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我們準備了幾年時間,今天終於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非常難得,非常歡喜。
我們從2015年開始整理這次華嚴經的學習內容,到現在過去了四年多時間,如果從開始接觸華嚴經算起,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這期間我們得到了很多大德善知識的幫助,很多善知識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他們關於佛教理論的宣講,哪怕是只有一段文字、一句話,很多時候對我們的學習都有非常重要的啟發。
有時候,善知識一句話就像一把鑰匙,能夠解決修學中長時間留下來的問題,甚至能解決以前沒有察覺到的問題。
很多修行者為法忘軀的勤奮精神,給了我們很大鼓舞。
所以,大家有這樣的機會一起學習這部華嚴經,是對這些幫助過我們的大德善知識們最好的報答。我們希望能以螢火之力推動這部經典的學習,也希望能利用這個難得機緣,把一點學習心得彙報給大家,同大家一起從這部經中,學習到佛教的根本理論,對於佛教的教理教義、行法義趣,有更全面、更清晰的瞭解,從而能夠落實到修行實踐中,能夠行法精進少走彎路,甚至能夠得佛密義證佛菩提。
華嚴經是演說圓滿生命成就的經典
華嚴經歷來被祖師大德們推崇備至,稱作是佛教的根本法輪。
這部經是敘述生命圓滿成就的經典,一切有情眾生皆可以到達這部華嚴經所描述的圓滿境界。
祖師大德們對於華嚴經的讚歎非常崇髙,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無出其右。對華嚴經的讚歎,實際上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圓滿成就的讚歎。這些讚歎汗牛充棟無以復加,我們就不需再重複了,總體來說,正如過去人常講的那樣:『圓滿究竟、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意思是指語言和思惟不夠用,達不到經典所要演說的成就境界。經典的文字演說,甚至一切善知識演說,需要通過特別的解讀方法,將語言文字轉換到自己的生命實踐中,才能領略到其中的意義。
也就是說,只有依靠證得、靠修行成就,靠嚴密的觀察、縝密的思惟和智慧生起,才能切實體會到這部經典演說的不思議境界。不但華嚴經如此,實際上所有宗教經典都是如此。
不論時代怎麼發展,祖師們對於《華嚴經》的溢美之詞皆難以超越,從中可以看出這部經在佛教中的崇髙地位。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雖然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學習材料,但是文字比較簡略,很多內容沒有作詳細說明,很多經典依據、歷史背景也沒有提供出來。如果有同學已經對華嚴經、對大乘佛教的教理教義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可能根據我們提供的學習材料,學習起來會比較順暢,進入華嚴經會比較快,但是如果對於大乘佛教的行法和理論比較陌生,學習起來可能就會比較吃力一點。
所以,這一次的機緣非常讓人歡喜,有同學希望我們對華嚴經學習提供更多一點說明,把不少材料裡面沒有辦法說清楚的地方,再詳細解釋一下。我們也期盼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提髙,期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給大家分享更多一些學習體會,這樣讓大家能夠領略到華嚴經的不思議處。
學習華嚴經是修行者成就圓滿生命的過程,是一項偉大工程,甚至可以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工程,是古往今來的修行實踐者所嚮往的,很多修行者生生世世修行實踐,最終的歸宿就是匯入華嚴經的成就境界。這部經典所要到達的境界,是全面而完整的生命成就。
明確華嚴經的學習方法和指歸
我們在後面的學習中所要提供的內容,——包括密法言說解讀、經典架構解析,以及行法理論、行法實踐、行法指歸等等,很多都是在過去成就者們的理論上建立起來的,同時也結合現代修行者的學習方法和思惟方式,對華嚴經的結構重新規劃、詳細解析得來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走入這部經,能夠實踐並且成就這部經。
如果沒有前輩們開拓出來通往華嚴經的道路,也就是通往真理的實踐道路,讓我們從頭開始來學習這部經,實踐這部經,困難不可想像。
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法輪,幾乎包含了所有佛教經典的演說方法和成就理論,我們也期望通過這部經的學習,掌握到佛教經典的演說模式,從而對於所有經典有一致的解讀方法,能夠對於佛教整體理論有清晰完整的瞭解,避免僅僅以一宗一派的說法來詮釋整個佛教理論體系。
大家都知道,華嚴經是演說生命整體成就的經典,包括了完整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生命本身即是完善的、完整的。佛教其他經典都是以這部經的成就為核心和指歸,是這部經的眷屬經。眷屬經對於生命中的某個方面、行法中的某個成就,能夠做出詳細完整的解說,但是一般只針對某個方面而言。所有眷屬經綜合在一起和華嚴經是一個整體。華嚴經和所有的眷屬經,各自所要完成的功能不一樣。
華嚴經與眷屬經共同詮釋完整的佛教理論
華嚴經和所有的眷屬經總合在一起,正如一棵大樹,它的樹根、樹幹和樹枝、樹葉,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合在一起成為一棵大樹。華嚴經即是相當於構建出了大樹的整體,把圓滿生命成就境界刻畫出來。但是華嚴經在很多地方相當於素描,這棵大樹的細節,則離不開眷屬經深入微細的論述。
學習華嚴經不但不會影響我們對其他經典的學習,不會影響當前的行法,反而會因為學習這部經,更能讓我們對於佛教整體理論、行法次第、成就指歸有更完整更系統的瞭解。不但如此,同時還能讓我們明瞭每一步修法中的確切所在,檢查行法上是否出現偏差、是否出現誤解。如果出現問題,那麼出現偏差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偏差,怎樣調整,然後也能知道下一步行法應該到哪裡、怎樣到達那裡,每一個修法階段有什麼差別,自己應該怎樣調整,等等。
佛在經典中對於這樣的修行方式,稱作是『如實知之』。『如實知之』是佛陀對每一位修行者提出的要求。修行者不單要對一切法的觀察和思惟如實知之,還要對自己的修行狀況如實知之。
佛在經典中每次說到修行者的成就,對於弟子們的成就印證,都必定加上這句『如實知之』。也就是說,如實知之是每位修行者成就的必然標誌。
因此,如果失去對於佛教整體理論的通達明瞭,僅僅依靠一門一派的思想和說法,就容易在修行上出現誤區,出現盲點,容易受一非餘得少為足。同時也會因為對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沒有確切認知,不知道自己當前修行在哪一個位置,於是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只要守住一法,就能從凡夫地一直到達如來地,而對其他不同的行法理論加以排斥,甚至加以懷疑和誹謗等等,這些都是很冤枉的。
可以說,所有這些問題,不管是否意識到,其實都常常發生在我們的行法實踐和認知中,而通過系統學習華嚴經的理論和行法,這些問題都會顯明出來而得以糾正。
華嚴經結構是依據佛所演說的行法理論而建立
華嚴經說起來很大,『大』不單是指這部經的文字份量,更是指其理論體系和結構。這部經包含了完整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修行者從發菩提心到如來地成就無上正覺,這之間每一步是怎樣的行法,每一行法是怎樣的形式、怎樣成就、怎樣因緣生起、怎樣辨別是非曲直等內容,全部集合在一部經裡,這是其他任何經典所不具備的。如果具備同樣的屬性,那部經也可以稱作是華嚴經。
華嚴經結構是按照佛陀時代的修行理論建立起來的,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會提供非常多經典依據來說明這個問題。可以說,華嚴經是對佛教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做的一次總體性集結,也是對佛陀思想的完整集結。正因為如此,所以看上去很龐大,尤其是它的結構看起來很複雜。如果不按照特別的學習方法,把這部經的核心架構先看清楚,然後再由遠及近,由整體到細節一層一層地學習,就會顯得無從入手。
華嚴經是按照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一步一步構建起來的。
每一位修行者從凡夫地發菩提心開始,最後到達如來地圓滿成就,中間需要經歷不同的修法階段,這些階段不論在行法模式、還是證入模式都不一樣,每一位次的行法依照怎樣的行法理論,在華嚴經裡面都能找到詳細說明。從大的方面來說,華嚴經講到了四個階段的六位行法,如果詳細來說,有五十三個位次的行法,每一個位次的行法所要完成的目標不一樣,循序漸進次序井然。
無上正覺是在一法一法的精進中獲得
比如蓋房子,蓋平房、蓋三五層的樓房、和蓋一百層的摩天大廈,三者完全不同。站在不同的樓層,人們所見到的景色也不相同。相鄰的兩層雖然看上去差不多,但是一層一層地積累下來,地面的一層和第一百層所見到的景色則完全不一樣。
一百層摩天大廈相當於行法中的一百個位次,在華嚴經來說,就是五十三個行法次第。五十三個行法次第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共同的部分是指修行者要能一心清淨和不斷精進,這是所有行法的基礎和核心,而不同的部分則是指每一位次的行法中,此一心清淨和不斷精進皆有各自相應的細節和標準。
在五十三個位次的行法中,修行者如果在某一個行法階段停滯不前,不再努力精進,即是墮入二乘聲聞行法。只有圓滿五十三個位次的行法,才能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只有到達無上正覺的修行者,才能最終成就往詣無量世界無量眾生的無量法中自在無礙。
有沒有一種行法可以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無上正覺?回答是肯定的。在大乘佛教理論中,即是智慧精進和行不放逸,在佛經中的語言即是從『如是我聞』到『依教奉行』。
佛教的根本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於一切法通達明瞭,而於一切法無所住。在華嚴經五十三個位次的行法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行法位次不同,其表現形式也不相同。
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學習華嚴經
基本上來說,眷屬經所要做的工作相當於完成摩天大廈一層兩層的建設,華嚴經所要完成的是整體一百層的建設規劃。當然,眷屬經所完成的一層兩層的建設工作,並不一定是指最基礎的部分,也有針對十層百層的行法部分,甚至有針對等妙覺位的行法部分,但是總體上來說,眷屬經不是針對所有位次的行法理論。
大多數眷屬經會針對修行中的某一個問題給出來詳細的論述,所以,學習華嚴經和學習其他經,從方法上說有很大差別。可以說,自古以來無數的修行者學習華嚴經的時候,所遇到的困難都在這裡。很多人按照學習其他經典的方法和模式來學習華嚴經,最終都收效很小,甚至很多人完全迷失在華嚴經浩瀚的經文裡。很多修行者窮畢生精力,只能停留在誦讀華嚴經階段,根本無法去實踐華嚴經,更談不上成就華嚴經。
以往學習經典的模式,大多數都是以聞法模式和消文模式。聞法的意思是指依聽聞而修行,善知識講,修行者聽。消文模式是指讀誦經文加以解說,依文解意。這兩種方式,對於初學者來說,入門快,進步快,也可以到達一定程度的成就地。在經典上,佛陀稱此為信行模式。這種模式對於學習華嚴經來說,只能作為過渡。要實際走入華嚴行法,需要啟動另外一種學習模式,就是內在生起的覺知和思惟,從覺知思惟轉入到行法和證入。在經典上,佛陀稱之為『法行』模式,我們稱其為內在覺知模式。
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對於學習華嚴經來說,逐漸要成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只有通過這種模式來學習,才能突破以往學習這部經時所遇到的瓶頸,明瞭經典的密法言說和集結模式,將經典的語言轉化到行法實踐中。當修行者真正能把經典語言轉化到行法實踐,就進入到身證模式。到達身證模式後,就好比《楞嚴經》中所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自己就知道後面的行法怎樣生起。
聞法模式和內在覺知模式在行法上有本質的不同
聞法模式的行法和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完全不同,就好像前面提到的蓋房子,聞法模式的行法就好像蓋三五層的房子,甚至只能蓋個平房,地基、選址、材料都不是十分嚴苛,甚至通過經驗和努力,不需要什麼詳細的設計圖紙也可以蓋起來。但是蓋一百層摩天大廈的方法,和蓋三五層的房子、蓋個平房則完全不一樣,它對於工程相關的所有東西都要一絲不苟,甚至會非常微細繁瑣面面俱到。光是設計圖紙可能就需要幾噸重,裡面涉及的內容、名相、結構、水電、安全等等,更是超出想像。
蓋摩天大廈就需要這樣,華嚴經的理論與行法就仿佛是蓋摩天大廈。
所以,剛剛開始接觸到這部經時,可能會覺得學習起來比較費勁,感覺到理論結構、言說名相非常多。但是要知道,生命本身就是這樣,學習華嚴經不是超出生命的範圍,而是確切演說它本來的意義。
從蓋摩天大廈這個例子就能體會到,儘管華嚴經很大,看上去結構很複雜,但實際上它也是有章可循的。我們這一次所採用的學習方法,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部經進行重新梳理,整理出符合這個時代修行者的行法內容,重新探索如何走入這部佛門中最重要的經典。
按照這種方法,我們力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裡,讓大家對華嚴經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從對這部經遠距離的禮拜和讚美,逐步到近距離的觀察思惟,然後開啟華嚴經大門,真正走入到這部經的殿堂裡來。剛才說到,這部經是演說生命圓滿成就的經典,當一個人真正能夠走到華嚴行法中,事實上也就開啟了自己的生命成就模式。
相信我們越是深入學習,越是能夠體會到,佛陀的經典演說和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一刻不離。
龍樹菩薩於龍宮集結華嚴經
華嚴經亦稱作一切經,這部經的集結者是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是西元二世紀前後印度偉大的佛教修行者,他證得登地位,深入龍宮,見到三本華嚴經:上本華嚴、中本華嚴、和下本華嚴。
三種版本的華嚴經,只有下本華嚴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修行者可以受持,於是龍樹菩薩將這部下本華嚴經帶到了世間廣利有情。
華嚴經在演說方式上,涵蓋了龍樹菩薩之前所有經典的演說方法,是把佛陀的一代時教,包括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不同種性的成就模式等等,加以規劃整理,以三處演說的形式呈現出來。
這三處演說中:第一是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演說如來地圓滿成就;第二是在『普光明殿』演說佛教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第三是在『入法界遍一切處』演說五十三位精進行法。華嚴經的三處演說具體內容,我們會在以後的學習中解釋清楚。
我們這一次的學習內容,主要是針對經典解讀,特別是針對華嚴經解讀。在華嚴經學習開始之前,我們要做一些學習上的準備,要把一些學習解讀大乘經典所必須的概念、行法模式、必須的理念梳理清楚。
我們會依照三個階段來進行:
第一階段是簡單介紹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主要是介紹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的中國佛教,讓大家瞭解一些佛教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背景,特別是與華嚴經相關的一些歷史背景;
第二階段是介紹大乘經典的解讀方法,包括經典中的法數、密法言說和集結模式;
第三階段是介紹華嚴經的核心思想和行法理論、行法次第。
這些內容,有時會相互穿插,在後來學習到華嚴經的時候,也還會牽扯到歷史的問題和更加細緻的經典解讀問題。
【下一講】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下载
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