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說阿彌陀經大義》第三講
【簡介】:本講繼續解析《佛說阿彌陀經》經首密法意義,闡明極樂世界「西方」與「十萬億佛土」是密法言說,對比《地藏經》《法華經》與《華嚴經》,並深入探討阿鞞跋致的行法次第。 【關鍵字】:《阿彌陀經》《地藏經》《法華經》《華嚴經》比較分析、極樂世界、西方淨土、阿鞞跋致、十萬億佛土、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釋提桓因
2020-5-24前面兩節課講了《佛說阿彌陀經》經首的部分,我們把一些重要的理念和因素提取出來給大家做了匯報,這裡再複習一下。
《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首『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佛、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這些因素都能幫助我們理解《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典的種性。當明瞭了這部經典的種性,才能確切地知道這部經的成就所在。實際上,每一部大乘經典的經首都能夠凖確地提示這一部經的成就處。
十六位上首眾都是比丘僧、阿羅漢,當認識到這十六位比丘僧代表每一位行者在修法當中具有的十六種因素,我們就能夠把他們還原到自己的行法中。這十六位比丘在歷史上所處的位置、成就的模式,在上座部經典和佛陀時代的經典裡都有記載,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行法第一、說法第一、密行第一、天眼第一等等。這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契入到《佛說阿彌陀經》,這些都是每一位行者確實行法中的因素。
因此,不要把它看作一個歷史故事,否則就不可能將這部經還原到我們自己的行法與成就上,其結果就是聞法模式的行法,最多在世間有一些行為化的行法,從實際意義上並不能真正到逹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如何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成就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首先需要正確解讀這部經典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
十六位比丘僧之後是四位菩薩眾: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和常精進菩薩。第一位菩薩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與第一位比丘僧舍利弗尊者是相對的。法王子長大之後就是法王,這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所具有的根本屬性,與法王和諸佛如來的根本屬性是一致的。
第二位菩薩是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成就,代表這部經典行法實踐之後所要到逹的成就位。那麽,未來成就有沒有到逹的時候呢?如果真的認為某一天我們成就彌勒菩薩的位次,就到達了最上正覺,這是不符合彌勒菩薩本來的意義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是:這種行法模式要在無量世界、無量法、無量眾生、無量種性中成就,是沒有止境的,修法的過程就叫作成就無上正覺。所以,當轉入內在覺知的行法之後,站在大乘佛教理論的立場上來看,我們不是未來成佛,也不是過去或者現在成佛,而是正在成佛。
當我們讀《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時候,也能夠體會到普賢菩薩講『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我願無盡,行法亦無盡』的義趣。因為成就無上正覺是一個無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論是從現在還是將來,只要取一個點出來,稱這一點為成就無上正覺,就又退回到了聲聞乘的修法模式。彌勒菩薩代表正知見、正思惟指導下的一切行法實踐,這個過程帶領我們去的成就處就是阿逸多菩薩,這個過程就是成就無上正覺。
最後兩位菩薩是乾陀訶提菩薩和常精進菩薩。在大乘經典中,有些菩薩名是不翻譯的,有些是翻譯的。如何將菩薩名轉換到自己的行法當中?我們給出來的建議是:不翻譯的菩薩名,代表的是從智慧上精進,是以內在覺知模式在不共法世間生起的成就;翻譯的菩薩名,代表的是在行法中的成就。
上首眾第三部分是釋提桓因及無量諸天大眾。釋提桓因也叫能天主,其住處在須彌山頂,三十三天的中間,代表我們生命當中的第七意識。在報身世間即不共法世間能夠生起一切法的那一個因素,就是每一位行者的釋提桓因。為什麽他能生起一切法?因為在報身世間,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覺知、知見、思惟法開始生起,就是在須彌山頂。
《華嚴經》十住位是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在帝釋殿演說的,帝釋殿也稱勝妙殿。並不是所有在須彌山頂的眾生都可以聽聞十住位行法,而是要到勝妙殿才可以。勝妙殿是什麼義趣呢?在上座部經典裡有記載,釋提桓因和阿修羅戰鬥的時候,釋提桓因與阿修羅各說偈頌,由佛陀和諸天大衆作出評判。阿修羅眾說的偈頌是依於生滅法的,釋提桓因說的偈頌是依於自性法的,所以大家裁判釋提桓因勝。之後,釋提桓因在須彌山頂建了一座寶殿,稱為帝釋殿,也叫勝妙殿。這是釋提桓因住在須彌山頂要表逹的義趣。
須彌山是我們報身世間生起的所有法,須彌山頂是總括一切法的那個因素。每一類法的集合就是一座須彌山;當我們對這一類法能夠覺了時,就到達這一類法的須彌山頂。從大乘行法的意義來說,我們生命當中有無量須彌山和無量須彌山頂。一定不能把釋提桓因所住的須彌山當作某一個物理處所。
從這個角度來體會釋提桓因所代表的義趣,再回到《佛說阿彌陀經》時,就容易理解在這部經典裡,一切法的成就模式是釋提桓因所代表的依於自性法、依於出離法而言說的,與阿修羅眾的生死法完全不同。
那麼無量諸天又怎麼理解呢?對於五藴身、六入處一切法,每一位行者生起覺知思惟會有非常多的模式。站在不同的立場、運用不同的邏輯、生起不同的理性来判別身心覺知一切法,都是不一樣的模式,經典的語言稱這些模式為無量諸天。在我們五藴身、六入處一切法中,以正知見、正思惟生起對這一切法的認知,就是釋提桓因與無量諸天。
綜上所述,對於一切法的知見與思惟,與十六位比丘僧眾,以及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等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所要告訴我們的成就模式、成就核心和成就處所。
以上是關於《佛說阿彌陀經》經首的解讀。
有同學提出了關於《地藏菩薩本願經》在須彌山頂演說的問題:這部經典講世尊上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由地藏菩薩作法主。忉利天宮即須彌山頂,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它代表的意義是什麽?
須彌山頂不是物理處所,而是屬性化的。我們要從地藏菩薩的成就模式,以及忉利天宮所要表逹的意義去考量。這與《佛說阿彌陀經》裡釋提桓因住在須彌山頂屬性化的意義是一致的,但是需要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經首來判別這部經典的種性。
在玄奘大師翻譯的《地藏十輪經》裡,地藏菩薩是等覺位菩薩,超越了四智行法灌頂位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與彌勒菩薩。在《華嚴經》裡,初住位是在須彌山頂帝釋殿演說;而《入法界品》裡到初等覺位時,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是佛母摩耶夫人。因為等覺位是超越四智行法的,相比較我們就能體會到,十住位和等覺位各自須彌山頂所代表的屬性意義是一致的,但是種性意義是不一樣的。所以『須彌山頂』的概念,在不同的種性、不同的行法次第上,所表逹的義趣是不同的。
目前我們還不容易理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具體的行法,只有瞭解了從十住位到十地位的行法模式之後,才能體會佛母摩耶夫人所具備的意義。那時再回來看《地藏菩薩本願經》,才能真正理解《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言說的佛陀上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的義趣。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行法非常深密,是密教裡胎藏界曼陀羅的北方成就。密法裡自性地一切法與世間一切法,分別用金剛界曼陀羅、胎藏界曼陀羅表示。其中胎藏界曼陀羅最核心的部分是『八葉九尊』的模式,通過『八葉九尊』的成就向外拓展,進入到法界中成就。在『八葉九尊』之外有東、南、西、北四大院落,地藏菩薩是在北方成就的。北方分成內院與外院,內院是觀音院,外院是地藏院。
我們明瞭了『八葉九尊』、『四大院落』的概念之後,才能逐漸明瞭地藏菩薩行法的意義。雖然《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語言看上去並不複雜,但是真正要落實到行法是不容易的,需要瞭解整個佛教行法理論、瞭解地藏菩薩的行法模式後才能到逹。
《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是這種情況,語言非常樸實,但是當我們真正瞭解了普賢菩薩所代表的成就種性,再回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會明白修行者必須成就金剛種性之後,才能進入到普賢菩薩法界,才能生起《普賢菩薩行願品》。
在還沒有把《華嚴經》的四十位行法次第解釋清楚前,不能夠把《地藏菩薩本願經》解釋得特別詳細,否則很難理解。
再回到《佛說阿彌陀經》經文,『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太熟悉這一句經文了,不光浄土的修行者,在佛教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句經文。但實際上,這句經文是密法言說。
先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是法數,指種性上的距離,不是世間的距離。在大乘經典裡,種性之間的距離是用世間空間意義上的數字來言說的。比如這裡講的『十萬億佛土』,還有釋迦牟尼佛的浄土『從是西方,過三十二恆河沙佛土』,都是以空間意義上的距離來言說種性之間的差別。
那麼如何解讀大乘經典裡關於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的意義?這也是密法言說。將我們此時此刻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當作果地,若要講它的因地,用大乘經典的語言,就是往昔無量劫之前,過去諸佛、過去世間如何生起,代表我們內在發心的模式。假如將現在修法當作因地的角度去看未來成就,用經典的語言,就是再過多少劫的時間,在未來世界會有怎樣的成就。
大乘經典裡經常出現空間和時間的表達方式:空間代表種性上的差別;時間代表行法精進上的差別,過去、現在、未來是講因地如何生起,中間如何行法,果地如何成就的。
《法華經·授記品》裡有佛陀給上首弟子們授記:將來無量劫以後,會在某個世界成就怎樣的國土,成就無上正覺的名號是怎樣等。佛陀是給行法模式授記,並不是給某一個人授記。例如《譬喻品》裡佛陀給舍利弗尊者授記,將來無量劫後,在離垢世界成就華光如來。如果我們能夠契入到舍利弗尊者的行法模式,也同樣會得到佛陀的授記。
再回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往西是種性,十萬億佛土是距離,站在行者的角度,合在一起來理解就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是建立在西方妙觀察智為核心的成就上,與凡夫種性的距離是十萬億佛土。
大乘經典用密法言說是默認讀到這些經典的人,對於密法言說已經瞭解了,所以《佛說阿彌陀經》不會再講西方和十萬億佛土的意義,而是直接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也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和彌勒菩薩在經首出現的原因,因為他們代表這部經典的行法模式,是能夠被解讀的因素。如果不具備這些理念,在解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時,就會理解成在我們的共法世間往西方過多少星球、多少黑洞,有那麽一個地方。因此對於不同種性的行者,通過他對於經典的解讀和言說,就能知道其成就地所在。
再看後面的經文『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有』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一定是有的。
這句經文裡有兩個『有』,第一個『有世界名曰極樂』的『有』代表: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只要成就『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種性模式,極樂世界是每一位行者都可以到逹的。
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的『有』代表:佛是每一位行者內在的覺知力,我們進入佛教,發心成就無上正覺,當內在的覺知力一生起,就是『其土有佛』。佛是以無量法中的覺知、思惟、觀察、精進來展現的。經首的釋提桓因及無量諸天大眾代表在有法世間,在一一法世間,我們都能夠生起正知見、正思惟、微細觀察、勝妙思惟,然後與『佛』這個因素合在一起,就叫『阿彌陀』,所以經典上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當每一位行者內在覺知模式建立起來,能夠生起正知見,正思惟、微細觀察、勝妙思惟,我們的西方就成就了。在四智行法裡,西方是妙觀察智成就的。
那麼,正知見、正思惟、微細觀察、勝妙思惟的落腳處在哪?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即五蘊身一切法。我們能夠對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正知見、正思惟、微細觀察,就是經首裡講到的『釋提桓因及無量諸天大眾俱』。從這裡可以看到經文和經首是對應的。
『有世界名曰極樂』的『有』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每一位行者都可以到逹的。如何到達呢?『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首先要把種性改過來,成就西方妙觀察智,到達極樂世界種性模式,然後在那裡『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都是密法成就的。
如何解讀『今現在說法』?如果用權教、聲聞乘的模式來解讀,我們現在在這裡學習,而阿彌陀佛在太陽系以西或者銀河系以西的某一個地方說法;如果回到大乘經典的解讀,則是說我們現在所能體會到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正是我們每一位行者所處的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所展現出來的一切法;此一切法的顯現正是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但是當我們沒有到逹『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種性的時候,我們是認識不到阿彌陀佛說法的。
這是關於『有』所代表的意義,是很確定的,我們每一位行者有命根在,有覺知力在,極樂世界就是有的。這個『有』跟我們凡夫種性講的隔壁鄰居家『有』、太陽系以西『有』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回到前面的一句『佛告長老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在這部經典裡沒有提出問題,是佛陀直接告訴長老舍利弗。沒有提問題是指在報身世間不共法成就的。當經典裡有請法主和法主的時候,是按照聲聞乘的模式集結的。舍利弗尊者沒有提問題,代表這部經是從內在生起的成就模式。
十六位比丘眾代表我們每一位行者行法模式中的十六種因素,舍利弗尊者在最上首,帶領其它的修行因素一同來成就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
佛是我們自己的內在覺知力,『佛告長老舍利弗』意味著以智導行的生起模式。大乘行法是以般若波羅蜜為法印的,就是一定要證得般若波羅蜜之後,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生起內在覺知的行法,再來指導我們的修法實踐,用經典的語言言说就是『佛告長老舍利弗』。內在生起正知見、正思惟、微細觀察、勝妙思惟後,加上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以及精進的因素,總合在一起就是『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然後在一切法當中加以修行和精進,就是到逹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的成就模式。
不同的經典言說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成就模式是不一樣樣的。經首不同,代表成就的種性模式是有差別的;經文不同,代表行法模式的差別。
《佛說阿彌陀經》經首所言説的舍利弗尊者、文殊師利法王子、釋提桓因與無量諸天大眾俱,以及經文裡所言說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三十七道品,總合在一起,就是依照《佛說阿彌陀經》來成就極樂世間的種性模式與行法模式。
《無量壽經》的經首和《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首是不一樣的,代表這兩部經典所成就的種性模式是有差別的。《無量壽經》的具體行法模式是在《法藏因地品》中言說的:首先是五十三佛成就之後,世間自在王如來出現於世,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再加上法藏比丘這個因素,『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是成就《無量壽經》的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行法模式。如果再講心法,就是法藏比丘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合在一起,就明瞭極樂世界的成就方式了。
再看《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極樂世界成就方式,與《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又不一樣。《普賢菩薩行願品》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行法和心法,在無量世界、無量眾生不斷精進成就的,而且一定要把普賢菩薩的種性加進來,才能體會到《普賢菩薩行願品》所要表逹的極樂世界的成就模式。在這一品裡,普賢菩薩講:『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 這是非常具體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成就極樂世界的行法模式。
雖然各種經典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方式都不盡相同,但是總體來講,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是西方浄土。也就是說,無論是《普賢菩薩行願品》裡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是《無量壽經》裡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的方式,或是《佛說阿彌陀經》裡佛告長老舍利弗的極樂世界成就方式,極樂世界的核心種性是在西方成就的。
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西方』的言說義趣,才能確切知道極樂世界的成就核心。在密教裡,就更能瞭解西方的成就方式在整個生命圓滿成就地的意義上所佔的分量。密教裡的壇城、曼陀羅是講生命整體成就模式的,裡面講到西方的問題、極樂世界的問題,都是要放在生命整體的構架下來審視才凖確。
佛教從最原始的佛陀上座部經典,一直到龍樹菩薩、世親菩薩,以及後來的密法言說、密教經典,前後經歷了差不多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時間裡,佛教從零散的言說發展到系統化與理論化的建立。當我們瞭解了佛教系統與理論,就不會因為對於一部經典的誤讀,造成整體上的失誤。換一句話講,當我們在確立某一部經典成就指歸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在佛教整體的理論當中來評價與判別。如果我們只是局限在某一部經典,對整體的佛教理論不瞭解、不熟悉,就很容易出現錯誤,因為沒有參照系統,不能夠彼此糾正。
比如不同的經典中所描述的極樂世界的成就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回到經典中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地的成就因緣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在《無量壽經》裡,阿彌陀佛在因地是大國主名世饒王,然後成為法藏比丘,最後成就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假如換一部經典,阿彌陀如來的因地可能不是國王,有的經典講是王子,與其他三世佛,與釋迦牟尼佛都是同時修行的。
如果我們比較這些經典,是否會認為大乘佛教講錯了,阿彌陀如來只有一位,要不然是大國主名世饒王,要不然是一位王子,怎麽會有在不同的經典中因地不一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極樂世界不是在我們化身世間言說的。在化身世間,這個太陽就是這個太陽,這個地球就是這個地球,都只有一個,但是這種判別不適用於報身世間。在報身世間,成就極樂世界有無量因緣,只要每一個因緣能夠到達極樂淨土,能夠生起正知見、正思惟、微細觀察、善妙智慧,就都是成就極樂世界的因素。
如果沒有佛教整體化的理論作參照,只依靠某一部經典,很容易出現問題,因爲彼此之間不能夠校對,不能夠參照。這種修法模式在我們漢地發展成為宗派思想的建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生根發芽,建立宗派。唐末以後,中國的佛教理論漸漸就比不上隋唐時期了,因為修行者都進入到宗派裡修行了。
從某一宗派開始修行,在起點上來說是正確的,因為佛教理論非常繁雜,需要哲學化的過程,所以通過某一宗某一派的理論來啟動我們的思惟、啟動我們的行法,是沒有錯的。但是當我們真正獲得基本的資糧成就的時候,要回到佛教整體的理論系統中,才能夠看清楚自己的行法在什麽位置、成就模式要做怎樣的調整,才能夠到達生命完整的成就境界,而不會把目光只局限在某一宗派里,用這一宗派的思想來代替整體的佛教理論和思想。
從大乘佛教發展的歷史軌跡也能夠看到,龍樹菩薩以後的佛教非常重視佛教整體理論在我們行法中的地位。文殊師利菩薩也教導修行者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真正把佛教整體系統化的理論看清楚。
以上是針對大乘行者來說的,並不是要否定過去我們行法中的理念,而是要認清楚是否已經從凡夫種性進入到行者種性;進入之後,行法的資糧道和理念是否明瞭。然後從權教模式轉到聲聞乘,從聲聞乘漸漸地轉到緣覺,緣覺模式開始內在覺知力量的生起,但是需要依靠對於共法世間的一切法的觀察與思惟才能生起,因此還沒有到達《華嚴經》的十住位。當進入到別教菩薩乘修法的時候,漸漸就從共法別教轉到不共法別教,就是《華嚴經》十住位行法的生起。當進入到十住位行法的時候,是以我們自己內在覺知力為核心,才真正開始成就無上正覺。
文殊師利菩薩教導修行者『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是《華嚴經》初住位以後的行法模式必不可少的,不是靠一部經就可以到達的。因此我們要把不同的理念,放在不同的種性行者的行法中去觀察,不是要以這一個否定那一個。
有同學提出阿鞞跋致的問題。在大乘行法裡,阿鞞跋致直接的翻譯是『不退轉』。關於阿鞞跋致,佛陀在經典上的言說有很多,特別是《般若經》。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的後四十卷,也專門講到阿鞞跋致的問題。《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對《般若經》的註解。
在整個佛教理論裡,早在方等經時期,已經有關於不退、阿鞞跋致的理念。要具體解釋阿鞞跋致,必須要依照所在的行法次第和行法種性,來確定它的意義。佛在《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裡講往生者皆得阿鞞跋致,按照《佛說阿彌陀經》實際的成就意義,證得阿鞞跋致便已經到逹浄土宗講的實報莊嚴土,因為這部經典的成就種性、成就模式,是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為核心的。實報莊嚴土的阿鞞跋致,最低在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華嚴經的四智行法,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第七位成就,也都是阿鞞跋致住。
在別教時代,在方等、般若乃至於法華涅槃三個時期,講到阿鞞跋致住時,往往直接說是阿鞞跋致地。這是因為華嚴行法之前,在別教模式裡,住位與地位是不分的,所以方等經裡講菩薩住阿鞞跋致地,實際是《華嚴經》的第七住位,即阿鞞跋致住,住和地在別教行法是同一個意義。
這個地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用上座部經典《阿含經》、佛陀原始佛教的理論來說,就是指每一位修行者五藴身、六入處的一切法。我們怎樣到逹阿鞞跋致地?或者按華嚴理論來說,怎樣到逹阿鞞跋致住?行者一定要知道:一切的行法、一切的成就、一切種性的改變、一切莊嚴法界的生起,都是依於我們此時此刻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建立的,不會在此之外,再去換一個身、換一個時間、換一個處所成就。當把這個理念建立起來的時候,就入阿鞞跋致地,也就是《華嚴經》第七住位阿鞞跋致住,不會退轉。退轉指的就是有所改變。
從這個地方継續向前,生起知見、思惟、道種、道種智,莊嚴法界生起,這個過程就是成就華嚴行法的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對我們淨土的行者來說,十住位回到每一位行者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這是我們的實報莊嚴土,是進入實報莊嚴土最低的成就,也是最開始的成就。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在這個地方建立我們的極樂世界。這就阿鞞跋致住,在別教裡稱為阿鞞跋致地。
華嚴行法十住位詳細地講了阿鞞跋致地、阿鞞跋致住的標凖,一定是以我們自己的知見、思惟、覺知力的生起為核心建立的行法。用《華嚴經》的語言就是『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不由他教』不是不再聽從善知識的教誨,而是以我們自己的覺知力為核心,以經典、善知識演說作為加持、護持和因緣。
淨土宗的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其中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往生者沒有見性,他們的阿鞞跋致是怎樣的呢?總體來講,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是以聞法模式成就的,是通過善知識演說,通過深入經藏,明瞭佛陀所說,明瞭善知識所說。雖然還不能夠切實體會到在五藴身一切法中建立極樂世界,但是依靠對於經典的信心,對於善知識演說的信心,在行法上也可以到逹,這時是住阿鞞跋致性。
『性』是指本體的,不是信心的『信』。聲聞模式的『信』,是外在有一個言說,我對它生起信心。『性』的意思是我已經知道有本體,雖然還不能夠生起自己內在的覺知力到逹那裡,但是依照經典言說,依照善知識演說,能夠回到自己的本體。這在行法上有非常微細的差別。
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修行者,不能離開經典言說和善知識,否則就不能做到正知見、正思惟。方便有餘土的修行者能夠入三昧,能夠體會到佛所說的行法理論,但對三昧有入、有出。入三昧時可以做到,不入三昧時便做不到。『有餘』的意思是『有法』仍然對我有影響。
實報莊嚴土的阿鞞跋致住或者阿鞞跋致地,是完全靠內在的覺知力生起,從而到逹佛陀所言說的成就境界。當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佛說阿彌陀經》的大義,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為核心,真正從內在的覺知力到逹那裡,就是成就『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到逹極樂世界,見到我們自己的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關於阿鞞跋致不退,過去善知識們的解釋有很多種。從最早的《十住毗婆沙論》到智者大師、窺基大師,都講過關於不退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能夠分辨其所對應的行法和種性:是針對別教行法的不退還是圓教行法的不退?是針對聲聞種性的不退還是菩薩種性的不退?在不同時期不同宗派思想裡,對於阿鞞跋致的解釋都是有差別的,並且其差別都各自有所依據。
站在華嚴行法的角度,從第七信位、七住位,一直到七行位、七迴向位、七地位,都叫阿鞞跋致地或者阿鞞跋致住。我們要明晰阿彌陀如來四土所言說的『其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否都能夠完全到逹《華嚴經》裡講的第七地位遠行地。
過去祖師們的註解和善知識的言說往往有一種趨勢,即把阿鞞跋致言說得越髙越好,這個趨勢只有在宗派思想裡才會有。我們應該看清楚,這是否符合佛陀所說經典的意義。從世間法來評判,每一個宗教、每一個宗派,都有神話自己宗派的本能,但是我們作為理性的修行者,一定要回到佛教原本的教義中。
理性的修行者是要能夠見證到生命的解脫和自在,不是只做一個宗教徒而已。把阿鞞跋致解釋得越髙越好太容易了,到如來地肯定是不退的。但是否能講所有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浄土的往生者都到達如來地呢?當然到不了!所以要確切瞭解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之間的不退有什麽差別。
在華嚴四智行法裡,第七位都叫不退,所以第七住位、七行位、七迴向位、七地位,全是不退的。在第七位以後進入到滅盡定行法,滅盡定行法是無功用行生起的,所以是真正的不退行法,但第八信位和第八地位並不是相等的。有的善知識講不退的時候直接講到了第八地位,這是不對的。第八地位已經進入到常寂光土,並不是所有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行者都能夠到逹常寂光土。
關於阿鞞跋致,以後還會做詳細介紹,因為在《佛說阿彌陀經》的後面専門提到『其往生者皆得阿鞞跋致』。我們會把阿鞞跋致和整部《佛說阿彌陀經》合在一起,來判別阿鞞跋致的種性和位次。
【上一講】 【下一講】
《佛說阿彌陀經大義》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