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二行位、三行位 關鍵字:童子與童女、對密法言說生起體驗性詮釋、具足優婆夷住其宅內、一萬童女圍繞、自成就國土、微小之物意喻根本智現前不需用力、四位行法與等覺位中的相應行法比較、秘密佛教中的五方佛、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與坐此世界大寶蓮華之上
前面介紹了初行位善見比丘、二行位自在主童子,修行者解讀每一參行法時,要特別注意善知識住處、成就法門、名號、演說過程,這些是当位行法的具體呈現,亦是根本智在這一位行法中的顯現。
初行位善見比丘住三眼國,『其髮紺青、頂有肉髻、胸標卍字、七處平滿』等,代表十行位總體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與諸佛同等。『善見』是指依梵行清淨於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思惟體驗,如實見一切法。
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住名聞國河渚之上,與十千童子聚沙為戲。自在主童子於文殊師利童子處學習書、數、算、印等法,悟入『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知一切諸病,知眾生身相,善惡往趣等等。自在主童子演說的百四十二位法數,與世尊在等覺位《阿僧祇品》中演說的法數相應,自在主童子的演說是從別教菩薩生起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世尊在等覺位的演說是從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的角度說。
雖然華嚴行法最終皆匯歸到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但修行者必須經歷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之間的所有行法,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才能現前。行法實踐的過程即普賢菩薩法界呈現的過程,如果貪圖省時省力,以為既然五十三參末後是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何不直接以簡單快捷的方式到達極樂世界呢?此即妄想性的民間信仰,好比無知的人看到學生畢業時,校長授予博士學位,於是以為不需要經歷二十年刻苦努力的學習,只要走到臺前一分鐘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不是這樣!就好比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的人,不會天然具備複杂計算的能力。如果修行者對初住位、二住位的成就地:『得自在決定解力』、『以無量陀羅尼光明,領受如來無數品』尚且做不到,又怎麼可能直接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呢!
總體上講,『童子』代表智慧應用的生起處,『童女』代表身心體驗生起處。五十三參善知識中一共有六位童子與童女:第十住位慈行童女、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第三等覺位遍友童子、第四等覺位知眾藝童子、第十等覺位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如果結合這些位次的行法理論即可明瞭童子、童女所代表的準確意義。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行法目標始終如一,即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雖然五十三參行法有詳有略,但皆遵循這樣的過程:近善知識、專心聽法、起善思惟、如說修行。詳細來說,包括聞法信行、往詣善知識住處、周遍尋覓、近善知識、問法、論義、信受、禮辭、行法證入、升進拓展等,這個過程闡明了修行者是如何行法精進,如何從已知拓展到未知,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稱此類眾生爲大丈夫。
『大丈夫』非是從世間相的角度說。密法言說中的丈夫相、男女相、童男、童女、比丘、比丘尼,乃至諸天、八部天眾、畜生餓鬼等等,皆是從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從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的角度說,非從世間相的角度說,並非色身壞滅之後轉世投胎才能女轉男身。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往生者皆是大丈夫相,是指極樂世界成就者皆專注於智慧增勝、行法精進,遠離世間法帶來的束縛和影響。《維摩詰經》中有舍利弗尊者與天女的對話,亦說明這一點。
五十三參行法依密法言說建立,依行法實踐、行法體驗建立,因此解讀經文必須回到生命體驗中,與體驗相關。從經文轉變到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需要明瞭三方面內容:第一,關注關鍵名相,明瞭這些名相代表當下生命中的哪一法;第二,名相之間是以怎樣的方式和順序連接,意味著以怎樣的方式生起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第三,這段經文總體的功能和目標是什麼。明瞭這三方面內容,才能對經典文字建立體驗性的詮釋,而不是流於表面的文字概念性的銷文註釋。
比如,怎麼在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中詮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第一,關注這句經文中的關鍵名相:是、西方、十萬億佛土、世界。明瞭這些名相代表當下的哪一法,應如何體驗:『是』是指當下普遍存在的一切法;『西方』是指四智法中的妙觀察智;『十萬億佛土』是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上的距離,要調整當下的思惟模式,經歷無量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才能跨越;『世界』是指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以及對此一切法的用心思惟。
第二,明瞭這些名相以怎樣的方式和順序連接在一起:『從是』是指發起處;『過十萬億佛土』是指行法精進的過程;『有世界』是指生命體驗真實不虛;
第三,明瞭這句經文總體的功能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從當下的一切法所在處到達極樂世界的生命體驗。修行者在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中準確詮釋這一句經文,即明瞭什麼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及怎樣安住極樂世界。
為什麼不能在世間法中詮釋經文?因為世間法是共外道法,以外道行法乃至世間工巧亦可到達,而佛教行法所到之處非共外道法,是世間工巧不能到達之處。換句話說,雖然佛教行法能在遍一切處的一切法中生起,但外道法及世間工巧並不能到達佛教行法的成就處。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等諸佛世界,皆是修行者以智慧力所成就的報身世界、法身世界,非共外道成就處。在逝多林本會中,二乘聲聞不能見佛菩薩境界,與此是同樣道理。雖然世尊和眾弟子們生活在一起,但世尊住於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弟子們則住於娑婆世界,對佛菩薩境界不聞不見。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即在當下的一切法中,眾生因種性不同,所居住處才不同。極樂世界距此『十萬億佛土』,不是指世間距離,而是指眾生種性上、行法實踐上的距離。
起心動念處即是五十三參行法生起處。修行者學習五十三參行法,並非複製善財童子的行為內容,而是在行法實踐中體驗善財童子的行法模式:近善知識、專心聽法、起善思惟、如說修行,以智慧與行法實踐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
接下來是自在主童子向善財童子推薦第三行位善知識具足優婆夷,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有優婆夷,名為具足。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海住大城』是指安住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以普遍存在的一切法為自住處;『優婆夷』指雖處世間法中,但內在核心是出世間法,意指以出世間智慧生起入世間行法;『具足』在四十華嚴中譯作『辨具足』,是指能夠在遍一切處的一切法中平等生起善思惟,知一切法無有缺失。
第三行位即無違逆行,具足優婆夷主十波羅蜜行法中初發心階段的『僧』波羅蜜、『羼提』波羅蜜,行法實踐具體顯現即『忍』波羅蜜,三者分別從這一位行法的『體相用』角度說。『僧』波羅蜜是指總持力,『羼提』波羅蜜與『忍』波羅蜜分別代表明瞭及安住此一位行法。
善財童子依自在主童子教,成就善知識法門,接著經文是這樣:
【如是思惟,漸次遊行,至海住城,處處尋覓此優婆夷。時,彼眾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優婆夷在此城中所住宅內。善財聞已,即詣其門,合掌而立。】
此處講到具足優婆夷在海住大城中有自己的住宅。
在第七住位時是第一次出現修行者有自住宅,休捨優婆夷住海潮處普莊嚴園,代表修行者到達第七住位時,成就生命解脫,開始有自己的國土。第十住位慈行童女同樣有自住宅:師子奮迅城毘盧遮那藏殿。
儘管如此,但準確來說,第七住位、第十住位的善知識自所住宅與此處並不相同。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是『圓滿光大城妙圓光王』的夫人,雖與大王朝夕相伴不相捨離,但與大王基因不同,住『圓滿光大城』城東的『普莊嚴園林』,此園林乃大王所有,非休捨優婆夷自所建造。第十住位慈行童女所居住處亦是如此,慈行童女是師子幢王之女,雖與大王基因相同,但毘盧遮那藏殿乃大王所有,非慈行童女自所建造。
換句話說,修行者在十住位中,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以梵行清淨『見』一切法、『安住』一切法中,得生命解脫無所障礙,此一切法即根本智所生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善知識以無生忍為自解脫住處,因為未生起道種智行法,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沒有具體的智慧應用,所以沒有自成就住宅。也就是說,第七住位『妙圓光王』、第十住位『師子幢王』皆代表根本智,『圓滿光大城』、『師子奮迅城』代表根本智所生一切法,通過休捨優婆夷、慈行童女的住處以及與大王的關係,即可明瞭這一位行法與根本智的關係。
此處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雖非王種,但所居住宅依十行位菩薩善思惟行法所成就,是善知識自所建造。十行位中的第七行位、第八行位兩位善知識皆是王種,皆依初發心階段的三位行法生起,有自己的世間國土,思惟可知其中意義。
『國土』是指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此一切法以用心思惟形成基於個體的知識、經驗和體驗,總合在一起即成為自住國土,因此,隨民族、社會、歷史、文化、教養、宗教等不同,乃至隨年齡和閱歷不同,每個人的自住國土不同,不是固定的。對國土中的任一法生起關注,生起具體的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即生起國土中的一眾生。從具足優婆夷開始有自成就住宅到第七行、第八行位成就世間王種,表明自成就國土首先要在自己的報身世間建立,然後通過行法實踐落實到眼耳鼻舌身一切法,將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總合在一起,以此成就世間國土。
比如在學下棋的例子中,從開始學習到成為一名棋手需要經歷四個階段:第一是學習規則階段、第二是模仿他人階段、第三是系統構建階段、第四是自我成就階段。雖然前兩個階段需要用心思惟,可以依賴規則和別人的經驗技巧而有『自所住處』,但卻不能算作擁有真正的『自成就國土』;只有到第三個階段以後,能以自我成就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應對不同的對手,才算擁有真正的『自成就國土』。
『自成就國土』不是靠別人建造,自己可以憑空獲得。具足優婆夷的『自成就住宅』是依菩薩善思惟行法建立,善思惟行法的具體內容即對一切法平等生起用心思惟,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以用心思惟一切法而明瞭一切法,於一切法中生起道種智行法。
既然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為什麼修行者必須關注經典的文字名相,乃至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和判斷?
在佛教思想中,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要靠人天眾生具有的特質才能實現,這種特質的核心即反思力和覺悟力,能對一切法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和判斷,可以設定目標、為之制定計畫並付諸行法實踐。人天眾生因為有這樣的特質,才能分辨苦樂、生死,尋求解脫。因此,儘管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本身並非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但修行者必須要藉助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才能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和判斷,才能在行法實踐中實現自我審核,以確定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儘管錯誤的分別、選擇和判斷會令眾生住於娑婆世界,但並非息滅分別、選擇和判斷,回到生命本能即可獲得生命解脫。原野中自由奔跑的動物,非已獲得生命解脫,更非成就無上正覺。凡夫外道認為息滅分別、選擇和判斷,放下用心思惟即可獲得生命解脫,事實不是這樣!
在十信位中,文殊菩薩演說如來地無量名號以及四聖諦無量名號,即表明修行者要在一切法中生起用心思惟、分別、選擇和判斷,以此生起十信位行法,此即所有行法成就的發起處。離開人天眾生的特質,止息一切名相言說,止息一切分別、選擇和判斷,一切法即只能停留在直觀的、表淺的、零散的體驗中,只能停留在無想定,而不能到達無上正覺。
這是為什麼很多修行者無論多麽精勤努力,卻只停留在十信十住位之前,停留在消極被動止息一切法、否定一切法階段,不見性,不證法身,不見佛菩薩境界。這些修行者從未想過在否定一切法時,要重新建立一切法,要具足主動出生一切法的能力。從華嚴行法理論的角度說,修行者是以具足重新建立一切法、主動自覺生起一切法的能力,擺脱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比如,一名出色的棋手因為具備自我構建的戰略思想與戰術技巧,所以可以應付所有對手,他非但不畏懼與人對弈,甚至視每一場比賽為難得的機遇,可以在比賽中不斷進步,獲得喜悅;而一名只能模仿他人乃至消極迴避的棋手卻做不到這樣,他們視每一場比賽為苦痛和煩惱。
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初行位即歡喜行,初地位為歡喜地,皆說明菩薩道種智行法能給修行者帶來怎樣的生命體驗。
前面談到過『見性』的問題,怎樣在紛繁複雜的一切法中體驗『見性』?首先要明確什麼是『見』和『性』:『見』是指體驗;『性』是指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的存在本身非因緣所生、不依自我知識、經驗、體驗而生。見性的時候見到什麼?見到兩個方面:第一是一切法總相,即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要注意的是『總相』是指一切法整體的存在,而不是指某一法的獨特存在。第二是對此一切法具有總體的覺知能力。這兩方面皆是生命本有的,所有眾生平等無別,當把自己的生命安住在這兩個地方時,即稱為到達『見性位』。
在到達『見性位』的行法中,修行者不斷去掉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帶來的束縛和影響,體驗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直到穩定安住證諸法空得無生忍,此即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住位,得梵行清淨。修行者得梵行清淨即得生命解脫,但並未得無上正覺,得無上正覺則要進入第二階段,依梵行清淨生起道種智行法,在華嚴行法理論中,即生起十住位以後的行法實踐。道種智行法即菩薩『自成就國土』,亦即安住實報莊嚴土。
【其宅廣博,種種莊嚴,眾寶垣牆周匝圍繞,四面皆有寶莊嚴門。善財入已,見優婆夷處於寶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素服垂髮,身無瓔珞,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薩餘無能及。於其宅內,敷十億座,超出人、天一切所有,皆是菩薩業力成就。宅中無有衣服、飲食及餘一切資生之物,但於其前置一小器。
復有一萬童女圍繞,威儀色相如天采女,妙寶嚴具莊飾其身,言音美妙,聞者喜悅,常在左右,親近瞻仰,思惟觀察,曲躬低首,應其教命。彼諸童女,身出妙香,普熏一切;若有眾生遇斯香者,皆不退轉……】
『其宅廣博』等是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在第三行位的呈現,亦即根本智於第三行位所帶來的總體的身心覺受。『具足優婆夷』安住此中,代表根本智在第三行位的總體的生命體驗。『瓔珞』是指道種智行法的具體呈現,『素服垂髮,身無瓔珞』是指第三行位雖然有生起一切法的力量,但還沒有生起具體的菩薩道種智行法,因此,其身光明『除佛菩薩餘無能及』。
『宅中無有衣服、飲食及於一切資生之物』是指第三行位以後非以世間法為資生之物,而是以自成就一切法為資生之物,生命解脫不再依賴於自性以外的一切法,而是自性所生,隨念即至,不需積累和儲蓄。在佛教中,菩薩以善思惟為食,以梵行清淨、行法精進為食,非以世間身所欲樂為食,如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眾生享受上妙衣食,其中意義皆與此相同。
『一萬童女圍繞』是指依『具足優婆夷』所代表的根本智生起無量差別智應用,如後面的經文所言:『此十千童女而為上首,如是眷屬百萬阿僧祇,皆悉與我同行、同願』乃至『同能現見一切法門、同住菩薩清淨行地』。這些經文皆表明根本智是差別智生起的總持力,差別智是根本智的具體呈現。用經典語言來說,即是具足優婆夷與十千童女相生相伴,不相捨離,此等一萬童女對具足優婆夷『常在左右』乃至『應其教命』。
【善男子!是十千童女,能於此器取上飲食,一剎那頃遍至十方,供養一切後身菩薩、聲聞、獨覺,乃至遍及諸餓鬼趣,皆令充足。善男子!此十千女以我此器,能於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十千童女』代表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最初顯現,亦即差別智行法的最初顯現,能於此善知識宅中小器『取上飲食』,往詣十方供養眾生,『皆令充足』,意味著修行者到達第三行位時,成就法身,逐漸開啟法身世間行法,超越以往諸善知識。在十住位諸參中,善知識成就不同類型『見』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一切法,但並不『參與』一切法中;此處十千童女可以往詣十方,供養眾生皆令充足,逐漸『參與』一切法中。
『小器』是指根本智力量所在,因為以無加行力自覺生起,所以稱為『小器』。經典中說到毛孔、毛端、芥子等微小之物皆是此類,意喻不需用力即可現前。也就是說,在密法言說中,依根本智總持力出生一切法,即於小器或於毛端、毛孔、微塵中出生一切法,所謂『芥子納須彌』即是此類。此種說法最終指向普賢菩薩法界,由此可知什麼是普賢菩薩『入一微塵』無所障礙,以及菩薩道種智行法、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最初如何生起。
『供養』是指依根本智總持力於一切法中具足生起無量差別智,主動自覺的行法實踐帶來莊嚴、喜悅的生命體驗。『皆令充足』是從善思惟成就的角度說,是指以智慧力安住梵行清淨,平等地覺知觀察、思惟體驗一切法無有缺失,不受一切法的束縛與影響,不生染淨分別取著,不逃避、不遠離,非指以種種名聞利養令世間充足。
總體上說,法身成就即以智慧力落實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如實見、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不但有一切法的存在本身,亦包括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包括在一切法中生起善用心、善思惟,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
在普光明殿四位行法中,十住位時,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迎佛大眾中沒有菩薩眾,而十行位時,夜摩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入寶莊嚴殿,迎佛大眾中有菩薩眾,意味著從十行位開始生起法身世間行法,其中意義即與此處相同。
這一參其餘經文可以參照以往諸參講義以及《覺悟華嚴經·總釋》加以解讀,此處不作銷文。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以十波羅蜜與四智法總合在一起生起的,明瞭十波羅蜜行法與四智法如何總合為一,對準確理解每一位行法非常重要。前面講義中藉助橫向對比來看待行法如何精進,下面通過縱向對比,看看同一位十波羅蜜行法在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中有什麼不同。
十波羅蜜行法分為四個階段:初發心、精進修、不退轉、一生補處。初發心階段由三位行法組成,代表依『佛法僧』三個因素生起一切法。在五十三參中,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的前三位皆代表這一位行法的初發心階段。四位行法是從別教菩薩四智行法角度說,等覺位是從根本智行法角度說,秘密佛教中的五方佛即依此建立。『佛法僧』三個因素並非總體性的抽象概念,而是在行法實踐中能具體呈現的生命力量。
首先看各個位次行法中的第一位:初住位初發心住、初行位歡喜行、初迴向位普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初地位歡喜地以及初等覺位,這些是十波羅蜜行法中初發心階段的第一位,代表『佛法僧』三個因素中『佛』的因素,是出生一切法的總持力。參見下表中初位善知識名、所居住處及其成就法門:
初住位初發心住德雲比丘住勝樂國妙峰山,代表不離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初發心住是眾生生起覺知思惟的最初力量,代表根本智總持力,以『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為總體的生命體驗,眾生對一切法的覺知思惟皆從此處生起。佛教中的『般若』即是基於根本智生起的智慧,亦即自性智慧,有三種屬性:出於本體、自內顯發、周遍完備。其中『般』是指超越,與『波羅蜜』意義等同;『若』是依於自我因素、依於眼耳鼻舌身的直觀、表淺、零散的體驗所建立的種種『識』。
初行位歡喜行善見比丘住三眼國,成就『菩薩隨順燈解脫法門』。『三眼』是指超越直觀、表淺、零散的生命體驗,以差別智善思惟如實見一切法中的一一法。在普光明殿十行位,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生起十行位行法,成就《十無盡藏品》。其中『藏』是指差別智的總合,是從一一法盡無餘的角度說。善見比丘『其髮紺青右旋不亂』乃至『胸標卍字,七處平滿』等,表明得佛種性,從此開啟無上正覺行法模式。
初迴向位普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優鉢羅華長者』在四十華嚴中譯為『鬻香長者』,住廣大國,善分別一切諸香,亦成就『調和一切香法』。『迴向』是指以智慧力回到一切法中生起具體的身心體驗。『向』代表力量,相當於先從具體計算總結歸納出數學公式,再從公式回到具體計算。十行位是以善思惟如實見、如實知一切法,十迴向位是以如實見、如實知一切法,進一步分別、選擇和判斷,乃至如實體驗一切法,令一切法皆悉示現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初地位歡喜地善知識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四十華嚴中譯為『春和主夜神』,住摩竭提國迦毘羅城,成就『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法門』。『主夜神』是指能以光明照破黑暗,能以智慧力如實知一切法。從世間歷史角度說,『摩竭提國』與『迦毘羅城』非同一處。『摩竭提國』是世尊成就無上正覺之地,『迦毘羅城』是世尊的故鄉,經典中將這兩處合在一起成為初地位的善知識住處,『摩竭提國迦毘羅城』被賦予了密法言說意義,既是世尊的故鄉,亦是世尊成就無上正覺之地。
從行法模式上說亦是如此,三賢位皆有世尊不離菩提樹下而上升天宮、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入於寶殿、十方菩薩雲集本會等,表明三賢位雖然是成就無上正覺的必經階段,但並非無上正覺的究竟住處。十地位中沒有世尊上升天宮的說法,亦沒有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入寶殿以及十方菩薩雲集,表明十地行法所在才是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之地。
初等覺位善知識摩耶夫人住此世界中大寶蓮華座上,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摩耶』是指生命中出於根本無明的、生起世間一切法的本能的力量,即生起五蘊身、六入處乃至十八界一切法的、本能的力量,用經典語言來講,即生命中生起一切世間幻相的力量。『摩耶夫人』是指此出於根本無明的、本能的力量不但與大王相伴守護,不相捨離,並且是出生悉達多太子的核心因素。等覺位是根本智行法,摩耶夫人是佛陀的母親,與佛陀基因相同,同時又是女相,代表非但世間一切法從此生起,無上正覺亦從此生起。換句話說,生起凡夫種性娑婆世界一切法的力量,亦即菩薩成就無上正覺的力量,菩薩是在凡夫種性一切法中生起行法實踐,成就無上正覺。《覺悟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中對這一位行法有過詳細論述,可以參考,前面第三十九講等中亦對別教菩薩行法與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行法之間的差別有詳細說明,思惟可知摩耶夫人所代表的意義,此處不再贅述。
怎樣才是摩耶夫人坐此世界大寶蓮華之上?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別教菩薩行法,修行者有自我審核行法實踐的習氣,即在行法實踐中,對行法實踐本身進行分別、選擇和判斷,不斷調整和提高,自我審核的習氣即別教菩薩的清淨法習氣。修行者在別教菩薩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即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去除此種清淨法習氣之後到達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即坐此世界大寶蓮華之上。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在別教菩薩行法中即『菩提樹』,在等妙覺位行法中即『此世界大寶蓮華』。
以上是四位行法和等覺位的初位善知識,再看第二位:第二住位治地住、第二行位饒益行、第二迴向位不壞迴向、第二地位離垢地以及第二等覺位,這些是十波羅蜜行法中初發心階段的第二位,代表『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的因素,是出生一切智慧應用的總持力。參見下表中第二位善知識名、所居住處及其成就法門:
第二住位治地住善知識海雲比丘住海門國,從初住位勝樂國妙峰山頂超越一切法之處,到達可以面向大海、俯視大海、晝夜六時觀察大海、思惟大海之處。海雲比丘住大海邊十二年,成就『諸佛菩薩行光明普眼法門』。
第二行位饒益行善知識是自在主童子,住名聞國河渚中。與第二住位海雲比丘的處所不同的是:海雲比丘住海門國,以『普眼法門』觀察大海、思惟大海,『見』大海之下有蓮華出現,但自己並不在大海之中,不親近大海;而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住名聞國河渚中,不但臨近生生不息的一切法,並以在文殊師利童子處所學,成就『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與十千童子於河渚上『聚沙為戲』。第二住位善知識是比丘相,代表出世間法;第二行位是童子相,代表在一切法中不受染汙,有生起一切法、嚮往一切法的力量,以一切法為戯,代表入世間的行法力量。
自在主童子演說百四十二法數,與等覺位《阿僧祇品》中世尊向心王菩薩演說的法數相同,意味著自在主童子是無量差別智智慧應用的生起處,指向等妙覺位如來地成就處。不同的是,在第二行位中,自在主童子是生起無量法數的核心力量,在等妙覺位中,世尊是生起無量法數的核心力量。
第二迴向位不壞迴向善知識是婆施羅船師,住樓閣大城,善財童子在『城門外海岸上』參訪此善知識,其有『百千商人及餘無量大眾圍繞』,成就『大悲幢行』。『船師』是指能以智慧力知大海中一切法,知大海中寶藏所在,能於大海中來往穿梭無有障礙。
對比第二住位、第二行位而言,第二迴向位不但能『知』大海中的一切法、能『臨近』此一切法,並且能明瞭大海中寶藏所在,能明瞭怎樣行駛於大海中,獲得寶藏。
第二地位離垢地善知識是普德淨光主夜神,住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成就『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法門』,能普見三世一切諸佛,以及諸佛國土、道場、眾會等一切法,意味著與三世一切諸佛同住,生諸佛家。
第二等覺位善知識是天主光天女,是具足正念天王之女,住此世界三十三天,成就『無礙念清淨莊嚴菩薩解脫』。初等覺位摩耶夫人是以世間相佛母的形式、以出生無量無上正覺成就的形式出現,天主光天女是以具足正念天王之女的形式、以生起無量無上正覺智慧應用的形式出現。
第二地位普德淨光主夜神住世尊成就無上正覺處摩竭提國菩提場中,是從別教菩薩成就無上正覺的角度說;第二等覺位天主光天女住此世界三十三天,則是從依根本智生起無量世間智慧應用、生如來家的角度說。
以上是四位行法與等覺位的第二位善知識情況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同樣是十波羅蜜中的初發心階段行法,在不同行法位次中有怎樣的不同。如向所言,生命中的『佛法僧』三個根本因素、十波羅蜜、四智行法等,皆非抽象的、固定的概念,修行者需要明瞭它們在不同行法位次中有怎樣的確切表現,才能如實知行法實踐所在。因此,當解讀某一位行法、某一位善知識的具體成就時,一定要把相關屬性放到經文的整體環境中加以準確理解,如實、準確解讀經典亦是行法實踐的一部分。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