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前面介紹了法數的一些基本情況,佛經中的法數包括兩部分:核心數和微細數。核心數代表一切智、根本智,微細數代表道種智、差別智,或者說核心數代表總相,微細數代表別相。法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直接給出來數字,另外一種就是通過名相條目羅列出來。

佛經中的核心數有很多種,十二、三十二、四十二、二十五、三十七等這些是最常見的核心數。微細數也有很多種,恆河沙數、阿僧祇、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一直到世界微塵數等等。

核心數代表根本智的生起模式,也是行法模式和證入模式。明確了這些核心數的意義,對於行者來說可以確認經典的屬性,可以明確經典的成就指歸。而微細數就是基於這種模式的具體精進行法。核心數和微細數合在一起,即代表了菩薩道種智行法模式和成就指歸。


根據經首法數判斷經典種性

前面簡單說了十二和三十二這兩個法數。十二強調的是一切法,三十二強調金剛種性自證的一切法。十二法模式的經典,最低聲聞緣覺別教菩薩即可證得,三十二法模式的經典最低要登地菩薩才能證得。

根據這些經首中的數字可以判斷經典的種性,不同種性的經典是針對不同種性的行者而演說,並非是好壞優劣之分。正如佛陀在經典中所說:『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佛陀演說諸法是『初善、中善、後亦善』,佛經是描述生命本體的語言。所以不同種性的修行者在不同因緣下,不同修法時期,所表現的行法模式也不相同。

所以聲聞、緣覺、別教、圓教的修行者,不用相互質疑相互貶低。菩薩最終的成就目標是無上正覺,無上正覺包括所有法,任何一個修行者得少為足受一非餘,都不能到達無上正覺。只要智慧增長依教奉行的修行者,都是行走在生命實踐正確的方向上。

生命本身是豐富多彩雜華莊嚴,聞法信受依教奉行,是佛教總體上的行法模式。不同的佛教經典是針對不同的行者種性,所有的佛教言說合在一起,是針對一切法的無上正覺,所以行者也不用將所有的經典都要講到如來地那樣的究竟法,那樣也是違背佛陀教理的,聲聞乘行法針對聲聞乘種性,別教行法針對別教種性,不能混在一起。

我們前面也強調,大乘菩薩的用心要從分別法染淨模式,轉入到智慧法空有模式。染淨模式的行法指向一心清淨,總體上屬於聲聞乘,不論是聲聞乘的聲聞乘,還是緣覺乘、菩薩乘的聲聞乘。而空有模式的行法則指向智慧增長,乃至最終指向菩薩道種智行法,總體上屬於菩薩乘,不論是聲聞乘的菩薩乘,還是緣覺乘、別教、或者圓教的菩薩乘。

所以聲聞、緣覺、別教、圓教不是概念化的,要看用心模式是怎樣。一切法在報身世間是平等的,一切法皆是智慧相,八地之前是黃金為地的智慧相,八地之後是見一切法皆是實相,是金剛為地的智慧相。

但是一切法在化身世間是有分別的,有分別而無取捨無所住,是化身世間一切法的平等性。山河大地草木蟲魚,都是自性地種子遇緣,平等生起無有差別,但是各自的顯相不同,作用不同,都是隨緣而顯。無所執著和無所取捨的平等分別是自性法的了別智慧,在化身世間消除一切法的分別性,讓不一樣的事物擁有一樣的功用,才是不平等的執著法。


與十二相關的法數

十二和三十二都是針對一切法生起的行法模式,但是二者種性不同。與十二相關的常見法數還有不少,比如四十二、五十二、六十二、七十二、乃至九十二。還有以十二做核心數的法數,比如百二十、千兩百、萬二千、十二恆河沙等等,進一步還有四百二十、六十二恆河沙數等等。

大體上說,四十二代表別教菩薩所住的清淨世間一切法,《無量壽經》中有世間自在王佛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即是這個法數。

五十二代表大乘菩薩的入世間一切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有『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即是五十二法。《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世間自在王如來出現之前有『五十三佛』前後出世,也和五十二法是同樣的法數。多出來一個是總說,代表五十二法入一法。五十二法總體上合在一起,在世間整體顯現無有缺漏,其顯相的本體是世間自在王如來,其顯相的具體形式就是清淨世間的一切法,即是四十二劫。四十二法清淨世間,加上世間一切法福德因緣,精進修法,依教奉行,也就是加上法藏比丘的世饒王因素,合在一起就是五十三佛、世間自在王如來、四十二法、法藏比丘,還有二十一俱胝世界的微細觀察和勝妙思惟,明瞭通達如一佛剎,整體上構成了修行者的極樂世界。

二十一亦是法數,它和十二法的差別在於,二十一法強調從自性地生起一切法種子,十二法是從世間一切法顯相上說。佛在《增一阿含經》中說『此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二萬一千』就是指自性地出生的一切法。

六十二代表生滅法世間一切法,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的一切法,不是從見性地說,而是從顯相上說就是六十二法。華嚴經十迴向位的第六迴向,是入世間智慧應用,裡面有『六十二法布施』,第六迴向代表般若智慧迴向,迴向是回到世間法。十迴向成就總體上是入世間妙觀察智慧。第六迴向是『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這一行法即是在世間的『六十二法』中成就。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有觀世音菩薩十四種無畏功德,其中第十四功德和六十二法相關,經文是這樣: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范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簡單來說,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代表了眾生世間的一切法。

七十二是指一切有為法,《俱舍論》說到色法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四十六種,心不相應行十四種,合在一起是七十二種有為法。在大乘理論中,『七』可以總括有為法世間,十二是一切法。西遊記中孫悟空有七十二變就是指於世間一切法都能自在,是入世間一切法業用神通。

九十二法是針對一切法觀察覺知智慧圓滿。彌勒菩薩下生成佛,要度化九十二億眾生,九十二即是法數。反過來修行者要見彌勒菩薩下生成佛,需要成就於一切法觀察覺知智慧圓滿。彌勒菩薩是修行者的自證智慧力,智慧力不夠,彌勒菩薩即見不到。修行者上升兜率天內院見彌勒菩薩,到達彌勒菩薩淨土,是要依靠自性智慧力。兜率天是於世間一切法智足地,兜率天內院是指自性地生起的智慧具足地,是修行者自成就處的智慧具足地。詳細來說,彌勒菩薩則代表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圓滿成就處。

關於彌勒菩薩和兜率天,我們介紹華嚴經的時候會作詳細說明。

這是和十二有關的法數,經典中使用很多,除此之外,法數中二十五、三十七也很常見,我們就不一個一個說了,留給大家自己思惟,原則上就是不能按照世間數來解讀。


為什麼要用法數作隱秘言說

法數以及密法言說的問題,可能會帶來疑問,為什麼佛陀不能直接把這些道理講出來?為什麼過去的善知識著述中很少提到這種解讀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明瞭幾個方面內容:

第一,這和經典的演說內容有關。

經典中的法數是密法言說的一部分。密法是報身世間成就的行法,報身成就是不共法成就,文字演說是一種傳遞報身行法的橋樑。經典的文字不是世間學問,宗教修行需要從文字轉化到行法,轉化到報身世間才是證得。換句話說,密法是需要切身的修行實踐才能獲得。

第二,這和民族特質有關。

佛經是按照印度的文化形式集結,而中國文化是理論性的文化。中國人喜歡簡略,把理論說清楚了,細節的部分靠自己建立。但印度文化是敘述性的,佛經是在不斷的文字敘述中把理論架構起來,很多佛教的理論框架是隱秘性的。

第三,這和佛教的發展演變有關。

密法言說並不是後人創造的,在佛陀時代原始佛教中就已經存在,只是在佛陀時代還沒有形成文字上的規模和系統。同時,佛教經典並非一下子集結而成,是經過很長時間,由眾多成就者集結而成。這些成就者都是在佛陀建立的行法理論上修行成就,所集結的經典也皆遵循佛陀時代的演說規範,於是密法言說逐漸演變成為經典的一種演說模式。

第四,這和經典針對的修行者種性有關。

經典不是世間知識學問,而是針對眾多的行者種性,一旦文字上說定,就只能針對一種形式,而不是針對所有種性的生命形式。密法言說可以是隨類解讀,隨著各自的修行實踐,密法所表達的意義會逐漸展開。


法數中的微細數

上面舉的法數都是直接給出來的數字。這些數字後面如果跟上微細數,比如恆河沙、無量無邊、不可說等等,就構成了根本智和差別智的演說模式,合在一起是代表那種模式的行法云何深入微細。

八十華嚴等覺位第四品是《阿僧祇品》,是心王菩薩問佛如來地法數,佛說了一百二十三種微細數。佛說的數字都是微細數,不講核心數,代表到達如來地的時候,對於一切法的生起,根本智種子以任何一個形式生起,任何的核心數生起,如來種性的行者都能到達那麼微細的入世間差別智。這一品是由佛親自來說,就是告訴我們,當修行者到達如來成就地,自性地生起的任何一法,在世間微細的差別智慧都能夠覺知和顯了。

換句話說,這一品中如來地的法數由佛親自演說,代表由佛陀生起世間一切微細行法。佛陀即是法數中的一切核心數所在。

這一品是等覺位的第四品,是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所要到達。

如果不瞭解法數解讀,華嚴經的《阿僧祇品》就不容易明白。從《阿僧祇品》就能看得出來,行者到達無上正覺,並不是一步到位,是以微細的觀察力智慧力才能到達,是以甚深智慧力才能成就。想要一步到位一招到底的行法,實際上是凡夫妄想,根本做不到。

儘管我們目前還做不到《阿僧祇品》中如來地的甚深微細智,但是,從『十百千』這樣的世間數行法開始,然後逐漸提升到『百千萬』這樣的行法,隨著觀察思惟力的建立,逐漸就能到達十萬百萬,乃至十萬億這樣的智慧力。當我們到達『十萬億』的觀察力和智慧力的時候,就是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當我們到達『三十二恆河沙』這樣的智慧力,就到了登地位,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國土。

就好像是從小學到博士班一樣,雖然還不能一下子到達博士班那個水準,但是從『十百千』這樣的行法開始,按部就班的努力,依教奉行,如來地那個成就一定可以到達。佛陀也是這樣說。

這是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從凡夫地到如來地不是跳躍性的,不是一步可以到達的,是有行法可循的,如來地是經歷依教奉行一步一步可以到達的地方。修行者不能想著一朝一夕的頓成,想著有人把這些事情都做好了,接引我們直接到如來地那個地方,然後我們自然而然就有了無上正覺。這些都是妄想相,終究會落空。


不離世間一切法生起善用心和善思惟

佛教四禪行法中的初禪,是指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善觀察和善思惟,能夠分別善法惡法,能夠分辨世間法出世間法,能夠遠離惡法,親近善法,明瞭這些道理並能加以實踐,即是初禪。以這樣的方法真正落實到生活中,真正能解決問題,能夠隨時生起觀察力和思惟力,使善法增勝,惡法消除,從而獲得內在生起的歡喜,就到了大乘行法的初果。在淨土來說,即是到達極樂世間的凡聖同居土。

佛教講的內在歡喜心是清淨法,不是依外在的因緣法而成,而是靠內在生起的微細觀察和勝妙思惟所成。依外在因素獲得的歡喜心是世間不清淨法。雖然不是依外在因緣法所成,但也不離世間一切法。它不離世間一切法亦不等同世間一切法。如果能自知自覺皈依到報身世間的智慧行法,並且落實到生活實踐中,就是皈依自性地『佛法僧』,即能到達報身世間智慧地。如果能再逐步消除化身世間凡夫種性的煩惱習氣,能從煩惱習氣轉到智慧地,那麼報身世間成就也就更加堅固和快捷。

如果能讓這種內在覺知的行法變成習慣,再從習慣長期熏習不斷精進變成習性,從習性最終到達無加行力自知自覺生起,這就是從凡夫種性到達報身世間的行法過程。

微細觀察和覺知思惟不離世間一切法,也就是說,報身世間的一切成就不離化身世間一切法。所以佛陀在經典上反覆宣說,『不以見壞而入涅槃』,『見』就是對於世間一切法的觀察和覺知,『不以見壞而入涅槃』的意思就是指不能離開對世間一切法的觀察覺知而有涅槃可得。

佛亦在經典上說,如果離開了眼耳鼻舌身意,而言有智慧存在,無有是處,五蘊身一切法即是世間。所以真正的禪定不能離開身心覺知,離開了身心覺知就是到無想定、四空天。當然,從世間法角度來看,離開身心覺知亦是一種『定』,但是是凡夫定、共外道定,能得輕安而不出三界。不但不出三界,而且因為息滅了觀察覺知,不起思惟智慧。佛說這樣的情況是一種『災難』,眾生八難之一就是生到無想天、或者四空天。

很多修行者認為往生無想天是眾生八難之一,不知道往生四空天亦是如此。《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說到云何是菩薩宮殿時,講到『生無色界是菩薩宮殿,令諸眾生離難處故』,即是說明這一點。


不能順從己意而錯會古人說法

雖然報身世間不離化身世間一切法,但是報身世間一切法也不等於化身世間一切法,二者是非一非異的關係。從理上說,二者互用互動互為因果。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證得報身智慧,是娑婆世間的眾生種性,報身世間就是五濁惡世生死染著法世間,就會受到化身世間一切法的束縛。束縛的意思就是對於化身世間的一切法有分別執著,住有所住受其影響,不能出離,於是會受生死輪轉。

我們常常因為不明白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的重要性,而誤解祖師大德們的教誨,乃至誤解佛陀的教誨。我們舉例說明一下。

比如佛教中有句話叫作『全他即自』,過去人也曾這樣說。這句話沒有錯,但是這句話是要證得報身智慧的修行者來看才行,並不是針對所有人。好像世間有的人,一聽說如來法身世間即是我們這個世間,就覺得自己已經成佛,不需要修行,也說全他即自,這是錯誤的。成就者說的『全他即自』是成就報身世間乃至法身世間的圓滿智慧之後,見一切法皆是智慧相,皆依自性所起。我們說的全他即自是基於分別執取、沒有智慧。佛讓我們成就無上正覺,無上正覺是以般若智慧為核心,般若智慧是出於本體和自內顯發的。沒有自內顯發的智慧力,只是在化身世間想作到全他即自,並不會成就無上正覺。況且世間法無量無數,並做不到全他即自。

華嚴經普光明殿會《如來出現品》中,佛講『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我們往往喜歡聽前半句,『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是實際上這半句是說給如來地成就者的,只有到達如來地成就時,才能看清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往往是在後半句『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所以修行者需要清楚自己是在哪一種性。

同樣的話還有『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這也是見性之後才說得了的。對大乘種性的修行者,對已經證得報身智慧的修行者來說可以,決定不錯。但是對於凡夫種性剛剛開始修行的人來說,如果沒有深入三藏十二部,沒有經過微細觀察和善妙思惟,報身智慧就不會生起。離開三藏十二部要到達無上正覺,這在佛教是找不到的,佛陀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相反,佛在經典上反覆說,佛教弟子需要皈依三寶,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明瞭十二部經,依教奉行,最終才能成就無上正覺。

事實上,當今的修行者很多都是民間信仰者,甚至是佛門中的外道,很多人錯會了經典的意義,並且不肯回到經典去對照,自欺欺人。我們前面舉例說過,佛陀教導修行者需要知法、知義,要自知自覺。修行者能深入三藏十二部,是佛陀對佛教弟子最直接最明確的教誨。


明確經典演說所針對的行法種性和行法次第

不但要明確善知識說法所針對的行者種性,對佛經中的文字演說亦是如此,不同種性的經典所針對的行法階段和行者種性不同。比如般若經,它的首要功用是破除凡夫地一切有為法分別執取。般若智慧不立一法,所以佛陀會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是當修行者到達報身成就地,需要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時,卻不能只住無所住而不入世間。那樣的話,佛陀同樣會斥責這樣的修行者是聲聞種性少慈悲心,得少為足沒有智慧。

前面說過佛陀三轉法輪,是從世間生死法,首先成就到出世間智慧法,到達報身世間,然後基於出世間智慧,再回到世間一切法,此時在華嚴經中來說,就是入法界成就無上正覺。如果一切法都息滅了,阿彌陀佛的莊嚴淨土也就息滅了,華藏世界也就息滅了,一切世間也就息滅了,這並不是佛陀教給我們的最終成就地。佛陀不是讓眾生息滅一切法,而是息滅對一切法的分別執取,同時要深入廣大世間成就一切智慧。

所以修行者需要明確自己所在的行法位置,明瞭哪些經典的哪些話是針對怎樣的行者種性而言,才不會跑到誤區而不自知。別人那麼說,可能是成就者,也可能是愚癡者,而理性的修行者,是需要確認行法是朝向佛陀所指引的方向,朝向無上正覺。

如《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世間自在王如來對法藏比丘所言『汝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在佛教中,四禪是方法,四果是應用成就。方法明白了真正能到生活中解決問題,然後回到經典中反覆對照,調整自己不斷精進,才能成就準確,不會枉費工夫。修行者應該以佛陀的教法為根本的皈依處,只有佛陀的教法是『如人食蜜,中邊皆甜』,是『初善、中善、後亦善』。古往今來的大德善知識,是幫助我們到達佛陀的真實教義中,而不是讓我們留在某一法,留在某一個宗派裡。


解讀經典中的隱秘性法數

我們再來介紹另一種法數,用名相條目羅列出來的隱秘性法數。

前面說過《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例子『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是需要數一下的,雖然『四』這個法數沒有直接出現,但是法數本身的意義卻在裡面。『四』代表的行法很多: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等等,其核心又都是四智法。所以《佛說阿彌陀經》的這段文字即告訴我們,以四智法生起的一切入世間行法,皆是清淨無染。

《佛說阿彌陀經》中另一個隱秘性法數的例子是在六方佛讚。『六方』代表四方上下,每一方都有若干佛名,每個方向上的佛名不同,而且數量也不同。佛名不同代表生起的智慧模式不同,這個好理解,但是佛的數量不同不容易察覺。六方佛中,東方、南方、北方各是五佛、西方是七佛,下方是六佛,上方是十佛。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代表四智,西方是七佛,其餘三方是五佛,代表這部經在妙觀察智上強調增勝成就,是着重演說西方妙觀察智。

西方七佛代表自解脫,通過妙觀察智成就可以到達自解脫成就處,真正這部經所要到達的圓滿地是上方,上方是十佛名。十代表圓滿自在。所以通過六方佛讚和六方佛數字上的不同,能看到這部經的成就意義。

這部經還提到了四寶、七寶莊嚴世間。四寶和七寶都是法數。世間七寶是指轉輪王的七寶:輪寶、象寶、馬寶、兵寶等等,出世間七寶是指七覺支,佛陀在經典上有明確說明。

隱秘性法數用名相條目羅列出來,法數本身是隱秘相,名相條目代表依法數生起的行法具體內容,合在一起來說,法數即代表行法模式,是隱秘智慧,是行法的本體,而依本體所生起的名相條目是入世間行法顯相。顯相的具體內容就是名相條目所代表的內容。


經典中常見的隱秘法數

比如經首中的上首菩薩,看上去是說菩薩,說比丘眾,但是清點一下就能知道,裡面有隱秘的法數,代表隱秘智慧。

《佛說阿彌陀經》的上首是大比丘眾十六人,舍利弗為最上首。

《法華經》的上首是大比丘眾二十一人,阿若憍陳如為最上首,菩薩眾十八人,文殊菩薩為最上首。比丘眾在前,菩薩眾在後。

《無量壽經》有五十三佛名號,另外還有十二光如來名號。

《圓覺經》的上首菩薩有十二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最上首。文殊菩薩在前,普賢菩薩在後。

隱秘性法數在華嚴經中很多,三賢位的上首菩薩都是十位,十地位上首菩薩是三十九位。三十九位中第一位代表十地行法種性,是最上首金剛藏菩薩,最後一位代表成就地解脫月菩薩,從最上首金剛藏菩薩到最末解脫月菩薩,也就是從十地位的種性生起,到達解脫成就地,中間是三十七位藏菩薩,代表了入世間三十七道品甚深微細行法。

從《十地品》上首菩薩數目即能體會到十地行法超越三賢位行法。

華嚴經等覺位《十定品》的上首菩薩有一百位,前面三十位菩薩名中都有『慧』字,後面七十位菩薩名字各不相同。《離世間品》的上首菩薩是『十普菩薩』。《入法界品》在八十華嚴,上首有百四十一菩薩,在四十華嚴有百五十二菩薩。最上首都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前,文殊菩薩在後。這些菩薩名和菩薩數目都有特別的言說意義。

直觀來講,八十華嚴是有缺文的,但是譯經師翻譯的時候,還是按照法數翻譯的,殘缺本的梵文《入法界品》上首菩薩未必是剛好的百四十一位,但是此處只能放百四十一位。因為百四十一和百五十二都是法數,代表華嚴行法這一品的成就模式,其他數字都不合適。

《圓覺經》的最上首菩薩中,是文殊菩薩在先,普賢菩薩在後。在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是普賢菩薩在先,文殊菩薩在後。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同時出現在一部經的最上首,它所代表的意義本來就很特殊,而兩位菩薩出現的前後次序不同,則有著更深刻的含義。這個深刻含義要在瞭解完整的華嚴行法理論之後,才能體會到。

從法數解讀我們能夠看出來,不論怎樣的演說,成就者集結經典的時候,都有嚴格的規矩,這部經的屬性,要和經文裡面各方面的因素相吻合,如果不是這樣,這部經集結者的證量就值得懷疑,至少在文字演說上不過關。文字演說不過關意味著集結者的思惟力智慧力不足,對於經典的演說模式證量不足。

經典的演說模式代表佛陀的智慧成就,經典演說中的關鍵模式都是佛陀時代建立的,這是佛陀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舍利。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對一切法的演說準確無誤。

後代的修行者依照佛陀建立的文字演說,能夠將其所表達的意義還原到行法上去,實際上就是將佛陀的成就轉入到自己的報身世間。


依不共法世間的行法建立報身智慧

佛教中的黃金為地、金剛為地是基於不共法世間的報身智慧,是依行法功德所建立。報身智慧不能直接傳遞,成就者只有通過文字演說,把行法和證量集結出來,其他人聞法信受依教奉行再來建立,這是唯一的方法,也是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如果智慧能傳遞,能從成就者那裡直接獲得,佛陀何必要求修行者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知一切法起善思惟呢!

民間佛教由於受外道思想影響,承諾靠一招一式省力快捷的方法,即可到達圓滿徹底的成就地。此種承諾實際從根本上即違背了佛教教義。

佛陀之後的眾多修行者中,只是到了龍樹菩薩時代才集結出了《華嚴經》這樣偉大的經典,這和修行者證量有關係,也和龍樹菩薩時代具備大量的經典集結相關。

一般來說,證得華嚴別教十住灌頂菩薩、三賢位菩薩即有能力集結經典,集結方等經、般若經,甚至《法華經》、《大涅槃經》,但是像《華嚴經》這種全面演說生命成就的經典,如果沒有到達登地位金剛種性,不能深入龍宮得甚深智慧,是做不到的。《華嚴經》具足龍樹菩薩之前所有經典的演說模式、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依靠龍樹菩薩的證量才能集結華嚴經。

這是關於兩種法數的基本解讀。以後讀經時遇到這樣的法數,特別是經首中的法數,需要特別的留意,那些地方往往是告訴行者這部經的成就模式,對瞭解經文至關重要。

最起碼不能把法數當作世間數,把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看作是確定的世間處所,認為向西過十一萬億佛土之後極樂世界就會在東方。這不是什麽方便說,而是完全錯解了經典的意義。

目前對佛經錯誤的解讀非常多,大家留意觀察就知道了。


法數要在行法實踐中落實

法數的核心意義給大家彙報清楚了,聽上去有點像數學和哲學,但它是出自古代印度民族的演說形式,和我們感覺到的數學和哲學並不相同。佛經是關於生命的演說,法數是關於生命的行法。如果不能從經文演說還原到生命實踐,經典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我們儘管彙報給大家的是具體的法數解讀,但是這些不是學術論文,需要修行者真正到佛經裡面驗證,要慢慢把它變成自己的觀察思惟,變成行法。通過這樣的訓練,佛經裡面所演說的真實義趣就會顯露出來,佛所說法的真實成就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轉化到行者的報身世間。

我們前面講,報身成就是不共法的,佛陀通過這些文字演說,用一種特別的方法把成就演說出來,我們是通過這些文字,再還原到自己的報身成就上去。這樣佛陀的成就就能轉化到我們自己的成就。佛說法的時候有一定的模式,我們還原的時候,也需要以相同的模式才可以,否則就不能到達佛說的那種證量上去。

以上是最基本的法數解讀,確切解讀經文還有其他因素需要考慮,我們再來談一下不同因素綜合在一起時的解讀方法。


關注經典中法數的說法主

根本智和差別智不是分開的,根本智的作用形式是『能生諸法』,差別智的作用形式是『所生諸法』。把這種關係說成性相、理事、因果、體用等也一樣。比如說『三十二億恆河沙』這個法數中,三十二是核心數,代表根本智,代表種性模式。『恆河沙』代表微細數、代表差別智,代表依『三十二』這個種性所生起的微細行法。實際上,『三十二』這個核心數,亦可以再分作核心數『三』和微細數『十二』,沒有窮盡。

解讀是為了生起甚深的觀察和思惟力,是為了從『三十二恆河沙』的妄想相轉入到修行者行法上的自證量。

佛經中生起『三十二』這個法數可能有不同的因緣,有時候是佛來演說,有時候是上首菩薩演說,還有的是十方菩薩演說,甚至聲聞弟子、天帝釋來說。這些不同因緣下生起的『三十二法』, 所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需要結合法主的屬性來確定『三十二』法的具體內容。這種情況就是對法數更加具體微細的解讀。

對於『三十二』這一法數來說,『說法主』是生起『三十二法』的本體,具體的三十二法是『所出生』的行法。比如佛說三十二法,佛代表眾生的根本覺性,從生命中的根本覺性中出生三十二法,就是一切法的本體『佛』這個因素以怎樣『三十二法』的形式展開。佛在不同的因緣下,也可以說二十一法、十二法、四十二法、五十三法、一百法兩百法等無量法,這時候就需要把『佛』這個因素加進來一起解讀法數。

如果是菩薩說三十二法,再要看是哪個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說三十二法,代表從觀世音菩薩的角度來生起三十二法,文殊菩薩說三十二法,代表從文殊菩薩的角度生起三十二法。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十方菩薩來說三十二法,又都不一樣。所以三十二法不是固定的一種意義。

即使文字完全相同的三十二法,還是需要根據這些因素,總合在一起,來確認三十二法的具體意義。

比如說釋迦牟尼的報身淨土在『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這是在《大涅槃經·光明遍照髙貴德王菩薩品》中記載的。如果佛在另外一部經來說報身淨土,說法可能不一樣,並不是佛的國土位置變了,而是演說的模式變了,代表進入釋迦牟尼佛淨土的行法變了。進入諸佛國土的模式有很多,演說也就有很多。

再比如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很多的證入模式,要看進入到四土中的哪一土,以哪種行法證入,不同行法所成就的極樂世界國土不同。實際上『十萬億佛土』的模式可以證入極樂世界,『三十二億恆河沙佛土』的模式也可以證入,甚至一切法模式都可以證入。

再比如《菩薩處胎經》中彌勒菩薩說『彈指一念間,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是彌勒菩薩說,佛是問法主,這就需要知道彌勒菩薩的屬性。彌勒菩薩代表金剛種性微細智慧,是兜率天內院的行法模式。

《楞嚴經》、《法華經》都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楞嚴經》中是觀世音菩薩在《耳根圓通章》中自己演說,佛是問法主。《法華經·普門品》中的三十二應,無盡意菩薩是問法主,世尊說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些都是解讀『三十二』法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我們熟悉的《無量壽經》有很多版本,結構都差不多,但是具體看阿彌陀佛的大願並不一樣,有二十四願,有三十六願,還有四十八願。如果按照世間法來解讀,那就要問一問哪個阿彌陀佛大願準確,為什麼這次二十四願,下次四十八願,為什麼這次法會刪去幾個,是釋迦牟尼佛刪去的,還是阿彌陀佛刪去的,或者是阿難尊者刪去的,到底相信哪一個?是不是大願多的那個就更好一點更慈悲一點?等等這些問題。

這些都是世間才有的問題,佛經本身的成就並不是這樣。

每一種版本都是圓滿的,不同成就者集結經典時所要演說的就是他的證入模式,證得了就說,沒因緣沒證得就不說,沒因緣沒有說不代表證量不夠。只有在世間法裡面,才會有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行那個不行。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也是因為有大龍菩薩的因緣,我們才能看到這部經,看到龍樹菩薩的成就,如果沒有大龍菩薩這個因緣,就算很多行者證得登地位,這部經也不會出現在世間。

所以經典出現於世,因緣很重要。釋迦牟尼佛當年成就無上正覺,也是有天帝釋和大梵天王請佛住世,我們後人才看到佛陀的成就。


生起經典中的問法主

問法主是生起演說的因緣,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生起這一種行法,法主是能生起這一法的本體,演說本身是所生起的具體行法。法數是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不同的問法主,同樣的演說、同樣的行法,解讀上可以不一樣。所以從一切法生起的角度來看,各個種性中演說三十二法,以及一切法的模式不相同,各個種性眾生看到的世界也不相同。

從行者報身成就來說,問法主問法即是能生起疑問,有了疑問才能帶動觀察和思惟。如果沒有疑問,亦可以深入經藏,佛菩薩已經把問題提出來了,行者能夠把經典演說變成自己的疑問,然後生起自己的說法主,這樣就將經典還原到了自身成就上。

我們常聽說,『自性地中萬法具足,妙有一切法』。但是自性地中究竟怎樣『萬法具足』,究竟怎樣『妙有一切法』呢?如果修行者不能確切回答這些問題,那個『萬法具足』和『妙有一切法』即只是妄想相,那個自性地中妙有的一切法,即是眾生遙不可及。

對於這個問題,實際上佛陀已經詳細揭示了出來。如何從自性地出生萬法,如何不同種性的眾生會身處不同的世界,我們通過法數解讀,再回到行法中,就都能體會到。

如果能明瞭法數的解讀方法,就能明白為什麼佛在這部經說彌勒菩薩這時候下生成佛,度化這樣多大眾,但是在那部經中說那時候下生成佛,度化那樣多大眾。佛在這部經中說這樣成就,佛在那部經又說那樣成就,文字演說不同,法數不同,這些都是針對不同的說法因緣,針對不同的行者種性,不同的行法模式來說的,不能用這一部經來否定那一部經,也不能說佛陀沒有直接說的就不是佛說的,佛沒有說的經典就不存在。

法界中有無量經典可以集結,只要因緣聚會,有那樣的成就者,就能夠集結出針對那個行者種性的經典。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都需要按照釋迦牟尼佛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模式來演說,不能偏離。如果我們能證得無上正覺,從自性地集結經典帶到世間,也不例外。

我們把法數解讀的方法和體會彙報給大家,可能大家沒聽說過。實際上這些都是過去的成就者們伏藏在法界中的,誰都可以獲得。但是需要以智慧力才能取得。這些算不上真實的密法,真實的密法,是行者的自證量,是要能夠生起般若智慧,落實到行法中。

對佛陀的經典演說能夠正確解讀,加上微細觀察和勝妙思惟,是到達自性地智慧必經的道路。當行法模式真正上一個臺階,有了本質上的種性改變,就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灌頂,接受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

這幾次課程着重介紹了經典的法數解讀,除此之外,關於經典解讀還有很多內容。我們的目標不是一部經一部經以聞法模式的消文方式來學習,而是希望通過揭示經典的解讀方法,到達一切經典的行法和成就處,希望大家堅定信心!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PDF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