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七等覺位至第五十一參
關鍵字:妙月長者成就無垢智光明解脫、別教行法與根本智行法的『如實』、無勝軍長者成就無盡相菩薩解脫、最寂靜婆羅門成就誠願語菩薩解脫、各行法階段的金剛種性、童子童女同處第十等覺位、五十三參中成對出現的因素、彌勒菩薩住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與彌勒菩薩行法、彌勒菩薩代表的密法意義、善財童子從四個方面證入彌勒菩薩成就位

上一次講到第六等覺位這一參,堅固解脫長者成就『無著念清淨莊嚴菩薩解脫』,於十方佛所勤求正法,無有休息。

受過科學教育的人皆能體會,只有對某一門知識、學問確切掌握,建立起系統性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才能在實際運用中堅固穩定。修行者依般若智慧成就堅固解脫亦是如此,堅固解脫是般若智慧的呈現,必須構建起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準確涵蓋所有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才能穩定可靠地應對所有法。

接下來堅固解脫長者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七等覺位善知識妙月長者,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即此城中,有一長者,名為妙月;其長者宅,常有光明。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妙月長者的行法是等覺位中第七位行法,即等覺位菩薩不退轉階段的行法,是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到達根本智行法中的不退轉位,與別教菩薩四位行法中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第七行位無厭足王、第七迴向位觀自在菩薩、第七地位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所代表的行法對齊。

第七等覺位善知識的住處與第六等覺位的相同,即與般若波羅蜜的行法處所相同。『其長者宅』即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所在處;『常有光明』是指依梵行清淨,對一切法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本智行法無有休息,無有間斷;二是差別智行法無有懈怠,無有過失。

善財童子往詣妙月長者住處禮拜問法,長者直言『得無垢智光明菩薩解脫』,並以『佛法僧』為宗旨,從三個方面論述怎樣具足此解脫門。

下面是長者論義的第一部分,即『佛法僧』三個因素中『佛』的因素,是從行法成就本體的角度來說明如何證得『無垢智光明菩薩解脫』。八十華嚴存在缺文,四十華嚴的經文是這樣:

【妙月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垢智光明。善財白言:聖者!云何修行得此解脫?長者告言:善男子!若諸菩薩能行十法,則能具足得此解脫。何等為十?所謂:常不捨離諸善知識;常不捨離憶念見佛;常不捨離樂聞正法……善男子!若諸菩薩常不捨離如是十法,則能得此無垢智光解脫門。】

『無垢智光明』不但指遠離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生死染淨分別習氣,亦指遠離不共別教菩薩的清淨法習氣,遠離對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有所修行、有所獲得的習氣。

『常不捨離諸善知識』至『常不捨離一切智體』十法中的『常不捨離』是指依於根本智梵行清淨的不休息、不間斷,而非凡夫外道乃至別教菩薩行法中有所修行、有所獲得、保持不動之意。換句話說,『常不捨離諸善知識』等十法是依於根本智梵行清淨的,是自內顯發、自覺主動、持續穩定的生命要求,是從根本智總持力、從般若智慧總體成就的角度說;『諸善知識』乃至『一切智體』是從智慧顯現以及具體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的角度說,以二者總合為一的模式來表明等覺位行法的特別性,般若智慧與生命體驗二者不相分隔。雖然從文字演說上來看,這十法可以在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行法中落實,但行法實踐的核心意義卻有根本性的不同。

在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中可以看到,同樣說法在不同行法位次中表現不同,必須依行法理論在當位行法的框架中來解讀才能準確,超出當位行法框架即是不正知見。換句話說,不同行法位次的行法模式不同,不能相互制約、審核,不能用證無生忍階段的行法標準來審核和制約證無生法忍階段的行法。

比如,有些處於民間信仰、凡夫外道、二乘聲聞階段的修行者認為可以跨越別教菩薩行法、等覺位根本智行法,直接以第五十三參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即可到達普賢菩薩所說的極樂世界,不是這樣!這就好比小學生跨越二十年努力學習,可以直接獲得博士學位一樣,無有是處!

接下來是長者論義的第二部分,即『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的因素,從行法理論上說明如何證得『無垢智光明菩薩解脫』,經文是這樣:

【善財復言:聖者!此解脫門云何現前而能證得?長者答言:善男子!現前當作般若波羅蜜心,極令相應,隨所見知皆能證入。

善財復言:聖者!為由聽聞般若波羅蜜言說章句而現證耶?答言:不也!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見一切法真實體性而現證故。

善財白言:豈不由於從聞生智及思智性,得見真如而自證悟?長者答言:不也!若從聞思得自證悟,無有是處。善男子!我於此義,應說譬諭,汝當諦聽,如大沙磧中無泉井,春夏熱時,有人從西向東而行,遇有丈夫從東而來,即問之言:我今熱渴,何處有水、清涼樹陰,我欲於中飲浴休憩除其熱渴。彼大丈夫,善知善說,而告之言,從此東行,有其二路,一左一右,宜從右路,勤力而行,決定當得至甘泉所及庇清陰。

善男子!於意云何?彼熱渴者,雖聞如是泉及樹名,思惟往趣,能除熱渴獲清涼不?答言:不也!何以故?要依示道,至彼泉池,沐浴飲用,方除熱渴,乃得清涼。】

『現前當作般若波羅蜜心,極令相應,隨所見知皆能證入』是指在根本智行法中,以般若波羅蜜生起對一切法的『如實見、如實知』,即是對一切法的『如實體驗』。『如實體驗』並不在『如實見、如實知』之外獨有,『如實體驗』之外亦沒有另外的『如實見、如實知』。因此,修行者如果只是聽聞般若波羅蜜言說章句,停留在對言說章句的思惟揣度,而沒有對此有確切的生命體驗,即非證得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見一切法真實體性而現證』是指於一切法生起『如實見、如實知』的同時,亦能生起『如實體驗』。不論般若智慧對一切法經歷怎樣的觀察思惟、分別、選擇和判斷,不論以怎樣完整的、系統性的理論體系的形式存在,最終必須回到直觀的生命體驗,一切直觀的體驗既是行法實踐的生起處,亦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成就處。『真實體性』是指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屬性,是依一切法存在本身來說,可以在體驗中呈現。

別教菩薩行法階段的如實見、如實知伴隨著對行法實踐的審核,伴隨著對一切法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和判斷;『如實』是以『自我』因素為核心,以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為標準,體驗是對『如實見、如實知』的檢驗,知見與體驗之間有相互校對的過程。根本智行法中的『如實』是以證得如來地無上正覺為目標,以行法實踐不斷升進和拓展為目標,知見與體驗之間不再分隔。如經文所舉實例,即便一個人知甘泉所在、知如何到達,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行為,即不能獲得『至彼泉池,沐浴飲用』的體驗,不能除其熱渴。

【善財復言:云何菩薩善巧宣說,令諸眾生真實得證?妙月告言:善男子!菩薩所證般若真性,是彼言說決定正因,為由證得此解脫故,能為眾生善巧宣說。】

『真性』是指一切法的存在中所呈現出來的事實,即一切法本身所具備的不言自明的屬性,必然、穩定、確信,可以被感知、被依賴,因此才有諸佛世界的種種莊嚴;『般若真性』是指以智慧力對一切法的存在事實生起的如實知、如實體驗,是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於生命體驗中的呈現;『言說』並不是『般若真性』之外的多餘附加,而是一切法的存在事實於生命體驗中的呈現形式,包括化身世間的語言文字、音聲影像,以及報身世間的種種體驗、法身世間的一切法存在現相。失去『言說』,即失去生命中一切法的呈現,亦即失去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

根本智行法是基於一切法普遍存在的行法,此一切法總體的普遍存在必然、穩定、確信,此即如來地一切法的真實存在,亦即自性真如一切法的真實不虛,無有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染淨分別取捨,亦無有不共別教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與『非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分別取捨。基於二法分別取捨的行法皆在差別智中,而非根本智行法,任何基於分別取捨的行法,皆非『無垢智光明菩薩解脫』。在根本智行法中,生命對於一切法的觀察覺知、思惟體驗皆是一切法本身存在的顯現,修行者對此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皆是此一切法的言說相。

換句話說,『證般若真性』並非在生命體驗之外,非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之外,非玄而又玄的、神秘主義的、不可言說的狂慧、啞謎。如果修行者真正證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具大智慧,一定可以對自所證得生起如實演說,並且所有演說皆與生命體驗相關、與生命體驗相應;如果不能生起這樣的演說,即非實際證得。

接下來是長者論義的第三部分,即『佛法僧』三個因素中『僧』的因素,說明以怎樣的行法實踐證得『無垢智光明菩薩解脫』,經文是這樣:

【復次,菩薩具足十法,得此解脫,何等為十?一者遠離諸不善法;二者不違如來制戒;三者遠離一切慳嫉;四者供養一切如來;五者勤修一切福業;六者具足智慧;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大願;九者具足厭離;十者具足精進。若諸菩薩,具足十法,證此解脫。】

總體上說,在四位行法中,從初住位德雲比丘到第十地位釋女瞿波,每一位善知識代表了從根本智到差別智身心體驗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即從一念生起到具體身心體驗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四十參雖有先後順序,但諸參同等重要,每一參都不能跨越,與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中所認為的走街串巷獨立參訪各色人物完全不同。

根本智行法亦是如此,從初等覺位摩耶夫人到第十等覺位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即是從生起根本智的力量到生命體驗總體現前的過程。每一位行法皆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雖有先後順序,但每一階段都不能跨越,並且隨著行法升進,每一參都更加靠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即從根本智總持力更加靠近差別智的生命體驗。這個生起的過程即以智慧力入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亦即生起入法界行法實踐的過程。

因為等覺位根本智行法的十參皆是從行法實踐總持力、行法原則的角度說,所以用『常不捨離』、『一切』、『具足』等說法,表明涵蓋差別智行法的所有內容,是根本智總持力與差別智行法總合為一的呈現。

這一參的末後是妙月長者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八等覺位善知識無勝軍長者,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出生;彼有長者,名無勝軍。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十波羅蜜中的第八位至第十位對應菩薩一生補處階段『身語意』業入滅盡定行法,以相反順序對應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第八等覺位即等覺位根本智行法中的『身』業入滅盡定行法,修行者經歷第八、第九、第十等覺位轉入妙覺如來地。

第八等覺位行法與別教菩薩四位行法中第八住位童真住毘目瞿沙仙人,即四十華嚴中的大威猛聲仙人、第八行位難得行大光王、第八迴向位真如相迴向正趣菩薩、第八地位不動地的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所代表的行法對應。

從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可知,根本智行法總持力是從別教菩薩行法不斷升進而獲得,童真住、難得行、真如相迴向、不動地總合為一即匯入第八等覺位,即從別教菩薩四智法中的第八位匯入根本智的相應行法。『無勝軍』代表於一切法中無可戰勝,既是從『身』業入滅盡定行法的角度說,亦是從根本智行法超越所有差別智行法的角度說。

等覺位入滅盡定行法

善財童子往詣無勝軍長者住處禮拜問法,長者直言『得無盡相菩薩解脫』,並『以證此解脫門故,見無量佛,得無盡藏』。『無盡相、無量佛、無盡藏』皆是從道種智行法『身』業入滅盡定顯現的角度說,以一一法別相中的行法實踐拓展到一切法盡無餘。

在四十華嚴中,無勝軍長者針對善財童子所問『菩薩云何得此解脫』,分別以菩薩勤修十種法和菩薩遠離十種法作出論述,其中菩薩勤修十法是從『一者應處閑寂深觀五欲,為欲修習諸禪定故』至『十者應勤摧伏外道邪論,不令異見損眾生故』;菩薩遠離十法是從『一者遠離一切破諸禁戒補特伽羅』至『十者遠離一切深重煩惱身心放逸不可諫止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是指有情眾生,不但以『自我』因素為核心,以一念無明、差別智法為核心的一切六道、二乘聲聞、別教菩薩在此之列,沒有安住如來種性根本智行法的有情眾生亦在此之列。換句話說,沒有到達根本智行法一生補處階段的修行者,皆在補特伽羅之列,此類眾生不能從根本上遠離種種補特伽羅。『遠離種種補特伽羅』即遠離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遠離諸法生滅,安住如來種性不生不滅根本智行法中。

明瞭以上道理即可知,此二十法是從安住等覺位根本智行法的角度說,不能在二乘聲聞、別教菩薩法中去解讀。如向所言,隨著行法實踐不斷升進,每一參行法皆比以往更加靠近身心覺受,靠近眼、耳、鼻、舌、身的一切生命體驗,因此行法內容也就更加直觀具體,但這並不意味著回到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別教菩薩行法,因為有背後的根本智總持力,此等行法即等覺位入法界行法。不但如此,從行法內容亦可看出,凡夫眾生所面對的一切法,無一不是自性所生,修行者是以智慧力如實知、如實體驗和管理此一切法,安住此一切法中而遠離一切束縛和影響,以此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而非從根本上止息這一切法生起的力量。

接下來是無勝軍長者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九等覺位善知識最寂靜婆羅門,四十華嚴的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於此城南,有一聚落,名為達磨,有婆羅門,名最寂靜,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第九等覺位是等覺位一生補處階段『語』業入滅盡定行法,從根本上對應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的因素。

第九等覺位與別教菩薩四位行法中第九住位王子住勝熱婆羅門、第九行位善法行不動優婆夷、第九迴向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大天神、第九地位善慧地妙德圓滿神,即嵐毘尼園主林神所代表的行法對應。

『婆羅門』即『波羅蜜』,是指於一切法中而超越一切法,意為到彼岸、離生滅。五十三參善知識中有兩位婆羅門:一位是第九住位勝熱婆羅門,另一位是第九等覺位最寂靜婆羅門。『婆羅門』代表智慧成就者,用經典語言來說,即從口生。世尊在經典中說,像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皆可稱作『婆羅門』,皆從佛口生,所以不能簡單地將『婆羅門』理解成外道,要看具體的經文環境,此處最寂靜婆羅門即第九等覺位的智慧成就者。

從『身語意』業入滅盡定行法角度講,『語』業入滅盡定即最寂靜成就處,身業、語業入滅盡定行法總合為一成為總持力,即到達第十等覺位。

『達摩』是指佛所說法、無上正覺法,集結後稱之為『經』,對『達摩』作出的種種分類、詮釋等稱為『阿毘達摩』,即『論』。最寂靜婆羅門住『達摩』聚落,意味著第九等覺位住一切諸佛所說法處,住一切無上正覺成就處。

『最寂靜』是指依於根本智梵行清淨的對一切法究竟如實知,如善知識所言:『我得菩薩解脫,名誠願語;過去、現在、未來菩薩,以是語故,乃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無已退、無現退、無當退。善男子!我以住於誠願語故,隨意所作,莫不成滿。』雖然每個位次的行法皆有不退轉成就,但從整體行法理論來看,有三個位次的不退轉成就最為重要:一是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不退轉;二是第八地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不退轉;三是妙覺位,證如來種性『身語意』入滅盡定不退轉。

四十華嚴對善知識所成就的『誠願語菩薩解脫』有進一步說明,從中可以體會第九等覺位成就義,經文是這樣:

【善財白言:聖者!今此解脫真實威德,名誠願語,是何義耶?婆羅門言:善男子!誠願語者,是如如義、不變異義、無二體義、勝義諦義、三世如來法身體義。

善財復言:一切菩薩,云何修習得此法身?答言:善男子,菩薩若能修十種法,具足圓滿,得此法身。何等為十?所謂:平等身、清淨身、無盡身、修集身、法性身、離尋伺身、不思議身、寂靜身、虛空身、妙智身,若諸菩薩具此十身,則得如來清淨法身。】

『如』是指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自為根本,真實不虛,不言自明;『來』是指此一切法在生命中的呈現,指生起觀察覺知、思惟體驗;『誠願語菩薩解脫』是指對此如來一切法如實見、如實了知,此即三世如來法身之體,是生命中究竟無上正覺成就處。

經文中接下來的論義表明,修行者是在別教菩薩十地行法中得此十種身,與如來法身體性同一,等無差別,並且最終以別教菩薩的十種身入此如來清淨法身。但儘管如此,別教菩薩法身功德威力與如來法身畢竟不同,別教菩薩法身是在差別智行法中,有別教菩薩無上正覺清淨法習氣,而如來法身安住根本智行法中,止息了別教菩薩的種種習氣。

除此之外,雖然如來法身根本智行法的功德威力超於菩薩,但根本智行法亦是以菩薩道種智行法等同的方式、以安住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方式呈現世間,並非道種智行法之外別有如來法身世間的根本智行法。明白這個道理,才能體會到菩提場會《毘盧遮那品》即是如來法身世間的根本智行法,大威光童子成就無上正覺的過程即如來法身世間根本智行法的呈現,而並非道種智行法階段的別教菩薩行法。

【復次,菩薩由十種義,得於金剛不可壞身。何等為十?一者一切煩惱貪瞋癡毒不能壞故;二者我慢慳嫉邪見顛倒不能壞故;三者一切惡趣苦惱逼迫不能壞故……菩薩若能具此十義,則得諸佛猶如金剛不可壞身。】

『金剛不可壞』是從根本智行法到達入滅盡定行法階段的角度說,因此與二乘聲聞、別教菩薩所得『金剛』種性不同。修行者到達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皆可稱作得『金剛』種性;到達等覺位根本智行法、到達第八等覺位或者妙覺如來地,亦皆可稱作得『金剛』種性,但各種得『金剛』種性的含義並不等同。

『一切煩惱貪瞋癡毒不能壞故』等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一切煩惱貪瞋癡毒等是眾生與生俱來的生命力所現,即自性所現,一切眾生不需要學習和訓練即本自具足。換句話說,有個體生命的存在,就會有自性顯現的此一切法。

第二,行法實踐並非止息這種生命力量本身、止息此一切法帶來的身心覺受,而是在此一切法、一切身心覺受中,止息此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安住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即便等妙覺位的諸佛菩薩,依然要面對生命中的此一切法,並非於此一切法之外別有成就處。

第三,『不能壞故』是指不但去除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理念,亦要去除別教菩薩對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有所修行、有所證得的行法理念,安住等妙覺位的根本智行法,於遍一切處的一切法中自覺生起行法實踐。

世尊在般若經中所言諸佛如來『非解脫、非不解脫』即是此意。『非解脫』是指此一切法皆自性所生,遇緣即自覺生起;『非不解脫』是指諸佛如來以智慧力於此一切法中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受此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因此,如果認為諸佛如來能究竟止息此一切法即是斷見,而如果認為諸佛如來不能止息此一切法則是常見,諸佛如來是在此一切法中安住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斷見、非常見。

接下來是最寂靜婆羅門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十等覺位善知識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彼有童子,名曰德生;復有童女,名為有德。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第十等覺位是等覺位一生補處階段『意』業入滅盡定行法,從根本上對應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中『佛』的因素。

第十等覺位與別教菩薩四位行法中第十住位灌頂住慈行童女、第十行位真實行遍行外道、第十迴向位入法界無量迴向安住地神、第十地位法雲地釋女瞿波所代表的行法對應。

第十等覺位是五十三參中最特別的一參,兩位善知識同時同處:一位是德生童子,另一位是有德童女。

童子、童女分別代表成就無上正覺的智慧種子以及能生起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的種子。『種子』本身清靜、無染,有無限生長的力量和空間。五十三參中有若干童子、童女,皆是此意。比如第十住位的慈行童女、第二行位的自在主童子、第九行位不動優婆夷身是童女、第三等覺位與第四等覺位分別為遍友童子師和善知眾藝童子等。除此之外,十地位善知識往昔成就本事中亦多次提到童女,皆是此意。

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處第十等覺位,意味著以根本智行法破除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到達所有行法的成就地:自性智慧與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總合為一,一切法性相、體用、世間出世間、根本智與差別智、有功用行與無功用行等種種分別總合為一,不相分隔。

五十三參是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在行法實踐中的呈現,它們不是彼此獨立的歷史故事,其中有很多成對出現彼此勾索的因素,有些明顯,有些不明顯,有些甚深隱秘,它們之間或彼此相鄰,或彼此相望、相關,這些因素共同呈現出五十三參的整體結構。

其中有些是明顯成對出現的因素,比如,十住位中的第七住位、第八住位兩位善知識住處相同,但種性不同,彼此隔離;十行位中的第七行位、第八行位兩位善知識皆住世間,皆是王種,但二者依然彼此分隔,互不相識;十迴向位中的第七迴向位、第八迴向位兩位善知識皆是菩薩種性,兩參不相分隔,超越十住位十行位中的第七位、第八位之間的關係。

有些是不明顯成對出現的因素,比如,第四迴向位、第五迴向位成對出現,前者是五十三參中唯一一位比丘尼,後者是五十三參中唯一一位純粹世間女,二者相繼出現總合為一到達第六迴向位的菩薩不般涅槃成就地;第九住位、第九等覺位成對出現,兩位婆羅門皆處第九位行法中,第九住位行法指向第九等覺位;第九迴向位大天神、第十迴向位安住地神成對出現,三賢位的所有行法總合為一,從此生起十地位行法;初住位、第七迴向位兩位善知識皆住山頂成對出現,分別開啟兩個階段的行法;第三等覺位遍友童子師、第四等覺位善知眾藝童子成對出現,兩位童子同住迦毘羅城,從此生起等覺位具體行法。

有些是甚深隱秘出現的成對因素,比如,福城東大塔廟處的文殊師利童子與第五十二參的文殊師利菩薩成對出現,前者代表一切智生起處,後者代表根本智成就處;五十三參最初三位與最末三位總體上成對出現,最初三位比丘代表五十三參行法的初發心處,最末三位菩薩代表五十三參行法的成就處;十地位中的迦毘羅城與菩提場成對出現,雖然二者皆已同屬閻浮提摩竭提國,但二者分別位於恒河兩岸,北岸迦毘羅城是世尊的故鄉、父母所在處,即根本智行法生起處,南岸菩提場是悉達多太子無上正覺成就處,即別教菩薩成就處;第十地位釋女瞿波,意味著與悉達多太子成對出現,二者同處一參,表明自性智慧與世間一切法相伴守護不相捨離;初等覺位摩耶夫人,同樣意味著與悉達多太子成對出現,二者同處一參,悉達多太子為摩耶夫人所生,表明別教菩薩行法為根本智行法所生,以別教菩薩無上正覺匯入根本智無上正覺,別教菩薩行法與根本智行法體性相同。

除此之外,五十三參中還有很多隨行法升進相關勾索的因素,比如善知識種性、住處、成就法門、成就相、圍繞眾類型、八部天眾、法數、往昔成就本事等等,在前面講義中皆有對比和說明。這些相關因素皆可表明五十三參是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的整體呈現,不離生命中的一切法,不但總合為一指向第十等覺位,亦最終指向妙覺如來地。

善財童子往詣妙意華門城向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禮拜問法,童子、童女針對第十等覺位的演說很短,經文是這樣: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得此解脫故,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一切眾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一切世間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善男子!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善入無邊諸事幻網,彼功德行,我等云何能知能說?】

『幻住』是從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隨緣生起的角度、從一一法別相無有窮盡、生生不息的角度說。雖然自性根本智所生總相的一切法,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真實不虛、不言自明,但此一切法在生命中具體的一一法別相顯現卻隨緣生起、隨心現量,不同眾生依此一切法生起的生命體驗各個不同。修行者到達第十等覺位,總相別相總合為一,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所代表的一切法總相,以『演說』一切法幻住的形式呈現在生命體驗中。換句話說,生命中幻住存在的一切法即根本智所生真實不虛的一切法,離開幻住存在的一切法,既無有根本智真實不虛的一切法可得、無有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可得,甚至亦無有生命存在本身。

童子、童女演說自所得菩薩幻住解脫之後,推薦善財童子參訪妙覺位彌勒菩薩,並對彌勒菩薩行法生起廣大宣說,表明以童子、童女所代表的菩薩幻住解脫轉入妙覺位如來地,經文是這樣:

【時,童子、童女說自解脫已,以不思議諸善根力,令善財身柔軟光澤,而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國名海岸,有園名大莊嚴,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毘盧遮那莊嚴藏,從菩薩善根果報生,從菩薩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福德智慧生。

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現如是境界,集如是莊嚴,彌勒菩薩摩訶薩安處其中,為欲攝受本所生處父母、眷屬及諸人民,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眾生,於大乘中得堅固故……汝詣彼問:菩薩云何行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云何學菩薩戒?云何淨菩薩心?云何發菩薩願?云何集菩薩助道具?云何入菩薩所住地?云何滿菩薩波羅蜜?云何獲菩薩無生忍?云何具菩薩功德法?云何事菩薩善知識?】

『以不思議諸善根力,令善財身柔軟光澤』是指以根本智的力量對善財童子加持,令捨離別教菩薩行法習氣,亦捨離根本無明生起習氣,對彌勒菩薩行法聽聞明瞭,生起好樂,行法升進到妙覺位。

以往諸參中亦有善知識對善財童子加持的情況,比如第八住位毘目瞿沙仙人『摩善財頂、執善財手』,令善財童子自見其身往詣十方世界諸佛所;在第五行位、第七行位善知識『執善財手』,令善財童子見善知識住處;第七迴向位觀自在菩薩『摩善財頂』等。

彌勒菩薩住處『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分三個組成部分: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這三個部分不是範圍大小的關係,而是以佛法僧、身語意、體相用方式看待一切法時所能獲得的不同類別的生命體驗,涵蓋生命中的所有法。善財童子參訪的每一位善知識的住處皆包含這三個部分,所有論義總體上皆依這三個部分生起。

彌勒菩薩住處的這三個部分在十住位即已出現:第二住位善知識住海門國,第三住位善知識住楞伽道邊海岸聚落,第七住位、第八住位善知識住海潮處,此等皆指向『海岸國』;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住妙圓光王的圓滿光大城之城東『普莊嚴園林』指向彌勒菩薩的『大莊嚴園』;第十住位慈行童女住師子幢王的師子奮迅城之『毘盧遮那莊嚴藏殿』指向彌勒菩薩的『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意味著修行者於十住位證諸法空得一切智,到達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的生起處、所依處,妙覺位彌勒菩薩行法亦從此生起。彌勒菩薩所在處即菩薩道種智行法在妙覺位的成就處。

彌勒菩薩住處『從菩薩善根果報生』乃至『從菩薩福德智慧生』的說法同樣與十住位相應,比如第二住位海雲比丘有言:『若諸眾生不種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有言:『若有眾生不種善根,不為善友之所攝受,不為諸佛之所護念,是人終不得見於我。其有眾生得見我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善根』是指依於梵行清淨的正知見力、正解行力,以此生起如實知見、如實思惟。

彌勒菩薩住處是從一切法普遍存在的角度說,因此修行者到達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即到達彌勒菩薩住處。但儘管如此,彌勒菩薩本身所代表的妙覺位無上正覺,卻不是在十住位證得,必須經歷別教菩薩四位行法與等覺位之後才能到達。

雖然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與彌勒菩薩行法顯現相同,但行法模式並不等同。別教菩薩行法是差別智行法,在一一法中建立;彌勒菩薩行法是根本智行法的顯現,以根本智總持力生起一切差別智行法。從普光明殿四個階段的行法理論來看,別教菩薩行法是在四天宮四寶殿生起,而彌勒菩薩行法則在普光明殿生起。

『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代表般若智慧是結構性、系統性、完整性的思想體系,不是零散的思想碎片,好比世間樓閣,並不是將建築材料堆積起來就可以,而是按照規劃構建完畢,堅固、穩定、有用、美觀,才稱為『樓閣』。

有種觀點認為彌勒菩薩是外來的某個存在個體,固定的多少年之後在世間示現成就無上正覺,不是這樣!彌勒菩薩代表修行者道種智行法的成就處,一切法無盡,道種智行法亦無有盡,因此生命中的彌勒菩薩皆是未來成就,不是當下成就。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到達見性位,是當下所能成就,而道種智行法是證諸法空之後在無量法中生起,因此在十方世界未來成就。每一位修行者生起道種智行法的模式不同,其自身彌勒菩薩在世間示現成就無上正覺的模式也就不同,這是為什麼世尊在經典中為弟子們授記成就無上正覺的細節皆不相同。

接下來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從十個方面鼓勵和推薦善財童子生起彌勒菩薩行法,四十華嚴的這一參末後增加了『十二頭陀行』演說,《覺悟華嚴經·綱要》已經對其結構作了劃分,可以參考,此處不再銷文。

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演說的『十二頭陀行』是基於第十等覺位的根本智行法,非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中的『十二頭陀行』。經典演說必須放在具體環境中來解讀才能準確,離開演說環境即是斷章取義。正如五十三參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必須要在普賢菩薩法界來解讀才能準確,普賢菩薩法界的『十大願王』是根本智行法,而非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行法。

五十三參的最末三參是如來種性『身語意』業入滅盡定行法,三位善知識分別為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最末三參

第五十一參是妙覺位第一參,彌勒菩薩代表如來種性『身語意』業入滅盡定中的『身』業入滅盡定行法,住『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藏』是指一一法別相的總合,指一切法盡無餘。如來種性『身』業入滅盡定行法與別教菩薩十波羅蜜中的灌頂位行法不同,前者是如來種性無上正覺的具體呈現,後者則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總持力所生起。

彌勒菩薩這一參分為四個部分,善財童子從這四個部分證入彌勒菩薩妙覺位,所有演說皆圍繞這四個部分生起:第一,善財童子往詣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代表妙覺位如來地一切法如實呈現;第二,善財童子見彌勒菩薩從別處來,無量大眾圍繞,代表彌勒菩薩種性現前;第三,善財童子入大樓閣中見一切法,代表以彌勒菩薩種性對如來地一切法生起如實知;第四,彌勒菩薩於大樓閣中為善財童子演說菩薩解脫門,代表生起彌勒菩薩種性的所有生命體驗。

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與彌勒菩薩代表自性根本智所生的兩種法:一是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即虛空界一切法;二是對一切法生起的生命體驗,即遍法界一切法。彌勒菩薩這一參的四個部分代表善財童子分別對這兩種法生起如實見、如實體驗,並且與這兩種法總合為一,表明『自我』因素究竟到達根本智所在處,到達妙覺位成就地。四個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又分為若干個方面,請看下面表格:

彌勒菩薩這一參的四個部分經文

善財童子是以往昔所有成就為資糧生起彌勒菩薩這一參,因此其參訪歷程中對應以往的行法,並非遠離過去行法而能到達妙覺位如來地。

對比而言,以往諸參的善知識自成就境界、往昔成就本事皆以菩薩演說的形式呈現,表明自成就境界、往昔成就本事非於一切法直觀表相中可見,而是以隱秘智慧力的形式、以不共法生命體驗的形式呈現,與當下的一切法表相分隔。這種分隔,說到底,即善財童子所代表的『自我』因素與根本智總持力之間分隔,需要善財童子發起詢問、善知識加以演說才能顯明。第五十一參則不同,善財童子受彌勒菩薩加持,於其住處見彌勒菩薩往昔所有廣大行法,意味著彌勒菩薩往昔行法即在一切法中,與善財童子往昔所經歷的廣大行法等同,彌勒菩薩是此一切法的總持力。

這一參中有幾處是以『百』為法數生起演說,不但表明如何以一法生起無量法,也表明修行者所成就的無上正覺要以綜合性、系統性、整體性思想體系的形式呈現,要能生起廣大演說,能對一切法生起廣大細微的生命體驗,而不是簡單直觀零散的形式呈現,不是以玄而又玄、打啞謎的形式呈現。也就是說,生起廣大演說是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必須的特徵,比如有人認為自己到了見性位、迴向位、登地位,怎麼判斷是否這樣?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能夠準確生起無上正覺應用,能夠生起準確演說,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

修行者到達十住位十行位,即能準確詮釋佛所說法,到達十迴向位十地位,即具備入輪圍山、入龍宮、打開南天鐵塔集結經典的能力。五十三參中的第一參德雲比丘『得自在決定解力……總持一切諸佛正法』;第二參海雲比丘『受持普眼法門』,於佛說法『領受無數品』乃至『辨析無數品』;第十行位遍行外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以種種方便、種種法門,現種種色身,以種種言音而為說法』;第六迴向位鞞瑟胝羅居士『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等,皆表明此意。『集結經典』是指將現有的過去諸佛菩薩經論之外的部分呈現出來,像龍樹菩薩那樣,深入龍宮、打開南天鐵塔,集結經典帶到世間,不但要能明瞭解讀過去諸佛的密法言說,還要能以同樣的方式演說自所成就。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