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嚴經·十信位之五》
【提要】:思辨領域、理性領域的解脫與無上正覺為經驗領域的解脫與無上正覺提供保證、世尊在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的作用模式、經典的體驗性詮釋和文字性銷文詮釋
音頻文字稿 2025-4-12諸位同學大家好!
咱們繼續來看《華嚴經》十信位。我們前一節課談到了一些關於自性本身給我們提供哪些能力,這一塊是比較簡略的去說的,實際上它裡面有很多內容還是需要我們再去挖掘,這對我們的行法理論、對我們行法實踐都非常有用。
《華嚴經》是一部理論性的經典,他和其他經典不一樣。其他經典有很多只是談到行法實踐裡面某一部分的內容。《華嚴經》是理論性的,他是靠幾處經首將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整個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講清楚。這一部經自古以來就不容易讀,這和解讀方式非常有關係。我們現在是從《華嚴經》的結構入手,先看到《華嚴經》本身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再逐步地看到行法理論和每一步的行法次第當中,行法實踐應該怎麼落實。就是從大的結構入手,逐步到經文,我們不是從經文消文入手的。這裡面的原因,我們會逐漸把它講清楚。
這一部經我們需要強調什麼呢?就是這幾層結構——三處十會的結構,特別是三處演說結構,把它說清楚。三處演說是符合佛教整體的、核心的理念,就是表明《華嚴經》是在有情眾生生命體驗中演說的。它是在三處演說的,這三處不在我們自己的身心覺知之外,它就是在生命體驗中呈現出來的。行法實踐最終就是要瞭解我們自身,自身生命中的一切法如何生起、如何了知,在如實知一切法中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解脫和無上正覺都是自性本身、生命本身提供的力量。
我們上一節課特別談到,生命到底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欲求。這欲求裡面,總體來講就分三塊:第一塊就是共一切有情的;第二塊是基於人天眾生的,人天眾生裡面我們絕大部分的人天眾生是在世間法這一塊;修行者最終要到達以理性的規定作為更高人性價值的欲求這個地方。
我們為什麼感覺到生命中有八苦也好,多少苦也好,生命無常,有求皆苦,為什麼?苦是從哪來的?說到底,苦是在於我們本能的、基於色身的本能的欲求,和我們作為人天眾生,理性的規定對我們的作用,這兩個之間給我們造成的困惑。我們一方面要滿足共一切有情的、基於色身安穩、安全、繁衍後代的欲求,基於色身的欲求;另外還有人天眾生基於理性的規定的、更高人性價值的欲求。這兩個經常打架。就因為我們有這兩塊去糾結,才有三苦也好,五苦也好,八苦也好,皆苦也好,苦是來自於這裡。如果是其他眾生、其他的動物,它沒有這種以理性的規定作為更高人性價值的欲求,它只是基於色身欲求滿足的這一塊,它沒有什麼苦不苦的,它是隨業流轉。而人天眾生這兩塊總要糾結,糾結就產生苦的感受。這是上節課我們談到的。
回到《華嚴經》,《華嚴經》是在三處演說的,我們對他的結構要有一個深刻的理解、本質性的理解。這樣我們在行法實踐裡面就能夠徹底看清行法實踐是怎麼樣的,就會避免民間信仰、民間宗教、外道宗教對我們的影響。
剛才談到《華嚴經》是在三處演說的,這三處就是生命中的一切法,就是依賴於生命中佛、法、僧這三個因素來生起的。這其中,我們現在學到的是普光明殿這一塊,普光明殿這一塊給我們提供的就是在思辨領域、在哲學領域、理性領域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這一塊就徹底明瞭我們應該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經過哪些行法次第。把這一塊弄清楚了,可以講我們就能夠成就法眼。成就法眼是什麼呢?就不會盲目地追求民間信仰、追求民間宗教、追求外道宗教;也不會盲目地以基於色身滿足的這種方式去生起行法實踐。把這一塊理解了,就全看清楚了。
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這一塊分成兩層。第一層就是按根本智的角度去講的,分四個階段:十信位一個階段;不共別教菩薩四位行法一個階段;等覺位一個階段;妙覺位一個階段。這是普光明殿的第一層。普光明殿第二層就是根本智行法裡面這個第二個階段,別教菩薩的四位行法,就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在佛教裡面,修行者到達見性位,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住位,到登地位,這一塊我們在理解上、在理念上聽說都是非常殊勝的,但不知道怎麼證得。我們學到《華嚴經》就知道如何確立我們自己的行法實踐到哪個位置。
在這裡面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我們要反覆強調,讓大家理解清楚,怎麼判斷我的行法實踐是符合《華嚴經》行法理論的。《華嚴經》的行法理論就是佛教行法理論。《華嚴經》不能夠跟其他的經並列在一起,其他經典只是《華嚴經》的眷屬經。《華嚴經》是總和其他所有經典的,所以不能說:我讀《華嚴經》跟讀其他經一樣,其他經典也是能夠到達《華嚴經》的。實事求是來講,他到不了《華嚴經》。研究一片樹葉不等於瞭解了整個這棵樹。我們過去常常聽說,只要嚐到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能知道大海的味道。這句話很有迷惑力,聽上去沒錯,但是嚐到一滴海水,只是在味道上知道大海是什麼味道,但是大海的寬廣和它的深密,是從一滴水體現不出來的。必須要扎到大海裡面去,才能知道大海確實是什麼樣的。
在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裡面,咱們有幾個關鍵的地方理解透了,就能知道佛教的行法理論是怎樣的。它是涵蓋整個佛教行法實踐的,這一塊在其他的經論裡面是看不到的,不是說幾乎看不到,是根本看不到。有哪些特徵呢?在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裡面:
十信位的時候,世尊在普光明殿是不動的,世尊不說話,不參與說法。儘管在《如來名號品》裡面,十方菩薩雲集,菩薩念請,但是世尊不說話。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以及後面的、生起後面十信位的行法。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世尊上升天宮,世尊是在菩薩說法的法會上,世尊不說話,不入定,世尊放光。菩薩入三昧,菩薩說法。世尊不參與說法。
在等覺位,世尊參與說法,世尊入三昧,世尊直接在普光明殿。
在妙覺位《離世間品》,世尊直接在普光明殿,世尊不入三昧,不參與說法。
我們總結一下,把這塊要簡化,為什麼呢?簡化之後我們就能夠從這個綱領直接瞭解《華嚴經》在講什麼。我們大家注意的是,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第一層:
• 十信位,世尊不動,世尊放光,不參與說法。
•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世尊要動;菩薩說法,菩薩入三昧;世尊不入三昧。
• 等覺位,世尊入三昧,世尊參與說法,世尊要命令普賢菩薩生起演說;普賢菩薩是在世尊的身邊。
• 妙覺位,世尊不入三昧,世尊不說法;普賢菩薩說法。
這我們就看清了,普光明殿這四個行法階段裡面,十信位和妙覺位世尊是不說話的,世尊不入三昧,說明什麼?世尊是代表我們生命本身最核心的那個力量。他不說話,不入三昧,代表他是遍一切處,入一切法,不需要以一種特別的形式讓我們瞭解他,不需要!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都有世尊在場,他不需要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呈現自己,不需要!這就是十信位和妙覺位。
所以我們現在如果從十信位和妙覺位的角度去講,都是在阿鞞跋致。十信位是入阿鞞跋致性,我明瞭這個道理,我的身心覺知一切法都有世尊在場的,但是我不認識他。到妙覺位的時候,我認識他,一切法皆是世尊所在,就是如來地。
中間第二階段和第三個階段可以作個對比。什麼對比呢?第二個階段世尊要動。動的意思代表我們必須在某一個特定法裡面,以某一種特別的方式,我能夠見到他。換了這種方式,我就不認識他,我就見不到他。什麼方式呢?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我們沒有辦法直接見到世尊的力量,沒辦法直接見根本智的力量。世尊要靠誰來呈現呢?要靠菩薩呈現。
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真正要到如來地無上正覺的時候,必須要經歷別教菩薩行法,也就是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在一法一法當中去成就解脫跟無上正覺。這是行法理論的語言,叫作成就解脫和無上正覺。用我們日常的語言來講,就是說我們必須要訓練自己,在一法一法當中去見到世尊、見到十方諸佛。要訓練自己,它不是自動的,不是生來就有的。那靠什麼東西來見呢?靠菩薩說法。菩薩說法就是靠體驗,靠在某一法中的體驗,如實知,去見證到根本智的力量。
這是別教菩薩行法,是菩薩入三昧,菩薩說法;但是世尊在場,我們見不到他,但他在場。菩薩入三昧,菩薩說法。入三昧的意思就是說,他要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我們才能見到他,不是這個方式,我就見不到他。這是別教菩薩行法。
等覺位呢?等覺位是世尊入三昧,世尊參與說法。什麼意思?就是到等覺位的時候,雖然是出於根本智的力量,他要呈現,但是要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我們才能見到。哪種方式呢?我們到等覺位的時候,世尊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力量,他以哪種方式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他的存在呢?就是在《十定品》中,世尊在普光明殿要入三昧。他不入三昧,我見不到他;他入三昧,我們才能見到他。他入三昧,要在三昧當中呈現他的法身,並且要參與說法;他說法的時候,他命普賢菩薩生起,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才能見到根本智的力量。
在別教菩薩行法裡面見不到,但是我們知道世尊是在的,根本智的力量是在的,但是要通過菩薩行法。菩薩行法就是在體驗裡面,我要先一個一個的見到他。到妙覺位的時候,世尊不要說話,世尊直接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直接生起。
所以這個過程,我們要看清楚:哪一位行法裡面世尊是不動的,世尊是不入三昧的;哪一位行法裡面世尊是動的,菩薩說法代表什麼;哪一位說法裡面世尊不動,但是世尊要入三昧,要開始講話;在哪一位行法裡面世尊不動,也不需要說話。把這個過程想清楚了,就是《華嚴經》第二處普光明殿行法理論。
世尊不動,不管是十信位,還是在等覺位、妙覺位,世尊在普光明殿不動。不動的意思不是指的像我們平時講的1+1=2不動。不是這個意思!1+1=2的不動是在差別智裡面的,那個不叫不動。世尊的不動和什麼相對應呢?和經典裡面哪一塊相對應呢?和阿鞞跋致相對應,和不動地、金剛為地相對應。所以我們說十信位的時候,修行者入阿鞞跋致性,那個阿鞞跋致性最終就是指向不動地、如來種性的金剛為地,都是指向那裡的,最終指向世尊坐普光明殿、坐菩提場不動,講的是阿鞞跋致。經典裡面只要談到阿鞞跋致,它一定是依賴於根本智的力量生起的,依賴於世尊的力量生起的。這是講不動。
那在我們現在的理解上說,什麼叫不動呢?不動代表的是世尊的說法、世尊的屬性具有普遍性。不動才有普遍性,入一切法,包含空有,盡虛空遍法界,這些都要依賴於根本智的不動,依賴於世尊的不動,才能獲得。這點要和差別智的不動要分開,差別智的不動靠的是如實知,就是我知道1+1=2,你說=3,我知道那是錯的,這個是差別智裡的不動。
這是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它有一些重要的屬性,我們要牢牢記住。這個就是整個佛教的行法理論。把這塊弄清楚了,裡面細節再去填充。裡面的細節是在這個結構的基礎上生起的:哪一個位置菩薩入什麼樣的三昧?他怎麼樣說法?十方菩薩如何雲集?然後六相十八種震動的時候,十方菩薩怎麼來雲集?怎麼作證?都是和那一位行法相對應的,這就比較容易理解。但是最核心的要把它看清楚,這一塊理解了,我們看其他的經典、看其他的行法理論就清清楚楚。
沒有人能夠從凡夫種性、凡夫外道、民間信仰宗教直接就能到普賢菩薩法界,沒有人能做到,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從佛教行法理論來看,普賢菩薩法界一定要依賴於十信位和別教菩薩四位行法。
那如果詳細來看普賢菩薩法界,在這個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裡面,十信位是文殊師利菩薩為法主,普賢菩薩不出現。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四位菩薩為法主,普賢菩薩也不出現。也就是說,修行者即便到達十地位的八地位以後,確切來講也不是普賢菩薩法界。只有到等覺位的時候,《十定品》能夠看得到普賢菩薩開始說話,普賢菩薩說話才證明從這以後是普賢菩薩法界。
這是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我們把它記熟了,佛教行法理論就清清楚楚。這是華嚴行法理論中的核心,也是佛教思想核心中的核心。明瞭這個道理就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它就能夠修正我們多少年來造成的誤解;明瞭這個道理才能準確判斷,哪些行法次第是必須的,是不能跨越的。
我們需要記住這個過程,就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行法理論是怎樣的,行法次第是怎樣的。在這塊我們要強調什麼呢?我們在以往的講課裡面都特別強調這些經文的結構,要把結構看清楚。即便是在某一品裡面,我們也要把那一品的結構看清楚,流程是怎樣的,誰最先出現的,然後是怎麼樣的。那個場景化的描述,把那個場景化的東西看清楚,然後再去看經文。
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經文本身是文字的、靜止的,經文是知識。我們在以往看到那種註解裡面,絕大部分在講知識。消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講知識。怎樣把這個知識轉變成我們的體驗?轉變的過程就是行法實踐,就是讓這一部經在我們的行法實踐裡面、生命體驗裡面生起。過程本身會產生體驗,知識只是一種結果。假如我們瞭解了這個過程,那個結果是必然的。
如果只是從文字入手,又不知道行法理論,這個文字、這種知識就不是在結構中的,它就是零散的。像什麼呢?就像我們去學校學習是一樣的,如果只是去聽知識,我們可能掌握了很多知識,但同時也限制了自性本身給我們提供的這種能力。其實當我們把這個過程用能力體現出來的時候,能力本身會產生知識。
佛教經典本來就是修行者成就之後,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他的生命體驗。如果只看到那個文字本身而沒有看到他的體驗、他的體驗的過程,這時候就只流於知識,忽視過程。而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那個過程,我們通過行法實踐,是希望在我們的體驗裡面呈現出這部經的那種境界、那個成就地。怎麼去呈現呢?就是按照這個文字本身搭建起來的結構、流程。這個過程本身給我們帶來體驗,我們在這個體驗裡面去體會經文的那個意思就準確了。
我們再來看《如來名號品》。我們上次看到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會而作是言』 ,後面他要談到就是如來名號。在這一品的經文裡面,要注意的是,儘管前面談到的是世尊在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座,又有十方菩薩雲集,又有菩薩念請世尊演說如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演說十方諸佛、一切法。這一切法裡面,他是通過什麼呢?通過演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等等,一直到演說如來地、如來境界、如來神力、如來最勝,一直到這。就是從行法實踐整個這個過程,最終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如來地無上正覺就是指向菩提場會的所有法。這一堆問題——就是如來地、如來境界、到如來智慧、如來最勝,和菩提場會《如來現相品》之初那個菩薩問法四十大問是對應的。
《如來名號品》菩薩念請,直接就是指向菩提場會如來地無上正覺的。儘管是菩薩念請世尊說法,但是世尊不參與說法。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為現神通,然後十方菩薩雲集。十方菩薩雲集之後,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
名號是代表這一法成為這一法的可能性。這像我們在平時生活中一樣,我們給一個未知的東西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和那個名字所指的對象,他們之間最初就是這樣連接的。我們想要知道未知的那一法,首先給它個名字。這個名字就意味著這個名字指向的對象,它當下是存在的,當下的存在本身就是這個名字。第二個就是說,我給它一個名字,意味著這一法有可能就是我命名的這一個。這是從我們現在的體會能知道的,就是我命名這一個對象,給它一個名字,它就有可能與我命名的這個名字是對應的。
而在《華嚴經》行法裡面,它表達的是說,我給它一個名字,這名字最終就是我這個名字所指向的對象。好像什麼呢?好像我們自然科學裡面那個猜想,自然科學的很多成果、突破都是靠猜想。先猜想這個地方應該是這樣的,然後再去論證。這是同樣一個道理。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告訴我們說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是可以成為如來地法身世間一切法的。
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談到,『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修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語業、種種觀察,令諸眾生個別知見』。這點我們要注意什麼呢?就是娑婆世界諸四天下。娑婆世界有多少個四天下呢?有無量四天下。這個怎麼體會呢?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己編織生命中的一切法,給它一個總體的名字,就是娑婆世界。我們有生以來,自動地、自覺地就能夠編織一切法。編織的意思就是說這一切法,我們會把知識、經驗、體驗參與其中,而形成一種我對這個世界總體的看法,像世界觀一樣。世界觀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總體的、原則性的看法。娑婆世界也是一樣,娑婆世界不在我們眼耳鼻舌身所見的一切法。
我們眼見耳聞的外邊的一切法,都是如來地法身世間的一切法,它是根本智所生的,它的表現方式就是圖像的方式,我們看到世間一切法就是圖像的方式存在的。圖像的方式裡面,它就是在眼耳鼻舌身呈現出來的,管這叫圖像式的。圖像不一定是眼睛所見的,耳聞、身所觸也叫圖像。這個圖像如果沒有意地的參與,不把自己的知識、經驗、體驗參與進來的話,我們看到的眼所見耳所聞這些,就是如來地法身世間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的表現就是這個。
而就因為我們生命本身有自覺加工一切法的能力,有自覺加工一切法的欲求,這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它會編織這一切法,怎麼編織呢?我覺得它好,我覺得它不好,我覺得它在這好,我覺得它今天好,昨天不太好,這些都是在編織這一切法。每個人編織的方法不一樣。所以我們對這個世界愛恨情仇每個人不一樣,但是不出娑婆世界的屬性。管這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加上我們凡夫種性的、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的,這個總和一切法的能力,把這一切法編織完了,總合在一起給它個名字就是娑婆世界。這個世界裡面的、一切法就是凡夫種性的、生死煩惱這些。
四天下是什麼呢?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娑婆世界,這講到諸四天下,諸四天下意味著娑婆世界有很多四天下。四天下是什麼呢?在差別智裡面,我們關注任何一法,我們起心動念,每一個念頭都有四天下。我們自己在凡夫種性時候,根本智呈現出來的生命體驗就是娑婆世界。差別智、一念無明呈現出來的就是四天下。每一個念頭、每一法都有四天下;每一法裡面的每一個概念也有四天下。所以『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語業、種種觀察』,就是這麼來的。
不是講宇宙有多麼大,星系有多麼大,銀河系有多麼大,不是越大越好。我們聽到的解說裡面,就把佛陀的境界講到越大越好,不是這個意思。佛教關注的是眾生生命解脫,關注的是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他們不是要成為天文學家,所以不是要把這個境界和銀河系對起來,和多少個銀河系對起來才行,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種種身、種種名講的就是我們每天日用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我們天天在使用它,每一個名字都是如來身,都是如來名,所以我們就能夠令諸眾生個別知見。我們在這見這一法是這樣的,我們在那見那一法是那樣的,今天見是那樣的,明天見是這樣的,不一樣,每次見都不一樣。因為我們在凡夫種性的時候,沒有經過訓練,沒有經過學習,所以我們那個思惟、分別、選擇、判斷不穩定,那個方法總是隨著情緒在變化。
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演說了兩層。第一層就是這裡談到『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等等 ,這是中間一個。就是娑婆世界諸四天下中,有那麼一個四天下,哪個四天下呢?哪個都可以,我們起心動念任何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四天下。在這個四天下裡面,如來有很多名字。這是按照四智十方的形式去講的,也就是說,每一個念頭,它可以以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對這一個念頭如實知、如實體驗。
怎麼如實知、如實體驗呢?用我們現在話講,就是我們要有概念性思惟。我們通過概念,像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我們觀察某一法的時候,人天眾生是通過概念性思惟對這一法如實了知的。
這點我們要記清楚,佛經上反覆強調,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無上正覺。為什麼人天眾生能發菩提心?因為人天眾生有概念性思惟的能力。概念性思惟是指什麼?就是運用名相言說,對某一法獲得如實知。怎樣有如實知?就是對這一法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而這種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區別於其他有情,區別於畜生類。
怎麼區別呢?我們不是用其他有情、畜生類那一種基於本能的、基於直觀體驗的、基於圖像性思惟的分別、選擇、判斷。動物也有分別、選擇、判斷的能力,知道哪個是好的、哪個是不好的,但是它是直觀的,人天眾生可以通過概念性思惟看到這個直觀體驗的背後。所以人天眾生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和其他眾生不一樣,跟動物性的思惟不一樣。
我們怎麼通過某一個概念對這一法如實知、如實體驗呢?就要通過這個概念,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在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的過程中有體驗。每一層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都要進一步用到概念性思惟。概念性思惟第一步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概念。
這個地方《如來名號品》,文殊師利菩薩還沒有談到體驗,只講概念,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在《如來名號品》裡面演說如來名號,意思就是講我們自性本身是從直觀感受一切法,從人天眾生的角度講,是從直觀感受給出概念開始的,從這開始,才有後面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所以世尊告誡須菩提長者說:『名相言說,即菩提義。』 所以生起名相概念很重要,這是和我們以往的行法理念是不一樣的。
在以往我們最常聽說的就是修行不要用大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為什麼呢?因為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先要讓凡夫種性的這種思惟先止息,先直觀地看到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直觀看到它,就是一切法從本以來,那個從本以來就是直觀感受。在這裡面並不得無上正覺。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並不得無上正覺。這只是直觀感受到一切法的存在本身。這能得解脫,得世間解脫。為什麼呢?因為不再受凡夫種性的概念性思惟的影響,所以這簡略來講可以得解脫。詳細來講哪種解脫,再去辨別。但是我們在行法理論上要看清楚,它是從哪開始的。
我們進入華嚴行法要知道,它直接就從自性地的能力開始,從這講清楚怎樣得解脫,怎樣得無上正覺。所以它直接就是從自性本身給我們的能力,從那個能力入手的,怎麼樣從這個能力直接看到解脫與無上正覺。假如我們把《華嚴經》完全領會、完全體會到,就和龍樹菩薩一樣,得無上正覺。我們現在學習《華嚴經》,就是走在成就無上正覺的道路上。這是直接的、不拐彎的、不繞路的、最簡潔的、最踏實、最穩定的方法。
文殊菩薩演說如來名號,他演說了兩層。這個第一層就是談到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然後說如來於此四天下中,講這些名字。我們理解了這個意思再去看這個名字就簡單多了,名字只是結果,只是知識。這些名字我們都知道什麼意思,就不去消文了。就是要能明瞭文殊師利菩薩為什麼要這麼說。當我們明瞭他為什麼這麼說的時候,也就是反觀自己,我知道我自己的文殊菩薩,他是鮮活的。在我的生命體驗裡面,文殊菩薩無時無刻不在演說著我們能夠覺知觀察一切法。這種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文殊師利菩薩。如果我們生起概念性思惟,就是見到自性的文殊師利菩薩說法。
文殊師利菩薩這是演說第一層,談到了娑婆世界諸四天下。所以我們生命中任何一個念頭生起,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念頭生起就是在演說,念頭生起就是一四天下現前。我們就是在這個一一四天下中,先將任何一法,就是一一法如實知,獲得解脫,獲得無上正覺,然後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整個娑婆世界轉成極樂世界。沒有辦法直接的去轉極樂世界,必須要通過諸四天下,每一法去轉換。每一法都轉過來了,娑婆世界自然就轉過來了。
這講到兩層。第一層是娑婆世界諸四天下,講完之後,後面他談到第二層:『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我們以往看到這樣的地方,就特別讚歎釋迦牟尼佛成就無上正覺,他真了不起。整個銀河系可以不需要時間,超越光速的去到各個星球廣度眾生,我們特別讚歎。其實不需要讚歎。他這裡談到的,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中的一一法,我們每天有多少念頭呢?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四天下。所以這是『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特別強調名號,就是說我們修行者是通過概念性思惟,藉助於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可以在任何一法當中無限拓展。
我們為什麼說要依賴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智慧,智慧是有規則的。智慧表現方式就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用我們現在話講,怎麼樣從一個念頭拓展到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這怎麼拓展呢?用我們現在的方法怎麼拓展呢?就是分析判斷。現在我們學習數學、學習物理,這些都是用到這樣的方法。我們有分析判斷,還有綜合判斷。
分析判斷就是從一個概念入手,逐漸的給它加條件。加入條件之後,讓它在那個條件下,去解釋這個概念。我們每生起一個概念,要瞭解這個概念指向的對象,它背後的屬性。怎麼瞭解那個屬性?怎麼如實知?就是給它加條件。這個概念加條件,加條件的過程,就好像我們在實驗室去叩問這一法一樣。通過加條件我們能知道這個概念指向的對象,在這個條件裡面呈現怎樣的屬性,這就是行法實踐。和我們在實驗室,那個道理一樣的。加條件的過程,按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分析判斷。從一個總相的概念,我們要知道這個概念、這個對象,在某一種情況下,它會是什麼樣,它應該是什麼樣。然後再去體驗它是不是那樣,如果是那樣,就證明我們加的條件、我們對它的預設是對的。如果不對,再去看清楚它後面是怎樣的。
比方說,我們要來解釋什麼叫阿羅漢。這是我們在以往的學習方法裡面經常碰到的,經常會有同學問:解釋一下什麼叫阿羅漢?就是因為沒有掌握這種方法,阿羅漢这个概念,它只是單一的一個概念。如果我們只解釋這一個概念,就是概念化的、知識化的、靜止的。這個概念只能給我們一個大概的東西。那我們怎麼樣讓自己成為阿羅漢?能夠確切明瞭什麼叫阿羅漢?怎樣證得阿羅漢?我自己證沒證得阿羅漢呢?就是加條件。怎麼加條件?在我們佛教裡就是說,在聲聞種性的情況下阿羅漢是怎麼表現的;在菩薩種性的條件下阿羅漢是怎麼表現的。這就加入一個條件進來,我們加進來的條件越多,我們對這個概念的體會越準確、越詳細、越深刻。那給這一個概念加條件的這個過程,從普光明殿行法理論的角度去看,就是在思辨領域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這個本身就是行法實踐,本身也能夠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這是在思辨領域、理性領域裡面,必須要具備的能力。
這個能力是自性提供給我們的,自性本身提供給我們觀察一切法、思惟一切法,分別、選擇、判斷、總和一切法的能力。這些能力在十信位裡面,後面都要講清楚。我們現在就是要確認,我們是利用這種能力,以這樣的方式,首先在普光明殿這一級,在思辨領域、理性領域,先看清楚佛教行法理論、行法實踐是怎樣的。先在這一層獲得解脫跟無上正覺,成就法眼。這塊成就了,才會為我們行法實踐提供保證、提供可能性。
這是談到,『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講宇宙有多麼大。
前面是講娑婆世界裡面一四天下。在這之後是講:『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為密訓,如來於彼,或名平等,或名殊勝,或名安慰,或名開曉意,或名聞慧,或名真實語,或名得自在,或名最勝身,或名大勇猛,或名無等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這講了十個方向。這是第二層,這十個方向講完之後,就是如來名號品,結會就講完了。
那通過《如來名號品》我們能夠體會的就是:要能知道,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就是我們自己直觀地面對某一法的時候,能夠生起概念性思惟,有這個能力。在文殊師利菩薩演說過程裡面,同時也體現出來,智慧有總和一切法的能力。怎樣總和一切法呢?就是能將某一法按照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的順序逐一演說,這個就是總和一切法的能力。十方菩薩從十方雲集,這就是總和一切法的能力。
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就是將這一切法總合在一起,並且能夠逐一地對他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的能力。我們有對一一法生起名號的能力,由生起名號來生起普光明殿後面所有的行法。這是從《如來名號品》開始的。
這個力量是從哪生起的呢?是從最初世尊成就無上正覺,與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座,十方菩薩雲集,菩薩念請世尊說法,從這個過程裡面生起的。這些都是在我們當下的生命體驗裡面能夠感受到的。那我們解讀《如來名號品》的時候,就是回望自己:我們是如何有生起名號的能力,我們如何依賴這一個成就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把這個過程想清楚了,我們就掌握了《如來名號品》它本質的意義。
自古以來為什麼很多修行者很難走入華嚴行法?就是受到華嚴行法之前很多理念的影響:不能夠生起名相思惟,也沒有密法言說的解讀,也不能夠將經文返回到生命體驗中。
《如來名號品》的末後是這樣說:『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這點我們談一下什麼呢?這裡文殊師利菩薩講『如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什麼樣子呢?就是前面談到的兩層如來名號。兩層如來名號就是我們針對某一法,有如實知這一法的能力,有這個原則。把這前面講清楚了,然後拓展到一切法。
一切法怎麼拓展呢?他這裡面談到『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這樣的說法在經典裡面是很常見的,但是在《華嚴經》裡面,它有一種特別的含義。什麼意思呢?在華嚴經的《阿僧祇品》裡面,阿僧祇品是在等覺位,是由世尊講的。在阿僧祇品裡面,世尊談到法數的問題。在那一品裡面,心王菩薩問法,世尊演說。
我們剛才也談到,在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四個階段裡面,第一個階段十信位世尊是不說話的,世尊不參與說法,世尊不入三昧,世尊常住普光明殿;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世尊要上升天宮,菩薩入三昧,菩薩說法;等覺位世尊參與說法,世尊開始說話。等覺位的《阿僧祇品》是由世尊演說的。
整部華嚴經裡面只有兩品是世尊演說的,世尊作法主。一品就是等覺位的《阿僧祇品》,心王菩薩問法,世尊演說如來地無量法數;另外一品就是妙覺位《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只有這兩品是世尊親自說的,其他的世尊出現是要表明根本智在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中的作用。他是怎麼一步一步地從不說話到說話的,從背後的力量到現前的力量的。等覺位《阿僧祇品》世尊講話,代表的是根本智現前,根本智直接講話。妙覺位《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世尊講話。所以我們在以往的聽法裡面,認為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上升天宮,為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等演說無上正覺之法,是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整部華嚴經,只有兩品是世尊講法的。
剛才那種說法,就是在我們民間信仰裡面容易理解: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然後我們看著他坐在那,一七、二七、三七,坐了二十一天,他去哪兒了呢?去天宮了。天宮在哪兒呢?在宇宙深處。這是我們在神話故事裡面可以這麼理解,事實不是這樣。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坐的一七、二七、三七,不是要把那個一七、二七、三七翻譯成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三個星期,不是那個意思。一七、二七、三七講的就是生命中的一切法,七是代表生命中的自我因素。一七、二七、三七講的就是,佛法僧這三個因素在自我的生命體驗中怎麼呈現,這就是三七。按這方式來講的。
《阿僧祇品》講什麼呢?心王菩薩問法,世尊演說如來地無量法數。這一品裡面,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就是當我們要解讀這樣的數字的時候,它到底在說什麼?這裡文殊師利菩薩說:『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等等。這些數字很大,是不是隨機的、跳躍的?不是。世尊在《阿僧祇品》裡面,講到了一百二十三轉的如來地法數,數字是很大的,代表什麼呢?代表的是行法實踐、智慧本身是有次第的,是嚴密的,是依於根本智生起的,它是要涵蓋一切法的,不是跳躍的。我們解讀數字的時候要明白,他講這些數字代表這個意思。
比方說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世尊談到是人臨命終時,念誦阿彌陀如來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看上去很囉嗦。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是從若一日到若七日,這多省事。經典為什麼中間是不間斷的?它代表的就是智慧本身一定要是嚴密的、有次第的、不能間斷的、不能跨越的。
若一日到若七日是世尊講的,世尊為這種法數提出保證。什麼保證?若七日的七代表的就是自我因素在生命體驗中的那種呈現。這種呈現是確定的、連續的、不跳躍的,是能夠如實知的。如實知就代表不能跳躍、不能獨斷,不能用一句這是圓滿的、這是究竟的就解決了,這不行。要是圓滿的,必須說明白為什麼是圓滿的;這是究竟的,要說明白為什麼是究竟的、它是怎麼究竟的。我們學習華嚴行法要能到這個地步,不能只到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能只到這。要能說清楚,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怎麼生起的萬法,並且是不能跳躍的,要有規則、有方法、要穩定、要能夠確切地到達我們指向的那個目標,這個才叫無上正覺。
好像什麼呢?好像我們已經瞭解了那個數學公式一樣。假如你給我一串數字讓我計算,我可能當下沒有這個結果,但是我有這個公式,因為我有這個公式,我一定知道那個結果。我不是事先就知道這個結果,因為我有一種原則,我有一種穩定的方法,讓我能夠知道我一定能夠、必然能夠、正確地到那個結果。般若智慧就是這樣的,不能有跨越,不能說一個獨斷的思想就可以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不算數。在華嚴行法裡面,這個是不及格的。
這個地方是由文殊師利菩薩講的『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等等,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可以到達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個到達的過程是穩定的,是有方法的、有原則的,能夠必然獲得那個結果。這是誰來保證呢?是文殊師利菩薩來保證,是我們自己自性中的文殊師利菩薩來保證。文殊師利菩薩是依賴於世尊的力量生起的。
而文殊師利菩薩拿什麼東西來保證?我們作為行法實踐者,我怎麼知道、怎麼運用自己的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來保證如實知一切法呢?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般若智慧有它特別的屬性,有它特別的表現方式,就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
在這裡面我們要強調的是,般若智慧中的概念準確,這個概念要看清楚,它是依於本體生起的,還是依於差別智生起的。說到底都是依於本體生起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生起的。而什麼情況下是依於差別智生起呢?就是我們在名相裡面加入條件。只要加入條件,就把它從本體界的文殊師利菩薩在這演說的如來名號,給它帶入到了差別智裡面去了。
比方這個地方,我們隨便選一個,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為關鑰。如來於彼,或名發起焰,或名調伏毒』,請問什麼叫作發起焰?發起焰是由文殊師利菩薩說的,代表的是當下根本智呈現出來的那個概念。我們要解釋這個概念,怎麼解釋?只要談到解釋,就是要把它帶到差別智的體驗裡面來,帶到差別智的知識裡面來。怎麼帶進來?給它加條件。在條件裡面去解釋這一個,它就從根本智的那個概念,從直觀的那種感受,轉入到報身世間的這種感受。怎麼加條件呢?文殊師利菩薩在這裡面其實已經加好了,有娑婆世界,有下方。要和總體的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結構合在一起,我們就大體知道這個發起焰是怎麼體會的。
那在一個概念裡面我們要能夠加入多少個條件呢?我們需要加入多少,我們總是有辦法、有原則、有次第,能夠穩定地增加種種條件。那這個次第依於什麼生起呢?就是依於這個地方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邊等等,講的就是這一個。對任何一個概念,我們都可以生起無量演說,一個概念就可以生起無量演說,無量演說對應的就是我們報身世間的華藏世界。加一個條件就拓展一層,加兩個條件拓展到兩層。
這後面說:『如是世尊昔為菩薩時,以種種談論、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業⋯⋯種種地位而得成熟,亦令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這都是文殊師利菩薩說的。這一塊如果對應《入法界品》,在《入法界品》裡面我們能夠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第四參,第四參彌迦長者,他就是通曉一切眾生語言的。彌迦長者在市井中坐師子座,明瞭一切眾生語言。這是《如來名號品》。
這一塊,我們還要再談什麼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這塊文字,這個文字本身在我們看來是有章可循的,像知識一樣的,但是我們更強調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是在什麼情況下生起的,他的演說次第是怎樣的。在《如來名號品》裡面,我們把這個結構,把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這個流程要弄清楚,這個流程是我們體會《如來名號品》的具體行法實踐。這個流程就是什麼呢?《如來名號品》的骨髓。
我們在解讀經典的時候,解讀文字、消文,就是皮毛。講到這個流程,講到它的模式,就是這一段經文、這一品經文、這一部經的骨髓。我們拿到《如來名號品》的骨髓,拿到《華嚴經》的骨髓,就和龍樹菩薩一樣,這是無上正覺的骨髓。這種要遠比我們去從一個一個的名字去解讀,更容易掌握無上正覺的成就核心。從概念入手,很多時候我們是從知識、經驗入手的,而從骨髓入手,就是從它的原則,從它背後的力量入手的。
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就是經驗和法則有什麼差別呢?消文就是經驗,我們通過文字解讀去體會,這是經驗,就是知識。而這一品的結構,我們剛才談到是這一品的骨髓。這一品的結構本身就決定了文殊師利菩薩就應該這樣講。這是什麼呢?這是自性本身提供的法則。
法則和經驗有什麼差別?我們談一下。什麼是經驗呢?比方說,在《水滸傳》裡面,小李廣花榮射箭很準,百發百中。還有一個沒羽箭張清,也是打飛蝗石,百發百中。經驗是有效的,像在我們平時生活中,很多人沒上過學,但是他作某件事情很有經驗,很有效,這就是基於經驗的有效。解讀經文,同樣道理。解讀文字,我們在某一個概念、某一個文字上,只解釋這個概念,看上去也沒錯,八九不離十,這就是經驗性有效。我們需要記得是什麼呢?經驗性有效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基於理性的、基於法則的必然的東西。經驗性有效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法則有效,是那個法則令經驗有效。
也就是說,小李廣花榮射箭很準,沒羽箭張清拋飛蝗石很準,為什麼?他背後有一個必然的法則是有效的。哪個法則?水滸傳時期他們不知道這個法則,我們現在很容易就知道這個法則,就是拋物線原理。我們有了拋物線原理,符合那個拋物線的原理,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百發百中。我們設計火箭,幾千公里、上萬公里,打得很準,背後就是因為我們掌握了法則的有效。
我們掌握了這個法則,法則要比經驗更重要。經驗有效是把法則帶入到我們的體驗中來的。而我們要得無上正覺,必須要從經驗裡面把那個法則提取出來。那個法則是能夠推而廣之的,不但我有效,對其他人也有效,這個才是法則。如果某一件事情只對我有效,對你沒效,它就不是法則的有效,或者說我沒有如實知這一經驗背後的法則,這就不是無上正覺。因為什麼呢?因為經驗是不共的,是不能夠推而廣之的。
我因為早晨念了十聲佛號,開車出去,一路綠燈。我怎麼能夠讓別人也獲得同樣的體會呢?我當然可以認為是因為我早晨念了一聲佛號,念了十聲佛號,所以我出去,奇蹟出現了,一路綠燈。但這是不是法則呢?其實不是法則,只是偶然。
我們要得無上正覺,要掌握背後的法則。有了那個法則就可以推而廣之、一以貫之。那個法則就是出自自性的、理性的規定。法則是沒有條件的,法則一定有效。法則進入到體驗的時候才會需要條件。
像孔子講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就是法則,仁就是法則。斯仁至矣,沒有條件。我只要是想做到誠懇,這個不需要條件,我馬上就可以獲得,這就是自性規定的法則。如果說,我欲仁,如果對方也是好人,斯仁至矣。如果在什麼條件下,斯仁至矣,這個我欲仁就不是法則,它只是經驗性的。
明瞭這一點對我們行法實踐有什麼幫助呢?比如說我們看三十七道品、十波羅蜜行法、梵行清淨、行法精進,這些到底是法則還是經驗呢?如果是對於聲聞種性的修行者來講,他是要通過三十七道品,通過獲得梵行清淨,去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三十七道品、梵行清淨、行法精進,是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橋樑、手段。這個時候三十七道品、梵行清淨、行法精進就是經驗範疇的、經驗裡面的,它是要合乎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標準。這是對於聲聞種性的修行者來講的,他的三十七道品是為了合乎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法則。
而對於菩薩種性的修行者來講,對於《華嚴經》的修行者來講,也是有三十七道品,也有十波羅蜜行法、梵行清淨、行法精進,而這個時候,就要知道,三十七道品、梵行清淨、行法精進,就是出於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法則。三十七道品、梵行清淨、行法精進,它不是指向解脫與無上正覺,不是為了合乎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標準,它本身就是,它是出於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標準。這兩個方向是不一樣的。
那我們解讀《如來名號品》也是一樣。我們要知道《如來名號品》裡面文殊師利菩薩是在什麼情況下演說的,也就能夠體會到我們自己那個名號、乃至於後面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文殊師利菩薩的所有演說是怎麼生起的。到這一個位置就到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入阿鞞跋致性。從這開始,一路涅槃門,一直到等妙覺位。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吧,下一次繼續講。
【十信位目錄】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經十信位》 視頻下载
《華嚴經十信位》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