等覺位一切行法隨世間因緣而現,流轉不息入一切法。其中《如來壽量品》是說一切行法隨種性、時劫而住,從凡夫地的一切法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一切法,最終到達普賢菩薩法界一切法,皆是如來地一切法的生起處和成就處。對於普賢菩薩法界的修行者來說,一切法平等平等。

《菩薩住處品》是說一切法隨世間因緣而住,其中智慧法中九種住處,生死法中十三種住處。

所以,簡單來說《如來壽量品》和《菩薩住處品》,即是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一切行法,一個是隨時間而住,一個是隨空間而住。隨時間住是指菩薩能於世間任意一法,皆可生起無量甚深微細行法,而隨空間住是指菩薩能於一切眾生的一切法中,自在無礙。


妙覺位六品經文結構

普光明殿妙覺如來地有六品經,前三品是《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演說修行者破除根本無明,到達圓滿成就地。後三品是《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是演說如來地一切處成就,得身語意業入圓滿滅盡定。

《佛不思議法品》是青蓮華藏菩薩普告蓮華藏菩薩三百二十種佛不思議法,青蓮華藏菩薩為法主。從法數三十二即可知這一品的核心意義。

《如來十身相海品》是由普賢菩薩演說佛的十身相海,共有九十七種莊嚴相,其中自性法中三十二相,如來身中六十五相。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是由世尊向寶手菩薩演說如來地法身隨好功德,其中有天鼓空中發音和兜率天諸天子聞法發心。這一品在六十華嚴中稱作《佛小相光明功德品》。

《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和《離世間品》與菩提場會前三品對齊,但是順序不同。菩提場會前三品是《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和《普賢三昧品》。菩提場會是從成就者的立場來說,三品排列次序代表從如來地生起一切世界一切法。普光明殿三品是從修行者的立場來說,是修行者證得『身口意』入圓滿滅盡定的次序。


『身口意』三種行法出入滅盡定的次序

關於修行者『身口意』三種行法入滅盡定和出滅盡定的次序,在經論上有明確的記錄。比如在《中阿含經·晡利多品大拘絺羅經》中,有舍利弗和大拘絺羅兩位尊者的對話,即明確說到這個問題。其中舍利弗是問法主,大拘絺羅是法主。經文是這樣: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意行耶?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何法?為身行?口意行耶?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後生身行!……】

在《雜阿含經》中又有質多羅長者和伽摩比丘對話,亦明確說到這個問題,其中質多羅長者是問法主,伽摩比丘是法主。經文是這樣: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從滅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

其中『入滅正受時』即是指『入滅盡定時』。

另外在《瑜伽師地論·三摩呬多地》中,亦有同樣論述。

事實上,華嚴經四智行法中,各個種性行法的第八位、第九位、第十位三位行法,即是各自種性的『身口意』入滅盡定行法,皆是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說入滅盡定行法,皆和妙覺位的最後三品經文相應。妙覺位的最後三品是各個種性入滅盡定行法的最終成就處。換句話說,妙覺位最後的三品,是修行者在四智行法中逐漸建立起来的,是無功用行地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所能生起,非是一蹴而就可以到達。

如果從經文勾索的角度說,這也和十信位中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相對應。『身口意』三法圓滿入滅盡定才是成就真正的無過失身語意業。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PDF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