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相 關: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 關鍵字:道種智行法、無生忍、無生法忍、偈頌解讀、一四句偈、六種十八相震動、念請四十法、菩薩、世間主
上一次給大家彙報了《世主妙嚴品》,這一品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世尊在菩提場成就無上正覺;第二,如來座前二十位菩薩生起;第三,世間四十類圍繞眾生起,與如來座前二十位菩薩一起,共有四十二類圍繞眾;第四,四百二十大眾得四百二十解脫門,最後是如來地六種十八相震動,代表如來法身世間總體的殊勝莊嚴。
如果從經文細節來講,又包括了四十二類圍繞眾的成就因緣、成就法門,以及最上首圍繞眾演說偈頌等等。通過這個結構我們能體會到,佛法僧作為生命中的核心因素,在《華嚴經》中是如何用文字來表達的,如何在生命體驗中呈現出佛法僧三個因素。
以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為核心和初始,到二十位菩薩生起,再到四十類眾生圍繞,是按照一法生起多法的方式生起演說。四十二類眾生圍繞世尊生起,本身就是一種法數的呈現。這當中,無論是如來座前的二十菩薩,還是四十類圍繞眾,或者是總體的四百二十位菩薩與眾生,通過層層生起的方式,都可以看到與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的直接關係,如果這種關係能在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中呈現,即是如來地無上正覺。
從一法如何生起無量法,中間的過程可以有很多種模式:可以從一法生起三法,再從三法生起九法;也可以從一法生起四法,再從四法生起無量法。這種諸法層層生起的方式是生命中本來具足的能力,《世主妙嚴品》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生起演說的。
在沒有建立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之前,我們不瞭解這種演說方式,不知道諸法從自性地究竟如何生起。通過學習這一品,現在應該瞭解了其呈現的過程,並能找出微細的演說法則,明白從一法到無量法之間,無論用三法的模式,還是用四法、十二法、三十二法等等模式,都可以把某一法徹底詳細地演說出來。
內在覺知模式行法是般若智慧的力量生起的,般若智慧即自性根本智智慧,有三種表現形式: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佛教中以一法生起無量法的演說過程,遵循嚴密的法則,穩定、連續、準確,能得出必然的結果,涵蓋一切法,這是般若智慧的具體表現。比如在菩提場會中,普賢菩薩演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在普光明殿十信位中,文殊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在等覺位《阿僧祇品》中,世尊演說無量法數等等,皆是此類。這個過程落實在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即是菩薩入法界行法。
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是靠息滅種種法則去獲得,而恰恰是靠開啟自性智慧,在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種種必然性法則的行法實踐中去獲得。有嚴密準確的法則,才能令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成為必然的生命體驗。正如行人上路必須遵守交通法規一樣,有嚴格的交通法規,人們才能獲得穩定必然的安全自由,失去這些法規,反而沒有安全自由。凡夫眾生不明瞭這種法則的重要性,不明瞭什麼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必然性法則,因此不能生起行法實踐,不能出離生死法界。
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種種必然性法則並非出於人為的規定,而是出於自性根本智的屬性,即出於般若智慧,諸佛菩薩對這些法則如實知、如實體驗,因此能夠如實宣說,廣度眾生。
《華嚴經》是法身菩薩的行法模式,是以菩薩道種智行法才能到達的成就地。菩薩道種智行法雖然不離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但是和凡夫種性依妄想分別執著生起的生命活動有本質的不同。對見性以後的修行者來說,一念生起而成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種子,這一念即是道種。『種』是種子、力量的意思。道種生起的最初力量即是凡夫種性的一念無明。反過來講,一念生起是不是道種,要看如何面對這一念生起和最終成就到什麼地方。有道種生起,才有道種智行法的建立,道種智行法是基於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行法,其成就地是無生法忍。從無生忍到無生法忍的成就過程,也是從菩薩報身世間到如來地法身世間的成就過程。修行者在道種智行法中,不斷體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種種必然性法則,最終以入滅盡定行法獲得如來地無上正覺。
生命力量遇緣生起,表現上即是一念無明依根本無明生起。這一念生起是瞬間完成的,但要把這一念從生起到具體覺知觀察和身心覺受的建立過程說清楚,則需要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等生命體驗的參與。用經典的語言來講,即是針對這一法生起演說。針對不同的參與模式,演說模式不同,一念生起所帶來的結果也不相同。演說可以是三法、四法的模式,也可以是十二法、三十二法的模式,每一種模式都可以從一法一相,到達無量法無量相。不同的生起無量法的模式對應不同的諸佛世界,某一種模式下所生的無量法即這一尊佛所在世界的無量法。
世間有無量因緣無量法,對任何一法生起關注,都可以成為道種,因此道種無量無邊。道種智行法和凡夫地的妄想不一樣,凡夫妄想是以分別執著、身見邊見為核心的世間生死法,而道種智行法是證諸法空之後的出世間清淨法。『清淨』是指按照諸法流轉的必然性法獲得連續穩定的生命體驗。道種智行法即是法身菩薩行法。
道種智行法的核心是內在覺知智慧的生起。內在覺知的行法建立之後,第一步是般若智慧成就地,就是《華嚴經》第七住位不退住,也稱阿鞞跋致住。在華嚴行法理論中,即是證得一切智,證諸法空得無生忍。
在共法別教行法理論中,第七住位稱為無生法忍,而華嚴行法是不共別教行法,到第八地證諸法不空才得無生法忍。在華嚴行法理論中,第七住位只是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未得道種智,不得無生法忍。我們對這兩種不同的說法要明瞭,學習普光明殿行法理論時會有詳細說明。
在華嚴行法理論中,十住位成就一切智,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十行位生起菩薩善思惟,成就無量道種;十迴向位得金剛種性智慧,明瞭一切道種智;十地位得別教菩薩道種智成就。換句話說,十住位般若波羅蜜成就,證諸法空得生命解脫;在此基礎上,十行位一念生起即是菩薩道種;十迴向位這一道種以三法、四法的模式,或者以十法、十二法、三十二法、四十二法等模式生起演說,即是道種智行法的具體生起;到十地位,這一念生起轉換到身所作為和身心覺受,即是道種智的行法成就。
法數解讀和密法言說都是基於報身世間行法建立的,以報身世間行法才能生起道種智行法,這也是法身菩薩的行法模式。
《世主妙嚴品》中,世尊成就無上正覺是核心、本體的部分。從世尊成就地的角度來看,世間一切法是按照二十菩薩、四十類眾生圍繞的順序生起的。把整個結構看清楚後,再來看經文細節就不容易迷失。
總體來講,《世主妙嚴品》講到四十二類、四百二十位眾生圍繞,使用的核心數就是四十二。『四十二』代表站在無上正覺的立場,看待世間一切法皆是清淨相,一切法皆是智慧。也就是說,當修行者到達如來地、成就無上正覺時,凡夫種性下的身心覺知一切法即四十二類圍繞眾,每一法都是清淨解脫。
接下來是四十二類圍繞眾演說種種解脫門,經文是這樣:
【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無邊品類,周匝遍滿;形色部從,各各差別;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如是皆以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種無量善,獲眾大福,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於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於佛,分明照了;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得於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所謂: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門;自在名稱光天王,得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脫門……】
這是以十法為核心生起的演說,一共講了十位天王及其成就解脫門。像這樣的演說在這一品中共有四百二十位,每一位有一個解脫門,就有四百二十個解脫門。
解脫門和偈頌演說部分的第一類是大自在天王,具體來說有十位。為什麽是十位?因為大自在天王代表生命中的一個因素,代表一種力量。具體以怎樣的方式來演說這種力量?又以怎樣的方式來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這種力量呢?在華嚴行法理論中,是以四智十方的方式來生起演說。大自在天王這一類代表總相的根本智,具體的十位天王代表別相的差別智。別相是總相的具體顯現,總相的大自在天王以十法的方式生起別相的大自在天王,這是這一法生起的法則。法則是般若智慧的顯現方式。
《華嚴經》在演說如何從總相到別相時,絕大部分都採用『十』法的方式。過去人註解《華嚴經》時,認為『十』法代表圓滿。但具體是怎樣的圓滿?就是用四智十方的模式,或者用十波羅蜜的模式來生起演說。演說的過程即是對這一法如實知、如實體驗的過程。很多人看到經文,會以為真的有十位天王,不是這樣!十位天王代表生命力量的具體顯現。
當生命中的某個因素、某種力量生起時,我們對它要建立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從覺知觀察到思惟體驗是有規則、有次第的,能將這一法看得清楚明瞭,成為穩定、連續而必然的生命體驗,才叫道種生起。如果只看到總相,卻沒有方法和規則進入到微細相,不能建立穩定準確微細的身心覺受,這個總相就是一個概念,是個凡夫妄想。妄想並不因為凡夫對它信心堅定、有所期盼就會成為真實。
如果修行者不能在一切世界、一切種性、一切眾生的一切法中,成就對每一法的覺悟,無上正覺就是妄想相。反過來講,如果在一切世界的一切法中,皆能成就生命解脫,皆能如實知和如實體驗,這個過程總合在一起,就稱為無上正覺。無上正覺是一個行法不斷精進的過程,如普賢菩薩所言:眾生無盡、世界無盡,我願、行法亦無有盡。
世尊生命中的大自在天王與凡夫種性的大自在天王不同,凡夫種性的大自在天王沒有獲得解脫。怎樣才能獲得解脫?首先,以十法的模式,使大自在天王這個因素變成十個因素,每個因素都是大自在天王的具體顯現,即是十位天王。然後,每位天王獲得一個解脫門,每個解脫門是這個別相獲得解脫的方法。最後,將十位天王所得的十解脫門總合在一起,就是總相上那個生命力量獲得解脫的方法。從十個因素,可以拓展到一百個,層層遞進,直到所有法都獲得解脫。這就是道種智行法。
為什麼要從總相到別相?因為從總相到別相代表行法實踐的過程,代表一種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生命的自在解脫和無上正覺不是靜止的,不是停留在固定的概念上,要在行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
對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修行者來講,四百二十個解脫門要一個一個地修。但對大乘菩薩來講,這四百二十個解脫門是以般若智慧總持力同時成就,而不是一個一個來修。
這一品中,世尊於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這是第一層;如來座前二十菩薩生起是第二層;四十類眾生圍繞生起是第三層;然後從這三層拓展延伸,即四百二十位眾生圍繞,每個圍繞眾皆得解脫門。說到底,這些解脫門是依世尊所成就的如來地無上正覺總持力生起的,是如來地無上正覺的具體呈現,而不是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一個一個修來的。
明瞭這種生起一切法的形式,修行者就可以直接到達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一切解脫門頓時呈現。當然文字演說做不到頓時呈現,需要說完一個再說另一個,說完一個方向再到下一個方向,十個方向依次說完。所以在文字表達上,四十二類圍繞眾是串行生起的。
世尊成就無上正覺時,他生命中的大自在天王這個因素呈現出來,就是『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門』等十個解脫門。也就是説,生命中最根本的這個因素,如果從十個方面具體演說,每個方面解脫門的顯現各不相同。
接下來是最上首的妙焰海天王演說偈頌,經文是這樣:
【爾時,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佛身普遍諸大會,充滿法界無窮盡,寂滅無性不可取,為救世間而出現……】
『妙焰海天王』即上一段經文中的『妙焰海大自在天王』,是十位天王中的第一位,按四智十方的模式來講,即東方的大自在天王。換句話說,從東方解脫位的角度來看,我們生命中的大自在天王即稱為妙焰海。
經文用十首偈頌描述此天王的解脫成就。這十首偈頌,每首偈頌有四句,一共四十句,只講妙焰海天王在東方的這個因素,是對他所得的『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門』境界的描述。這是第一位天王,代表十位天王來演說他的成就,若詳細說,這十位天王各自都可以演說偈頌。
《華嚴經》中的偈頌是有結構的,絕大多數是以十偈為一頌,如果按十波羅蜜的形式把十首偈展開,就能看到每首偈所代表的意義。每一首偈有四句,在《華嚴經》的演說模式中,這四句偈常常按照四智法的形式來演說。從第一句到第四句,是四智法在這一首偈中的表現,四智法以一首偈頌的形式出現。
比如此處的這一首偈頌:『佛身普遍諸大會,充滿法界無窮盡,寂滅無性不可取,為救世間而出現』,如果按銷文的方法,而不是把四句偈放在整體的結構中,對這四句就容易生起各種不同的解讀。雖然字面解讀不一定有問題,但由於二乘聲聞行法不能到達報身世間和法身世間,如果只是在聲聞地依文解義,偏差就會很大。
解讀佛經不能漫無目的沒有法則,將神乎其神的、好聽的辭藻堆積起來,而忽略了這部經本身的屬性。我們以前講過,道種智生起是自發的、有結構的、穩定必然的和完備性的。道種智生起即智慧現前,智慧有法則、有結構、有次第。進入華嚴行法後,針對某一法生起演說,對這一法的註解和定義一定要準確,有法則、有次第。法則和次第是報身世間行法必須的,是走入報身成就的關鍵,以這種行法才能到達道種智成就。
譬如要解釋第一句『佛身普遍諸大會』,要結合很多因素才能把它解釋清楚,要看這一句在這一品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與它相關的內容有哪些。具體要結合哪些因素?第一,世尊成就無上正覺,妙焰海天王是世尊的圍繞眾;第二,妙焰海天王是大自在天王在東方成就上的顯現,為最上首天王,這首偈是站在東方成就的模式上演說,顯示大自在天王在這個方向上獲得的解脫門;第三,東方是諸法生起處,是光明生起的地方,東方的妙焰海天王代表大自在天王成就解脫的種性位。
除此之外,還要知道『演說』代表行法生起和顯現,代表具體的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演說偈頌』代表解脫成就之後的生命體驗帶來理性、莊嚴和喜悅。
把這些因素總合在一起,才能解讀這一句所代表的意義,才能回到報身世間生起具體的身心覺受。也就是說,對這種文字的密法表達,從世尊成就無上正覺一直到周圍的每一個因素,都要完全理解準確,這句偈頌的意義才能浮現出來,不是靠簡單銷文能理解的。
如果將這首偈頌放在《世主妙嚴品》的整個演說結構中來詮釋,是最末一層。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第一層是如來座前二十菩薩生起;第二層是如來座外的四十類眾生生起;第三層每一類眾生裡面又有十位,按照十方模式來雲集,每十位圍繞眾中最上首的那一位,再按照四智法的形式演說他的解脫門。
所以,這是一個從世尊成就無上正覺,到世間一切法生起的完整的過程,此過程是依照世尊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的種性演說的。每一首偈頌、每一位圍繞眾的演說,即是世尊成就無上正覺後,他的一切法在世間的具體生起,是針對最微細的行法中的四十種因素中的每一個因素,詳細演說它的解脫是怎樣。
這是關於偈頌的解讀,再詳細就不講了。我們瞭解了一切法如何生起的過程,也就瞭解了道種生起、道種智成就的過程。過程清楚後,《華嚴經》裡的哪位菩薩說偈,其所演說的一切內容,就是這個因素上表現出來的世間法顯相,即是道種智的顯現。以這種方式解讀《華嚴經》的每一句、每一偈頌,就不會出現混亂,因為每一句、每一偈頌都是放在這部經整體的結構中來詮釋的。譬如依這種方式解釋十住位法慧菩薩說偈和十地位金剛藏菩薩說偈,就不會出現混淆。
因此,如果從這部經中單獨拿出一品,比如《十住品》或《十地品》,把這一品直接解釋到等妙覺如來地,這種解釋不但很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因為脫離這部經的整體結構,這一品就不再是《華嚴經》。
同樣的情況,世尊在《金剛經》中講,為人演說這部經的一四句偈功德無量,這句話非常容易被錯讀。『演說一四句偈』的意思是當進入《金剛經》的行法模式,證得般若智慧之後,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皆在四智法清淨世間,這是自性法成就的世間,任何一法都是凡夫種性所不能到達的,講的是這個道理。並非把文字解釋清楚,就叫作為人演說,不是!它是講從聲聞種性、凡夫種性成就到《金剛經》種性,成就到自性般若智慧生起,這是種性上的改變。在《金剛經》行法中,能從凡夫地到見性地,能轉八識成四智,修行者種性改變才算『為人演說一四句偈』。
如果不以《金剛經》的演說方法,還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世主妙嚴品》最後一段講『六種十八相震動』。『六種十八相震動』在大乘經典裡經常看到。修行者行法成就、種性改變,從而帶來生命品質的改變,這個改變用經典語言來說,就是『六種十八相震動』。
《世主妙嚴品》末後是如來地六種十八相震動,經文是這樣:
【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遍動、普遍動;起、遍起、普遍起;涌、遍涌、普遍涌;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擊、遍擊、普遍擊。此諸世主,一一皆現不思議諸供養雲,雨於如來道場眾海。所謂:一切香華莊嚴雲、一切摩尼妙飾雲……如是等諸供養雲,其數無量不可思議。此諸世主,一一皆現如是供養雲,雨於如來道場眾海,靡不周遍。
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歡喜,如是供養;其華藏莊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為供養。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來坐於道場;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緣,各各三昧方便門,各各修習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歡喜,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諸法門,各各入如來神通境界,各各入如來力境界,各各入如來解脫門。如於此華藏世界海,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華嚴經》中的『六種十八相震動』,除了《世主妙嚴品》這一處,在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都有出現。比如十信位的《賢首品》,十住位的《十住品》、《初發心功德品》,十行位的《十行品》,十迴向位的《十迴向品》,十地位的《十地品》,以及等覺位的《十定品》,妙覺位的《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等。這些不同行法位次中的『六種十八相震動』,經文細節不相同,都與當位行法有關,需要通過經文的勾索對比,才能看清其中的意義。在《覺悟華嚴經·綱要》的總釋部分,有表格『華嚴經諸會說法十八相動及菩薩作證』可以參考,我們在以後的講義中亦會作詳細說明。此處的『六種十八相震動』是依如來地無上正覺來說的,是針對『華藏莊嚴世界海』生起的,因此才有『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來坐於道場』的說法。
『六種十八相震動』的說法在其它經典中亦常出現,比如在《無量壽經·必成正覺品》中,法藏比丘演說偈頌之後,有『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的說法,也是同樣道理。
在《世主妙嚴品》中,最主要是能體會到一切法的生起模式,如何做到以世間主成就為核心到達世間一切法。這個演說過程本身就是法身世間的成就方法,是道種、道種智如何生起和顯現。所有這些演說都要依照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才能建立,生命的改變不是靠外相上的改變來獲得,而是靠內在生起的自性智慧力量。
《華嚴經》是講毘盧遮那如來的法身成就。『毘盧遮那』代表一切有情眾生自性本有的覺知力量。因為這種力量出於本體、自內顯發,因此源源不斷,不會斷絕,此即我們講的內在覺知力、覺悟力。雖然這種力量每位眾生都本自具足,但這種力量是依『自我』因素才能生起,是報身世間的不共法。不共法的意思是指別人不能替代,別人能替代的都是在共法世間。凡夫外道、二乘聲聞都是依於共法世間來修行,而實際上,佛陀整體的核心行法理念則强调一定是依內在覺知力、覺悟力來建立行法實踐。
修行者以內在覺知力、覺悟力能到達華嚴行法最初始的地方,就是十住位的初住位。覺知力和覺悟力不受外在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定。在共法世間修行,我們總是要找一個因緣,找一個處所,認為這個地方不行,那個地方行,這輩子不行,下一輩子行,要異時、異身、異處成就。而佛教裡的核心行法,一定是依照內在覺知的行法來成就,外在的所有善知識演說和佛菩薩護持都只是增上緣,不能替代自己的行法實踐!
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一切諸佛世界皆可以當下證得,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定,因為修行者的智慧力生起,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定,能夠當下到達十方諸佛國土。道種、道種智的成就模式,就是十方諸佛國土的成就模式。普光明殿諸會將詳細介紹什麼是道種智行法。
菩提場會一共有六品經文, 分兩部分生起演說:一是演說一切法的本體,二是演說一切法的顯相。這六品經文是下本《華嚴經》的演說模式,是給這個世間的修行者看的。到達中本、上本華嚴時,這一切法是在報身世間、法身世間同時頓現,不是語言能夠表達。當修行者成就到龍宮、成就到南天鐵塔時,這一切法會同時打開。
怎樣才能抓到《華嚴經》的核心呢?它是如何集結的?為什麼是這樣集結?最直接的方法是明瞭龍樹菩薩的成就模式。一旦明瞭他的成就模式,《華嚴經》的一切演說都能呈現出來,那時候再來看這部經,就如同從我們自己的行法實踐中呈現出來一樣。龍樹菩薩的成就模式不在別處,正是在這部經總體的演說中,這部經的結構、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即是這種演說方法的具體形式和內容。我們需要一種方法,能令這些形式和內容背後的演說方法呈現出來。
《世主妙嚴品》是從生命總體呈現的角度、從總持力生起一切法的角度建立演說。從世尊成就無上正覺開始,經歷如來座前二十菩薩圍繞和四十類眾生圍繞,再拓展到四百二十眾生和四百二十解脫門;最後由四百二十位中的上首眾演說偈頌,表達出每一法解脫所帶來的理性、莊嚴和喜悅;它描述了完整的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生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總合在一起,代表無上正覺的生命呈現。這是真實的生命存在,而不只是停留在語言文字上。從語言文字上講,會有說法上的先後順序,但從一切法生起的角度來說,它是整體的存在,是每一位眾生都具备的。
與其他經典相比,《華嚴經》很特殊。很多經典是靠文字言說,解讀起來並不困難,但《華嚴經》除了文字言說,它的結構本身也是經典的一部分。這個結構是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全部所在,結構才是這部經的核心。因為這部經的所有文字言說,最終都要構建起這部經的完整結構,失去對整體結構的把握,所有文字言說都是沒有方向的、零散的。
菩提場會不講具體的行法次第,只講如來地一切法如何生起。修行者如何到達菩提場會,要看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
下面學習菩提場會的第二品《如來現相品》。
《如來現相品》是菩提場會六品經文中的第二品,從結構上說,是『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的因素在如來地無上正覺本體部分的呈現,是從如來地無上正覺生命體驗中自性智慧總持力的角度生起演說。『如來現相』是指依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生起報身世間總體的生命體驗。
這一品之初是菩薩眾及世間主念請四十法。眾菩薩及世間主即是《世主妙嚴品》中的『四十二類圍繞眾』,『四十二類』有四百二十位,合在一起是這一品的菩薩眾及世間主。為什麽要念請四十法?因為下本《華嚴經》是給我們世間人看的,如果沒有請法,世尊就不會生起演說,沒有演說,就沒有經典集結,就不會廣度眾生。
修行者怎樣才能到達菩薩眾及世間主念請四十法呢?首先是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然後深入經藏,能生起疑問。經典中佛菩薩的種種演說,最初皆是由叩問發起,如果沒有叩問,後面的演說就不會生起。『問』是疑惑,也是智慧生起的力量。從疑惑到諸法現前,不但有問法主、說法主、說法處所和圍繞眾,還有說法規則、次第以及說法模式。把以上因素總合在一起,用以表達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這種表達方式即是經典的密法言說。說到底,諸佛菩薩之間的問答論義,即修行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對話、自我覺悟,這些問答論義不是簡單的文字討論,最終要能呈現在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
換句話說,修行者能將文字轉變成行法實踐和行法成就,才算是對經典的深入解讀,轉化的過程即是對密法言說的解讀。比如對『法數』的解讀,『法數』中有核心數和微細數,修行者如果能將核心數和微細數準確落實在自己的行法實踐中,才是對法數的深入解讀。
《華嚴經》中講到依『四智十方』生起無量法,每個方向如何深入微細、如何生起諸法,實際上都有特定的法則,有次第、有規則,這些次第和規則是智慧的具體表現。這些建立起來後,我們的思惟才會從凡夫地妄想到達菩薩智慧地,一念生起才會成為道種。
一念生起靠的是根本無明的力量,而根本無明的力量就是生命本體的力量。一念生起的具體表現即我們對某一法生起關注,關注在報身世間即是識的生起。一切眾生、十方諸佛皆是如此。識的生起包括名相言說,也包括分別、選擇、思惟、判斷。識的力量最終落實到身心作為,生起進一步具體的身心覺受。
眾生是在娑婆世界,還是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不是看是否有一念生起,而是看這一念生起之後,報身世間的名相言說,乃至思惟、判斷等等如何建立。不同的思惟模式,最終獲得的身心作為和身心覺受不同,因此才有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之分。
一念生起怎樣是菩薩道種,怎樣是凡夫妄想?簡單來說,菩薩道種基於梵行清淨、基於證諸法空而生起。道種智行法帶來系統性、整體性、必然性、穩定可靠的生命體驗。而凡夫妄想基於身見、邊見而生起,帶來零散、隨機的生命體驗,不穩定、不可靠。對修行者來講,一念生起能夠喚醒善思惟行法,最終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一念即是道種。
菩薩眾及世間主念請四十法是密法言說,『四十』是法數,菩薩眾和世間主是我們自己。『菩薩』指內在生起的覺知思惟,『世間主』指具體的身心覺受,即是世間一切法。自內顯發的覺知思惟和具體的身心覺受、世間一切法總合在一起,即是菩薩眾及世間主。大眾對佛念請四十法,意味著一切法對自性覺悟的皈依,也意味著自性覺悟要以世間因緣才能生起。自性覺悟生起是一種具體的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
經典解讀時,明瞭法數的意義非常關鍵,對法數的解讀必須要準確。比如菩薩念請四十法,還是念請十二法、三十二法、四十二法,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不同。因此,要將經文轉成行法實踐,準確解讀經典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覺悟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中對法數解讀有詳細介紹,可以參考。
菩提場會六品經文中,前三品演說生命本體的佛法僧,後三品演說佛法僧生起的世間應用,《如來現相品》是前三品中的第二品。大眾念請四十法、一切供養具說頌、世尊面門眾齒放光等演說,都是從生命本體的覺知性和如來種性無上正覺生起的角度建立的。
雖然從生命存在的角度講,菩提場會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法爾如是,但是本自具足和已經證得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說,生命呈現本身是一回事,對生命本身的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卻是另一回事,只有能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的成就者才叫證得無上正覺。從別教成就的角度講,菩提場會正是成就無上正覺之後,再来演說生命中的一切法。
一切眾生應該怎樣如實了知一切法、了知菩提場會所描述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呢?首先要明瞭普光明殿行法理論,然後入法界依教奉行,普光明殿諸會和《入法界品》是對菩提場會所有成就模式的詳細演說。
下面具體來看《如來現相品》,經文是這樣: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諸佛地?云何是諸佛境界?云何是諸佛加持?云何是諸佛所行?……】
『爾時』與《世主妙嚴品》對齊,意味著這一品與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無量大眾圍繞生起對齊。
這裡一共生起四十個問題,四十個問題分為兩部分:前二十個是從諸佛本體的角度來問,後二十個是從諸佛應用的角度來問。這些問題之後是『諸菩薩威神力故,於一切供養具雲中, 自然出音而說頌言』。自然出聲,而不是具體某一位菩薩生起演說,此種演說方式意味著這是如來地法身成就處,指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沒有入出,非有生滅,是系統性、總體性生命體驗的呈現。
《無量壽經》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法藏比丘經歷五劫修行成就極樂世界,在佛前演說偈頌之後,『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講的就是法身成就。後面講『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誰在生起讚言呢?沒有人!『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指的是『空中』自然出現這樣的讚言,這和《如來現相品》的自然出聲意義相同。『空中』是指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是依於根本智無加行力生起的。
『自然音樂空中讚言』,讚言什麽?讚言法藏比丘的法身成就,即道種智行法成就。法身成就的不生不滅,不是指相上的不生不滅,不是指長生不老。比如一棵樹長在極樂世界,這棵樹永遠不變,不是這樣!有人講極樂世界的一切法不變,像照片一樣,不是這樣!
假如極樂世界的一切法都不變化,修行者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只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那還不如不去,為什麼?因為按照這個說法,如果極樂世界的一切法是一成不變的,到達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修行者又怎樣能到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淨土呢?因此,我們要準確理解什麼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指一切法的生滅對修行者不會造成束縛與困擾,是一心清淨無所住與行法精進無所住不變,而不是世間一切法都靜止不變。
『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這句經文講的是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之後,成就圓滿法身,貫徹到生命中的一切法。圓滿法身是一種普遍存在,沒有出入,自覺生起。它不是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修行者靠出三昧、入三昧可以證得。如果有出有入,代表入三昧時可以成就一切法,出三昧時這一切法就壞滅,這不是真正的法身成就。
華嚴行法要成就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所有的行法都伏藏在經文演說中。瞭解經典表達的方法和意義,能生起行法實踐,就能對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
『自然出音』不是講某一法生起之後才能到達,這一法沒有生起就不能到達,不是這樣!如果那樣的話,就是二乘聲聞和共法別教的模式。『自然出音』的說法在其他經典中也存在,但不常見。《華嚴經》中還有一處,在普光明殿《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中,有天鼓『自然發音』,說修多羅,廣度眾生。那裡的天鼓『自然發聲』,講的是同樣的意義,到達如來地法身成就時,才用這樣的方式來說。
『說頌』是指什麽?『說』指顯示一切法,指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生起。我們上一講介紹過經典中的『演說』有四種:語言音聲、文字名相、身心覺受生起、諸法如實呈現,明瞭這四種演說後,對經文中的『自然出聲而說頌言』就能理解了。
前面介紹過『偈頌』的解讀,總體上代表理性、莊嚴和喜悅。
十首偈可以按照十波羅蜜的模式或者四智十方的模式演說,每一首偈中的四句又可以按照四智法的形式演說。這裡講『而說頌言』,我們要能體會到偈頌的演說法則。法則能令行法實踐、生命體驗具有穩定性、連續性、普遍性、必然性,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是道種智的行法成就。在凡夫地見世間一切法時,這些法則統統感受不到,生命體驗也就沒有這些屬性。如果這些建立不起來,就不可能進入諸佛菩薩法身世間。
《華嚴經》微細的解讀方法以後會逐漸介紹清楚。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