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嚴經·十信位之六》
【提要】:什麼是文殊菩薩演說四聖諦名號、華嚴經行法實踐是從娑婆世界開始的、如何理解宗教經典中的演說過程和形式
音頻文字稿 2025-4-19諸位同學大家好!
上星期咱們談到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要注意世尊在各個行法階段中的作用模式。通過世尊的作用模式,來看清楚《華嚴經》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它是依於什麼構建起來的。通過這個世尊的運作模式,就能夠看到我們自己自性本身、根本智本身在我們行法實踐裡面,它起到的那個作用是什麼。自性根本智體現出來的那個覺悟力就是無上正覺,我們要成就無上正覺,確切來講、嚴格來講要從等覺位開始算。
在等覺位《十定品》的時候,世尊參與說法,表明到等覺位的時候,我們能夠利用自性根本智的力量直接生起行法實踐。修行者到達等覺位以後,成就大王種性,證得如來地無上正覺。大家要注意的是,世尊在四個行法階段裡面都是在場的。世尊在場的意思就是,《華嚴經》的行法實踐、行法次第,都是要依賴於自性根本智的力量生起的。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就是在演說自性根本智,它是怎樣呈現出來的,怎樣演說如來地無上正覺。
《如來名號品》是文殊師利菩薩生起如來名號,這就意味著自性本身有直觀一切法的能力,人天眾生在直觀一切法的時候,有給出概念的能力。修行者是通過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生起名相言說,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以這樣的能力生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然後到達等覺位、妙覺位,得如來地無上正覺。按我們現在話講,十信位演說的就是自性本身有能動性。這個能動性就是它有認識一切法、直觀一切法的能力。這個就是自性當中的知性能力。
我們前面談到,自性本身為我們提供了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我們是利用這個能力,人天眾生特有的屬性,生起行法實踐,去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
自性提供的知性能力能夠認識一切法,和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感性能力不一樣。感性能力是等同於一切有情的,畜生類也有。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有什麼差別呢?感性能力是自外向內的,就是外面的某一法,通過我的眼耳鼻舌身,我們感受到它進入報身世間,這是感性能力。知性能力是從內向外的,我有認識一切法的主動性,有這個能力,這個就是知性能力。它們是兩個方向,不一樣的。
從《如來名號品》能夠看到,世尊在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座,文殊師利菩薩生起演說如來名號,這個過程是知性能力生起的過程,具有主動性,它不是自外向內的,而是講的自內向外的,有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要落實在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也就是通過普光明殿第二個行法階段,就是知性能力要作用在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這兩個合在一起,成就別教菩薩無上正覺。這是兩個方向,這樣就把知性能力、感性能力就分開了。
現在的很多修行者是要去除名相言說,要回到對於一切法的直觀的感性能力,這個能力是等同於一切有情的。我們要把這些行法理論中核心的東西辨別清楚。這是人天眾生區別於一切其他眾生核心的部分,人天眾生有知性能力,有概念性思惟的能力。我們是利用這個特別的能力去成就解脫和無上正覺。這是《如來名號品》。
我們再來看普光明殿十信位六品經文裡面的第二品《四聖諦品》。《四聖諦品》是接著前面《如來名號品》的,還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這個文殊師利菩薩是從本體角度去講的,就是自性本身有這樣的能力,是從那個文殊師利菩薩來講的,從根本智的文殊師利菩薩角度來講的。
《四聖諦品》是這樣講: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
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虛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
諸佛子!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
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
諸佛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名捨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這點是說到佛教的核心行法,這是和上座部世尊演說的四諦法相應的,但這裡面特別強調了四聖諦的『聖』。四諦和四聖諦是不一樣的,四諦是講給聲聞乘聽的。四聖諦的聖是什麼意思呢?是從如實知的角度去講的。就是站在根本智了知一切法的角度去講,能夠明瞭苦集滅道它背後的道理,叫作四聖諦。從聲聞角度來講,就是從聽聞四聖諦的那種角度來講,就是四諦。苦集滅道是佛教的核心行法理論,這是世尊在最早的時候就在宣說的,在上座部經典裡面是反覆宣說的。所以這個地方,文殊師利菩薩講《四聖諦品》。
這一品也是從名號的角度開始的。名號的意思我們談到了,名號是指向這一法當下存在的。並且名號提供這一法的存在性,提供這一法成為這一法的可能性。從前面《如來名號品》角度來講,就是它提供當下的一切法存在的現實性。同時,因為是《如來名號品》,它也提供當下存在的一切法是如來地一切法的可能性。這是《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文殊師利菩薩也是談到名號。從我們佛教核心的思想理論來講,從四諦、四聖諦思想理論來講,苦諦就是五蘊身一切法,集諦就是六入處一切法,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就是苦諦與集諦的一切法。文殊師利菩薩提供四聖諦名號,意思告訴我們說,依照四聖諦,依於這一切法,如何獲得解脫跟無上正覺的。在佛教裡面,我們要得無上正覺,世尊在最早宣說的行法理論裡面,就談到苦集滅道這種行法理論,就是依賴於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最終可以獲得苦滅和苦滅道,也就是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這是苦集滅道,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裡面詳細的東西,如果大家不瞭解,可以查一查,這是我們佛教裡面最基礎的、基本的一些知識。
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四聖諦品》告訴我們就是說,世尊演說的苦集滅道核心的行法理論,也就是如何在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中,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的核心框架。這個核心框架,文殊師利菩薩在這裡面給出名相,給出名相的意思就是說,這是世尊提供保證的。這是從普光明殿十信位《如來名號品》最初,世尊坐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座,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這個地方又演說《四聖諦品》。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四聖諦品》是依賴於世尊的力量生起的;而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苦集滅道行法理論,就是要表明依照《華嚴經》這樣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最終是符合上座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演說的核心的行法理論,是從這開始的。
《華嚴經》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都是依賴於娑婆世界生起的。我們看前面《如來名號品》,《如來名號品》裡面談到的有如來名號兩層圍繞。第一層是娑婆世界『中』一四天下,這是最核心的那一層,有十個如來名號,就是那個娑婆世界『中』十個如來名號。圍繞娑婆世界『中』這個四天下,有娑婆世界的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如來名號,就是圍繞中間一個四天下如來名號,周圍有十個,十個方向的如來名號,每個方向都有十個,這樣就有一百一十個如來名號。而在第二層,圍繞娑婆世界周圍又有十方世界,每一方世界又有如來名號,又有一百個,加在一起是二百一十個如來名號。
二百一十是法數,它代表的是自性本身為我們提供的種子。生命中的一切法是從這開始的,法數二十一代表的就是生命本身、自性本身給我們提供的無量法的種子,就是二十一。二十一這個法數在很多經典裡面都是有的。在《華嚴經》的菩提場會《華藏世界品》,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就是二十層世界,二十層合成一個就是二十一這個法數。周圍的華藏世界有兩百多個,那些世界都是從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二十層世界生起的,我們從這能夠體會到法數二十一是怎樣的。在普光明殿第一個《如來名號品》,文殊菩薩演說二百一十如來名號,分作兩層。這兩層是圍繞中間一個四天下來演說的,而《如來名號品》裡面中間這一塊就是以娑婆世界為中心生起的演說。
《四聖諦品》也是一樣。文殊師利菩薩告菩薩言『此娑婆世界中』,還是圍繞娑婆世界演說的。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華嚴經》的行法理論、世尊的無上正覺是從娑婆世界一切法開始的。就好像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世尊講的那樣:『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在《無量壽經》裡面也有法數二十一。世間自在王如來為法藏比丘演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那個二百一十億就是法數二十一,它講的就是生命中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本身提供的能力、提供的種子。
這些就是自性本身力量生起的,這一切法的種子是從這生起的,就是我們剛才談到的,生命本身有主觀能動性。這個主觀能動性,換一個說法,就是生命本身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這個生起一切法的能力,對於人天眾生來講就是知性能力。知性能力就是有主動認識一切法的能力,不是指感性能力。感性能力是自外向內的,這是共一切有情的;而人天眾生有自內向外的要去認識一切法的能力,有知性能力,有創造一切法的能力。這個創造不是上帝那個創造,而是在報身世間生起一切法的能力,這個生起一切法的力量就是二百一十如來名號。
這是娑婆世界,在《華嚴經》行法理論裡面它佔據最核心的位置,所有行法實踐是從這開始的。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生起行法實踐,是從娑婆世界的一切法開始的。娑婆世界的一切法最終就要成為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一切法,並不是離開娑婆世界的一切法,才有極樂世界、才有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是怎麼呈現出來的呢?華藏世界就是修行者通過華嚴行法裡面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將娑婆世界的一切法打造成為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娑婆世界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習、不需要作意,我們天生就在娑婆世界,不學習就在娑婆世界。而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從天而降的,要通過修行者在娑婆世界,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重新打造生命中的一切法,讓它成為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這個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它的核心就是指向這兒。我們不要再認為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是跟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並行的一個世界,它已經在時間和空間當中存在的那麼一個處所,我們生起行法實踐,然後諸佛菩薩慈悲,我通過考試,到我死的那一天到他那去,不是這樣的!
我們是在娑婆世界的一切法中,通過行法實踐,將這一切法打造成為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怎樣打造呢?娑婆世界的一切法,怎樣才能夠打造成為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呢?有什麼樣的行法理論作保證呢?文殊師利菩薩在《四聖諦品》裡面演說的這一塊,就是作出的保證。怎樣保證的呢?它是演說苦集滅道行法理論,這個行法理論是依賴於上座部釋迦牟尼佛反覆演說的那一塊,而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四聖諦品》,就是站在世尊的那個立場上,把世尊為什麼能夠為聲聞眾演說苦集滅道,把背後那個道理講清楚。背後那個道理就是我們現在通過《華嚴經》能夠知道,我們自己在聽聞苦集滅道行法理論之後,怎麼知道依賴於這個,能夠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呢?就是我們自性中的文殊師利菩薩演說《華嚴經·四聖諦品》,把這塊講清楚。
這裡面就是談到苦集滅道,是依賴於娑婆世界的一切法來建立起來的行法理論。苦集滅道本身就是行法理論,依賴於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在這一塊,文殊菩薩主要還是從名號的角度去講的,名號的意思代表這是初始的位置。苦集滅道行法理論提供成就無上正覺、成就解脫的可能性,成就它在自性中提供的行法理論的現實性。
釋迦牟尼佛演說苦集滅道,不是隨便想出來的,它是一種現實性。什麼樣的現實性呢?它已經為釋迦牟尼佛成就解脫無上正覺提供保證,釋迦牟尼佛把這一塊演說出來,為後代的修行者也提供能力和保證。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四聖諦品》,這是從名字角度去講的。這個名字如何落實到行法實踐中,是在這一品後面再來講。
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裡面,我們去除名號本身,我們去看什麼呢?去看文殊師利菩薩生起演說的這個模式、這個過程。過程是指什麼呢?我們前面談到過,名字本身是知識,名字是直接指向這一法當下存在的,我們依賴於這個名字生起的覺知、思惟、分別、選擇、判斷,那是在後面的事,現在是講名字。而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它有一個流程、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我們學習《華嚴經》的時候特別要強調的。
過程最終產生的名字——這種知識,沒有這個過程,知識就是知識。過程是什麼呢?在十信位裡面,《如來名號品》有經首,世尊在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座,十方菩薩雲集,文殊師利菩薩圍繞娑婆世界的一切法,演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這些都是表明無上正覺從世尊坐普光明殿那個力量,生起十方菩薩雲集、文殊師利菩薩說法,這一些是我們現在要學習《華嚴經》的時候必須要體會的這個過程。
這個過程本身是無上正覺的體驗,名字是檢驗這種體驗的。我們想清楚,名字是檢驗這種體驗的,名字不是核心,而這個過程才是核心。過程是什麼呢?這個過程就是世尊要在普光明殿,要坐蓮華藏師子座,十方菩薩要雲集,文殊師利菩薩要演說如來名號、四聖諦品這個過程。過程代表的是無上正覺的表現方式,無上正覺在生命體驗中的表現方式,就是這個過程。
我們自己可以體會一下,就是我們睜眼看到外面山河大地、草木蟲魚,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切法的存在。反觀自己,就是我為什麼能夠感受到這一切法的存在,我是怎麼感受到的?把這個過程從它生起之前的那個力量,到它如何生起,從它生起一直到我能感知到外在的山河大地、草木蟲魚,這個過程,把這個過程看清楚,就是體會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這個過程。
這個過程在《入法界品》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把它分成五十三層來講的。我們現在的修行者在沒有進入《入法界品》的時候,至少要從三層能夠體會到。哪三層呢?第一個就是最初的力量從哪生起的,生命有主動認識一切法的能力,這是第一層。第二個,它生起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在《華嚴經》裡面,是文殊師利菩薩等十方菩薩雲集這個過程。然後就是我們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蟲魚的存在,這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這是我們自己自性本身提供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知性能力。
在這個能力裡面,我們還沒有談到判斷能力和理性能力,但是在這個演說過程裡面它們已經存在在裡面了,就是判斷能力和理性能力是在知性能力的基礎上生起的。在這個過程裡面,都是通過概念來演說,包括文殊師利菩薩、十方菩薩、十方菩薩所從世界等等,這些都是以一種形式,像公式一樣,以這種方式表達出來的。好像數學公式,在《華嚴經》裡面,哪些是數學公式呢?十方菩薩雲集就是一個公式。十方分為四方、四隅、上下,就是一個公式。這個公式在大乘佛教裡面很普遍,在《華嚴經》裡面要詳細地把它說清楚。這個從十方,從一法生起十法,從十法生起一百法,這種方式就是《華嚴經》從自性本身的力量,演繹成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的這個過程。
自性力量不是混沌的一塊,自性力量它有一種能力來認識一切法。這個能力的表現方式是什麼?如果我們沒有學習《華嚴經》的時候,不瞭解佛教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這個能力的表現方式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混沌一塊的。我們瞬間可以見證外面的一切法,也瞬間可以關注其中的某一法。但是我為什麼有能力觀察這一切法、觀察某一法?這個能力是怎麼運作的?如果沒有經過學習,這個過程就看不清,看不清就叫無明。
而如果我們有一種能力把這個力量、混沌的力量加以丈量,有這個能力對它進行丈量,丈量完之後,根本無明就變成根本智,一念無明變成差別智。這個丈量的方法就是人天眾生才有的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成就無上正覺就是運用這三種能力,回過頭來對生命中的根本無明與根本智進行丈量。
這就好像什麼呢?好像我們面對世間一切法,我們怎麼去丈量它?我們現在掌握的方法有很多,自然科學裡面數學、物理、化學等等,自然科學裡面提供了很多種方法,提供這種公式、公理。這一些都是我們丈量自然界一切法的方法。自然界的一切法,通過我們這樣的丈量,我們就能夠了知自然界的這一切法。數學公式和物理公式可以保證我們丈量自然界這一切法是準確的、是穩定的,我們保證那個結果。自性智慧也是一樣,我們要有一種方法去認識根本無明、一念無明,它們是怎麼運作的,我們認識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之後,才能夠把它們打造成為根本智和差別智。
回過頭來看這些名字。這些名字,如果我們不看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這個過程,名字就是結果,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出來的結果。《如來名號品》是結果,二百一十個名號是結果,《四聖諦品》這些名號也都是結果,結果就是知識。而修行者要到解脫與無上正覺,不單要知道結果,我們瞭解那個公式更重要。自然界中有無量法,我們沒有辦法對每一法都進行丈量,但是我們有統一的方法和原則,對某一類法進行丈量,這個就是自然學科裡面的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性智慧是以怎樣的方式,對自性當中這個根本無明、根本智進行丈量的。
我們面對自然界一切法的時候,山河大地、草木蟲魚,通過數學公式、物理公式這些公式,能夠對自然界諸法如實知,通過如實知能夠知道自然界的一切法是如何運轉的、如何流轉的。我們運用自然界法則,就是像數學、物理這些公式,這些公式就是我們認識自然界一切法的法則,我們給它定的法則,這個法則跟自然界中一切法是對應的。自然界中的一切法就是這麼流轉的,我們認識自然界的一切法,它確實是這麼流轉的,叫如實知。
這種如實知,在經典裡面叫什麼呢?叫作對一切法的敬畏。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覺得人類很渺小,這個渺小就是來自於我們對一切法的敬畏。人類從色身的角度去講是渺小的,但是人有了知一切法的能力,有要了知一切法的欲求,這種能力和欲求又使得人天眾生是偉大的。而對自性地一切法也是一樣,回過頭來,我們有衡量、丈量自性地這一切法的能力,有這個方法,這個能力跟方法就是基於自性智慧的。
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看清楚,在學習《華嚴經》的時候,形式本身、過程本身要大於文字所帶來的意義,形式就是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的這個形式、這個過程,它必然會最終形成這些概念、這些結果,必然會形成知識。但是我們對於這個形式、這個過程的把握,要高於對這些名相知識的把握。我們要記住這一個,就能夠把《華嚴經》在我們自身的體驗裡面進行演說。我們每一天每一個念頭當中,都有《華嚴經》的一切法生起演說,問題是我們還沒有能力去丈量這一切法的時候,這種演說我們就聽不到、聽不懂。而《華嚴經》就是提供這樣的方法,它把這個過程說清楚。
這個過程,我們前面也談到,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世尊坐普光明殿,還有上升天宮,諸菩薩說法,它是井井有條的。這種經文的演說,我們去回望它,它井井有條,它好像是一個故事,它是一個畫面性的東西。畫面性的、故事性的,它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它為什麼不直接按我們自然科學這樣,把道理講清楚呢?就是要強調《華嚴經》是在生命體驗裡面演說的。
而為什麼生命體驗裡演說,就要用這種場景化的、故事化的方式去說呢?因為我們自性本身有編織一切法的能力,這種人天眾生編織一切法的能力,編織出來的結果,就是自性本身能夠接受、生起生命中的一切法,能夠接受眼耳鼻舌身所攝取的一切法,它能夠編織這一切法,編織完之後怎麼樣呢?它就以一種根本智的『識』的方式呈現出來,識是知識的識。我們平時講我能識別這個,我能識別那個,我們平時講的識,是在差別智裡面的。
我們剛才談到,人天眾生有運用概念性思惟的能力,有運用概念,生起概念,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的能力。概念在我們行法理論裡面非常重要,世尊談到『名相言說即菩提意,菩薩思惟則得近於大般涅槃』,講的就是這一塊概念性思惟。概念性思惟是在我們差別智裡面的,我們通過概念指向世間的某一個對象,通過概念性思惟來瞭解這一個對象、這一法的存在本身背後的法則。通過瞭解這一法背後的法則來獲得對這一法如實知。這些是在差別智裡面來構建的,概念性思惟都是這樣的。
根本智本身為我們怎樣提供一種識的能力呢?剛才我們談到概念性思惟是在差別智裡面的,名相言說是世間法裡面的。所以我們看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也能看到,第七住位得無生忍,還沒有思惟,要去除凡夫種性、知識、經驗、體驗對我們的束縛和影響。像馬鳴菩薩講的『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得無生忍、得生命解脫。而在無生法忍,在《華嚴經》行法理論裡面,到第八地位,修行者得無生法忍,得別教菩薩無上正覺,為什麼要到第八地位?就是依賴於十住位的無生忍,要生起十行、十迴向、十地的行法,到無生法忍。十行、十迴向、十地就是修行者運用概念性思惟,明瞭一切法,並且依賴於這樣的對一切法如實知,生起行法實踐。這都是在差別智行法裡面的,所以這得無生法忍,得別教菩薩無上正覺。
而根本智提供的能力是什麼呢?根本智表現出來的識的能力,知識的識,識的能力,就是圖像性的。圖像性的是什麼呢?就是在體驗裡面的故事性的、場景化的描述,就是根本智所提供的語言。像談到世尊坐菩提場、坐普光明殿,菩薩生起說法等等這一些,我們看上去就是一個故事性的、場景化的描述,它是通過這樣的描述,將很多因素、很多法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具有意義性的、表徵性的、場景化的這種描述。它像一個故事,故事表達一個整體的含義,而這個就是根本智的語言。
它不是在講我們時間空間裡的故事,並不是說昨天在某一個時間,在世間發生過什麼事,它不是這樣的。它是從生命體驗裡面把這件事講清楚,這個就是根本智的語言,它跟我們差別智的語言不一樣,差別智的語言是運用概念性思惟,而根本智的語言就是呈現出場景化的、故事化的這種描述。我們掌握這個過程,掌握這個場景化、故事化的這種描述,將它還原到我們自己回望自性一切法生起的那個過程,就是去體驗《華嚴經》的過程,也就是讓《華嚴經》在我們生命中生起的過程。
這一塊在宗教經典裡面,不光是我們佛教,在其他宗教也一樣。像《聖經》裡面談到天堂,天堂裡面有很多樹林,特別莊嚴,其中有一棵樹上結的果子是不能吃的。這個和我們在佛教裡面運用的這種密法言說是一樣的,它都是在生命體驗裡面呈現出來的,不是在時間和空間裡面有那麼一個處所,管那個地方叫作伊甸園,不是這樣的。經典裡也是一樣,我們要看《正法念處經》就會發現,不論是在須彌山頂,還是在夜摩天宮、兜率天宮,裡面都有這些場景化的描述。那些描述都是表明它是根本智的語言,根本智呈現出來的,就是故事性的、場景化的描述。
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告諸菩薩言』,告的意思就是呈現,就是演說。談到演說,我們以前說到過,有四種演說方式:第一種就是語言音聲,我們在世間裡面,語言音聲是一種演說;第二種就是文字名相;第三種報身世間的生命體驗生起;第四種諸法如實呈現。談到演說,就是四種演說方式,都是基於生命本身具有的。語言音聲是基於世間的這種演說,文字名相的演說,它可以記錄下來、穿越時間。語言音聲如果不記錄的話,它是不能穿越時間的,是當下語言音聲呈現出來就是它,說完就沒了。所以每一種的演說,它作用方式不一樣。第三種,報身世間生命體驗生起。我們學習《華嚴經》最少要到第三種,要在生命體驗中能夠呈現。第四種就是諸法如實呈現,我們到等覺位的時候,能夠體會到諸法生起就是演說。
文殊師利菩薩談到娑婆世界中央這一塊四聖諦的名號,後面演說娑婆世界周圍的十方世界四聖諦名號。這是從娑婆世界到十方世界這種演說過程,這個裡面談到的是兩層。在《如來名號品》裡面我們也說是兩層,它實際上中間還有一個娑婆世界『中』四天下,這是一個核心,然後圍繞這四天下,周圍是娑婆世界的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然後圍繞娑婆世界周圍又有十方世界,在那是演說二百一十個如來名號。這個地方就是圍繞娑婆世界,上來先講娑婆世界是怎樣的,這是我們當下一切法中就存在的,不經過學習,生命中就有這一切法,所有行法實踐是從這開始的。說完中間這一塊之後,就是十方世界苦集滅道。
這十方世界裡面,文殊師利菩薩先說東方。這談到『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出離,……』。這是從東方這個角度去講的。南方呢?談到『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分段,……』,苦集滅道演說一遍,最後談到『諸佛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這地方我們要說一下。在《四聖諦品》裡面演說兩層,中間的一個是娑婆世界,苦集滅道,演說完之後,就是圍繞娑婆世界的十方世界。這十方世界,它是和《如來名號品》裡面談到的圍繞娑婆世界的十方世界對應的。
這有一個細節沒有對應上。什麼呢?在《如來名號品》裡面,中間娑婆世界,有十個如來名號,東方是密訓世界,南方是豐溢世界,西方離垢世界,北方豐樂世界,然後圍繞其他的,一共是十個世界。我們看什麼呢?看這個南方,南方是豐溢世界,西方離垢世界,北方豐樂世界。在《四聖諦品》裡面演說,跟這個不一樣,中間是娑婆世界,東方密訓世界,南方最勝世界,西方離垢世界,北方豐溢世界,其他這幾個是攝取世界、饒益世界、鮮少世界、歡喜世界和關鑰世界、振音世界,一共是十個。它這裡面,南方世界、北方世界是跟《如來名號品》不一樣的,其他都一樣。《如來名號品》裡面的南方是豐溢世界,北方豐樂世界。在《四聖諦品》裡面,南方最勝世界,北方豐溢世界,其他世界不變。這有一個最勝世界,我們可以單獨解讀《四聖諦品》裡面,按照這樣的世界方式去解讀,這個是沒問題的、沒關係的。而如果和《如來名號品》對應起來的話,這兩個世界應該是對應得上的。那麼我們如何解釋是豐溢世界呢?那如果依賴於《四聖諦品》的話,豐溢世界是在北方,是在眼耳鼻舌身一切法中的,而在《如來名號品》裡面豐溢世界是在南方。這點和《四聖諦品》不一樣,《四聖諦品》裡面沒有豐樂世界,它是把南方的豐溢世界挪到北方,增加了一個最勝世界。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名相概念是一種知識,我們需要的是這個模式。不同的概念在不同的位置上,我們對它的解釋是不一樣的。我們掌握了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乃至於經典裡面這個演說過程,通過這個演說過程去解讀經文才會準確。經文裡面這些名相概念不是固定的,如果把它解釋成為一種固定的,就變成了知識。而如果把它放在演說的過程裡面,那這個名相概念就是一種呈現。這種呈現我們怎麼解釋它?解釋就是體驗它,是如實知這個概念所代表的這個意思,是通過這個過程體現出來的。過程就是體驗,體驗和概念是連在一起的。什麼意思呢?概念是出於我們自性的知性能力,體驗是出於眼耳鼻舌身的感性能力。
我們作為修行者,在我們沒有到達十地位行法之前,我們在思辨領域裡面獲得解脫跟無上正覺,這個重要性要大於我們的行為帶來的眼耳鼻舌身的體驗。像我們在前面反覆強調的,我們現在在學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在普光明殿這個階段,就是要強調我們如實知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如實知自性本身如何為我們的解脫跟無上正覺、為行法實踐提供能力、提供保證、提供可能。這種如實知就是行法實踐,這種行法實踐是在思辨領域裡面完成的。它為我們在思辨領域裡面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提供保證。
《華嚴經》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這四個行法階段,我們能夠把這個四個行法階段體驗到、如實知,就是無上正覺的行法實踐。這是在思辨領域裡面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行法實踐,它為我們在思辨領域體驗到什麼是解脫、什麼是無上正覺提供現實性。這我們要講清楚,就是思辨領域裡面獲得解脫跟無上正覺,我們學完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它就成為現實。
這塊還沒有講到身所作為,我們是講智慧領域的、普光明殿這一塊的提供現實性。這個現實性是誰提供的可能性、誰提供的保證呢?就是世尊坐普光明殿,由文殊菩薩演說,最後到達普賢菩薩法界。是由世尊坐普光明殿提供的可能性、提供的保證,他為我們在思辨領域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提供能力、提供保證。而我們學完普光明殿行法理論,成就法眼,這個成就法眼就是在思辨領域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現實性。現實性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在思辨領域裡面,我能夠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我有確切的生命體驗,並且這種生命體驗,我是可以帶到文字言說當中的,我是能夠講出來的。我可能做不到,做不到沒關係,但是我在思辨領域裡面成就解脫、成就無上正覺,這同樣是無上正覺。
十方諸佛成就如來地無上正覺,普光明殿這一塊是必須的一塊。並且我們會發現什麼呢?在《華嚴經》的三處演說裡面,菩提場會這一塊,是從總體的如來地無上正覺呈現那個能力角度去講的,它為所有的解脫跟無上正覺提供能力、提供可能性、提供保證。而普光明殿這一塊,就是我們在思辨領域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成為現實,這是從菩提場會的能力提供下來的。
從這三處演說的角度去看,我們會發現,普光明殿在先,入法界這一品在後。什麼意思呢?解脫跟無上正覺要先在思辨領域獲得現實,先具有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的形式和流程。好像數學公式一樣,先不要著急去算問題,先把公式弄清楚。公式弄清楚了,我們在學院裡面,還沒有到社會上找到工作,還沒去工作,沒解決現實問題,但是我們在學院裡面是對這些公式、瞭解自然界一切法的這些法則能夠如實知的。這種如實知為我們將來去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保證、提供能力的。
普光明殿在先,入法界在後。如果從經典的密法言說角度來講,這兩塊的差別是什麼呢?普光明殿成就的,就是在智慧領域、思辨領域、理性領域的解脫跟無上正覺,也就是我們在思辨領域有丈量一切法的能力和方法。
在密法言說裡面,我們談到過諸天與地的差別。天和地,在《聖經》裡面第一句就講『起初,神創造天地。』天是複數,地是單數。地是單數我們談到了,因為地在我們生命體驗裡面,就是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這一切法,它接觸的每一法都是唯一的,都是因緣生法的,都是確切的、當下存在的這一個。它沒有什麼可能性,它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所以它是單一的。
而那個神創造天地的天是複數;在我們佛教裡面也一樣,諸天,像四王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三界裡面有二十八天。天是複數,地是單數,為什麼是這樣?普光明殿的這個行法理論,它講的就是諸天成就。從密法言說的角度去講,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剛才我們談到,它是為我們在思辨領域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提供保證,我們瞭解了、明瞭了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就是在思辨領域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使它成為現實。用密法言說的角度去講,就是諸天成就。
從諸天再到《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就是在體驗裡面某一法裡面去認識它。從天向地,從天上指向地下,這是跟我們平時所感受到的不一樣,方向是相反的。知性能力是從內向外的,用密法言說的角度去講是什麼呢?是從天上指向地下的。而我們共一切有情的、共一切畜生類的這個能力是什麼呢?是感性能力。感性能力是從外向內的,是從地這一法向上的,我們是受地上的這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
而在《華嚴經》裡面,諸佛成就無上正覺,是從天上指向地下,是從內向外的,以這樣的方式成就解脫與無上正覺。學習《華嚴經》跟我們平時簡單的民間信仰、民間宗教是不一樣的,無上正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生起的,是自內向外的,它在天上指向地下。地上的這一切法都是要毀壞的、因緣生法的、是流動的,在佛經的語言來講就是虛妄的,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感性的、從外向內的這種都是虛妄的。而成就無上正覺,最終也是指向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但它是從天上指向地下的。地上的法可以壞滅,而天上的法是不壞滅的。這是普光明殿這一塊,這是我們強調的。
普光明殿就是要在思辨領域先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我們有這樣的形式、有這樣的原則跟方法,我們自己的體驗是什麼呢?就是成就法眼。成就法眼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有丈量一切法背後法則的那個原則與方法,成就法眼就能夠觀察地上的一切法,能夠明瞭地上的一切法背後的法則。
這從普光明殿的結構也能夠看出來,它有七處經首,都是來表明世尊在不同的行法階段,它的作用模式不一樣。也就是在從密法言說角度去講,天有多層,那在不同的諸天,根本智所表達出來的那個意義不一樣。這個就是成就諸天。
這是《四聖諦品》。《四聖諦品》每一個苦集滅道的演說之後,都有這樣一句話,『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悉令調伏。』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這些都是法數。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到這一塊,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娑婆世界苦集滅道,這還是從總體的那個角度去講的,是從力量、原則、方法的角度去講的。如果落實在差別智行法裡面,它又會像《如來名號品》那樣,從中間的一法生起無量法。我們每一個念頭裡面都有四聖諦、都有苦集滅道、都有華藏世界、都有娑婆世界。這在《如來名號品》裡面談到的就是娑婆世界有無量四天下,念頭生起就是一個四天下,每一法的生起就是一個四天下。這是十方世界圍繞娑婆世界,文殊師利菩薩在這塊演說《四聖諦品》這些名號。
那這種演說裡面它已經是把知性能力、判斷能力和理性能力體現出來了,只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在言說這個層面上,還沒有表達出來具有判斷能力和理性能力這一塊。就是從文字顯說的角度去講,我們要到什麼地方才有判斷能力和理性能力呢?要到十信位後面幾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這幾品裡面都是談到關於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的。理性能力就是能夠綜合一切法,就是在《賢首品》;判斷能力像在《淨行品》,我就能知道我怎樣起心動念是《淨行品》裡面所要求的;名相就是知性能力,它提供這一法當下的存在。
生起名相言說、生起概念,是指向這一法當下的存在,這一法可以成為這一法,指向這一個的;判斷能力是為這一法能不能夠成為這一法提供可能性的;理性能力是為這一法成為這一法提供現實性。這些都是自性本身給我們的能力,人天眾生皆有這個能力,我們現在的修行者也有這些能力。在四位行法裡面,在偈頌裡面談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是沒有差別在什麼地方呢?自性本身為我們提供了哪些保證呢?這個就要從《華嚴經》整體結構裡面去體會,文殊師利菩薩是所有人天眾生喚醒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最初的那個力量。
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娑婆世界周圍十方世界苦集滅道之後,後面談到:
【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比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這個裡面談到法數,法數的解讀要依賴於《華嚴經·阿僧祇品》裡面,世尊演說無量法數那種方式。法數是連續的,是一種形式,這個形式為我們提供連續的、不間斷的這個過程。為什麼我們要強調連續?自性本身為我們提供了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理性能力裡面就要有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的屬性。
在這我們要談一下什麼呢?就是關於智慧與神通。我們對比一下什麼是智慧、什麼是神通,跟神通對比起來,就容易理解為什麼我們要求無上正覺要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神通,我們很多時候也稱它為奇蹟、神蹟。神通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諸法不連續。就是這個在因果鏈條上、在諸法流轉的過程裡面,它有一段是不在我們如實知之內的,它在我感知範圍之外,在我的思惟的範圍之外,中間有一塊我不知道是怎麼成的,管這個叫奇蹟、叫神通、叫不可思議。
自性智慧本身,我們剛才談到,根本智本身有加工一切法的能力,它加工出來之後,是以圖像的形式轉給我們,以體驗的方式呈現出來。自性本身,當我們談到自性智慧的時候,智慧的屬性是人天眾生所特有的,它有知性能力、有理性能力、有無上正覺的能力。這個能力本身就是人天眾生所具有的神通的能力。在我們佛教裡面,什麼是神通?無上正覺叫神通,智慧叫作神通,理性叫神通,理性本身是拒絕奇蹟的。什麼意思呢?因為理性本身要求的就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從最初的那一個出發點、那個力量生起,一直到這一法呈現在眼耳鼻舌身的體驗中,這個過程裡面沒有盲點、沒有跳躍,我們都能夠如實知。
這個是人天眾生所特有的無上正覺的神通。他為什麼拒絕共外道神通?因為共外道神通是基於感性的、基於自然界的、基於理性地衡量之外的那一塊。我們管那一塊叫作什麼神通呢?叫作凡夫地神通。舍利弗尊者在經典上探討過這兩種神通,舍利弗尊者說,那種共外道的神通、基於色身的、基於奇蹟的、基於不可知的那種神通就是凡夫地的下劣神通。
我們人天眾生發菩提心,經過行法實踐能得無上正覺,這個本身在我們佛教裡面叫作菩薩神通,這個叫大神通。在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裡面,是把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依於自性地的一切法,依於自性提供的能力,如何從十信位到如來地無上正覺這個過程完全講清楚,把這個次第講清楚,這一塊就是十方諸佛成就無上正覺之後的神通。這是不同於民間信仰、外道宗教裡面所崇尚的那種神通的。那種神通是呼喚奇蹟,是在不可知領域的這一塊。
所以當我們解讀這些數字的時候,它不是一種跳躍性的。在《華嚴經》裡面是依賴於《阿僧祇品》,世尊演說無量法數那種規則生起的。在那一品裡面我們會看到,世尊為心王菩薩演說如來地無量法數,他是一步一步生起的,他演說了一百二十三轉的法數,每個數字都很大。他就是要表明這一點,如來地無上正覺的智慧是連續的、穩定的、有方法的,不是隨機的、跳躍的。
這裡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怎麼去演說呢?就有無量法數作次第,可以延伸到一切法,文殊師利菩薩有這個能力作這個保證。這後面說: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講的就是這個。也就是說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四聖諦品》,告訴我們說自性本身能夠為我們在娑婆世界,依於佛教苦集滅道的這種行法理論,為我們行法實踐提供保證,獲得解脫跟無上正覺。這是由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像我們剛才談到的,文殊師利菩薩是從自性智慧的角度去講的,從普光明殿的角度去講的,從天上俯視地下一切法的角度去講的。地上的這一切法是可以流轉的、可以壞滅的,但是天上的一切法不會壞滅。像我們地球一樣,地球可以毀滅,但是這個宇宙,天空不會毀滅。『地』有兩種:一個是心地,一個是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真的天上的法則是純粹形式的,沒有地上的知識、經驗的雜質。天上的法則、天空中的心地、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三個力量。
這是結合《華嚴經》普光明殿行法理論,我們逐步地要看到為什麼《華嚴經》是十方諸佛無上正覺的成就地,他裡面說道是很多的,裡面的道理是很深刻的。我們體會《華嚴經》越深刻,我們對自身的認識越深刻。
今天的時間到了,就給大家講到這,下一次繼續講。
【十信位目錄】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十信位》 視頻下载
《華嚴經十信位》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