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前面介紹了華嚴經四智行法不離普光明殿、不離世間一切法的成就模式,主要是告訴大家,華嚴四智行法雖然是在四天宮四寶殿演說,但並不是離開普光明殿而別有。四天宮四寶殿代表華嚴經四智行法,是修行者基於普光明殿根本智慧而生起的入世間行法。

前面還介紹了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差別,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能把凡夫外道的無想定當作大乘行者的三昧法。無想定是關閉對於一切法的觀察覺知和思惟,雖然不受諸法的束縛和困擾,但是不能見一切法,沒有智慧不出生死。而滅盡定是要在一切法中,去除一切法的束縛和困擾,是能見一切法而不住一切法。滅盡定行法能夠帶領修行者出三界生死流轉。

圓滿滅盡定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一心清淨無所住,一是修法精進不懈怠。圓滿滅盡定是指這兩方面內容都能無加行力自覺生起。

修行者要仔細分辨自己的行法是不是切實符合佛所說法。

前面還給大家介紹了大乘行法中的法華涅槃時,大乘行者怎樣的行法成就才是到達法華涅槃時,這要從報身成就的角度來說。

我們之前還給大家介紹了一些經典解讀方面的內容。關於經典解讀如何轉換到具體行法,這需要有大量的經典作依據,需要深入經藏反覆校對,啟發內在覺知思惟,才能切實體會到。我們在後面學習經文的時候,這些方法會反覆用到。修行者要有一個概念,就是經典的言說和世間人的言說不同。

有同學們提出來兩個問題,我們先給大家解釋一下。第一個是關於菩薩五眼成就的問題,第二個是關於《地藏經》的經首中有無想天乃至四空天眾生的問題。都是非常好的問題,是學習華嚴經非常有用的資糧。感謝同學們提出來。


關於『法眼』成就的問題

前面講義中提到破除五蘊法,成就五眼圓明,照見五蘊皆空等等。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成就照見五蘊皆空,兩者是這樣的關係。從修行者來說,與肉眼相對的就是色法,與天眼相對的是受法,與慧眼相對的是想法,與法眼相對的是行法,與佛眼相對的是識法。照見的意思首先是要能觀察覺知,然後是生起勝妙思惟,到達了了分明、無所住無所著。好像是鏡子一樣,首先要能照見,然後是不受束縛和困擾等等。如果沒有觀察覺知和勝妙思惟,『五眼』的作用就不能生起。

同學提出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法眼成就對應五蘊法的行法?』

五眼對應五蘊的說法,是在《大寶積經·無畏德菩薩會》提到,裡面有無畏德菩薩和大迦葉尊者論義演說如何是五眼,如何是見佛等等。


行法落實開始於報身世間生起覺知思惟

首先要解釋什麼是五蘊的『行法』和什麼是『法眼』。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其中『行』是指經歷和體驗,是生起作意思惟。『行』不是指具體的行為,具體的行為是粗相,念頭的生起是微細相。有念頭上的作意生起,然後有具體的行為。

十二緣生法中有『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等,『無明』具有一種覺知的力量,『行』則是憑借這種力量生起作意思惟,和五蘊中的『行』是同樣的意義。十二緣生法是把一念作意生起,到生起覺受,然後是愛、取有、分別執著,一直到老病死的過程說清楚了。一切眾生對於世間一切法,生起分別執著,然後就會有生老病死。

在華嚴經四智行法中有『十行位』,『行』同樣是代表生起作意思惟。華嚴經四智法中講到『行為』的行,更多是指『十地位』入世間行為化的行法。上座部經典中常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行』也是指生起作意思惟。『行為』上的行法是化身世間的行法,化身世間的行法是從作意思惟開始。華嚴經十行位是功德林菩薩作法主,功德林菩薩入善思惟三昧,然後生起十行位演說,思惟可知其準確意義。

功德林菩薩演說十行位行法,演說《十無盡藏品》,是指華嚴行者起心動念即是道種,代表從善思惟三昧生起,到達十迴向、十地位。這個『十行位』生起『道種』即是正知見和正思惟,能夠指導具體的行法落實。具體的行法落實即是道種智。道種智行法就是正知見和正思惟的入世間具體顯現。三世諸佛皆要演說《十無盡藏品》,思惟可知其義。


兩種模式的行法生起兩種世間

凡夫種性五蘊法的『行』是生起分別執著的種子,是生起生死輪迴的種子。佛陀在十二緣生法的理論中已經說清楚了,能夠正觀十二法的修行者就能夠得慧解脫。

眾生一念作意生起,然後到達入世間的具體行為,依照兩種不同的模式,可以到達兩種不同的世間。一是依照凡夫種性八識模式生起染著世間,一是依照四智模式生起清淨世間。佛經中說的『右旋、右繞』模式,即是四智行法模式,或者說是般若智慧模式,能夠生起清淨世間。凡夫分別執著作意就是『南閻浮提』種性,『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凡夫世間又分為三界諸天六道眾生,都是不同種性作意所成。

修行者的作意模式也分很多種,可以分為聲聞緣覺、權教別教、華嚴行法等等,都不一樣。我們前面說到,有七種模式的作意能夠讓修行者遠離世間『欲』法,遠離三界法,比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觀察作意、精進作意等等。

不同種性修行者所能到達的世間也有無量多種,所以才有無量諸佛世間和無量菩薩行法。但是總體來說,無非染著世間和清淨世間,到達金剛種性的修行者,於兩種世間皆能自在無礙,即是到達普賢菩薩法界。


從十種智明瞭如何成就法眼

『行』既然是生起一切法的種子,那麼能以智慧力明瞭種子的性相體用、生滅流轉,對我們來說即是『照見』。『照見』即是法眼生起。

理解了什麼是『行』,再來看什麼是法眼。

法眼是指明瞭諸行生滅、明瞭諸法實際的能力,明瞭一切法的性相體用、因果生滅等等,在經典中有很多種關於法眼的說法。佛經中亦說到菩薩十種智,我們可以通過十種『智』,來具體定義什麼是法眼。

普光明殿四十位行法的初住位,即是修行者緣於十種智而發心:

【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

『是處非處智』也稱作『處非處智』。

這十種智在佛教理論中非常重要,在佛經中常常被提及。這也是貫穿整部華嚴經的思想核心和成就目標。其中,十信位智首菩薩生起《淨行品》大問,十住位法慧菩薩演說初發心住和梵行清淨具體行法,以及十行位功德林菩薩演說圓滿真實行成就等處,都有具體表述。十行之後,經歷十迴向、十地和等覺位行法精進,到達妙覺如來地,此十種智即成為如來地的十種力。

修行者若能具備此十種智,乃至十種力,即是圓滿法眼成就。八十華嚴第一品《世主妙嚴品》,在六十華嚴即翻譯作《世間淨眼品》。


十種智中的『是處非處智』

『是處非處』的意思是說,一個念頭生起,一件事情初始,行者能夠根據當下的情況,明瞭其生起因緣、體性、所住、形狀、流轉、覺知、壞滅等等。『是處』的意思是指,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有如是因緣生起,最終就有如是結果。這是知『是處』智。

反過來,是知道『非是因非是果』,對於這件事情,什麼樣的種性,什麼樣的因緣,最終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都能明瞭,這是知『非處』智。比如,在《楞嚴經》中,佛陀與阿難尊者這樣說: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這就是『是處非處智』,因地生起如是心,果地一定有如是果。如果因地發心和果地的目標不相應,就不可能得到那個結果。所謂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修行者成就『是處非處智』,需要對於諸法的因果體性、流轉生滅等等,皆能明瞭。不單是明瞭最初因和究竟果能否相應,還需要明瞭從最初因如何到達究竟果,需要怎樣的行法次第,每個行法次第中,因是如何、果是如何,每一個行法次第如何升進、如何建立、如何守護、如何退轉,以及升進、建立、守護、退轉等各個因素的顯相、覺知等一切法,要能於此一切法皆能甚深微細明瞭通達。

比如,佛在大般若經中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於不同種性的修行者、在不同的行法次第,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其名稱和顯相皆不相同,有的稱作阿鞞跋致,有的稱作般若波羅蜜,有的稱作無生忍、無生法忍、不動地、灌頂位、一生補處等等。 雖然名相不同,但是核心意義一致,都是指向最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對於修行者來說,既然行法實踐的目標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必須要知道,在目前的行法中,要如何能夠切實落實無上正覺的種子和行法,在當前的種子上下功夫,那麼最終結果才一定是無上正覺。

這就是『是處非處智』,是具體成就法眼的行法。


從菩薩法眼到眾生世間自在

一念作意生起即是五蘊法中『行』的生起。修行者要成就法眼,要能明瞭怎樣生起是南閻浮提凡夫種性,怎樣是聲聞別教種性,怎樣是菩薩種性,怎樣是如來種性。實際上不同種性作意思惟就是成就那一種性的諸天和諸世界。修行者能通達十種智即是圓滿的法眼成就,眾生如何六道輪轉、如何死此生彼、如何成就清淨法界、如何到達無上正覺,皆能明瞭無有疑惑。法眼並非一蹴而就,但是明瞭一二分,也是法眼開啟一二分。

修行者開啟法眼,假以種種行法實踐入滅盡定,然後才能借助化身世間種種因緣,到達各個種性眾生世間無有障礙。此時的菩薩法眼就會逐步轉化為菩薩入世間力用,最終成就如來十力。

華嚴經中有兩個地方具體說到十智成就,一是在十行位的灌頂位,由功德林菩薩演說菩薩善思惟成就與諸佛等同。另外是在如來地《離世間品》兩百問中,由普賢菩薩演說十種『成如來力』。『成如來力』是指這十種智從初發心以來,經歷四智行法及等妙覺位,最終即是如來十力。

這是關於法眼的問題,我們只介紹了『是處非處智』,詳細來說,要十種智完全到達。


《地藏經》經首中包含無想天及四空天眾

前面提到很多大乘經典的上首眾中,沒有無想天和四空天眾,也就是說無想天、四空天的大眾因為不能生起覺知思惟,不能生起內在的覺悟,在經典的語言即是不能參加佛說法會。

佛教經典的經首大眾,代表這一部經的行法模式。大乘行法是以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為核心,所以,很多經典的經首大眾中不會出現無想天和四空天的眾生。也就是說,這類經典是要以生起觀察思惟力和智慧力才能到達,眾生以無想天、四空天的思惟模式,不能到達這類經典的成就處。有同學提出來《地藏經》的經首中,有無想天和四空天的眾生,需要我們來解釋一下。

要解釋這個內容,首先要看《地藏經》的屬性。實際上,除了《地藏經》,佛教中還有少部分經典的經首有無想天和四空天眾,所以,不能絕對化地來看待這個說法。如果某一部經典強調的是修行者需要到達入滅盡定行法才能生起,能夠於無想天、四空天出入自在,這部經的經首就可能出現無想天和四空天眾。

文殊菩薩教導修行者三皈依,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依教奉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修行者要以佛陀的說法為最核心的皈依,不斷以智慧力帶領自己走向無上正覺。

普遍認為《地藏經》是在唐朝出現在漢地,由實叉難陀尊者翻譯。這部經很晚才入藏,其中有各種疑問和說法,但這不是今天要研討的內容。我們仍然可以對照其他經典關於地藏菩薩的說法,來確定這部經的屬性。

《地藏經》的經首是這樣:

【世尊……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經首說到有無想天眾,亦有四空天眾。四空天即是無色界天。

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從這個問題,可以牽扯出來很多需要探討的話題,都是佛教行者需要關注的。


大乘菩薩行法非是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

諸天代表眾生集一切法的不同模式。無想天和四空天同樣是眾生集一切法的兩類模式,只是這兩種模式遠離一切法、遠離一切觀察覺知、不能生起覺知思惟。世間共外道禪定可以到達無想天和四空天,無想定到達無想天,四空定到達四空天。三果阿那含出五不還天,利根者即成就阿羅漢出三界,鈍根者即上升到四空天。

佛在阿含經中與阿難尊者說到行者的解脫行法,其中四空天亦是行者到達解脫處所需要經歷的具體內容。經文是這樣:

【阿難!復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觀色,初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這段文字中的空處、識處、不用處和有想無想處,即是四空天,滅盡定即是到達阿羅漢解脫。八解脫是修行者從觀色法到滅盡定的八種解脫行法次第,也稱作八背捨,包括了四禪八定的內容。從修行者立場來看,這是修行者到達俱解脫的修行經歷。也就是說,修行者要能於此一切處皆能『逆順遊行,入出自在』,而非居住其中不能出離,誤以為到達解脫。如果居住其中不能出離,則是世間共外道行法所得,非實際解脫。

正如佛在《圓覺經》中所言,『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輪轉』。眾生未出三界生死,則一切法皆是束縛,而眾生若能出離三界生死,則一切法皆是自在解脫。

所以,並不是說修行者不能往詣無想天和四空天,而是說彼處不是究竟解脫處,很多修行者未出輪迴往詣彼處,不再生起入世間精進行法,因此不能到達無上正覺,而阿羅漢以上修行者則可以往詣一切處一切法。

我們前面講到了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差別。修行者入滅盡定並非是止息一切作意思惟,並非不能生起觀察覺知,而是能入一切處一切法,於一切處一切法『逆順遊行,入出自在』。修行者入滅盡定是以智慧力遠離世間法束縛和困擾,以智慧力於生死法中不住生死。


地藏菩薩種性決定上首眾類別

一部經的上首眾不是隨意定義,是由這部經的種性來決定,從上首眾可以看出這部經的行法指歸。《地藏經》的上首眾同樣由這部經本身的種性來決定,也是由『地藏菩薩』的種性來決定。

地藏菩薩行法超越一切覺知思惟,乃至超越等覺菩薩的金剛種性行法。佛在《地藏十輪經》中說,地藏菩薩『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最勝無生法忍』即是到達妙覺位成就地。

大乘佛教中『地』代表『能持一切法、能生一切法、能成就一切法』。從密法的角度來看,『地藏』是北方成就處,密法胎藏界中的北方外院即是地藏院,內院是觀音院。從別教行法究竟處來說,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總合為一即是地藏菩薩所在處,此一切處包括無想天和四空天。

大乘菩薩行法圓滿成就之後的『地藏菩薩』到達如來藏一切法,超越一切菩薩行法,到達金剛種性、如來種性的成就地,能於一切世間一切法自在出入。四部阿含經中也曾記載世尊往詣無想天、往詣北俱蘆洲的事蹟。無想天和四空天並非於一切法之外別有,要看是什麼種性的人往詣那些地方,要看能否『逆順遊行,入出自在』。

因此,如果經典的經首大眾中沒有出現無想天和四空天眾,意味著這些經典不能以無想天和四空天的模式到達,或者說這部經的行法成就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反過來,如果經首大眾中出現無想天和四空天眾,意味著這部經的行法成就並不遠離無想天和四空天,修行者以入滅盡定行法到達這部經的成就處,即能於無想天和四空天入出自在。


地藏菩薩成就超越四大菩薩行法

再來看《地藏十輪經》如何描述地藏菩薩成就種性,合在一起會幫助理解《地藏經》經首為什麼會有無想天、四空天眾。

這部經有不同的譯本。首先看北涼時期翻譯的譯本,稱作《大方廣十輪經》,經文是這樣: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不思議功德伏藏,以解脫寶而自莊嚴,亦是菩薩諸法之母,向大涅槃無上商主。善男子!彌勒、文殊、觀世音、普賢等而為上首,如是等恆河沙諸大菩薩,若人於百劫中,禮敬供養欲求所願,不如於一食頃禮拜供養地藏菩薩,功德甚多所願速得皆悉滿足,何以故?此地藏菩薩,於一切眾生能大饒益為如意寶故。】

文殊、普賢、觀音、彌勒是很特殊的四位菩薩,修行者要對大乘佛教整體理論有完整的理解之後,才能明瞭這四位菩薩的成就意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說到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最先要見到的即是這四位菩薩。密法胎藏界中有八葉九尊,有四方佛四大菩薩。其中四大菩薩就是指的這四位菩薩。地藏菩薩成就超越了這四大菩薩。

從華嚴經行法理論的角度來說,四智行法各個到達灌頂位,即是這四位菩薩的成就地,超越這四位菩薩意味著到達如來種性。

同樣的一部經,玄奘法師的譯本稱作《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法,是諸殊勝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

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這裡說到地藏菩薩『能無功用轉大法輪』。

『無功用』是指不但不生起凡夫種性的染著思惟,並且別教菩薩的智慧思惟也不生起。也就是說,所有的『作意』習氣皆已消除,完全到達一切法顯相處即是最深智慧處。地藏菩薩超越所有菩薩法,此等『無功用地』在華嚴行法中,要到達如來種性的滅盡定行法才能成就。

經文中說到地藏菩薩『成就如是不思議功德伏藏』,是指眾生世間一切法所在處,無一不是地藏菩薩顯相處。地藏菩薩伏藏於一切世界一切法中。換句話說,華嚴經菩提場會中,是如來座前一切處普賢菩薩生起一切世界一切法,而此地藏菩薩即是一切世界一切法的具體顯現。


地藏菩薩代表生命中的所有法

關於地藏菩薩成就超越四大菩薩的說法,在《地藏經·地神護法品》中也有說到: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這裡說到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不但是密法言說,也是究竟法言說。我們前面強調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即是菩提樹,這是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說,如果從究竟成就的角度來說,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包括共業所成、別業所成總合為一,即是地藏菩薩一切法。

後面有四大菩薩『其願尚有畢竟』,這也是究竟言說。在經典中,一般看到的是菩薩大願無有窮盡,但是《地藏經》這裡說,四大菩薩誓願『尚有畢竟』。『畢竟』不是『斷滅、完成』的意思,是指一切大願皆能無功用行自然生起,涵蓋一切法無有其餘。

如《金剛經》所言,修行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應無所住』而言,一切法有所畢竟,而從『而生其心』而言,則一切法無有窮盡。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演說大願『無有窮盡』,思惟可知真實意義。


其他經典中的無想天和四空天眾

從地藏菩薩的成就種性看來,《地藏經》是演說一切處一切法成就的經典,地藏菩薩總合四大菩薩行法到達如來種性成就地,所以有一切諸天眾生出現在經首。佛教中說到無想天、四空天眾的經典還有一些。

比如,《增一阿含經·四意斷品》中有這樣的經文:

【時,舍利弗已取滅度,諸天皆在空中,悲號啼哭,不能自勝,虛空之中,欲天、色天、無色天,悉共墮淚,亦如春月細雨和暢。爾時,亦復如是。今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何其速哉。】

這裡的『無色天』,就是指無色界四空天。

另外在華嚴經的《明法品》中,有這樣的經文:

【佛子!菩薩如是清淨諸波羅蜜時、圓滿諸波羅蜜時、不捨諸波羅蜜時,住大莊嚴菩薩乘中,隨其所念,一切眾生皆為說法,令增淨業而得度脫。……欲界眾生,教離欲恚惡不善法;色界眾生,為其宣說毘缽舍那;無色界眾生,為其宣說微妙智慧;……菩薩具足如是智慧,廣能度脫一切眾生。】

這裡也是說到菩薩為無色界眾生『宣說微妙智慧』。可知,無色界眾生不是完全沒有知覺,不是完全死寂。但是要來參與佛陀說法,需要有一個主動的願力生起。我們平時見到的經典,有很多是演說智慧法的,是依靠大願生起,依靠觀察覺知和思惟法才可以到達,這個時候,無想天和四空天的眾生就沒有願力生起,不能來集法會。

沒有無想天、四空天的眾生來集,那麼無想天,四空天的眾生就不能到達這部經的成就處。如果對比《地藏經》和《無量壽經》即能明瞭,以無想天四空天的模式不能到達極樂世界,但是二者不離地藏菩薩成就處。


從佛教整體理論看待一切經典

需要強調的是,諸天代表一切法的不同集結,而並非器世間處所。世間人舉止動念,時刻都在諸天輪迴中,乃至在六道輪迴中,但是對此卻一無所知,看到名相,就會妄想是器世間處所。這其中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不瞭解什麼是諸天,身處其中而無知覺;第二是沒有行法可以讓自己留住其中,更不能做到於此諸天『逆順遊行,入出自在』。

很多人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器世間處所,這種即是同類妄想。

實際上,如果消除這些誤解,關於經典的很多疑惑都可以解決。大乘行法是針對報身成就的行法,需要自內顯發般若智慧,行法要回到生命本體上來,才能突破化身世間言說上的諸多困惑。

前面介紹了化身世間與報身世間的差別,還有密法言說解讀,都是為了幫助修行者建立準確行法。如果不瞭解密法解讀,只是從經文來望文生義,就會產生很多誤解,這種誤解會直接影響行法實踐。

大乘經典是報身佛說,只有回到報身世間,經典的意義才能顯明。但是大乘經典是成就者所集結,需要明瞭諸多相關因素,才不會產生誤解。比如,《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入龍宮集結,《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上升兜率天內院集結。如果要詳細說明這兩部經論,不但需要明瞭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的成就種性,還需要明瞭龍宮和兜率天內院的確切含義。

可能有人會認為,《地藏經》看上去不難,受持也不複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對比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能明瞭。普賢菩薩十種大願,看上去亦不難受持。但是要明瞭十種大願,首先要明瞭這是如來座內普賢菩薩演說,要明瞭這個位次的普賢菩薩種性,甚至要明瞭整部華嚴經,才能弄清楚為什麼十大願王能夠導歸極樂。

相對於經典的完整意義,文字部分只是像大海中水面以上的冰山一角,絕大部分意義隱秘在文字背後,需要修行者生起般若智慧,並且起善思惟勤奮實踐才能使其顯明。中國古人講『大道至簡』,看上去簡單,但是明瞭其大道不容易。明瞭大道的過程才是大道得以顯明的過程。

這是《地藏經》經首的問題,希望給大家介紹清楚了。


依普光明殿文殊菩薩智慧生起十信位行法

普光明殿有三十二品經文,分作四個階段,演說六位行法理論。四個階段中的每個階段都是以六品經文為基礎發起,都和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結構相應。

華嚴經四智行法分別在四天宮四寶殿由四位菩薩演說,揭示了四智行法即世間離世間的成就意義。從經文的演說方法上講,是世尊不離菩提場、不離普光明殿,而上升四天宮四寶殿,代表以自性智慧生起具體的入世間行法。四天宮四寶殿不離普光明殿而別有。

華嚴四智行法回歸到普光明殿整體結構之後,再來看普光明殿四個階段的六位行法就更加清晰:第一階段十信位,代表不離普光明殿文殊菩薩根本智生起十信位行法。第二階段華嚴四智行法,代表同樣不離普光明殿文殊菩薩根本智,而生起即世間離世間別教行法。華嚴四智行法即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第三階段等覺位,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開始一切種智行法成就階段,是以普賢菩薩行法破除根本無明,最終到達如來地。第四階段妙覺位,成就如來種性圓滿入法界行法。

普光明殿十信位有六品經文:前三品是《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後三品是《菩薩問明品》、《淨行品》和《賢首品》。

華嚴經十信位是回到生命本體的一切法來談十信位,也就是回到根本智、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來談十信位。華嚴經十信位不是勸修行者對身心覺知一切法之外的某個世界生起嚮往。十信位的根本原則是要去除異身、異時、異處的人天外道、二乘聲聞、權教別教的共法世間修行模式,要從向外欲求生命解脫的修行理念,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

六品經文的第三品是《光明覺品》,講述自性地覺知力生起,也就是遍一切處的文殊菩薩興起。十信位以這個覺知力生起為最先,生起後面三品。這個演說模式與菩提場會第三品《普賢三昧品》中,一切處普賢菩薩興起, 然後演說菩提場會後面三品的模式一致。

菩提場會六品是針對如來種性,十信位六品是針對華嚴經十信位。

佛教修行者發菩提心,意味著生起基於身心覺知一切法的覺悟力,這是從凡夫種性走向無上正覺最初的一步。『菩提』是生命內在的覺醒,菩提心是般若智慧乃至無上正覺的種子。儘管菩提心可以依靠聞法模式啟發,但是真實的菩提心必須要依身心覺知一切法自發自覺地建立。

在華嚴行法理論中,十信位即是顯明菩提心發起處,初住位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即是真實的發菩提心行法,第七住位證得菩提心不退。

各個六品經文的前三品代表這一種性的本體顯現,後三品代表這個種性的行法功德,是依照本體顯現生起具體的行法。菩提場會後三品皆是普賢菩薩為說法主,十信位後三品同樣是文殊菩薩為說法主。

明白了菩提場會六品經文結構,再看十信位就很明瞭。


以報身世間智慧行法走入華嚴經

普光明殿這一處有四個階段六位行法,一共七處經首。這七處經首,都是不離菩提場、不離菩提樹、不離普光明殿。

《世主妙嚴品》的經首是菩提場會經首,亦是整部華嚴經的經首。如果在化身世間來看華嚴經,所見的即是下本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經首講述化身佛悉達多太子成就,並非世間人所能到達。六位行法理論從十信位《如來名號品》到如來地《離世間品》皆是在普光明殿演說。普光明殿也不是世間人所能到達。

但是如果從報身世間和法身世間來看,華嚴經講述了一切眾生生命的圓滿呈現。菩提場會六品經文是對每一位眾生生命的描述,這六品經所能講述的一切世界一切法,不單是悉達多太子所能到達,甚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一切眾生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眼所見耳所聞,山河大地草木蟲魚,無一不在華藏世界,無一不在自性地一切處普賢菩薩所生起的一切法中。普光明殿一切法亦皆是自性地中文殊菩薩根本智慧所能生起,並非遠離一切眾生生命而別有一切智慧可得。

報身世間和法身世間皆是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才能到達,從這兩種世間看華嚴經,和從化身世間的看法不相同。這兩種世間所看到的華嚴經就是我們自己,雖然可能還不認識它,但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不出身心覺知一切法而別有華嚴經。然而化身世間所見的華嚴經還不是我們自己,修行者需要聞法信行,需要精進修法,不斷提升自己的種性,然後才能一步一步到達華嚴經所說的華藏世界。而到達華藏世界才明瞭,華藏世界即是身心覺知一切法所在處。

佛在《大涅槃經·如來性品》中解釋『常樂我淨』時這樣說: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佛在華嚴經的《如來出現品》中亦有如此說法: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颠倒、執著而不證得。】

眾生本自具足的一切法即是華藏世界,但是因為有『妄想、颠倒、執著』,生命本具的華藏世界,在凡夫種性眾生生命裡變成了娑婆世界。

所以,儘管世尊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是世尊並沒有說『一切眾生本自成佛』。眾生成就無上正覺需要皈依三寶,在一切法中精進修行才能到達。

換句話說,儘管從報身世間來看,一切眾生生命中的所有法皆是華藏莊嚴世界,但是眾生需要在一切法中證得圓滿才算到達。修行者從凡夫地到如來地的一切智慧和一切行法,皆是生命中華藏世界的顯了因。如果不能如理修行精進不懈,華藏世界的所有莊嚴即不能現前。


修行者從娑婆世界經極樂世界到達華藏世界

明瞭華嚴經在化身世間和報身世間的不同意義,修行者所要做的就是通過華嚴經演說的諸位行法,依教奉行,逐步回到報身世間,也就是從目前的娑婆世界,回到生命本具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就是普賢菩薩法界。娑婆世界到華藏世界的距離是種性上的距離。在華嚴經的《如來壽量品》,說到了從娑婆世界到華藏世界普賢菩薩法界之間各個種性之間的差別: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

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

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

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

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

善燈世界一劫,於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剎為一日一夜;

妙光明世界一劫,於難超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

難超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

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及諸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如來壽量品》是等覺位六品經當中的第五品,是講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的一切法如何生起。


極樂世界是修行者的最初到達與核心成就

從化身世間行法轉入到報身世間行法是種性上的改變,並非世間相的差別。從娑婆世界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是生命的第一次轉變,此後經歷十個世界轉變,最終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十個世界的轉變,在種性上和在智慧上都是越來越微細、越來越廣大。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極樂世界是修行者從娑婆世界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必須的階段,這是修行者出離娑婆世界的第一個成就處,是最終到達普賢菩薩法界的基礎和核心。普賢菩薩法界即是華藏世界。

由此可知,除非是修行者已經到達極樂世界常寂光土,到達如來種性,否則不能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作為最終的成就處。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與最終成就無上正覺,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修行者只有到達華藏世界才獲得生命的圓滿自在解脫。


菩提場會經首和普光明殿首末兩處經首

普光明殿六位行法共有七處經首,各個都能明確指出其行法成就處和成就模式。通過普光明殿第一品《如來名號品》和最後一品《離世間品》的經首,還可以看到整個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和菩提場的關係。

菩提場會第一品是《世主妙嚴品》,經首是這樣: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

普光明殿第一品是十信位《如來名號品》,經首是這樣: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

普光明殿最後一品是如來地《離世間品》,經首是這樣: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

《如來名號品》和《離世間品》經首的前半部分相同,並且都是和菩提場會《世主妙嚴品》經首中的處所一致,代表普光明殿十信位一切行法發起處,和如來地成就處,都不離菩提場、不離自性地根本智慧。

除此之外,華嚴經四智行法的經首都說到『世尊不離菩提樹』而上升諸天宮寶殿生起相應行法,則是代表了四智行法不離自性覺悟、不離普光明殿、不離身心覺知一切法而別有。

十信位《如來名號品》是依娑婆世界眾生種性,演說生命中一切法在十方無量世界的如來名號。『如來』代表生命本具的諸法實相顯現,如來名號即是此諸法實相的世間言說相。從十信位修行者的種性來說,無量如來名號皆是即娑婆世界一切法,而又遠離娑婆世界一切法。

《如來名號品》中十方世界無量如來名號所顯現處,即是生命中一切法依照四智十方的模式所能到達之處。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PDF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