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提要】:繼續深入解析《佛說阿彌陀經》中的重要經文,闡明名相背後的密法義趣,以及透過上座部《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的對比,指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發展過來的,並說明極樂世界的景象實為內在覺知行法與道種智的具體顯相。
【關鍵字】: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東西方民族文化特點,三十七道品,道種智,四智法,智慧神通與業用神通,六方佛讚的意義
2020-6-14

上一節課講到世尊告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我們探討了幾個概念,包括『國土』,其中『國』和『土』是分開理解的,以及『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等。

當真正進入經典解釋的時候,每一個名相都是有特殊意義的;這不僅在佛教經典裡,在菩薩論著里也是這樣。在很多經典裡,佛陀告訴我們,他言說的名相意義與世間人說的名相是不同的。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首先言說了一個總相,即為什麼叫極樂世界,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佛陀接著講『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這句經文中既有法數也有名相。

這裡描繪的極樂世界井井有條,世間相非常莊嚴。其中說到國土、欄楯、羅網以及行樹,都是四寶周匝圍繞。經文中的法數很明顯,大乘經典講到『七』,比如七重、七寶池,大多數都是講行者的七覺支行法。講到『四』,比如四寶周匝圍繞,從本體的角度,是以四智法在不同的因緣下的顯現;從力用的角度,也可以理解為四攝法。這是關於『欄楯』、『羅網』和『行樹』的解讀。

在經典中,佛陀是如何解釋佛教名相與凡夫種性名相的差別呢?我們找幾個例子看一看。

關於名相的解釋,在上座部經典中有很多,散落在不同的經典中,定義是非常明確的,但最核心的是四部《阿含經》中的《雜阿含》,其它三部《中阿含》、《增一阿含》和《長阿含》在《雜阿含》理論基礎上增加了論述,所以篇幅越來越長。

《雜阿含》是佛陀入滅之後,由行者們口口相傳,然後集結形成的。靠口口相傳的經文都不長。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難免有所流變,於是集結的時候就把不同行者記得的經典内容全都收錄進來。以第一位行者集結的經典為藍本,然後把第二位行者的不同之處標示出來,作爲對照補充。因此《雜阿含》的每一部經都很短,但是數量龐大。《雜阿含經》一共分為五部分:五蘊部,六識部,雜因部,道品部,八眾部。這個先後順序代表了《雜阿含經》的結構,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五蘊身、六識一切法生起的部分,與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以及世親菩薩的《俱捨論》的結構都是相應的,是完全一致的。

佛陀在《雜阿含經》五蘊部與六識部演說的理論,都是在告訴我們怎樣從五蘊身、六識所生起的一切法,依照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成就生命的解脫。

五蘊身與六識一切法的差別是什麼呢?按照苦、集、滅、道四聖諦理論,首先要認識一切苦法和一切苦法所集,然後才能知道如何從中得到解脫和自在。『苦』法所展示的地方是在五蘊身,色、受、想、行、識的一切法中,而『集』法所展示的地方是在六識部。如果我們不瞭解一切苦法、一切苦集法所在處,就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出離;佛陀在《楞嚴經》裡告訴阿難尊者『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是同樣的道理。

《瑜伽師地論》把行者從最初凡夫地到無余涅槃地分成十七個次第,最初的兩地講一切法所在處:第一地是五識身相應地,第二地是意相應地。《俱捨論》也是按照苦、集、滅、道的結構來言說的,開始就講五蘊身一切法和世間一切法。

在《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經常引用《阿含經》中佛陀的講法;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也是如此,他稱《阿含經》為《阿笈摩》。

從《華嚴經》的結構也能看到同樣的模式,比如普光明殿六位行法,十信位講的是五蘊身一切法和六識所在一切法。

綜上所述,原始佛教理論核心與大乘佛教是對應的。

回到名相解讀的問題。在《雜阿含經》裡,佛陀講到『海』這個名相,雖然與《佛說阿彌陀經》的欄楯、羅網、行樹不是同一個名相,但解讀的模式是一樣的。我們能夠體會到經典裡的名相是聖所說法,與凡夫世間所說法之間有差別。

《雜阿含經》第八卷的經文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海小水耳,雲何聖所說海? 謂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為海。一切世間阿修羅眾,乃至天、人,悉於其中貪樂沈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身、口、意業,如是貪、恚、痴、老、病、死,亦復如是。如五根三經,六根三經,亦如是說。』

這部經很短,其核心告訴我們佛說的大海與世間人所說的大海是完全不同的意義:世間人講的大海是小水耳,只是物質世界的一個相;佛所說的出世間的『海』,是指眼、耳、鼻、舌、身所顯示的一切法;從凡夫地來看,就是愛念、染著,身、口、意業一切法的分別執著,把這些總和在一起,是聖所說『海』。

因此,當看到經典上講佛面對大海,入龍宮與龍王論議,講到大海當中諸龍沉沒,眾生沉沒,就知道那個大海是指五蘊身一切法,所覺知的都在愛念、染著、貪、嗔、痴、慢當中。我們講三界中須彌山以下是四大部洲,四大部洲以外是七金山和鹹水海,鹹水海指的就是無量無邊的五蘊身所覺一切法,眾生在五蘊身一切法中生死沈沒,六道輪回。

《華嚴經》的《華藏世界品》與《世界成就品》講到香水海,那個『海』也是五蘊身一切法,但為什麼是香水海呢?而在三界裡四大部洲之外是鹹水海呢?『鹹水海』是眾生不能脫離生死輪回的大海,其中的『有法』都是愛念、染著、貪、嗔、痴、慢;『香水海』同樣指五蘊身一切法,但皆是自性地種子遇緣顯現的,是法界中的一切法;所以兩者的意義不同。

說到『樹林』,佛在《阿含經》中告訴我們:五蘊身一切法即是五蘊功德林。因此,《佛說阿彌陀經》中的『行樹』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一切法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莊嚴的,井井有條的,代表這些樹林是有人管理的。是誰以怎樣的方式來管理的?是修行者以七寶池、八功德水的模式,這是密法言說,其核心是七覺支、八聖道。

當我們的五蘊生起來的一切法,與佛陀所講的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合在一起的時候,其中的每一法,即每一粒種子是『道種』;五蘊身一切法是『莊嚴行樹』;在道種成長為行樹的過程中,我們的管理方式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在《無量壽經》中,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成就者,看十方世界『悉於寶樹間見』,其中的『寶樹』也是同樣的意義,即在五蘊身生起的一切法中,體會到十方諸佛與廣大眾生的世界相。通過佛陀解釋的『大海』,我們就能夠理解『行樹』的概念。

那麼,依照『大海』的言說,如何解釋佛在經典上常說的『大海深嶮』、『大海無邊』呢?在《雜阿含經》的第十七卷:『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海深嶮者,此世間愚夫所說深嶮,非賢聖法、律所說深嶮。世間所說者,是大水積聚數耳。若從身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

注意這裡的言說處所是王舍城,而前面言説大海名相是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所說的『大海深嶮』,并非是指世間的汪洋大海,好像太平洋一樣,而是指眾生身心覺知生起的諸受『眾苦逼迫,或煩惱,或生死』。

類似的名相解讀在佛經中有很多,在《華嚴經》中常常會看到有宮殿、行樹、道路、大海、山水等,這些名相都具有出世間的意義,我們要知道如何把它們轉化到自己的五蘊身一切法中。

回到《佛說阿彌陀經》,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講『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其中的欄楯、羅網有防護的意義,行樹意味著生命諸法的莊嚴。這些都是從行法意義上可以到達的。如何到達?即是通過這些法數所代表的七覺支、八聖道,若再拓展,就是三十七道品。

為什麼不直接講通過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的行法可以成就極樂世界,而要用世間的名相以密法言説的方式來表達?

第一個原因,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在『有法』中成就的,欄楯、羅網、行樹都是生命中的有法生起,是確實存在的。

第二個原因,與佛教經典起源于印度有關。印度民族傾向於言說性的論述,而中華民族則更傾向於理論性的。中華民族在言說一切法生起的時候,一般是直接闡明理論骨幹,然後靠行者自己去填補細枝末節。例如《易經》說到一切法生起時,直接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延伸,就是六十四卦,然後生起一切法。

印度民族在言說生命中一切法生起的時候,正好與我們相反,它的理論往往隱藏在文字的背後,從表面看都是一些名相上的、世間境界的描述,而理論的部分是隱密的;這種隱喻性的言說就是密法言說。

從文化角度來看,隱喻性的言說是東方民族特有的,與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所不同。現代自然科學所遵循的準確性、邏輯性、哲學性、系統性是從古希臘的哲學系統演變而來的。從哲學角度看,生命本體是不可言説的;東方文化也認同這一點,它需要找一種方法來言說不可言說的生命部分,這就是隱喻性言說,在佛教理論中稱作密法言說。

因為生命本體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對於行者來講,必須把語言再還原到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那一部分。從世間的言語回到生命本體,首先要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到達報身世間;再進入報身世間成就智慧、思惟、觀察、覺知;然後在此之上,生起入世間一切法,到達法身世間。佛教經典是按照這種形式來言說生命成就的。

接著看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從字面上看,這是極樂世界的景象,實際上是一個果相。但是回到行法的時候,要明瞭這些描述都是具體的行法,即能夠在世間顯相的部分。我們來看一下如何解讀這句經文。

『國土』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當行者到逹報身世間,即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生起的時候,我們五藴身的一切法,就是行者的國土。在這個國土,我們以舍利弗尊者為上首的十六位大比丘所代表的世間行法因素為核心,進入到報身世間,再與身心覺知一切法和三十七道品的成就總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身心覺知一切法、我們的國土就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充滿其中』代表行者每天的思惟行法是以覺知智慧為核心的,不離七覺分、八聖道,我們的生命是以七寶池、八功德水的形式呈現在世間。當行者每天都是在佛法當中有所悟處,能夠遵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的三十七道品行法的時候,行法帶給我們身心的是一種歡喜,即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國土是和七寶池、八功德水在一起的。『充滿其中』指生命是以三十七道品、以內在覺知的行法、以智慧法為核心的。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及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都是以智慧為核心生起的,用經典的語言就是『純以金沙布地』。『地』是能生一切法之處,是報身成就地。行者要真正到達阿彌陀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建立自己的極樂國土,一定是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生起的,首先要生起『以金沙布地』的生命模式。

是不是真的『金沙布地』,還要看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是否和佛陀在經典上所講的諸法實義相應,如果覺知、思惟、觀察、智慧都相應,就是以智慧法為核心的『純以金沙布地』。然後,落實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修法精進,這樣的生命呈現就叫做『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四邊階道』展現出莊嚴有序,使人見之很歡喜。『金、銀、琉璃、玻璃』是以世間的四寶做顯相,內在的是行者本身所具備的、所成就的以四智法為核心的具體應用,也可以從接引眾生的角度理解為四攝法,眾生見到之後非常歡喜,願意親近。這就是『四邊階道』,『四寶所成』。

從行者角度來說,以四智法生起的世間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四智法、四攝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都是可以的。總而言之,四智法是能夠在世間具體運用、具體顯現的。每一法的顯現,就是世間的一種寶貝。

後面經文講『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這裡的七寶嚴飾是指七覺分在世間的應用和顯相。

關於『上有樓閣』,在《無量壽經》中講到:極樂世界,宮殿隨身、大小隨意,可在空中。這種景象在凡夫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華嚴經·離世間品》中也講到:雲何是菩薩樓閣?雲何是菩薩園林?雲何是菩薩宮殿?都給出了詳細的定義。『樓閣』與『宮殿』指的是我們的身心覺知、智慧觀察的生起,能夠入世間形成準確的、有系統的、理性的運用。

前面提到般若智慧的三個屬性:第一是自發的,第二是本體的,第三是完備的。經文『極樂國土,七寶池,八功德水,純以金沙布地』講的是內在覺知行法裡,覺知、觀察、思惟、智慧都是依照本體的、自發的屬性生起的,因為它們是般若成就的,是內在覺知行法成就的,所以也是完備的。

『完備』是指要有嚴密的哲學化的思惟,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是概念準確。我們的覺知思惟要微細到能夠準確詮釋經文的每一個名相。無論阿羅漢、四禪、四果等,一定要清楚每一個名相所代表的意義,這是一個很重要原則。

第二是次第清晰。哲學化的思惟模式,一定要能夠按照不同的種性、不同的行法次第言說得清晰、明確。

第三是系統完備。首先在一個行法、一個種性裡,要能夠清楚每一個名相具體的行法次第生起的過程,然後在所有種性裡,這個名相如何顯現、行法如何生起,對它也有完整清晰的認知,形成一個系統。

概念准確是『點』,次第清晰是『線』,系統完備是『面』,總合在一起代表哲學化思惟、理性思惟、般若智慧的三個屬性。把這些綜合在一起, 當我們內在覺知的行法生起的時候,那個念頭就已經從凡夫地的妄想,變成成就地的道種。道種智生起進入世間,所形成的就是『樓閣』。

『上有樓閣,亦以七寶而嚴飾之』的『樓閣』是如何成就的?內在覺知的行法生起後,以七覺支、八聖道的模式,完全明瞭一個念頭從生起到入世間的過程,稱這種思惟、覺知、智慧為『樓閣』。

前面講到的『四邊階道』是在地上。『上有樓閣』是在空中,這是直觀的理解,實際是指內在覺知行法生起的智慧、思惟,智慧與思惟在進入世間應用以前,屬於報身世間對一切法的覺知,不是在世間顯現的,稱之為『空中樓閣』或者『上有樓閣』。當覺知進入到世間應用的時候,應用本身是以世間七寶的形式來顯相的。我們以前介紹過諸天的概念。『天』是眾生對一切法生起的覺知思惟;因爲覺知思惟的模式不同,所以分為各種諸天。

在《無量壽經》中能看到宮殿隨身,隨處大小,為什麼?對於五蘊身所覺知的世間一切法,我們皆能生起正知見、善思惟,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建立起來對一切法的明瞭通達,稱作『宮殿隨身』。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光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這一部分是密法言說。在密教經典中,四色蓮華、四個方向、四智法是常常出現的。『池』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承載供養生命的資源,在經典中稱爲資糧。要把生命放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的行法當中,一切法像大海一樣,把這些綜合在一起,稱之為生命中的七寶池、八功德水。

『蓮華』這個詞,過去善知識們的解釋非常多,這裡要注意一個大德們不常強調的因素。蓮華出淤泥而不染,一般只是強調不染的部分,如果從阿彌陀如來實報莊嚴土以後的成就指歸來看,蓮華是不染的,但是蓮華是生在污泥當中的。什麼意思呢?我們在凡夫地的五蘊身一切法中,在一切生滅法、苦法、苦集法中,才能出生聖蓮華藏。这裡要強調的是:蓮華是出於淤泥的,但是如果沒有淤泥,蓮華是不能生長的。

在《佛說阿彌陀經》的最後,佛陀講『當知我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這裡也強調:世尊在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在眾生地的一切苦法、一切生死法中,成就無上正覺。這與蓮華生於淤泥是同樣的意義,一定是在我們五蘊身一切法中成就的。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一共有四色蓮華,四色蓮華常見於密教經典裡。雖然此處經文只提到色和光,實際上背後還有『體』,就是『蓮華』;青色蓮華加上青色和青光,是三個要素。然後,還有黃色、赤色和白色,一共有四色蓮華,其核心都是依照四智法言說的。四智法在世間的應用、顯相會生起諸多以四智法為核心的言說。

如果熟悉密法的東南西北、五方佛、八葉九尊的模式,可以與五方佛所用顏色對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正好分別是青黃赤白。如果深入探討的話,關於四色光還有非常多的內容。

『微妙香潔』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是從四智法在世間的具體應用、具體顯相生起的。

接下來講『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過去人對這句經文的斷句都是『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我們的建議是把『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斷句成『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成就如是』是指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以四聖諦、三十七道品,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生起覺知、智慧、微細觀察,總合在一起,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法就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就是金、銀、琉璃、玻璃合成,就是四色蓮華,微妙香潔。

後面講『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常作天樂』是指一切境界相自然發聲。在《無量壽經》第七品,法藏比丘說完偈頌之後,講到『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華嚴經》普光明殿《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講到『天鼓發音』,代表法界中自然發聲;在菩提場會《如來現相品》也講到法界自然出音。這些都是代表行者成就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時候,內在生起的歡喜,這個歡喜是常在的,稱為『常作天樂』。

我們前面說過,世間法是因緣生法,必須要因緣具足才會顯相,不會隨著行者的意願而隨時顯相。只有當內在報身世間成就的時候,報身世間的一切法是不依時間與空間的,只要有願力,即刻就可以現前。正如孔子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距離我遠嗎?不遠,只要我想做『仁』這件事情,『仁』馬上就能到。因為『仁』的核心就是清淨心、真誠心,當我們想要做到清淨、真誠的時候,馬上就能生起。

這與佛教講的般若智慧一樣,因為是內在的、自發的、本體的,所以願力生起就能現前。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假如我們認為當下這個世間與極樂世界有時間與空間上的隔閡,這種是權教或者共法別教模式的理念;反之,如果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極樂世界馬上就可以到達,因為是內在生起的。

過去的大德們講,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往生的。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當下的生命中,只要我們的行法能夠與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行法模式相應,極樂世界就會現前。

為什麼講『彼佛國土,常作天樂』?因為這是極樂淨土的實報莊嚴土,在華嚴行法理論裡,實報莊嚴土是進入到法身菩薩的修法模式,所以是『常作天樂』。

在佛教理論裡,『黃金為地』與『金剛為地』是有差別的。『黃金為地』是以智慧作為最核心因素的極樂淨土;再看六方佛讚,就更清楚了。

《佛說阿彌陀經》是以六方佛讚的理論模式來言說的。東南西北四方、下方與上方,合在一起是六方。六方圍繞中,佛的數量是不一樣的。東方、南方和北方都是五尊佛,而西方是七尊佛。這表明當四智行法生起、到清淨法世間的時候,西方是需要著重關注的。在六方佛讚裡,都是流水文,流水文如何表達某一個方向的特殊性?是通過『法數』來彰顯。六方佛中,西方有七尊佛,這告訴我們西方是不一樣的;也與《佛說阿彌陀經》『從是西方』的成就理論是相應的,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是以西方模式成就的,與東方、南方、北方是不一樣的。

除了西方是七尊佛,上下兩方也不同,下方是六尊佛,上方是十尊佛。我們把整個系統構建起來就明白了,從整體的生命成就來看,上方是最圓滿的十尊佛。於是,這部經典所言說的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確切成就處也明確了,就不會把這部經典講到圓教如來地的成就。因為如果是在圓教如來地,六方佛讚應該全都是十尊佛。從六方佛讚的流水文的模式上,我們要能夠看到這些細微的差別。通過這些差別,能夠知道這部經典在理論上所強調的因素。

接著,經文講『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有晝夜六時意味著有生滅相。要注意這一點:雖然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是無量壽,但無量壽在相上來說是有生滅的。晝夜六時是用世間的時間來表達;如果講出世間法,即是在我們的六識、六處、十二入、一切法中,都是『雨天曼陀羅華』。『曼陀羅華』講的是圓滿的諸法顯相,每一法的生起和壞滅就是一朵曼陀羅華,而且是從天而降的,『天』是通過我們的覺知思惟、觀察智慧建立的,所以稱『雨天曼陀羅華』。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這裡涉及到神通的問題。文字上好像是說極樂世界的眾生飛來飛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站在整體佛教理論來講,佛教所要成就的指歸是無上正覺,成就智慧神通。經典裡講到出世間神通的時候,佛陀實際上著重講的是智慧神通,而不是業用神通。因為業用神通是共外道神通,是世間神通。在《法華經》、《華嚴經》、《大涅槃經》以及《大寶積經》中,佛陀都講得清清楚楚:智慧就是神通,是大神通。這樣來解讀行者的神通,就明瞭了經文的真實含義。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是指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行者,針對眾生的所有種性、所有法、所有世間的生起模式,皆能夠明瞭通達。比如想要往生到東方藥師琉璃王佛的世界,或者往生到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怎麼往生?站在菩薩成就的角度說,要明瞭這兩尊佛的成就模式,把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契入到諸佛國土的成就模式中,當這種覺知思惟生起的時候,就是往生到諸佛國土的世界。這是瞬間頓成的;不同於世間法所說的業用神通,身體要此處沒,彼處出。

對於神通的問題,我們再強調一下,佛教講的是智慧神通。菩薩往詣十方世界、往詣十方佛土,都是瞬息到達的。什麼原理呢?因爲菩薩能夠瞭解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的種性模式,所以對某個世界、某類眾生,他的世界里的一切法,菩薩都能以智慧神通到達。

再看『飯食經行』,與前面提到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一切行法、一切智慧一樣,皆是行者的資糧。在《無量壽經》中講得更清楚:『若欲食時,七寶鉢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七寶鉢器,自然在前』指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不是以色身世間的飲食為核心的,而是以四聖諦、三十七道品行法,以七覺支、八聖道為核心的。

如果菩薩有一天沒有思惟四聖諦、三十七道品,菩薩的生命就是乾枯的。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大師講他在那爛陀寺學習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體驗:假如有一天沒有研討佛法,沒有思惟佛法,感覺自己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是乾枯的。

《無量壽經》中的『七寶鉢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如果從相上講,是不是要吃飯喝水呢?對於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行者來說,這些是不重要的;不是指在世間必須要不吃飯不喝水,才能證明我們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也不是說只要還在吃飯、喝水、睡覺,我們就是在凡夫地,這些不是衡量成就阿彌陀淨土的標準。成就的標準,關鍵要看在行者本身的報身世間、不共法成就世間,是以什麼作為生命的核心因素。

在《佛說阿彌陀經》裡,極樂國土都是以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行者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每天修法精進,深入經藏,智慧生起,這樣的生命品質是不一樣的,所帶來生命的喜悅是不一樣的,而且這種喜悅是由內在生起的,是自發的,這就是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

實報莊嚴土依靠什麼成就?在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中,以四聖諦、七覺支、八聖道等三十七道品,以甚深微細的智慧明瞭通達;這時候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皆是道種,它們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十七道品,合在一起就是無量法,就是我們的生命形式,我們給它命名為『阿彌陀佛』。

『阿彌陀』代表生命中的所有法,『佛』代表對生命中所有法的明瞭通達,合在一起就是『阿彌陀佛』。這裡就能體會到:如何從經典言說落實到自己的行法當中,怎樣才是行法與經文相應。

接著又講了一遍『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只有成就如是,才是功德莊嚴。成就怎樣的『如是』呢?就是前面講過的,對一切法的生起,能夠以四聖諦、三十七道品,以內在生起的覺知、智慧明瞭通達,那時我們生命所呈現的就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佛在經典上講,『功德』是五蘊身一切法,即五蘊功德莊嚴,即是一切樹林。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次繼續講『彼國常有種種雜色奇妙之鳥』。


【上一講】 【下一講】

《佛說阿彌陀經大義》 音頻下载
《佛說阿彌陀經大義》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