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相 關:昇須彌山頂品、十住品、十行品、十迴向品
關鍵字:一闡提、天帝釋、初發心時即與佛等、世尊上升到天宮、天王遙見迎佛、菩薩無量方便三昧、金剛、菩提薩埵、十住位迎佛大眾、如來神力

前面給大家彙報了四位行法的十住位。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強調的是一個完整的華嚴別教行法理論體系。十信位是依根本智和一切法總相發心,而四位行法是依一一法別相的道種智行法,強調在一一法中證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四天宮四寶殿不是世間的某個固定處所,一一法中皆有四天宮四寶殿。

四位行法中,從十住位到十地位,即是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到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整體來說,這個過程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

道種智行法是不共別教行法,依道種智行法在一一法中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確切來講,十住位得梵行清淨是生起道種智行法的基礎與資糧,道種是在十行位才生起,與凡夫地一念無明生起的機制相同,是自性中的諸法種子遇緣生起。我們對諸法生起關注,這一念關注是以凡夫地的分別執著來增上,還是以梵行清淨下的善用心善思惟來增上,所形成的世間截然不同:一種是在八識染著世間,另一種是在四智法清淨世間。

針對不同眾生、不同的行法階段,佛教在演說一切法時使用的名相不同。對凡夫種性來說,生命中的一切法皆是業力所成,稱作須彌山;對到逹華嚴四位行法的修行者來說,進入道種智行法,生命中的一切法皆是道種,皆七寶所成,經典中稱之為妙峰山、楞伽山、普陀山等。比如修行者到十住位,生命中的一切法即稱作妙峰山、楞伽山;到十迴向位,即稱作普陀山。這些不同的名相都是對生命中一切法的描述,並非世間固定的處所。佛教中說到黃金為地、金剛為地也是這個道理。

修行者於十住位到達見性位,開啟般若智慧,亦即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證一切智、入阿鞞跋致地。於十地位證菩薩道種智,即破一念無明盡、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修行者於第八迴向位以後開啟別教普賢菩薩法界,第八地位到第十地位證得別教菩薩無上正覺。

要注意的是,修行者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見如來地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確切來說,只是如實見一切法,得一切智,並非證得對一一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因此不算真正到達法身世間。修行者以道種智行法證諸法不空,建立起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才真正進入到法身世間。

儘管菩薩道種智行法圓滿之後即可轉入等覺位,到逹證一切種智的行法階段,但從十地位轉入等覺位並非自動完成。別教菩薩四位行法有一種道種智的行法習氣,即別教菩薩清淨法習氣,亦即對行法實踐生起自我審核的習氣,需要破除這種習氣才能轉入等覺位。

等覺位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除,即根本無明,必須以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的根本智行法才能破除。根本智行法是無功用行的行法,根本無明破除之後,轉入到妙覺位,即如來座內的普賢菩薩法界。

因此概括來講,普光明殿分為四個行法階段:一是十信位,依一切法總相發心;二是四位行法,依一一法別相成就無上正覺;三是消除別教菩薩行法習氣,進入等覺位根本智行法;四是破除根本無明入妙覺位。

證諸法空是從證一切法本體存在的角度說,證諸法不空是從具體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生命體驗的角度說。從眾生自性本體的角度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並非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是指眾生具有成佛的可能性,而行法實踐是指證得無上正覺的真實性、必然性。修行者並非依靠不斷盲目地苦行用功,即可自覺主動地、必然地成就無上正覺,如果行法實踐不是指向無上正覺,或行法模式不符合無上正覺的成就標準,無論怎樣用功都不可能到達無上正覺。修行者必須明瞭自己的行法實踐所在,不斷做出審核與調整,令其指向無上正覺,這樣才能穩定可靠地、必然性地成就到無上正覺。

因此,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從十種智到如來地十種力,成就如來無上智慧與功德,一定要依佛菩薩教誨,在一切世界一切法中如實知、如實體驗,最終才能確實到逹目標。如佛在《楞嚴經》中所言:『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如果修行者在因地不能辨別當下的行法中哪個是無上正覺的種子,以及怎樣建立不斷升進的行法實踐,就不能到達無上正覺。

上一次課介紹了十住位經首,把四位行法的經首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各位行法大致怎樣生起,怎樣從前一位升進到後一位。

四位行法的說法處分別是須彌山頂妙勝殿、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四天宮和說法處是分開的,天宮是世間法所在處,但四天宮的四寶殿是出世間法所在處。寶殿不離天宮,但又不是世間法可以到達。換句話說,四位行法雖然是出世間菩薩行法,但是行法生起處是在世間一切法中。

十住位的說法處是須彌山頂妙勝殿。『須彌山』是指一切法的總合;『須彌山頂』是指不離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之處,向上即空居諸天。『妙勝殿』是修行者的出世間智慧成就處。經典中的『宮殿』皆代表般若智慧在一切法中完整性、系統性、穩定性的呈現。修行者到逹十住位,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的生起處即是妙勝殿。同樣,到逹十行位,般若智慧生起處即是寶莊嚴殿。世間一切法與智慧總合為一,即這一層的天宮與寶殿。

『天帝釋』又稱能天主,即眾生的第七識,亦即生命中的『自我』因素,這是與生俱來的自性本具的力量,基於個體生命的一切知識、經驗和體驗,皆依此生起。在凡夫種性,這是入生死法界的力量,但在菩薩種性,這是生起般若智慧和行法實踐的力量。修行者要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需要皈依自性覺悟,以智慧與行法實踐將第七識從凡夫種性朝向生死輪迴的力量,轉變成菩薩種性朝向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力量。

《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依文殊菩薩發菩提心,然後一路向南生起五十三參行法,最終成就無上正覺;《法華經》中八歳龍女轉身到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二者都是往詣南方。『南方』朝向光明,代表智慧增勝、行法精進,勤於探索,無有止息。在密法言說中,『南方』代表第七識,也代表平等性智。要對治凡夫地第七識的分別執取,總體的方法就是朝向光明,智慧增勝、行法精進。

《入法界品》中又有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發菩提心。『六千比丘』就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總合在一起皈依到舍利弗代表的世間第一智慧,又在舍利弗帶領下皈依文殊菩薩自性智慧,然後才進入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即道種智行法,確切來講,道種智行法即第七識的力量所生起,修行者是在這裡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十信位是以文殊菩薩的力量在一切法中建立。文殊菩薩是從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所而來。『東方』是光明生起的地方,在密法中代表阿賴耶識,也代表大圓鏡智,是一切法生起的力量所在處。《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處說法,大海中有一萬諸龍聞之發菩提心。一萬諸龍的核心就是生命中天帝釋這個因素,在沒有皈依自性覺悟、沒有皈依文殊菩薩時,這一萬諸龍即是生死海中的種種凡夫習氣。

接下來的《初發心功德品》是天帝釋與法慧菩薩論義而成,講修行者初發心時即與佛等。『初發心時即與佛等』指的是如果第七識統領的一切法能皈依自性覺悟、皈依法慧菩薩的十住位行法,生命中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即與如來地無上正覺的一切法同等。當然這裡的『同等』是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角度、從諸法自性的角度說,並非從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的角度、從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

如向所言,在密法言說中,天帝釋所居住處是在南方。《地藏經》云:『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鉄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凡夫種性時,天帝釋所在處即南閻浮提,如果沒有東方的智慧生起,南閻浮提眾生就在生死法界,被一切法束縛與困擾。但當文殊菩薩從東方來,演說一切法之後,修行者如龍女轉身,往詣南方成等正覺,這時候的南方一切法即是菩薩道種。當到逹等妙覺如來地時,同樣的南方一切法、閻浮提一切法亦是菩薩的金剛座,一切菩薩皆是在南閻浮提坐金剛座,成就無上正覺。

在《世主妙言品》中,世尊於摩竭提國菩提場中成就無上正覺,有二十位菩薩、四十二類眾生圍繞,其中有山神、水神、苗稼神以及天龍八部等眾,這些圍繞眾即眾生生命中生起種種法的種種力量。眾生對山河大地一切法生起的覺知心、敬畏心,即是生命中的山神、水神、苗稼神等大眾顯現,天龍八部即凡夫種性生起一切煩惱生死染著法的力量。這些生命力量圍繞世尊生起,意味著修行者並非靠息滅這些生命力量來成就無上正覺,而是令這些生命力量皈依自性覺悟、圍繞自性覺悟生起。

佛教中有一部《十善業道經》,是世尊在龍宮演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在龍宮集結,龍宮和天帝釋這個因素緊密相關,龍宮就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在凡夫種性與生俱來的種種生死煩惱中。

理解了天帝釋、須彌山、須彌山頂、妙勝殿等所代表的意義,就能明瞭為什麽十住位要在須彌山頂演說,為什麽世尊不離菩提樹而上升須彌山頂,為什麼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等。只有明確這些因素在生命中的表現,修行者才能準確生起十住行法乃至所有四位行法。否則,就無從於一切法中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無從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

十住位講到『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十千層級迥極莊嚴……』;十行位是『夜摩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於其殿內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乃至十迴向位是『兜率天王遙見佛來,即於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有百萬億層級,周匝圍繞……』。顯然三者有相同的地方,都有天王遙見佛來,然後生起師子座、莊嚴此座等。

世尊上升天宮代表自性覺悟生起,天王遙見佛來、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是指生命中以往未曾皈依自性覺悟的『自我』因素、第七識,現在自覺主動地帶領所有生命力量、所有法,悉皆皈依自性覺悟。這些場景化、故事化的經文是依生命體驗而生起的密法言說,代表能在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確切呈現,帶來理性、莊嚴和喜悅。

經典是成就者對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體驗的描述,修行者要從對經典的文字解讀轉變到生命活動的參與,建立如實而穩定的生命體驗,最終才能到達成就者的證量。『證量』包括如實知和如實體驗兩個方面。

關於四位行法之間如何差別和升進,可以從以下細節來分析:

第一,師子座。十住位天帝釋『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有『十千層級』莊嚴,十行位夜摩天王『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有『百萬層級』莊嚴,十迴向位兜率天王『敷摩尼藏師子之座』,有『百萬億層級』莊嚴,諸位天王生起師子座的方式、名稱,以及莊嚴數、莊嚴法,隨行法次第各不相同,意味著十住十行十迴向行法不斷升進、不斷微細。數字越來越大,精度越來越高,意味著智慧和行法實踐越來越深入微細。

第二,上首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分別以十位『慧』菩薩、十位『林』菩薩、十位『幢』菩薩為上首,十位菩薩從十方世界、十佛所雲集。十地位是別教菩薩行法的成就位,上首菩薩有三十九位,『悉從他方世界來集』,金剛藏菩薩為最上首,解脫月菩薩為末後,從金剛藏菩薩到解脫月菩薩之間有三十七位『藏』菩薩。從這些上首菩薩的內容細節,能看到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到十地位的不斷升進。

第三,法數。四位行法所用的法數各不相同。十住位的十位『慧』菩薩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雲集,十行位的十位『林』菩薩『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雲集,十迴向位的十位『幢』菩薩『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雲集 。三賢位各自的十位菩薩皆從十方世界、十佛所雲集,演說工整,代表智慧整齊嚴密。而十地位的三十九位菩薩則『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代表行法實踐不立方所,遍一切處的一切法中皆是菩薩來處。

第四,最上首菩薩,也就是說法主。十住位的說法主是法慧菩薩,十行位是功德林菩薩,十迴向位是金剛幢菩薩,十地位是金剛藏菩薩。這四位菩薩可以分成兩組,前兩位是一組,後兩位是一組。

前兩位菩薩中,法慧菩薩演說十住位,開啟般若智慧,證諸法空得不退住。功德林菩薩演說十行位,以善思惟行法生起無量道種。生命中有無量法,一一法皆可成為道種。修行者以善思惟入一切法中,即是生命中的功德林菩薩生起,念念生起皆是功德林菩薩演說。假如只看到一切法總相,遠離諸法因緣,止息對一切法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就不能生起華嚴四位行法。

後兩位菩薩皆是金剛種性,一位是金剛幢菩薩,另一位是金剛藏菩薩。『幢』代表自性智慧高顯;『藏』是指眾多,代表一一法的總合。《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名號中即有『藏』字,佛教中有如來藏、毘盧遮那藏、蓮華藏等說法,亦皆有『藏』字。『藏』是從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將一切法總相中的一一法總合為一,即稱作『藏』。

第五,菩薩所入三昧。菩薩演說行法之前要入三昧,從三昧名能體會到四位行法的不斷升進。在十住位,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演說十住行法,表示修行者到逹須彌山頂,見生命中的一切法。一心清淨如實體驗這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即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十住位開啟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有三個屬性:出於本體的、自內顯發的、周遍完備的。般若波羅蜜生起之後,能普見生命中的一切法,普見一切法即是入無量方便三昧。在般若經典中世尊告訴我們,無量方便即般若智慧。若以清淨心見一切法,則一切法皆入般若智慧相,乃至一切法皆是實相。

在十行位,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演說十行位行法。前面十住位開啟般若智慧,十行位以後是般若智慧的具體應用生起,般若智慧的具體表現即是善用心、善思惟。所以一念生起經歷善用心和善思惟才能成為菩薩道種,菩薩道種是在十住位的梵行清淨得無生忍的前提下生起。

十迴向位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十地位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兩位菩薩各自演說當位行法。這兩位菩薩的相同之處是:第一,所入三昧一致,分別為『菩薩智光三昧』與『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第二、皆是金剛種性,皆名『金剛』。『金剛』代表不動,總體上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一心清淨無所住,二是行法精進無所住,三是入滅盡定行法中。二者不同之處在於:十迴向位的金剛種性是以智慧力獲得一心清淨無所住,十地位是以智慧力落實到無量入世間行法實踐。只有金剛種性的修行者才能逐漸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第六,菩薩說法前有十方諸佛現前加持。十住位時,從千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法慧現前加持。十行位時,從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功德林現前加持。到十迴向位和十地位時,這個數字則越來越大。

四位行法中諸佛現前加持的細節不同。諸佛加持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體上的,是從原則上、力量上來講。十住位的經文是這樣:『又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汝』是指法慧菩薩。法慧菩薩為什麽能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而能演說十住行法?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十行位的經文是這樣:『亦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諸菩薩眾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雖然都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但是後面細節部分不同,十住位是法慧菩薩所修善根力,十行位是諸菩薩眾善根力。

十住位時,法慧菩薩自所修善根力是十住行法生起的力量,這個力量是自內顯發的,還沒有到達諸法世間。而十行位要以眾菩薩善根力才能生起,要以對世間諸法善思惟的力量才能生起。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在梵文中,與佛陀、無上正覺是同一詞根。『菩提』是指覺悟、智慧、諸法空、根本智;『薩埵』是指眾生、有情、具體行法、差別智。『菩薩』這個名稱和我們以前講過的很多命名相同,本身即包含了性相、體用兩個因素,與法數、阿彌陀等命名方式是同一類。在早期的佛教經典中,菩薩專指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那一位修行者,只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可稱作菩薩,其他的都不能稱作菩薩。菩薩在因地,釋迦牟尼佛在果地。後來隨著佛教經典集結以及佛教理論的發展,講到十方諸佛在因地修行的那一位也稱作菩薩。菩薩的意涵逐漸變得寛廣,十方諸佛都是果相,因相都是菩薩。正因為如此,後世的修行者認為,如果把自己安住在菩薩法中,將來也能像諸佛那樣成就無上正覺。

如果從經文解義的角度講,或者從密法言說的角度講,菩薩是指以智慧力生起入世間行法,智慧以哪種模式生起,行法上就按哪種模式給一個菩薩名。比如,以智慧力生起慈悲行法即是觀世音菩薩;以智慧力生起善用心、善思惟即是文殊菩薩;以金剛種性智慧力生起無量入世間行法即是普賢菩薩等等。菩薩是修行者自內顯發的智慧力的顯現,不從外來,修行者最終依自內顯發的菩薩力量成就無上正覺。

雖然菩薩代表依自性智慧生起入世間行法,但菩薩並不依世間相來論斷。比如佛教中的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們有男女相之分,而菩薩沒有男女相之分。菩薩代表以智導行,智慧與行法實踐生起處即菩薩所在處。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大丈夫相,沒有女相,説明西方極樂世界是以見證自性智慧的行法實踐為第一位。世尊在經典中強調,心得解脫,盡諸有漏,即大丈夫。因此,『大丈夫』不是從世間男女相的角度說,而是從成就無上正覺的角度說。

一念生起是否能成為菩薩道種,是否能開啟道種智行法,怎樣才是道種智行法,從一念生起到菩薩行法是怎樣的過程,這需要善用心、善思惟,需要依『諸菩薩眾善根力』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才能明瞭。『諸菩薩眾善根力』是依根本智的屬性,即依般若智慧的屬性生起作用,依這種力量生起的用心思惟,以及分別、選擇和判斷具有穩定性、完整性、系統性,能夠帶來梵行清淨,帶來確定可靠的、連續而必然的生命體驗。

相比十住十行位的諸佛加持,十迴向位的經文是這樣:『亦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這與十住位、十行位的經文又有所不同,講到了『智慧清淨』和『諸菩薩善根增勝』。前面講到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光』是指自內顯發的智慧在世間生起具體應用,能具體應用的智慧稱作『光』。十迴向位的智慧應用側重在覺知觀察和思惟上,觀察一切法皆是清淨相、皆是般若智慧相。自性智慧拓展到一切法中,無有休息,無有窮盡,因此才有『諸菩薩善根增勝』。

十地位的經文是這樣:『以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勝智力故,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故』。十地位行法需要超越善用心與善思惟,『勝智力』是智慧增勝形成力量,生起具體的身所作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只停留在報身世間,而要在具體的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中呈現。十地位的經首中沒有世尊上升天宮的說法,表明十地位的他化自在天王宮即是無上正覺所居處。在《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十地位諸參皆在世尊的故鄉、出生地,或者菩提場生起,和普光明殿這裡的說法相應。

前面提到過關於成就如來十力的過程:在十信位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成就如來十力,這是總的方向和目標;從十信轉入十住,在初住位法慧菩薩演說修行者要依十種智發心,依十種智修行而得梵行清淨,這十種智就是將來的如來地十種力;到第十行位,修行者於一切眾生明瞭十種智;經歷十迴向位、十地位,把十種智運用到行法實踐中,逐漸將十種智轉化成十種力;到等妙覺位,如來地的十種力現前。這個過程就是如來十力的成就過程。如來十力是自性智慧不斷增勝的力量,自性智慧不能只停留在用心思惟中,必須能落實到行法實踐,帶來實在的生命體驗。

十住位《昇須彌山頂品》中,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其中有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繞,但沒有菩薩。到十行位《昇夜摩天宮品》,夜摩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其中有『百萬夜摩天王恭敬頂禮、百萬梵王踊躍歡喜、百萬菩薩稱揚讚歎』,開始出現菩薩。到十迴向位《昇兜率天宮品》,兜率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其中有百萬億初發心菩薩、百萬億治地菩薩,乃至百萬億灌頂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經文規模、演說模式不同,呈現出行法上的差別。十住位中的大眾在世尊前後圍繞,與世尊沒有具體交流,沒有覺受生起。十行位時大眾跟世尊同樣沒有交流,但是有覺受生起,有頂禮、歡喜和讚歎。到十迴向位,從經文可以看出,大眾跟世尊不但有具體交流,也能觀察世尊成就功德因而生起身心覺受。

另外,十住位、十行位的十方菩薩都不放光,而十迴向位的十方菩薩能『其身悉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清淨光明』。在《入法界品》中也是同樣說法,十迴向位的菩薩、善知識很多都會放光,比如第四迴向位、第五迴向位,以及第七、第八、第十迴向位的善知識皆能放光。

為什麼十住位的迎佛大眾中沒有菩薩,而十行位中卻出現菩薩?這要將十住位與十行位的行法模式做對比才能看清楚。在華嚴行法中,十行位的一念生起即是菩薩道種生起,依此道種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一念生起、道種生起即差別智生起,亦即菩薩現前,此即法身菩薩的行法模式。因為需要不斷的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所以有菩薩眾現前。而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止息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還沒有實際到逹菩薩道種智行法,所以十住位的迎佛大眾中沒有菩薩。

修行者通過四位行法的經文參照對比,就能明瞭四位行法是怎樣一個完整的別教行法體系,彼此之間是怎樣差別和不斷升進。

十住位到達見性位,即證一切智、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十住位行法不息滅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如果息滅一切法、遠離一切法,即墮入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行法,乃至墮入凡夫外道的無想定、斷滅見。修行者於當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而無有分別取著,得梵行清淨,即是到逹須彌山頂。於一切法中自覺皈依自性覺悟,即是迎佛入妙勝殿。將這些因素總合在一起,才能體會十住位行法表逹的意義。

關於『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這一句,從眾生生命本體的角度講,生命中的一切法皆是毘盧遮那如來的法身顯現。生命有覺知一切法的能力,依一切法的存在而存在,生命的最初所依就是毘盧遮那如來的威神力。

『往昔』是一種關於時間的密法言說。『過去、現在、未來』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講對某一法相續流轉過程的生命體驗。『過去、往昔』是指這一法的因地發起處,指這一法最初的力量如何生起,是指這一法因地的種子相;『現在』是指這一法的存在相、相續相;『未來』是指這一法的果地相。修行者以『是處非處智』等如來十種智來明瞭一切法的三世因果。

密法言說是關於生命體驗的語言,一切世界的一切法是通過時間和空間兩個要素在生命體驗中呈現,經典中眾多故事化、場景化的諸佛世界、諸佛菩薩往昔成就本事,皆是通過這兩個要素來呈現,表明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諸佛世界無量莊嚴等,皆在生命體驗中生起,並非遠離生命體驗而獨有。

前面介紹過東南西北、四隅上下等空間方位如何解讀,比如『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種說法代表什麼。『空間』是講種性的差別,『時間』是講某一法過去、現在、未來相續流轉的變化差別。經典中世尊授記彌勒菩薩未來成就無上正覺,講的就是每一位修行者,如果能生起彌勒菩薩兜率天內院的行法,勇猛精進,未來的成就處即是自己生命中的彌勒菩薩現前。

總體上說,經典中說到證諸法空得一切智,都是要在當下的一切法中證得,不是異身、異時、異處證得。但說到證諸法不空得道種智,就要在一切世界的一切法中證得,說法上就是在未來某個時候證得。未來與現在的行法距離是以法數的形式、以時間的形式來表達。

『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是指修行者進入到華嚴行法要能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這個自內生起的覺悟力,在經典上就稱作『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願力』是指能自覺主動地生起,依根本智的屬性生起。

『神力』是指自性力量,即根本無明、根本智的力量。『神』代表不是靠差別智的作意思惟可以生起,而是出於本體的、自覺的、本然存在的力量。比如一切法皆有顯示自身存在的力量、有情眾生對一切法皆有覺知觀察的力量等等,這些力量不是靠差別智的作意思惟可以控制,不是人為可有可無,不管我們認識與否,這些力量都普遍存在,此即如來神力。

華嚴行法是法身菩薩行法。要生起菩薩行法,修行者首先在十住位就要樂住生死。『樂』不但是指主動自覺,並且能從中獲得喜悅。為什麽樂住生死?因為這當中的一切法皆是菩薩道種,修行者要得究竟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必須要能深入一切法中,在一切法中生起行法實踐才能證得。

四位行法都是要有『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的加持,這是從根本上、從一切法總持力上說的。生命中因為有這樣的力量,修行者才能生起菩薩行法。菩提場會《世界成就品》中講到『世界海有十種事』,其中第一種事『世界海起具因緣』的第一個方面即『如來神力故』,表明這是生起一切世界海的第一因素,是最初的、最核心的力量。

儘管如此,當具體講到菩薩生起行法演說時,也就是生起具體行法實踐時,則隨行法位次不同而說法不同,這意味著不同位次的行法,修行者所需的資糧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十住位時需要的是『汝所修善根力』,十行位時需要的是『諸菩薩眾善根力』等。

這是諸佛對上首菩薩說法加持的第一部分,是從本體上、原則上來講的,亦即從一切法總持力的角度來講的。

諸佛加持的第二部分,是從智慧的角度、從當位行法指歸的角度來講。十住位諸佛加持後半部分的經文是這樣,一共有十條:

【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

十行位是這樣:『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等一共有十條,和十住位的十條核心意思差不多。但到十迴向位和十地位時,有了明顯不同,十迴向位講了二十一條:『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十地位講了二十二條:『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揀擇一切佛法故……』。

經文通過諸佛對菩薩的具體加持來闡明當位行法的指歸。比如講到諸佛成就無礙辯才,那個無礙辯才、無礙智慧演說的能力是在什麽地方成就的?在哪一位次成就的?修行者能否到逹那種成就地呢?從經文細節能判斷出,修行者最低要到十迴向位,獲得金剛種性智慧,然後才能做到。要能以十住十行位成就的般若智慧力,對一切法生起具體的覺知觀察,同時依不同種性眾生、在不同的因緣下來生起相應說法,當達到這樣的程度,菩薩才能得『清淨無畏』、『具無礙辯才』、『入無礙智地』。

修行者若要生起確切的菩薩道種智行法,就要明瞭和體會到諸佛加持的意義。雖然從文字上看是諸佛對菩薩說法的加持,但實際上,這也是對行法實踐的目標的規定。比如修行者要建立兜率天內院的行法,就要能對一切法生起微細觀察、勝妙覺知,對一切法能生起凖確演說等等。這些演說不單是針對世間法,也要能針對出世間法,要能將不共法世間的生命成就,以世間法的形式表逹出來,能演說清楚,能落實到行法實踐。

比如經典中有很多密法言說,集結經典的成就者是怎樣確定那些密法言說的,如何確定法數的運用,菩薩名、演說處所等說法應該怎樣解讀,怎樣在生命體驗中呈現,這些都是在兜率天內院的行法中才能到逹。這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的重要內容,是在一一法中不斷的行法實踐才能獲得。任意一法生起,修行者皆應該能對這一法生起菩薩種性的覺知觀察,乃至種種演說,演說方法、演說規則都應該能明瞭通達。具備這樣的行法成就後,對於目前經典的解讀才不會出現偏差。

諸佛加持的第三部分是對菩薩摩顶加持,意味著自性覺悟通過具體行法實踐得以顯現。顯現可以是生起演說,也可以是具體的身所作為。從根本上說,諸佛的這三部分加持是從佛法僧三個方面建立的。關於四位行法之間如何遞進,更加詳細的參考資料可以查看《覺悟華嚴經·綱要》總釋部分的相應表格。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