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三行位至五行位
關鍵字:通過經文對比明瞭行法次第、經典的體驗性詮釋、佛教思想理論化過程被中斷的原因、明智居士能於虛空中出生一切資生之具、法寶髻長者住師子宮大城、往昔當下未來的密法言說、五十三參即如實知根本智出生一切法以及一切生命體驗的過程

前面對十住位諸參的介紹比較詳細,主要是為了說明如何解讀密法言說,如何對經文生起體驗性的詮釋。很多人對銷文註釋比較熟悉,但因為不明瞭怎樣解讀密法言說,看不到經典結構以及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帶來的信息,所以不但銷文註釋不準確,亦不明瞭經文為什麼那樣說,不明瞭如何在行法實踐中生起體驗,好比蓋房子只有材料而沒有設計圖紙一樣,於是往往以經典的一章一句代替整體的佛教思想,造成行法實踐出現偏差而不自知。

《華嚴經》是結構性經典,包含完整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通過不同行法位次的經文對比,不但可以看清楚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而且能夠幫助修行者準確生起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這是其他任何經典做不到的。

入法界五十三參行法是以密法言說的方式演說,即以行法實踐、行法體驗的方式演說,對應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二者可以相互參照。通過對比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可以看出十波羅蜜行法在不同位次的不同表現。

在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中,從十信位到等妙覺位一共三十二品,四個階段的行法理論皆有自己的演說方式,通過經首、上首菩薩、法數等以及末後的六種十八相震動對齊,構成完整的華嚴行法理論。必須通過經文勾索和對照,才能看清楚行法之間的差別,如果以銷文方式就會丟失這些重要的信息。

經首、菩薩雲集、上首菩薩、問法主、說法主、法數以及六種震動等等,皆能反映這一會的核心意義。

比如,在十住位經首中,世尊不離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山頂,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迎佛大眾中沒有菩薩眾,大眾與佛之間亦無互動。妙勝殿以『十千』為法數,十『慧』菩薩從十方世界雲集,以法慧菩薩為上首菩薩、說法主。

在十行位經首中,世尊不離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而上升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夜摩天王帶領大眾迎佛,迎佛大眾中開始有菩薩眾,大眾『踴躍歡喜,稱揚讚歎』。寶莊嚴殿以『百萬』為法數,十『林』菩薩從十方世界雲集,以功德林菩薩為上首菩薩、說法主。

在十迴向位經首中,世尊不離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夜摩天宮而上升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兜率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大眾中有天子、梵王和菩薩眾,大眾與佛開始有所互動,大眾不但能見如來身種種光明,亦能見佛身放大光明。一切妙寶所莊嚴殿以『百萬億』爲法數,十『幢』菩薩從十方世界雲集,以金剛幢菩薩為上首菩薩、說法主。

十地位與三賢位不同,在十地位經首中,不但沒有世尊坐菩提樹下而上升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的說法,亦沒有天王帶領大眾迎佛等說法。十地位以『無數無量、無邊無等』為法數,諸大菩薩『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上首菩薩有三十九位,金剛藏菩薩為最上首菩薩、說法主。在三賢位中,菩薩演說行法名稱與行法內容之間並不分開,而十地位在金剛藏菩薩演說十地行法名稱與行法內容之間,則增加了解脫月菩薩三請金剛藏菩薩說法。

等覺位的演說方式又與四位行法不同。四位行法是差別智行法,在四天宮的四寶殿演說,以菩薩為說法主;等覺位是根本智行法,在普光明殿演說,上首菩薩有一百位,普眼菩薩、普賢菩薩分別為問法主、說法主。雖然世尊在四位行法中入天宮、寶殿,加持菩薩說法,但世尊並不參與菩薩演說;而在等覺位中,世尊不但參與法會,亦於法會中參與演說,令普賢菩薩法界行法生起。

另外,在等覺位行法演說生起之前,有普眼菩薩三請普賢菩薩現身,意味著必須要以別教菩薩所成就的無上正覺力量,才能夠轉入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等覺位的行法名稱與行法內容分別由如來和普賢菩薩演說,中間無有間隔,說明等覺位行法是基於根本智的行法,到達如來法身世間,普賢菩薩行法即如來法身世間行法,如實知與如實體驗皆依根本智的力量自覺生起,根本智所生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與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總合為一,止息別教菩薩對行法實踐的審核習氣。而在四位行法中,行法名稱與行法內容皆由菩薩演說,首先即意味著別教菩薩行法並未到達根本智行法中;其次在《十地品》中,解脫月菩薩等在金剛藏菩薩演說十地位行法名稱之後,三請金剛藏菩薩演說行法內容,金剛藏菩薩演說行法名稱與演說行法內容的過程分隔,此即意味著菩薩對十地行法的如實知與如實體驗分隔,中間有對行法實踐是否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審核。

六種震動部分亦同此類。只有通過經文對比,通過明瞭經文細節的不同,才能看到行法之間的差別。前面講義中對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已經有過詳細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經文對比落實在行法實踐中,意味著不同位次的行法實踐要有不同的行法體驗,這些不同之處意味著行法模式、成就模式不同。《華嚴經》通過三十九品經文構建起完整的佛教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單獨拿出來的任何一品都不能代表這部經。

《入法界品》是以密法言說的形式,對菩提場、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做出體驗性的詮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對應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因此,雖然五十三參的每一參的過程相同,包括近善知識、專心聽法、起善思惟、如說修行四個階段,但每一參的細節不同,意味著行法模式與行法體驗的不同,般若智慧是在行法實踐的細節中呈現出來的。修行者通過準確解讀下本華嚴闡述的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在行法實踐中獲得準確的行法體驗,以此到達中本華嚴和上本華嚴。

上一講對比了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的第二位行法,再看第三位:第三住位修行住、第三行位無違逆行、第三迴向位等一切佛迴向、第三地位發光地以及第三等覺位,這些是十波羅蜜行法中初發心階段的第三位,代表『佛法僧』三個因素中『僧』的因素,是出生一切行法實踐的總持力。參見下表中第三位善知識名、所居住處以及成就法門:

第三位善知識

第三住位修行住善知識善住比丘住楞伽道邊海岸聚落,善財童子見善知識『於虛空中來往經行』,無數諸天恭敬圍繞,八部天眾廣興供養。『楞伽道邊海岸聚落』是指毗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而世間人難以到達之處,唯有大智慧者才能到達。善住比丘以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亦即最終的『究竟無礙智慧光明』,得『無住無作神通力』,能『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無有障礙,所以安住此處。『神通』是指依根本智生起的智慧應用,能平等普遍覺知觀察、思惟體驗一切法。確切來講,眾生能對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思惟體驗即是自性神通,但因『自我』因素不如理作意的參與,而不能如實見一切法。

第三行位無違逆行善知識具足優婆夷住海住大城,有自住宅,莊嚴華麗。對比而言,第三住位善住比丘住楞伽道邊海岸聚落,雖然毗鄰大海,但並未到達大海之中,要有大神通力才能至其住處,而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則住海住大城,於此城中有自住宅。『具足優婆夷』在四十華嚴中譯為『辨具足優婆夷』,能以清淨心起善思惟,明辨一切法無有錯謬。

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與十千童子於河渚上聚沙為戯,是從『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這個因素的角度說,從如實見、如實思惟一切法的角度說;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有『十千童女』圍繞,『十千童女』可以往詣十方世界廣興供養,皆令充足,是從『僧』這個因素的角度說。

第三迴向位等一切佛迴向善知識無上勝長者住可樂城,於此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數商人、百千居士圍繞,善知識為其說法,令得菩薩智慧、住菩薩正念、增菩薩樂欲。

橫向來看,第一迴向位優鉢羅華鬻香長者住廣大國,善分別一切諸香,成就『調和一切香法』;第二迴向位婆施羅船師住樓閣大城,知大海中一切珍寶所在,能入大海中,於大海中往來自在;第三迴向位無上勝長者住可樂城,能於世間一切法中得菩薩智慧、住菩薩正念,以一切法為喜樂之處。

縱向來看,第三住位善住比丘住楞伽道邊海岸聚落,毗鄰大海而不入海中,以究竟無礙智慧光明,得無住無作神通力,『知』一切眾生無有障礙;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雖然住海住大城,但有自住宅,不同於世間,又以『十千童女』往詣十方廣興供養,非『自』往詣;第三迴向位無上勝長者與此不同,住可樂城中,『自』於『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為世間大眾說法,令於一切法中得菩薩智慧、增菩薩樂欲。

第三地位發光地善知識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住菩提場右邊,成就『大勢力普喜幢解脫法門』,距離第二地位善知識住處『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不遠,意味著雖然住於世尊無上正覺成就處,但已超越第二地位。『菩提場右邊』在四十華嚴中譯作『菩提樹王道場右邊』。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坐蓮華藏師子座』,於其身上一一毛孔,出無量變化身雲,隨其所應,以妙言音而為說法。

對比而言,第三迴向位善知識無上勝長者住可樂城,雖然能為世間大眾演說妙法,令生喜樂,但自己並不『出生』大眾身雲,是從如實知、如實管理一切法的角度說,善知識『自身』與『世間大眾』非同一體;而第三地位善知識則能『出生』無量大眾身雲,住無上正覺成就地,是從如實體驗一切法的角度說,與『無量大眾』同為一體。

第三等覺位善知識遍友童子師住世尊的故鄉迦毘羅城,雖然這一參很短,但表達的意涵非常深刻。『童子』是指平等出生一切法的力量,童子所在處即一切法生起處;『師』是指教授者、規範者;『童子師』是指生起一切法力量的總持力,是所有童子的教授者和規範者。

十地位中第二地位到第八地位諸參皆住世尊成道處摩竭提國菩提場,第九地位善慧地住世尊的出生地嵐毘尼園,第十地法雲地住世尊的故鄉迦毘羅城。『摩竭提國菩提場』是世尊於此世間經歷行法實踐之後的成道處,而第九地、第十地到達世尊的出生處及故鄉父母所在處,意味著從世間基於別教菩薩差別智成就處,轉入基於一切法本體的根本智成就處。

初等覺位善知識是佛母摩耶夫人,表明基於差別智行法的別教修行者雖然到達八地以上即可稱為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但差別智的行法成就即便到達第十地法雲地,亦只是與佛相伴、不相捨離、同一住處,做不到與佛究竟同體。修行者最終需要以根本智行法到達如來地,以根本智的力量生起如來座內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才是到達與十方諸佛如來同等的成就處。

從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來看,差別智依根本智生起,修行者必須要先成就圓滿差別智,以入滅盡定行法才能到達根本智,此種意義與五十三參行法中從十地位轉入等覺位的意義相同。修行者的究竟成就地不在差別智行法中,而是在根本智行法中,即如來種性入滅盡定行法。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在三個位次的行法中證得與佛同等: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得如來種性入滅盡定行法。其中前兩個是在差別智行法中證得,第三個是在等覺位以後的根本智行法中證得。

初等覺位摩耶夫人住此世界大寶蓮華之上,是從等覺位根本智行法生起,與佛同一種性、出生一切諸佛的角度說;第三等覺位遍友童子師住迦毘羅城,是從如來種性無上正覺具體生起與現前的角度說。對比而言,第十住位慈行童女住毘盧遮那藏殿,是從證一切智得梵行清淨、見一切法清淨無染的角度說;第二行位善知識自在主童子住名聞國,與十千童子於河渚之上聚沙為戯,是從生起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

根本智行法即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是依自性本體的力量自覺生起行法實踐,非是有為法的作意思惟可以到達,因此根本智行法究竟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遍友童子師這一參即是此意,既無成就法門,亦無行法論義,唯指示善財童子行法精進,以自覺生起根本智行法來超越以往所有行法。

以上是十波羅蜜行法中的第三位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中的不同表現,通過這些對比可知十波羅蜜行法並非抽象的、固定的、與生命體驗無關的概念。因此,修行者不能只停留在對文字名相的銷文註釋上,想要準確解讀每一位行法,必須結合整體的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將十波羅蜜行法的四個階段、四智行法、等妙覺位等因素總合在一起,將密法言說落實在行法實踐中,經歷反覆審核、調整、提高,最終形成確實的、能自覺穩定生起的生命體驗,這樣才是對經文準確的詮釋,此即對經文的『體驗性詮釋』。

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將種種密法言說總合在一起,成為總體的佛教思想理論體系,用經典語言來說,即諸佛世界宮殿樓閣、園林道場。『宮殿樓閣』不是一堆材料毫無秩序地堆放在一起,而是要有總體的設計和構建。同樣道理,行法理論也不是靠零碎的隻言片語可以說明。

無上正覺的最終成就處是構建起理論化、系統化、哲學化的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成為完整、穩定、可以自覺生起的行法模式與生命體驗模式,不但涵蓋以往支離破碎或者粗糙的行法理念,避免以偏概全、得少為足,亦可以鑒別外道知見、不正知見、相似知見等等,穩定可靠地拓展到未來行法中。《華嚴經》的整體演說即表明這一點,每一處經文細節都是整體框架的延伸,對應整體的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十波羅蜜中的同一位行法在不同行法階段表現不同、解讀不同,帶來的生命體驗亦不同,只有通過經文細節的對比,才能看到背後的整體理論架構。

當然,理論化、系統化、哲學化的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其作用在於能在行法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穩定有序乃至可以預知地拓展和延伸,並非侷限在對以往知識、經驗和體驗的管理和總結。事實上,從根本佛教、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乃至秘密佛教的過程,即是對釋迦牟尼佛建立的佛教核心思想不斷拓展,不斷理論化、系統化、哲學化的過程。只是到了秘密佛教時期以後,因為長期受到寺院經濟的影響,宗教化的佛教興起,宗派思想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原本的佛教思想,修行者走入宗派思想下的佛教,不再深入經藏,轉而專注省時省力的修行方法,甚至專注世間名聞利養,於是這個過程被中斷了。

秘密佛教時期以後,雖然佛教在存在形式上越來越豐富,但卻再沒有出現像龍樹菩薩這樣的偉大成就者,即便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亦寥寥無幾。很多宗派中的大師其實只是被神化的普通人,不但缺少理論建樹,甚至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未明瞭。究其原因,除宗派思想的影響外,另有兩個方面的關鍵缺失:第一是不明瞭密法言說解讀,不明瞭經典演說如何與生命體驗相關;第二是不明瞭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分不清不同階段的行法實踐之間有何差異,行法實踐混亂無序。修行者只有回到佛教原本的思想,深入經藏,依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才能準確生起行法實踐。

《華嚴經》是龍樹菩薩通達佛教思想理論之後集結而成,因此,以華嚴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為線索,即可通達三藏十二部;如果沒有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做骨幹,僅僅以銷文解義的方式則很難通達所有法。

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這一參末後,善知識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四行位明智居士,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興;彼有居士,名曰明智。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第四行位無屈橈行善知識明智居士住大興城,在四十華嚴中,善知識名『具足智』,住『大有城』。這一位行法主十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是十波羅蜜四個行法階段中『精進修』階段的第一位行法,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十住位的生貴住、十行位的無屈橈行、十迴向位的至一切處迴向、十地位的焰慧地,即這一位行法的不同表現。

『大有』是指生命體驗中的所有法,即根本智所生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亦即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十行位的精進波羅蜜是指在一切法中生起菩薩善思惟,此即『明智居士』住『大有城』。

如果不明瞭什麼是自性地諸法不空,誤認為只要『不空』、只要『有』就是在凡夫地,不是這樣!『不空』和『有』是指生命體驗,不能離開生命體驗來證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凡夫地的『諸法不空』是指染淨生死分別執取;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諸法不空』是指出世間清淨、生命解脫;大乘菩薩的『諸法不空』是指生命體驗、道種智行法、無上正覺;如來地『諸法不空』是指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即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從根本上說,即便是凡夫地的一切法,依然是自性所生法,行法實踐的目標是以智慧力去除此一切法帶來的束縛和影響,並非息滅此一切法的存在本身,更非息滅此一切法生起的力量。想靠息滅一切法存在、息滅一切法生起的力量來獲得生命解脫即是凡夫外道斷滅見。在佛教中,修行者息滅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即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生命解脫,此時如果不能生起進一步的入法界行法,即只是停留在生命解脫,而不能證無上正覺。『明智居士』住『大有城』意味著修行者以善思惟生起精進行法實踐,超越十住位行法,開始菩薩道種智行法。

善財童子一路向南至大興城,周遍推求明智居士,經文是這樣:

【爾時,善財見彼居士在其城內市四衢道七寶臺上,處無數寶莊嚴之座。其座妙好,清淨摩尼以為其身,金剛帝青以為其足,寶繩交絡,五百妙寶而為校飾;敷天寶衣,建天幢幡,張大寶網,施大寶帳;閻浮檀金以為其蓋,毘瑠璃寶以為其竿,令人執持以覆其上;鵝王羽翮清淨嚴潔以為其扇;熏眾妙香,雨眾天華;左右常奏五百樂音,其音美妙過於天樂,眾生聞者無不悅豫。十千眷屬前後圍繞,色相端嚴,人所喜見,天莊嚴具以為嚴飾,於天人中最勝無比,悉已成就菩薩志欲,皆與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對,承其教命。】

對比而言,第三行位善知識具足優婆夷住『海住大城』中,有自住宅,不與一切眾生同住,此處明智居士住『大有城』中『四衢道七寶臺』上,與世間一切法同住,超越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的成就地。

另外,具足優婆夷是根本智在第三行位的顯現,其有『十千童女圍繞』是指依根本智可以生起無量差別智,『十千童女』代表差別智生起的力量。『十千童女往詣十方世界供養眾生,皆令充足』是指依差別智的力量生起無量法,無有缺失。『十千童女供養大眾,皆令充足』代表『十千童女』雖然能圓滿出生一切法,但並非一切法現相本身。

此處明智居士則是根本智在第四行位的顯現,其有『十千眷屬圍繞』,『皆與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對,承其教命』,同樣是指依根本智生起無量差別智。第三行位中的『具足優婆夷』與圍繞眾『十千童女』非是同類關係;此第四行位中,『明智居士』與圍繞眾『十千眷屬』則皆是同類,並且此『十千眷屬』即是一切差別智現相本身,意味著在第四行位行法中,差別智生起的力量即差別智的具體呈現,二者不相分隔。換句話說,第三行位的『十千童女』是從生起一切差別智力量的角度說,是根本智到差別智的中間階段;此處的『十千眷屬』則是從差別智具體顯現的角度說。

除此之外,雖然具足優婆夷成就『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但是圍繞具足優婆夷的『十千童女』則需依具足優婆夷前的一『小器』出生萬物,才『能於此器取上飲食』,供養十方皆令充足,並非具足優婆夷以自力『往詣十方供養大眾』。具足優婆夷住自宅中,與一切世間不相接觸;而明智居士成就『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能以自力『須臾繫念,仰視虛空;如其所須,悉從空下,一切眾會普皆滿足』,並為大眾說種種法,此意味著明智居士與一切世間不相隔離。

再從出生一切法來看,具足優婆夷能以一『小器』出生『種種上妙資生之具』,內容寬泛,著重在涵蓋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平等無餘,是從十波羅蜜『初發心』階段一切法總持力的角度說;而明智居士依虛空所生一切法則比較具體,不但包括『衣服、瓔珞』等一切資生之物,亦能隨類而不同,『為得好飲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於生死,捨離愛著,入佛法味』等,是從十波羅蜜『精進修』階段隨緣生起一切法差別相的角度說。

依『虛空』出生一切法有兩種含義:一是從根本智角度說,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即虛空一切法,此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自具足;二是從差別智角度說,以善用心、善思惟超越依眼、耳、鼻、舌、身生起的直觀、表淺、零散的生命體驗即虛空一切法。十行位是從差別智行法角度說,非是從一切法普遍存在的角度說。修行者專注菩薩道種智行法,一切法皆是智慧種子,皆能帶來莊嚴喜悅的生命體驗,所以『普皆滿足』。

最後明智居士向善財童子推薦第五行位善知識法寶髻長者,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師子宮;彼有長者,名法寶髻。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第五行位無癡亂行主十波羅蜜中的禪定波羅蜜,是『精進修』階段的第二位行法,法寶髻長者住師子宮大城。

『師子宮』是十行位無上正覺所居住處,『師子』是指無所畏懼、無所動搖,有自己的主見,能以智慧力降伏煩惱魔怨;『宮』是指自性智慧整體性、系統性的應用。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具大人相坐真金座』、第十住位慈行童女『皮膚金色』等,即表明十住位所能呈現的無上正覺成就相。初行位善見比丘不但『皮膚金色』,並且『頂有肉髻,胸標卍字』等,雖然非具足完整的三十二相,但比起十住位已經有很大不同。第五行位法寶髻長者住『師子宮大城』,意味著開始於世間有無上正覺自成就住處。

善財童子成就第四行位善知識教,一路向南至師子宮城,『見此長者在於市中』,向前詢問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文是這樣:

【爾時,長者執善財手,將詣所居,示其舍宅,作如是言:善男子!且觀我家。爾時,善財見其舍宅,清淨光明,真金所成,白銀為牆,玻瓈為殿,紺瑠璃寶以為樓閣,硨磲妙寶而作其柱,百千種寶周遍莊嚴;赤珠摩尼為師子座;摩尼為帳,真珠為網,彌覆其上;碼碯寶池香水盈滿,無量寶樹周遍行列;其宅廣博,十層八門。善財入已,次第觀察。見最下層,施諸飲食;見第二層,施諸寶衣;見第三層,布施一切寶莊嚴具……】

善知識住處的含義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代表根本智總持力,代表智慧成就;二是代表差別智應用,代表行法顯現,二者皆是善知識住處。從智慧成就的角度說,即是從第三行位的『海住大城』,經歷第四行位的『大有城』,到達第五行位的『師子宮大城』。『城』是指總體成就。從『海住大城』到『師子宮大城』代表智慧成就總體上越來越增勝拓展,朝向無上正覺。而從行法實踐具體呈現的角度說,則是從第三行位的『自宅』,經歷第四行位的『四衢道七寶臺』,到第五行位的『在於市中』,代表行法實踐越來越深入世間,朝向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二者總合在一起可以看出,隨著智慧增勝、行法精進,修行者的自成就處則越靠近諸佛世尊無上正覺成就處,同時越靠近普遍存在的一切法。

法寶髻長者『執善財手,將詣所居,示其舍宅』有兩方面含義:一是說明善知識成就深密,需要加持善財童子才能令其觀見善知識住處;二是說明雖然善財童子以往可以憑藉自力『觀見』善知識住處,但彼等『觀見』皆只是『自外觀見』善知識成就現相,非『自內觀見』善知識自成就模式。『自外觀見』是從聞法成就的角度說,而『自內觀見』是從內在覺知成就的角度說。長者『執善財手,將詣所居,示其舍宅』是指以善知識所代表的根本智總持力,令修行者自內觀見第五行位善思惟行法的成就相。

善知識住處是指這位行法的成就模式,『其宅廣博,十層八門』是指以十波羅蜜為體,以八正道為具體顯現。

從出生一切法方式上說,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成就『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能以一『小器』出生一切資生之具,『十千童女』取之供養一切大眾『皆令充足』,是從平等出生一切法總持力的角度說;第四行位明智居士成就『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能於『虛空中』出生眾生所需,令『一切眾會普皆滿足』,並能為大眾說種種法,是從以善思惟明瞭一切法如實呈現的角度說。

第五行位法寶髻長者成就『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寶』是指依根本智所生、依自性所生,能令生起自在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善知識能於『十層八門自所住處』出生一切法,非以『小器』、非從『虛空』出生一切法,是從以智慧力入一切法中,所行無礙,不住二法,見一切法皆為無上正覺成就道種的角度說。

從出生一切法內容上說,隨行法位次升進,善知識所生一切法亦不相同,從出生一切眾生『身』所需一切法,逐漸轉向出生善用心、善思惟,乃至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所需的一切法,生起的方式和內容皆與當位行法相關,對照經文可知,不再贅述。

【爾時,善財見是事已,白言:聖者!何緣致此清淨眾會?種何善根獲如是報?長者告言:善男子!我念過去,過佛剎微塵數劫,有世界,名圓滿莊嚴,佛號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彼佛入城,我奏樂音,并燒一丸香而以供養,以此功德迴向三處,謂:永離一切貧窮困苦、常見諸佛及善知識、恒聞正法,故獲斯報。】

在經典中,『往昔』、『過去』是從因地生起的角度說,是指起心動念處、智慧發起處,即根本無明、根本智所生一切法普遍存在處,生命中一切法總持力所在處,一切生命體驗皆從此生起;『當下』是從生命活動、生命體驗的角度說,是生命總持力的具體顯現,亦即差別智的生命體驗所在處,是指此一法當下的存在相、流轉相;『未來』是從果地的角度說,是指生命體驗隨用心、思惟乃至行法實踐的參與之後的最終結果所在處。

但說到底,實際上未來的一切法亦不離當下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從普光明殿的四個階段的行法理論亦可看出這一點,從普光明殿十信位開始行法實踐,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即經歷道種智行法的生命體驗,最終到達等妙覺位,回到普光明殿一切法中。

根本智所生的普遍存在的一切法,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此一切法對差別智生命體驗來說,即『往昔』、『過去』無量劫前的一切法。過去無量劫前世界的具體名號,代表根本智所生一切法在生命體驗中總體的呈現模式,不同呈現模式下的一切法即過去無量劫前的不同世界。比如此處的『過佛剎微塵數劫,有世界,名圓滿莊嚴』即是此類,過去的世界不在別處,即是當下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圓滿莊嚴』是指此一切法在第五行位所呈現出的總體的生命體驗。

『佛號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是對於第五行位來說的根本智中生起『自我』覺悟的力量,即生起『法寶髻長者』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的最初力量,亦即帶來『自我』覺悟具體生命體驗的最初力量,這種力量能令根本智總持力轉入到具體的差別智體驗,其轉變的過程即『彼佛入城』。換句話說,修行者到達第五行位,當對任何一法生起關注和用心思惟時,此生命體驗的生起即『彼佛入城』。普光明殿四位行法中,有世尊不離菩提樹下而上升天宮,亦與此同類。

『供養』是指以梵行清淨自覺生起一切法、一切身心體驗。具體來說,即近善知識、專心聽法、起善思惟、如說修行,或者說以無所住心自覺生起行法實踐,智慧增勝、行法精進。《入法界品》末後普賢菩薩說到云何廣修供養時有言:『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並且『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佛教原本的供養理念與民間信仰中以錢財施予為供養的理念,乃至以錢財施予代替行法實踐以求生命解脫的理念完全不同。以錢財施予為供養,乃至代替行法實踐獲得生命解脫的理念在寺院經濟時期非常盛行,這種理念一直影響至今,是佛教走向民間信仰的重要標誌。

『我奏樂音,并燒一丸香而以供養』是指『自我』因素以梵行清淨自覺皈依自性覺悟,皈依『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生起理性、莊嚴和喜悅的生命體驗。依梵行清淨行法實踐所生起的一切生命體驗即是諸香。『燒』是指力量增勝;『一丸香』是指根本智總持力能生起總體的生命體驗。『一丸』形容微小,不需用力即可開啟,與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宅中的『小器』,乃至與普賢菩薩法界的『微塵』、『毛端』、『毛孔』皆是同樣意義。從『小器』中能出生眾生資生之具,從『微塵』乃至『毛孔』中能出生一切法。四十華嚴中與這一句對應的經文是這樣,對比可知:

【時彼國王,名法自在,佛受王請,入摩尼幢莊嚴園中,我於衢路奏妙樂音,燒一丸香而以供養,由彼如來與諸菩薩及聲聞眾,受我供故,令此香煙起大香雲,普遍虛空而為蔭蓋,於閻浮提,七日七夜,普雨種種無邊眾色眾生身相微妙香雲,又令樂音出生種種美妙音聲,普遍虛空,演出如來不可思議三世無礙廣大智聚,令其聞者,除滅一切煩惱垢障,增長一切真實善根,速疾圓滿一切智智,普能發起種種神通。我時以此供養善根,迴向三處:一願永離貧窮困苦,二願常見諸佛菩薩,三願恒聞諸佛正法,由是因緣故獲斯報。】

『普遍虛空』即指此香所帶來的生命體驗遍布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修行者以梵行清淨生起行法實踐,其所帶來的生命體驗即『永離貧窮困苦、常見諸佛菩薩、恒聞諸佛正法』。『迴向』是指智慧力落實到一切法中,生起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永離貧窮困苦』等三種果報不是在異身、異時、異處,而是在當下的行法實踐中。

雖然法寶髻長者所言很短,但意味著從這一位行法開始逐漸深入世間,善用心與善思惟成為諸法呈現背後的力量,意欲闡明善財童子所問的如何發心才能與當下這一法相應,闡明善知識所成就的非是聲聞種性的共外道行法,非是凡夫地世間法,而是由自內顯發的智慧力所生起。

站在十行位的角度說,十信位、十住位行法即是『往昔』,十迴向位、十地位、等妙覺位即是『未來』。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曾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即是此類。關於『往昔』的論義在以後諸參中會逐漸增加,善知識論義亦更加微細,皆是密法言說,要將此類論義與前面的行法勾索才能解讀。

需要再次明確的是,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行法不但能在一一法中生起,亦能在一一念中生起。文殊菩薩與無量同行菩薩『從善住樓閣出』,經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終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此過程即根本智出生一切法、出生一切生命體驗的過程。其中五十三參中的諸位善知識,即根本智在各個位次行法中的具體顯現,『善財童子』即修行者生命中的『自我』因素。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即是以『自我』因素如實知、如實體驗根本智所生一切法,在一切法中以智慧力生起自在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最終以差別智的行法力量匯歸到根本智一切法,成就如來地無上正覺。

簡單來講,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行法即『自我』因素從文殊菩薩處往詣普賢菩薩法界的過程,龍樹菩薩是將這個過程放慢,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形式,一步一步地詳細描述出『自我』因素如何對一切法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如何從文殊菩薩處最終到達普賢菩薩法界,這個過程即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的具體顯現。

普光明殿一共有四個行法階段,其中十信位、等覺位、妙覺位皆在普光明殿生起,此三個行法階段是基於一切法總相的行法,亦即基於根本智總持力的行法。十信位以文殊菩薩為說法主,是行法實踐的生起處;等妙覺位是普賢菩薩法界,是行法實踐的成就處。十信位與等妙覺位之間即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講述如何依總相中的一一法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只有每一法都能夠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才有總體上的如來地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在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中,根本智行法是從文殊菩薩演說無量如來名號、無量四聖諦名號開始,差別智行法則是從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開始。差別智行法需要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自知自覺地參與,因此,修行者只有以自覺悟力生起普光明殿的差別智行法才能真正到達見性位。差別智行法對應到《入法界品》中,即善財童子聞文殊菩薩教,一路向南生起五十三參行法,最終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

通過不同行法位次中的善知識成就對比,可以看出根本智是如何一步一步生起一切法,如何一步一步生起具體的生命體驗,亦可看出『自我』因素如何在諸法生起的過程中如實知、如實體驗此一切法和一切生命體驗的生起。修行者欲令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成為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起心動念的每個細節皆應符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行法歷程。

總而言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關於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的密法言說,非走街串巷拜訪大眾即可等同,必須皈依自性覺悟,依靠自內顯發的覺悟力來明瞭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在當下的起心動念處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起心動念處的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總合在一起,即菩提場、普光明殿一切法,即總體穩定的如來地無上正覺。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