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講

相 關:佛不思議法品
關鍵字:以果為因、大乘經典集結、輪圍山與南天鐵塔、青蓮華藏菩薩與蓮華藏菩薩、常見與斷見、如來涅槃、法界與法身、盡虛空界一切法與遍法界一切法、八相成道、賢首菩薩與普賢菩薩

前面介紹到妙覺位的《佛不思議法品》,介紹了青蓮華藏菩薩和蓮華藏菩薩。這一品是從菩薩眾念請諸佛成就開始的,世尊知菩薩心之所念,則以神力加持青蓮華藏菩薩『住佛無畏、入佛法界』,由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華藏菩薩演說諸佛世尊三十二種不思議法。

《華嚴經》一共三十九品,只有把經典結構、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完整建立起來,才能準確明瞭每一品的確切意義。經典解讀要和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相關,這和世間學問、知識不同,如果不能將經典演說和行法實踐、行法體驗相關,大部分原因就是解讀出了問題,需要調整。比如『跑』這個字,要能生起生命活動與體驗才知道什麼是『跑』,儘管可以這樣跑,也可以那樣跑,但如果把『跑』理解成與體驗無關,解釋成異身、異時、異處的某種東西,就偏離了它本來的意義。

再比如極樂世界,這是在一切法中可以建立的生命體驗,如果解釋成要等到下一輩子的某一個地方,一定不是它本來的意義。宗教實踐可以超越經驗,但不會超越理性,理性是智慧基本的表現形式。智慧具有普遍性,有力量,能生起體驗,能拓展到未知,未知即黑暗所在。

很多經典都以問題的形式生起,問題是一種覺悟力量,生起問題的力量即根本無明、一念無明的力量。問題一般有言請和念請兩種形式,請法形式不同,代表的意義也不同。

如何從根本無明、一念無明轉成根本智、差別智,取決於以怎樣的形式面對這些問題。根本無明和一念無明都是生命本有的力量,如果沒有經過行法實踐,任意生長,這些問題帶來的即是束縛和困擾。行法實踐不是為了息滅生命本有的力量,而是令生命在一切束縛和困擾中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可以這麼說,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是一種生命實踐,不是自然而然獲得的,不會從天而降,也不會從他人那裡獲得。從一念無明到差別智必須要對諸法生起關注,有個體生命活動的參與。

修行者從凡夫種性轉到行法實踐,都要建立一個目標,以這個目標為方向來建立行法。最初的目標其實都是以妄想的形式生起的,如何使妄想變成現實,就要看如何實踐,佛教是通過智慧建立與行法實踐令目標現前。

在經文中,問法代表覺性生起,具體表現即對某一法生起關注。問法主代表生起的因緣,代表這種關注是哪一種性。世間人問法和天眾、聲聞眾、菩薩眾問法不同,同樣是世尊的弟子,或者同樣是菩薩,不同問法主生起問法所代表的意義不同。

說法主代表能藉問法因緣生起行法實踐的因素,說法主演說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解除之後呈現出來的即是問法主的問題所在,佛教中稱此為『以果為因』的行法方式。『果』是以問法主、問法因緣的形式呈現,從當前到果地如何生起行法實踐,即是說法主的演說。

另外,問法主的問題是以總相形式出現,修行者要把說法主演說轉變成具體的生命體驗,則是以別相的形式顯現。問題可以是一個,回答可能有千百種,或者說總相是一個,別相可以有千百種,千百種總合在一起,在佛教中稱為『藏』。《佛不思議法品》中的最上首菩薩即兩位『藏』菩薩。『菩薩』代表以智慧力生起的生命體驗。

問法主的問題與說法主演說,綜合在一起即是智慧與行法實踐生起,明瞭這個過程,再看這一品就知道行法實踐是怎樣的過程:諸菩薩眾念請諸佛世尊不思議法,然後世尊加持青蓮華藏菩薩,令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華藏菩薩演說諸佛世尊三十二種不思議法,演說的過程即生起諸佛世尊的一切法。

瞭解了經典的集結方式後,再看經典解讀,對經首如何安排就有了行法實踐上的意義,而不會認為是一個歷史故事。大乘佛教、秘密佛教的經典差不多都是這樣集結而成。一般認為大乘佛教經典是文殊菩薩攜阿難尊者到輪圍山深處集結,這其中文殊菩薩、阿難尊者、輪圍山深處都不是在生命體驗之外的某位、某個地方,修行者到達金剛種性,都可以從生命體驗中集結經典,身心覺受、生命體驗總合在一起即每個人生命中的輪圍山。龍樹菩薩入龍宮集結《華嚴經》以及打開南天鐵塔等等,都是同樣的說法。

因此,解讀經典時必須要關注問法主的背景,他怎樣提出問題,提出了什麼樣的問題,還要關注說法主怎樣論義。

等覺位《十定品》中是普眼菩薩生起問法,《阿僧祇品》中是心王菩薩生起問法,二者都是以『言請』方式生起的,代表雖然已經到達如來座前,可以向世尊問法,但是問法者在外,世尊在內,世尊需要『入三昧』現如來身才能令大眾得見。《佛不思議法品》的菩薩眾是向世尊『念請』問法,世尊知菩薩心之所念,意味著這些菩薩眾已經到達如來座內,到達妙覺位。

等覺位和妙覺位之間相差一品生相無明,都是在經文細節中表達出來的,細節差異就是智慧與行法實踐的差異。民間信仰中的修行者喜歡簡單、省力、直接、快速的行法,喜歡單一重複,這不是佛教!智慧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涵蓋的,用一字說明一張桌子,與用百字、千字說明一張桌子,效果完全不同。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隨行法升進,法數逐漸擴大,即是表明智慧和行法實踐不斷微細和拓展。一品生相無明是從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四位行法中破一念無明到破一念無明盡,是從差別智、道種智的角度説;一念無明以有功用行可以破除,根本無明則必須以無功用行才可以破除。

《佛不思議法品》中問法主的問題都是關於諸佛世尊成就地的,也就是關於妙覺位成就地的,確切來說,是關於妙覺如來地中的『用』的部分,不是『體』的部分,修行者是從『用』的部分最終回到『體』的部分,回到《普賢行品》等後面三品。兩者有什麼差別?雖然妙覺如來地中的『用』的部分是普賢菩薩法界無功用行的行法才能到達,但『用』的部分是從差別智行法入一切法盡無餘的角度說,非從總持力的角度說,因此是兩位『藏』菩薩論義,如果與接下來的《如來十身相海品》和《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一起來看,這種意義就更加明顯。

前面強調過,根本無明、根本智與一念無明、差別智不是分開的兩個事物,它們彼此不能分隔。根本無明、根本智代表力量、總持力,一念無明、差別智是它的具體表現,不能離開一念無明、差別智而有獨立的根本無明、根本智,也不能離開根本無明、根本智而有獨立的一念無明、差別智。比如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好奇的『力量』就是根本無明、根本智,而對具體的某個事物好奇,就是一念無明、差別智。孩子可以對很多事物好奇,但是好奇的『力量』只有一個。

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華藏菩薩演說諸佛世尊三十二種不思議法,這一品是從生起一切法的角度說的。這三十二種不思議法並非在眾生當下的身心覺知一切法之外,但眾生與妙覺如來地的距離在於如何生起青蓮華藏菩薩和蓮華藏菩薩之間的論義。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說,這兩位菩薩代表如實知和如實體驗一切法的生命體驗,菩薩『演說』的過程既是如實知一切法的過程,也是如實體驗一切法的過程,如實知和如實體驗同時呈現,都是由自性覺悟生起。

經典中很少有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時出現並且相互論義的情況,此處的兩位『藏』菩薩相互論義展現諸佛世尊三十二種不思議法,最終就是指向《如來出現品》中的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和普賢菩薩,其中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即一切處文殊菩薩。

如何才能生起修行者的青蓮華藏菩薩和蓮華藏菩薩?這需要明瞭普光明殿完整的行法理論。這兩位菩薩是在妙覺果地,但生起兩位菩薩的力量和種子卻在十信位和四位行法中,兩位菩薩的最初力量即十信位的文殊菩薩和賢首菩薩。文殊菩薩在十信位演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等,並令賢首菩薩演說《賢首品》,這是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的最初力量和種子。十信位是從生命總持力的角度說的,有情眾生皆有覺知一切法和關注一切法的能力,其中人天眾生又有生起反思、生起覺悟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最初表現即對諸法生起關注、生起名相言說。修行者只有依反思力和覺悟力才能最終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十信位文殊菩薩演說一切法名號,乃至演說《淨行品》的百四十一善用心,是從直觀、零散、單純的體驗開始,名號之間、善用心之間沒有鏈接。妙覺位青蓮華藏菩薩演說諸佛世尊三十二種不思議法是系統性、整體性的,從三十二法延伸到三百二十法。文殊菩薩演說名號意味著不但從身心覺受中生起關注,還要有分辨力、思惟力乃至覺悟力的參與。修行者在四位行法中,將對諸法的簡單關注,以智慧力、清淨心和善思惟,在行法實踐中生起生命體驗,令零散的、直觀的身心覺受逐漸到達總體性的、系統性的生命體驗。

生起名相言說並不意味著是在凡夫地,而是明瞭一切法的起點和必經階段。『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是在『能夠』生起名相言說、覺知思惟的前提下才能實踐,而不是息滅名相言說乃至覺知思惟,讓生命像石頭一樣無情無想。世尊在上座部經典中有言:『智慧多聞者,非不覺諸受』,又言『於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在般若經中有言『名相言說是菩提義』,又言『菩提是諸佛所有』。佛教是以智慧力獲得生命解脫,智慧的表現形式之一即名相言說,諸佛亦以名相言說廣度眾生,息滅覺知思惟乃至生命活動的參與並不能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不少人認為一旦到達見性位,一切法會頓時改變,不是這樣!這種想法說到底即是斷見。什麼是斷見?把一切法做個分割,認為前後、內外完全不同,根本息滅諸法存在本身。比如,認為阿羅漢入滅盡定之後不會再有色身,認為人死如燈滅,認為一旦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就可以從根本上徹底去除所有煩惱,永不生起,認為不歷行法實踐即可明瞭一切法等等,這些皆是斷見。常見則與此相反,認為一切法中有個始終不變的東西,不論經歷怎樣的行法實踐,這個東西始終如一,不可分割。比如,認為神我不滅,靈魂不滅,隨著輪迴始終如一,認為煩惱永遠不能斷除等等,這些皆是常見。斷見和常見是在分別對立法中,分別法是世間法,不是智慧法,不是佛法。

佛法非常見、非斷見,對成就者而言,不能說有煩惱,因為煩惱習氣一旦生起,即能以智慧力將其轉變成無上智慧,煩惱習氣不會成為惡法,生命不會受到其束縛和困擾。但亦不能說無煩惱,因為能夠生起眾多煩惱的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是與生俱來的生命力量,一切煩惱皆是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種子,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並非與生俱來。智慧與行法實踐的過程是轉變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生起之後的呈現方式,而不是息滅這種生命力量,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是靜止在某一處等著被發現,而就是在行法實踐的過程本身。世尊在《大般涅槃經》經中有這樣的說法:

【如來涅槃,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有漏非無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闇、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斷非不斷、非始非終、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陰非不陰、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

『如來涅槃』是指生命中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修行者成就如來地無上正覺是指如實知、如實體驗這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修行者從最初到達見性位到安住見性位有一個過程,從在一法中安住到在所有法中安住也需要一個過程,『安住』不是靠一因一緣一法就能做到,要在無量法中反覆實踐,一切法無盡,這種安住的體驗也就無有窮盡。用經典語言來說,『無量法』即是『藏』。佛教行法實踐是在無量法中普遍生起,不在分別對立法中,非是常見與斷見所及。修行者以智慧力在一切法中『安住』於見性位的行法實踐,即是如實知、如實體驗見性位,即是在見性位中。如果息滅行法實踐,成就位的種種體驗亦隨之息滅。

同樣道理,諸佛世尊三十二種不思議法是由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華藏菩薩演說的,意味著這三十二種不思議法,雖然不在如來地一切法之外,不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之外,但要在『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華藏菩薩演說』的過程中呈現出來,也就是在修行者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的過程中呈現出來,這個過程即是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修行者必須明瞭經典語言與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如何相關,才能準確快速地到達成就地。到達入滅盡定行法、證無餘涅槃時,才真正從文字言說轉化成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無論總體的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還是每一位行法的從出發心到灌頂位,都有這樣的過程。

總體來講,修行者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見如來地一切法的現相,在第八地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證別教菩薩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這之間是別教菩薩法身世間。經文演說的主要特徵是說法主菩薩入三昧,雖然世尊參與法會,加持菩薩說法,但世尊不參與說法。

等妙覺位以後的普賢菩薩法界即證圓教菩薩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到達如來法身世間。經文演說的主要特徵是世尊直接參與說法,或者像《佛不思議法品》所說,世尊『知大眾心之所念』,然後生起菩薩說法,這時候的菩薩是替佛說法,世尊是說法的主體,菩薩是世尊說法的具體呈現,這和別教菩薩說法不同。這種差別也體現在說法處所、上首菩薩、法數應用以及六相震動等經文細節中。

菩薩法身世間是從道種智成就的角度說,如來法身世間是從根本智成就的角度說。如實知、如實體驗更多是從生命參與的角度來說,是指生起道種智行法,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諸法不空』是指生起具體的生命體驗,並非是指某一法本身永恆不變。經文中講到具體方位、距離、世界以及種種名相、名號,都是表明這一法可以確切體驗,能被確切體驗即是『諸法不空』。

上次介紹過什麼是法界,法界包括一切法的存在現相和存在事實兩部分。證諸法空能見一切法的存在現相,證諸法不空則更能如實知和如實體驗一切法的存在事實,修行者只有到達這一階段才證法身,才到達法身世間。如果到達等妙覺位如來地法身世間,如實知和如實體驗一切法即自所證得的青蓮華藏菩薩與蓮華藏菩薩。

雖然如來地一切法存在本身不需要文字相、言說相,但從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的角度講,則需要文字相、言說相,這是為什麼要有青蓮華藏菩薩和蓮華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即是對一切法普遍存在現相的體驗,青蓮華藏菩薩即是對一切法普遍存在事實的體驗。

比如桌上有一個蘋果,蘋果本身的存在不需要文字相、言說相;但修行者若要成就無上正覺,則必須對蘋果的存在有覺知相、言說相,並依此明瞭蘋果的存在事實:成分、屬性、形狀、產地以及成住壞空如何等等。雖然蘋果的存在本身具備關於蘋果的一切法,但修行者必須要能如實知、如實體驗這一切法才算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有如實知和如實體驗,才有青蓮華藏菩薩和蓮華藏菩薩現前,兩位菩薩不是從蘋果那一法的存在本身來說,而是從生命體驗來說。

與銷文相比,明瞭經典如何演說、如何與體驗相關更重要,因為這關係到行法實踐的方向與原則。把一部經轉變到行法體驗,轉變到報身世間的成就模式可能不順暢,也未必恰當,甚至出現錯謬,但總比把它當作一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更貼近它本來的意義,更貼近佛教的核心思想。

青蓮華藏菩薩演說的諸佛世尊三十二種不思議法,每一種又分為十個具體細節,合起來一共有三百二十種法。其中第一種是總說:『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接下來三十種是依佛法僧三個因素來建立,最後一種是總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

三十二種不思議法是從一切法的普遍存在開始,即從第一個『普遍無量無邊法界』的十種法開始,經歷佛法僧三個核心因素,最終到達『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這是以佛法僧的順序來演說的。《華嚴經》的三處演說、《十地品》的三十九位上首菩薩也都是同樣順序,乃至各個行法階段的演說都遵循這種順序。比如在《如來壽量品》中,修行者從娑婆世界首先到達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再從極樂世界經過十次轉變最終到達普賢菩薩法界,這其中包含了行法實踐的原則、方向、次第、細節,這個從原則到細節的轉變過程亦是這樣的順序。娑婆世界是一切法生起處,是有情生命本所居處,亦是未來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等一切法成就處,對待一切法的方法不同,所處世界即不同。

首先看諸佛世尊第一種不思議法,經文是這樣: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能明見;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普遍法界無邊際十種佛法。】

行法次第不同,經典的說法方式亦不同。在見性位之前的二乘聲聞行法中,說法方式往往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以一切法染著、否定一切法為核心;在般若行法階段的說法方式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以見一切法而出離一切法為核心;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的說法方式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當作如是念、如是思惟』,以體驗一切法而不著一切法為核心。修行者從中可以明確體會行法模式如何轉變和升進。

等覺位普賢菩薩演說十定、十通、十忍時的說法方式是『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普光明三昧、妙光明三昧』,或者『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通、十種忍』,顯明等覺位是針對普賢菩薩法界的『菩薩』行法。此處妙覺位青蓮華藏菩薩的說法方式則是『諸佛世尊有十種法』,顯明這是針對『諸佛世尊』的成就法,是針對諸佛世尊的種種國土而言。

如何理解諸佛世尊的無邊際身、無邊際無障礙眼,乃至無邊際無障礙解脫、無邊際菩薩行願?『無邊際無障礙』的說法既包含根本智的總持力成就,亦包含差別智的一一法別相成就。比如,第一句經文的前半句『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是從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因為根本智行法是無功用行的行法,是『盡虛空界一切法』,所以『無有邊際,色相清淨』;但是後半句『普入諸趣而無染著』是從差別智一一法別相的角度說,從具體生命體驗的角度說,是『遍法界一切法』。因此第一句經文包含兩個方面,二者總合為一不相隔離即是諸佛世尊的不思議法。

前面講過,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在三處證得與諸佛同等:第一處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與十方諸佛同等,見如來地一切法即『盡虛空一切法』;第二處在第八地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與十方諸佛同等,見如來地一切法即『遍法界一切法』;第三處是在妙覺位,修行者破根本無明,入如來種性滅盡定行法,與十方諸佛同等,《佛不思議法品》中青蓮華藏菩薩所言即在第三處,修行者見如來地一切法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換句話說,諸佛世尊的種種不思議法,不論三十二法、四十二法,還是眼、耳、鼻、舌、身、意等等,都是在行法實踐中不斷積累和升進,最終才能獲得。

修行者要明瞭,並非遠離一切法乃至證諸法空即到達諸佛世尊的無上正覺成就地,而是要深入一切法中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到達如來座內普賢菩薩法界,才是證得諸佛世尊的種種不思議法。

再看諸佛世尊的第二種不思議法,經文是這樣: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念念出生智。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從天來下;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菩薩受生;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出家學道;……】

這一段講諸佛世尊八相成道不思議法。很多人是從總相角度來理解八相成道,認為這是諸佛世尊來世間生死一次的過程。比如悉達多太子在淨飯王家降生,然後出家學道,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最後入般涅槃。而此處講的不是這個,是講諸佛世尊『於一念中』示現八相成道。悉達多太子八相成道是從化身世間的角度說,此處的諸佛世尊八相成道是從報身世間、法身世間成就無上正覺的角度說,化身世間分段生死只是諸佛世尊無量法中的一法。

以色身生滅作為八相成道的過程,其結果即是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修行者的異身、異時、異處的成就理念,而佛教的六道輪迴、生死、生滅、八相成道,乃至修行成就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都是針對報身世間、法身世間來講的,是針對任一法的生滅流轉來講的,是『於一念中』成就的。

怎樣『於一念中』八相成道?即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所包括的所有行法:十信位中對任一法生起關注,生起覺知觀察思惟,此即『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從天來下』,『天』是指虛空法、思惟法,代表報身世間的覺知生起,『從天來下』是指對一法生起關注和思惟體驗;修行者於四位行法中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即『於一念中,示現無量菩薩受生、出家學道、成等正覺、供養諸佛』等等;最後在這一法中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如果到達入滅盡定行法,即相當於諸佛世尊在這一法中入般涅槃。

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無有邊際、無有窮盡,修行者對一一法的關注和思惟體驗亦無有邊際、無有窮盡,諸佛世尊示現八相成道亦無有邊際、無有窮盡。有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有諸佛世尊示現八相成道,就有無量諸佛世界現前。『諸佛世尊』不是指外來的、個體上的哪一位,而是眾生自性覺悟的不同模式。同樣一法生起,以三十二法模式看待這一法,與以四十二法模式看待這一法,生起的身心覺受不同,生命所居世間也就不同,其中『三十二法』模式是一尊佛現前,『四十二法』模式則是另一尊佛現前。所以,以這一法的存在本身為緣,可以生起眾多不同的身心覺受,生起不同的眾生世間。

修行者在行法實踐中,針對任何一法都會經歷從十信位到達等妙覺位的歷程,這個歷程即諸佛世尊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的歷程,並不是十信位、四位行法之外還有單獨的等妙覺位。修行者在沒有到達等妙覺位之前,沒有到達入滅盡定行法之前,十信位、四位行法即是往詣諸佛世尊成就地的『訓練階段』的行法;到達等妙覺位之後,十信位、四位行法即諸佛世尊在一切法中的『應用階段』的行法,表現形式相同,但成就種性不同。

《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樣講: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普賢菩薩行法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普賢菩薩行願無有窮盡。普賢菩薩行願在每一法中的具體表現即是諸佛世尊示現八相成道。所以,從普賢菩薩行願可以看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在自覺的行法實踐過程中,而不是呆在某個處所等著去發現,然後萬事大吉。

在十信位中,賢首菩薩演說《賢首品》,這是普賢菩薩所有行法中的第一個,所以稱作『賢首』。賢首菩薩和普賢菩薩名字中都有『賢』字,二者在這一點上等同,差別在於普賢菩薩行法包含了十信位、四位行法中的所有階段,賢首菩薩只是普賢菩薩行法中最初始的一步。換句話說,即便是到達等妙覺位普賢菩薩法界,賢首菩薩仍然是普賢菩薩所有行法因素中的一個,而且是第一個,是最初始的一步。從十信位的經文可知,賢首菩薩的演說是由文殊菩薩生起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到達八地以後,或者到達普賢菩薩法界以後,會自然明瞭通達如來地一切法,不是這樣!要明瞭通達任何一法,都必須有從不明瞭到明瞭、再到通達明瞭的過程,菩薩智慧圓滿是指明瞭如何在一切法中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而不是自然獲得那個結果。好比一位數學家,他並不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但他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遇到問題,他不是自然擁有那個答案,而同樣要經歷計算去獲得答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比直接擁有問題的答案更重要。

普賢菩薩法界行法並不是對前面所有行法的簡單重複,其中包含著一種自覺的校對、整理和升進提高,校對乃至升進提高的過程都遵循從十信位到等妙覺位的四個行法階段的行法理論。因為是在普賢菩薩法界,所以這個過程是自覺主動、無加行力生起,是等妙覺如來地的入滅盡定行法,有別於道種智行法階段的別教菩薩行法。

因此在行法實踐中,如果碰到以前沒見過的某一法,這時就可以按普光明殿從十信位到等妙覺位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來建立行法實踐。具體來講,首先生起關注,生起覺知觀察,然後以四位行法逐漸到達這一法的如實知和如實體驗,經歷從十住位到十地位,逐漸能夠應對這一類法的所有生起,這樣逐漸到達別教菩薩、等妙覺位的普賢菩薩法界。針對某一法是這樣,針對所有法也是這樣,要在一一法中逐漸建立,最終才是如來地無上正覺。

行法實踐的目標,並不是獲得所有問題的答案,而是獲得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一天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乃至諸佛世尊出現在世間,他們智慧第一、神通第一,能否不需要學習就可以直接操作汽車、操作電腦呢?不會!他們同樣要從咿呀學語、蹣跚學步開始,同樣要經歷學習。

世尊與須菩提長者有過這樣的討論,世尊告訴須菩提,如果認為諸佛世尊『已經』在一切法中獲得無上正覺,這是錯誤的,因為未來一切法還沒有生起,怎麼能說『已經』獲得無上正覺呢?反之若認為不能在一切法中獲得無上正覺,這也是錯誤的,因為過去、現在的一切法已經生起,諸佛世尊自知自覺自所證量,能夠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

因此修行者進入到華嚴行法時,要能準確明瞭一切法如何呈現,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行法實踐如何建立,當把這種行法理念變成自覺的生命力量時,面對任何一法生起,都能在這一法中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這時即是到達等妙覺如來地,這種能力即是《佛不思議法品》中講的三十二種不思議法。對大乘佛教修行者來說,明瞭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好比擁有了正確生起行法實踐的能力,這比生起具體的行法實踐重要得多。

修行者最終是以能夠證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能力,在一切法中生起具體的行法實踐,在行法實踐中去體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一切法無有邊際、無有窮盡,對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體驗亦無有邊際、無有窮盡。修行者的這種能力經歷不斷調整、提高,形成自覺的力量,拓展到一切法中,即是入滅盡定行法、證無餘涅盤。

從諸佛世尊第二種不思議法可以看出,修行者即便到達妙覺位,在任何一法中的行法實踐同樣是從十信位、四位行法生起的,只是行法實踐生起的模式是在普賢菩薩法界,是以自覺主動的力量生起。別教菩薩十信位以及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有一個清淨法習氣,但普賢菩薩法界行法不是這樣,它是在當下一切法中體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行法實踐即當下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本身,而不是未來的不同於當下行法實踐的某個目標。

這是關於諸佛世尊不思議法中的第二法,之所以做詳細一點的介紹,是因為它很容易讓人從總相上、概念上去理解,而忽視在一一法別相中去實踐,實際上諸佛世尊皆可在一切法的任一法中示現八相成道。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