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相 關:世主妙嚴品
關鍵字:經典解讀、四十類圍繞眾、一切法生起處、一萬諸龍發菩提心、聲聞模式、染淨模式、空有模式、往昔因緣、一法生起十法

上一次講了如來座前二十位菩薩及他們的成就因緣。二十位菩薩包括如來座內十普菩薩和如來座外十別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

這裡講二十菩薩與毘盧遮那佛的因緣,用的是『往昔』這個詞。在佛經中,特別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往昔、現在、未來』這樣的說法,指的是修行者的發心模式、行法模式、成就模式,是從因相、自相、果相的角度來說,也是從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的角度來說。

經典中講到同一行法的不同階段,從初發心到行法實踐,到最終成就地,常常是按時間順序來說。行法實踐是在當下,初發心處是往昔過去,而成就地是未來。當講到種性上的差別時,則是從空間距離的角度來說。總體來講,『時間』和『空間』皆代表要在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呈現,是從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中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是從空間距離的角度來說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種性上的差別。同樣,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是『從是西方,過三十二億恒河沙國土』,也是在講種性上的差別。空間橫遍十方,時間竪窮三際,都屬於經典的密法言說。

如來座前的二十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講的是二十位菩薩在因地發心的因緣,他們已經到達毘盧遮那如來的法身世間,所以經文語言的表達即是生起如來座前的二十位菩薩。

經典中的『演說』分為四種:一是語言音聲,二是文字名相,三是身心覺受生起,四是諸法如實呈現。其中前兩種是化身世間的演說方式,第三種、第四種分別是報身世間、法身世間的演說方式。這四種演說總合在一起,即《法華經》所言的『開示悟入』。在當時看來,四種演說方式中,依文字名相的演說可以成為經典,可以穿越時空留給後人,其餘三種要麼是依於當下個體的、直接的聽聞,要麼依於成就者的報身世間、法身世間,非凡夫大眾可以普遍領受。

經典集結是成就者將報身世間、法身世間行法和成就轉成化身世間的種種演說,而密法言說和經典解讀則是修行者將種種經典演說轉到報身世間、法身世間行法實踐的成就上去,也就是轉到生命體驗上去。

《世主妙嚴品》中往昔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的二十位菩薩,如果從一切法顯相的角度說,代表從生命本體如何生起一切法,它是從生命的最根本處深入微細生起演說。雖然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比較慢,但在身心覺知上,實際上是一瞬間到達一切法。語言文字是般若智慧的表現形式,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必然有演說無上正覺生命體驗的能力。

凡夫種性觀察一切法沒有那樣微細,從生命本體如何生起世間一切法,如何呈現世間一切境界,這些過程沒有辦法看清楚。而《華嚴經》卻能用世間語言,把這個過程按照生起的次第詳細說清楚。

在凡夫地來看,從本體到一切法呈現是一瞬間完成的,此即是一念。但從華嚴行法的角度來看,此即是一劫。以這種方式來理解如來座前二十菩薩生起就容易了,它不是在講歷史故事。以往我們可能認為,毘盧遮那如來或者世尊坐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十普菩薩距離佛陀近一點,十別菩薩稍微遠一點生起圍繞,然後再遠一點是四十二類圍繞眾。不是這樣!生起世間一切法,呈現世間一切境界,是一瞬間完成的,只是落實到《華嚴經》中,用語言文字將這個過程描述出來時,就是這樣。

整部《華嚴經》都在描述眾生的生命成就。我們缺乏的是對生命顯發的一切境界的認識。過去人講『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生起萬法的具體過程,在《華嚴經》裡描述得很清楚:從毘盧遮那如來,從一切眾生的生命本體,首先生起二十菩薩圍繞,再從二十菩薩進一步生起四十二類圍繞眾,是以這樣的方式把一切法的呈現描述出來。

《世主妙嚴品》並沒有講具體行法實踐的問題,它只講呈現,具體的行法理論是在普光明殿來演說的。普光明殿和入法界的兩處演說總合在一起,講述修行者如何從現在的凡夫種性到達妙覺位如來種性。《世主妙嚴品》乃至於菩提場會六品經文所講述的,是到達如來座前、到達生命本體時的成就顯現。

菩提場會六品經文告訴我們,生命本來如此,等到學習了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與入法界三會之後,再來看菩提場會就會更加明白這個道理。這裡是修行者行法實踐所要到達的地方,既是行法實踐的生起處,也是成就處。雖然《世主妙嚴品》中有很多如來地無上正覺的成就境界,但行法理論與行法實踐卻隱秘其中,講到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時會將它們說清楚。

換句話講,儘管從修行者行法實踐的角度來看,菩提場會是如來地無上正覺的成就處,是修行者行法實踐的最終指歸,但這裡作為行法實踐的生起處,同樣意味著眾生自性中有生起乃至成就此一切法的欲求和能力。這種欲求和能力是通過世尊成就無上正覺、二十位菩薩生起,以及四十二類圍繞眾成就無量解脫門的形式呈現,可以生起普光明殿四個階段的行法理論與入法界無量行法。

下面是這二十位菩薩具體屬性,表明菩薩不是籠統模糊不清的概念,而是能生起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的力量。這些經文是從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的角度說,代表如來地無上正覺中的根本智行法屬性,指向差別智行法,即指向具體的生命體驗。經文是這樣:

【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慧眼明徹,等觀三世;於諸三昧,具足清淨;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尊嚴可敬……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無量功德』是指報身世間無上正覺在生命體驗中的呈現,諸佛如來無上正覺成就境界是以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形式呈現在生命體驗中,我們學習到普光明殿等妙覺位行法理論時,也就是學習到等妙覺位普賢菩薩法界行法理論時,才能完全明瞭這裡的內容。

這二十位菩薩之後是四十類圍繞眾,其中每一類有十位代表,一共四百位圍繞眾。我們依過去人的分法將他們按四位行法來分類,十住位十類大眾的第一類是十位等覺菩薩。從經文的角度清點一下,十住位的十類從執金剛神開始,最後是主藥神,共說了九類,再加上第一類如來座前的十別菩薩,即十位等覺菩薩,一共十類。

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世主妙嚴品》講生命本體本來具有的一切法呈現,是每一位眾生都具足的,從成就者的角度來講,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整個行法實踐過程中,初發心處就是如來座前的二十菩薩。

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十信位,從什麼地方開始十信位行法,然後進入別教菩薩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從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能看清楚,是從如來座內十普菩薩生起的一切法開始。華嚴行法中的十信位是從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到達等妙覺如來地,最終回到生命本體的一切法中,即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

通過普光明殿十信位、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妙覺位的各處經首來看就更加明瞭。十信位在普光明殿演說,經首在《如來名號品》。修行者生起十信位行法後,經歷四位行法轉到等妙覺位時,同樣在普光明殿演說,經首在《十定品》。最終到達妙覺位如來地究竟成就時,還是在普光明殿演說,經首在《離世間品》。

可以看出,普光明殿四個階段的行法理論與行法實踐,是以『普光明殿』所代表的根本智為核心展開的,別教菩薩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修行者到達根本智無上正覺成就地必須的橋樑。普光明殿是生命中的一切法所在處,亦是根本智所生一切法所在處。把所有這些經首的資訊總合在一起,就能看到十信位從普光明殿生起,經過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之後,到等妙覺位又回到普光明殿。如果站在《世主妙嚴品》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就明白如來座前的二十菩薩是我們身心覺知一切法生起處,經過四十位行法後又回到如來座前,成就無上正覺,依然還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處,這是整個華嚴行法理論的核心。

從《世主妙嚴品》四十二類眾生圍繞的結構可以明白,四十二類眾生圍繞的生起處就是如來座前二十菩薩的成就處。圍繞大眾有四十類,代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具體的四十位行法。這四十類裡面,十住位的十類是十位神眾,從執金剛神、身眾神,一直到主藥神;十行位從主稼神、主河神,一直到主夜神、主晝神;十迴向位從阿修羅王、迦樓羅王,一直到月天子、日天子;十地位從三十三天王,一直到大自在天王。四十類圍繞眾生皆是我們生命中本自具足的,生起生命中的一切法。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十方諸佛成就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時,大海中有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這裡的『大海』即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生不息、流轉不停,這一切法總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法大海。人們常說凡夫眾生流轉生死,在大海中頭出頭沒,這個大海指的就是凡夫眾生生命中的一切法,就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在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中。

我們平時常講的『世間』就是指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大海中有『一萬諸龍發菩提心』,這裡的『諸龍』代表眾生在生死法中的各種習氣,特別是凡夫地的各種惡法習氣。當這些惡法習氣能夠皈依自性覺悟,不再給生命帶來束縛和困擾時,用經典語言來講,即是文殊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一萬諸龍皈依文殊菩薩,發菩提心得不退轉。修行者要能回到自性覺悟,回到當下的一切法中體驗經典所說,這是《入法界品》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處這一會代表的意義。

假如沒有文殊菩薩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生命中的惡法種子依然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而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之後,生命中的一切法,包括惡法、生死染著法,都會變成我們成就無上正覺的智慧種子。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再看《世主妙嚴品》裡的如來圍繞眾,就能體會到,這四十類圍繞眾即是生命中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每一類又有十位,這樣就形成了四百位圍繞眾。四十類四百位圍繞眾,加上如來座前的兩類二十位菩薩,合在一起就是四十二類四百二十位圍繞眾。

這四十二類圍繞眾是每個眾生生命中本有的,在凡夫地也不缺少,但是在《世主妙嚴品》中,這些圍繞眾是圍繞世尊生起的。世尊座前的二十位菩薩再拓展,即是生命本具的四十類圍繞眾生起。也就是說,當修行者成就到如來種性無上正覺時,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會成為如來地的四十二類圍繞眾。

十住位十行位的二十類圍繞眾都是神眾。『神』代表生命力量,遇緣則顯,無緣則隱,因為只是力量,雖然能生起作用,但是無形無相,所以稱之為神。十住位十行位講出世間行法,講報身世間不共法的智慧成就,所以不遇緣不顯相,用神來代表。

十迴向位十地位的二十類圍繞眾都是王眾。十迴向位十地位講入世間道種智行法,王眾代表生命中能夠生起應用、能夠做主統領一切法的因素。像十迴向位裡講到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假如明瞭什麼叫阿修羅,什麼叫迦樓羅,就能知道他們具體代表哪一類因素。十迴向位與十地位都代表能夠在世間顯相的那些因素。

當修行者講到身見、邊見,以及貪、瞋、癡、慢、疑等時,都是從總相上來說,如果講它們的呈現,則每一種皆包含很多內容:貪有很多種,瞋有很多種。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再來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等,就容易理解他們代表的意義。『王』代表這一類中能做主的因素,若再細分,還有更詳細的類別。

將四百二十位圍繞眾放在《世主妙嚴品》裡,表明如來種性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皆是清淨世間一切法。這些種子並不離開凡夫世間的一切法,即便在凡夫世間,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也是以這樣的模式呈現。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證得如來種性,尚未到達如來座前,這一切法就是這些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帶來的身心困擾。

修行者如何到達如來座前?第一步是生起華嚴十信位行法,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能夠認識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既是成就無上正覺的發起處,同時也是行法實踐的成就處。用《入法界品》的語言來講,即文殊菩薩從善住樓閣出,往詣人間,在福城東大塔廟往昔諸佛成就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十信位行法一旦建立,意味著從這裡開始,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包括惡法、生死染著法,都將成為成就無上正覺的種子。

智慧種子從發起到如來種性成就地,需要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位的菩薩道種智行法和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行法。種子發起用《入法界品》的語言來講,即文殊菩薩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修行者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最終到等妙覺如來地,這時一萬諸龍才從發菩提心真正到達如來座前,成為如來地無上正覺的圍繞眾。

如來座前的四十二類眾生圍繞,假如從法數生起的角度來看,『四十二』這個法數是從無上正覺成就者的角度來看待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與凡夫種性看待一切法的方式不同。凡夫種性即便在清淨世間,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依然是生死法。

我們前面強調,一定要能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以正知見、正思惟為核心,才能進入華嚴行法。要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建立自己的智慧行法,這就是四十二類圍繞眾所表達的意義。

下面是二十位菩薩之外的圍繞眾生起,經文是這樣: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須彌華光執金剛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積集無邊清淨福業,於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達;獲神通力,隨如來住,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處於眾會,威光特達,隨諸眾生所應現身而示調伏;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往;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

此處一共有十位執金剛神。執金剛神以怎樣的往昔因緣成為如來圍繞眾呢?這要看身心覺知一切法中執金剛神那個因素,是以怎樣的行法模式轉變到如來座前成為圍繞眾的。從『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到『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這段經文將執金剛神往昔因緣說清楚了,是以『往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乃至『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為因緣,成為如來座前的圍繞眾。

經文對執金剛神的往昔因緣說得比較多,其他類圍繞衆說得很簡略。《覺悟華嚴經·綱要》中的表格《附1-3: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菩提場會如來三十九類圍繞 眾》可以參考,此處不作銷文。

『往昔』是指這些圍繞衆:執金剛神、身眾神、阿修羅王、大自在天王等,在因地如何與自性本體的毘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在一起,只有皈依毘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所代表的自性覺悟,這一類眾生才能轉變成生命中的智慧種子、清淨法種子,才能成為如來座前的圍繞眾。

比如圍繞眾中的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等所生的一切法,都是我們平時切實體會的種種煩惱習氣,是凡夫眾生常常經歷的生命體驗。這些煩惱習氣、煩惱種子如何轉變成如來座前的圍繞衆?經文中講到阿修羅王『其數無量,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這種說法與《入法界品》中的文殊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時,生命中的惡法種子發菩提心得不退轉是一樣的。阿修羅王是以『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為因緣,成為如來座前的圍繞眾。

修行者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即是自性中的文殊菩薩生起。文殊菩薩在什麽地方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即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十方諸佛亦是在此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在《入法界品》中,這一切法所在處即是福城東,是『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於往昔時修菩薩行能捨無量難捨之處』。

『福城東』是指修行者善根、福德、因緣具足處。『善根』代表正知見力、正解行力。總體來講,修行者安住十信位行法,才稱得上善根成就,才是文殊菩薩在福城東諸佛往昔成就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

『演說』即《法華經》上講的『開示悟入』。從聞法模式的角度說,就是要深入經藏,聞善知識教,依教奉行。若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來看,就是要生起正知見、正思惟,這些即是文殊菩薩的演說。在此前提下,生命中那些惡法種子才能夠發菩提心得不退轉。這些惡法種子跟隨文殊菩薩,皈依文殊菩薩根本智,才能成為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的智慧種子。

在《世主妙嚴品》中,『一萬諸龍』指的就是阿修羅王等這些惡法種子,他們是如何變成智慧種子的?是『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雖然還是阿修羅眾,但已經『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

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往往有一種錯覺,要將生命中的所有生死染著法息滅,遠離這一切法生起的因緣,然後才能獲得生命解脫,才能生起無上正覺的智慧法。如何息滅生死染著法?如何遠離此一切法?靠『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每天生活在厭離社會、厭離諸法生滅的理念中。這類修行者看到的世間一切法皆是染濁,無一是處,隨時都想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清淨國土去。對世間一切法,即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皆是捨棄。這種行法不能算是錯的,但只是無上正覺行法的最初階段,是共凡夫外道的行法階段,是消極被動地獲得生命解脫的行法,說到底,這種行法並不能帶來究竟生命解脫。

華嚴行法理論中的行法實踐則與此不同,修行者獲得一心清淨、種性改變,從凡夫地到如來地,首先依靠的是第七意識自我因素的參與,在不共法報身世間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才有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華嚴行法中的初住位即特別強調,修行者要『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不離世間一切法而證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世間一切法即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成就處。事實上,正因為諸行無常,我們才能通過行法精進,獲得種性改變,才能從娑婆世界到如來法身世間;正因為有凡夫地的堅固執著,當修行者到達福城東大塔廟處,與文殊菩薩這個因素總合在一起,才會有行法實踐的精進力。

經文講『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這是站在華嚴行法的角度,來看待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修行者轉入華嚴行法,一定要從染淨模式的行法理念轉變到空有模式的行法理念。在染淨模式的行法容易對諸法生起分別取捨,容易受一非餘,而轉入空有模式的行法,一切法才能做到性相平等,才能將凡夫種性的分別執著轉變成行法上的勇猛精進,把生死染濁轉變成智慧種子。

阿修羅王的往昔因緣是『悉已精勤催伏我慢及諸煩惱』,需要注意的是,阿修羅王這個因素本身的體性並沒改變,不是變成其他種類,而是他的顯現模式發生改變。為什麼講『催伏我慢及諸煩惱』?因為在凡夫地時,阿修羅王的表現就是我慢與諸煩惱,所以必須要『悉已催伏我慢及諸煩惱』,才能到達如來座前,成為如來地圍繞眾。

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即是眾生自所住處,『自所住處』指的是每個眾生的生命所居之處。凡夫眾生住在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是依凡夫種性第七意識的身見邊見所生一切法,這一切法就是生死海。但如果站在成就者的角度看,三界中的所有法也是按照四智法的模式生起的,娑婆世間也是清淨世間,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無二無別。

因此,同樣是身心覺知一切法,凡夫種性住在娑婆世間,聲聞緣覺種性住在清淨世間,菩薩種性、如來種性住在法身世間。對如來種性來講,阿修羅王『悉已精勤催伏我慢及諸煩惱』,凡夫地的一切煩惱皆是如來地智慧,一切法生滅相即是一切法自性清淨相。換句話說,南閻浮提眾生只有摧伏我慢及諸煩惱,才能到達如來座前,獲得究竟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不同種性眾生『摧伏我慢及諸煩惱』的方法不一樣。對於金剛種性的成就者來說,我慢及諸煩惱相亦是『往昔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所生起的。如來地的一切法不離煩惱相,這一點不容易理解,要到普光明殿十迴向位金剛種性成就以後,才能慢慢體會到。

總體上說,依正知見、正思惟,依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生命中的一切法才慢慢成為修行者的圍繞眾。具體每一類如何生起,如何與本體相應,要看四百二十位圍繞眾所得法門。當瞭解了如來地圍繞眾的成就因緣,再看具體每一類圍繞眾,就能明白經文所要表達的意義。

簡單總結《世主妙嚴品》的結構,第一是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第二是如來座前二十菩薩生起,第三是四十類圍繞眾生起,第四是四百二十種解脫門現前,最後是六種十八相震動。這一品經文是從如來種性的角度,以這樣的結構描述了每一位眾生如何生起生命中的一切法。如果我們從這個結構再進入到具體經文,就能知道這一段經文在講哪一種成就。

《世主妙嚴品》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四十二類四百二十位圍繞眾的名相與因緣,後半部分是具體描述了圍繞眾成就法門。經文在描述四十二類圍繞眾成就法門時,按照圍繞眾生起的順序反向來演說。圍繞眾生起時,如來座前的二十位菩薩為最先,其次是執金剛神、身眾神等,一直到最後的大自在天王;而演說圍繞眾成就法門時,以相反的順序,從大自在天王開始,一直到身眾神、執金剛神,最後是如來座前的二十位菩薩。

為什麼世尊圍繞眾生起的順序和圍繞眾成就法門、演說偈頌的順序相反?圍繞眾生起的順序即自性根本智出生一切法的順序,是從根本智行法生起的角度說;圍繞眾成就法門、演說偈頌的順序,即於一切法中生起行法實踐、獲得生命體驗,最終皈依自性根本智的順序,是從道種智行法生起的角度說。

講到四十二類四百二十位眾生以及各自的成就法門時,經文很龐大,但都是流水文。流水文是指它的演說方式好像流水,模式相同。流水文在大乘經典裡很常見,在流水文中如何分辨具體的行法意義,就牽涉到密法解讀的問題。

下面舉例說明流水文如何解讀。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中的六方佛讚部分就是流水文,演說方式、演說結構一樣,說法形式相同,但如果仔細分辨就會發現,相同之中有所不同。六方佛在數量上並不相同,這就是關鍵的密法因素。東方有五尊佛,南方有五尊佛,西方七尊佛,北方五尊佛,四個方向上佛的數量不同。然後是下方六尊佛,上方十尊佛。經文結構雖然一樣,但是方向、數量和具體佛名都不相同。要解讀的話,就要關注這段經文中的不同之處,通過不同之處來判斷經文的核心意義。這部經裡六方佛讚的東方五佛要按照東方大圓鏡智的屬性來解讀,南方五佛要按照南方平等性智的屬性來解讀,等等依此類推。

《華嚴經》中有很多類似的流水文,普光明殿從十信位到十迴向位諸會中都有描述十方菩薩雲集,就是流水文。解讀這些流水文,需要瞭解每位菩薩代表的意義,要知道這位菩薩的背景,包括名號、所來方位、所來世界、所來佛所等信息,把這些信息從經文中提取出來,才能準確理解那段經文的意義。也就是說,對待流水文要有一個綜合視角,把其中的關鍵因素綜合考量,才能知道它所要表達的意義。

比如,按《華嚴經》的集結方式,這裡的十位大自在天王應該是從十個方向來定義的,把這個因素考慮進來,才能知道每一位天王所代表的意義。更準確地講,大自在天王這個生命因素,按四智十方的模式展開成為十位,十位天王是這個生命因素在十個方向上的具體呈現。

如何具體落實到自己的行法實踐中?或者說,當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之後,應如何將煩惱習氣轉變成智慧種子?比如要如何將凡夫地貪瞋癡慢習氣轉變成智慧種子,轉變之後的具體顯相如何,怎樣去認知它、判別它?《華嚴經》是以十個方面來演說這個轉變過程的。具體來講,即是依《世界成就品》中提供的原理原則,以世界成就十種事一百個方面為基準,以貪瞋癡慢中的一法為種子,以四智十方為演說模式,對這一法生起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生起種種分別、選擇和判斷,這個過程即是以這一法為種子,最終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所有法總合在一起,即是華藏世界海的一切法現前。

當修行者進入華嚴行法時,凡夫種性的分別執著習氣要轉成智慧精進,那麼精進是怎樣一種顯相的形式,如何表達這樣的精進,要從十個方面來考量。需要建立這樣的思惟:種性如何,精進的形式、因緣、顯相如何,什麼是退轉、什麼是升進、什麼是安住等等,把這些綜合在一起,才能夠確定具體的精進行法是怎樣的。

所以,當講到修法精進的時候,若沒有進入大乘菩薩行法,沒有進入華嚴行法,基本上後面的細節是講不清楚的。很少有修行者能夠生起這樣的疑問:究竟如何才叫行法精進?行法精進的細節和標準如何?但是進入到華嚴行法,就一定要明確如何才叫行法精進。《華嚴經》告訴我們,要以十種方式來思惟和規範行法精進,在《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以及普光明殿諸會都有具體演說。事實上,《世主妙嚴品》也正是按這種的模式生起的。

因此進入華嚴行法前,有些理念需要轉變。對任何一法要能依多個方面演說,從體性到顯相,再從顯相到精進、覺知、退轉、壞滅等等,要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次第把這一法描述清楚,這樣才能確實地進入到精進行法中。否則任何一法只是概念化的粗相,雖然不能講它是妄想相,但僅僅是一個粗相,粗相不是智慧相,不能從中生起確切的行法體驗。

很多修行者講到行法精進,認為就是苦行,將簡單的三更睡五更起理解為行法精進。不是這樣!這是凡夫外道的行法精進,而不是佛教中的行法精進。佛教行法的核心是以智慧力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行法精進一定與智慧增勝同時展開。苦行的同時,如果沒有伴隨智慧增勝,就算不上是行法精進,單純的苦行並不能獲得生命解脫。

華嚴行法告訴我們,要從十個方面乃至更多方面來明瞭一切法,要圍繞智慧成就展開行法。比如講到生死、出離生死,就必須要弄清楚什麼是生死,什麼是出離生死,什麼是出離生死的行法實踐,出離生死的標準和身心覺受如何等等,這些不是固定的、簡單的概念,要從多個方面來準確說明,準確說明的過程就是行法精進。

《華嚴經》是以一法生起十法,再以十法進一步生起百法的模式生起演說,這種模式是進入華嚴行法所必需的。

修行者只有建立起這樣的行法模式,覺知思惟才能從粗相到細相,從細相到微妙相不斷升進,最終到達無上智慧。從一個粗相到最終的無上智慧,是有規則、有方法、有模式的,這種規則、方法、模式,在《華嚴經》的每一品中都在反覆演說。當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和原則,再來看這些經文就非常具體,非常可行了。

接下來是偈頌。《華嚴經》有很多偈頌,有十偈為一頌,有百偈為一頌,但多數是四句為一偈,有少部分是兩句一偈,甚至一句一偈。偈頌有自己的結構,有專門的解讀方法,要先看結構,依於結構來解讀偈頌。我們在以後的講座中會提供給大家一些具體的解讀方法。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