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七住位至十住位 關鍵字:休捨優婆夷是王夫人、具大人相坐真金座、十方諸佛常來至此、善財童子向休捨優婆夷提出兩個問題、善財童子受毘目瞿沙仙人加持往詣十方世界、善財童子對勝熱婆羅門行法提出疑惑、十四類眾生住虛空中作證、慈行童女住師子奮迅城
上一次講到了第七參,又對第七位和第八位行法做了簡單對比。四位行法中的第七位是有功用行圓滿位,第八位開始無功用行的行法,亦即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階段,或者説灌頂位、一生補處階段。
第七住位是不退住,是十住位的阿羅漢成就位,修行者於此入阿鞞跋致地,開始有自成就住處,得真實生命解脫,到達實報莊嚴土。
第七住位有自成就住處意味著開始進入一真法界,為什麼是『開始進入』一真法界?簡單來說,是因為進入一真法界有深淺程度不同。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在三個行法階段中證得與諸佛同等:第一,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第二,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第三,到達如來種性入滅盡定。這三個位次皆在一真法界中,第七住位是進入一真法界的最初成就地。在第四十一講中介紹了幾種形式的入一真法界,可以參考。
換句話說,修行者到達初住位,開始進入一真法界的行法模式,到第七住位開始證得一真法界。在共法別教中,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即稱為登地位,成就金剛為地。但從不共別教的標準來看,這個『登地位』只是『登上心地』,相當於華嚴行法中的第七住位,在華嚴行法理論中證得黃金為地,第八地位以後證得金剛為地。從第七住到第八地即從『黃金為地』到『金剛為地』的轉變。
第七住位、第八住位的兩位善知識皆住海潮處,『海潮處』即當下的一切法普遍存在處。善財童子在參訪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之前,首先觀見善知識住處『眾寶垣牆周匝圍繞』,寶樹莊嚴,宮殿廣大,『無量寶蓮華座周迴布列』,這與十住位之前修行者對世間一切法的認識理念完全不同。在十住位之前,世間一切法危脆、染著,充滿生死煩惱,皆當捨離;而在十住位之後,特別是到達第七住位時,世間一切法皆莊嚴華麗,皆是寶蓮華座。
有些人望文生義地幻想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美妙華麗,在幻想中流連忘返,沒有看到生命中的一切法其實與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無二無別。修行者怎樣判斷自己的行法實踐在哪個位次?看看自己報身世間的一切法是凡夫外道的染著生死、貪瞋癡慢,還是梵行清淨、諸法莊嚴即可。
為什麼當下即是諸佛世間一切法?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講到,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成就無上正覺。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亦有言:南瞻部洲有金剛座,『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即十方諸佛皆於閻浮提成就無上正覺。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不在於一切法的存在本身,而在於眾生如何面對此一切法。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證諸法空得生命解脫與諸佛同等,所見閻浮提『海潮處』一切法即種種莊嚴,正是這個道理。
在四十華嚴中,『休捨優婆夷』譯作『伊舍那優婆夷』,是『妙圓光王』的夫人,妙圓光王住海潮處『圓滿光大城』,休捨優婆夷住『城東』普莊嚴園。雖然休捨優婆夷與王同住,與王關係最近,相伴不相捨離,但終究與王非同一體,二者基因不同。在佛教中,『王』代表生命中能做主的因素,智慧應用的核心力量即根本智,修行者證得根本智才可稱為法王,所言『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即此道理。智慧的具體應用即差別智,用經典語言來說,即是依根本智所起的圍繞眾、常隨眾等。
『王』在五十三參中是一個關鍵標識,在後面諸參會不斷出現。比如第十住位善知識慈行童女是王的女兒,雖然不是王,但與王的基因相同,超越第七住位種性;雖然第七行位與第八行位的兩位善知識皆是王種,但皆為世間王,非為法王;第十地位善知識是釋女瞿波,是悉達多太子的夫人,亦即『法王』的夫人,與法王一家,不相捨離。修行者何時確實證得與法王同種?要到等覺位以後,五十三參初等覺位善知識是摩耶夫人,與法王同一基因,法王種性從此出生。修行者何時成為圓滿無上正覺法王?要到達妙覺位彌勒菩薩這一參,即如世尊所言,彌勒菩薩降生。
【時,休捨優婆夷坐真金座,戴海藏真珠網,冠挂出過諸天真金寶釧,垂紺青髪,大摩尼網莊嚴其首,師子口摩尼寶以為耳璫……】
善知識住處是從依報成就的角度說,此處是從正報成就的角度說,對善財童子來講,即由遠及近、從聽聞、所見逐步生起與善知識論義、成就善知識行法。
善財童子證入善知識成就位的過程與善知識生起一切法的順序相反。比如四十華嚴此處的第一句是『時伊舍那,具大人相坐真金座』,代表修行者到達第七住位進入實報莊嚴土。『具大人相』、『坐真金座』代表此成就位『開始』與十方諸佛同等。修行者安住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以當下的一切法為成就地,息滅異時、異身、異處的行法理念,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一切智,即『具大人相』、『坐真金座』。
為什麼第七住位『開始』與十方諸佛同等?因為十方諸佛不是固定的成就處,證得與諸佛同等並非一蹴而就。諸佛世尊具足三十二種大人相,而此處休捨優婆夷『具大人相坐真金座』只是從總體證諸法空的角度說,非從道種智行法成就的角度說,這一位行法只是道種智行法的發起處,休捨優婆夷並非具足諸佛世尊三十二種大人相。
【其有見此優婆夷者,一切病苦悉得除滅,離煩惱垢,拔諸見刺,摧障礙山,入於無礙清淨境界,增明一切所有善根,長養諸根;入一切智慧門,入一切總持門;一切三昧門、一切大願門、一切妙行門、一切功德門,皆得現前;其心廣大,具足神通,身無障礙,至一切處。】
『見』是指如實知、如實體驗;『見此優婆夷』是指如實知、如實體驗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的行法成就,即如實知、如實體驗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神通』是指以智慧力降伏煩惱,得梵行清淨,得生命解脫。修行者『一切病苦悉得除滅』乃至『身無障礙,至一切處』,是指身心安住於一切法中,以證諸法空、得梵行清淨於一切法中出入自在,不受束縛與影響,並非指在身形樣貌上長生不老或者上天入地變化多端。
休捨優婆夷是第七住位的成就總相,並非個體的某個歷史人物。修行者到達第七住位時,獲得清淨穩定的生命解脫體驗,智慧增勝,行法精進,即是『見此優婆夷』,其具體呈現即『一切病苦悉得除滅』乃至『身無障礙,至一切處』。『見此優婆夷』與『一切病苦悉得除滅』等並非兩件事,二者並非前因後果的關係,非『異身、異時、異處』成就的關係,而是同一關係。佛教中『見阿彌陀佛』與『往生極樂世界』是同樣的道理,二者亦是同一關係,非是『見阿彌陀佛』之外別有『往生極樂世界』。
【爾時,善財童子入普莊嚴園,周遍觀察,見休捨優婆夷坐於妙座,往詣其所,頂禮其足,繞無數匝,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休捨告言:善男子!我唯得菩薩一解脫門,若有見聞憶念於我,與我同住,供給我者,悉不唐捐。善男子!若有眾生不種善根,不為善友之所攝受,不為諸佛之所護念,是人終不得見於我。善男子!其有眾生得見我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善男子!東方諸佛常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
前面一段經文是從行法理論與行法原則的角度說,此處是從『善財童子入普莊嚴園』確切生起『見』善知識體驗的角度說。
『善財童子』即修行者生命中的『自我』因素。『善根』是指正知見力、正解行力。『正』是指出於本體、自內顯發,基於梵行清淨和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基於遍一切處的諸法平等。休捨優婆夷『告言』善財童子意味著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行法體驗具體現前。
十方諸佛『常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等,意味著當下的一切法即十方諸佛說法處,十方諸佛常在當下的一切法中現前。『十方諸佛』是指自內顯發的種種覺悟,依眼、耳、鼻、舌、身所見所聞的一切法生起,眼見耳聞的一切法從十方來,自內顯發的覺悟力隨之生起即諸佛從十方來。
『常來至此』是指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與諸佛同等的生命體驗現前,是從個體生命體驗的角度說,非是從共一切眾生的依根本智力量生起的覺知觀察體驗的角度說。依根本智力量生起的覺知觀察生命體驗是與生俱來的,不需作意參與即『時刻』保持,但對一法生起如實知和如實體驗並非『時刻』保持,而是首先對某一法生起關注,此一『關注』即差別智生起,亦即具體的生命體驗現前,在經典演說中即諸佛現前。因此,十方諸佛『常來至此』意味著修行者對任一法生起關注,所帶來的梵行清淨、生命解脫體驗皆與諸佛同等,非是從普遍存在的一切法本身來說。
聽聞諸佛『現前說法』需要『自我』因素的參與,包含身心上的兩個方面:第一,如實覺知;第二,如實體驗。修行者依這兩個方面得發菩提心不退轉,乃至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退轉。『不退轉』是指基於梵行清淨,基於一切法的平等和普遍存在,基於如實知和如實體驗,而非基於民間信仰染淨分別中的堅固執著。
【善財白言:聖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久近耶?答言:善男子!我憶過去,於然燈佛所,修行梵行,恭敬供養,聞法受持;次前,於離垢佛所,出家學道,受持正法;次前,於妙幢佛所……。善男子!我憶過去,於無量劫無量生中,如是次第三十六恒河沙佛所,皆悉承事,恭敬供養,聞法受持,淨修梵行。於此已往,佛智所知,非我能測……】
此處善財童子向休捨優婆夷提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久近耶?』是關於『現在』成就處與『初發心』時距離多遠,是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角度說,亦即從證第一義空的角度說。『然燈佛所』乃至『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是指於一切法中生起無量覺悟,如實知一切法,以如實知一切法到達第七住位。
前面介紹過,經典中的『過去』是指初發心模式,『現在』是指當下行法實踐的呈現,『未來』是指以道種智行法在無量法中不斷精進拓展,最終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過去、現在、未來』不是世間人講的時間。譬如『在無量劫之前有某尊佛出世』中的『無量劫』是講從發心到當下的成就處,其間如何建立。
修行者不是以遠離一切法、止息生命參與、止息用心思惟來證諸法空。普光明殿十住位中,修行者以緣十種智發起初住位行法,經歷行法實踐到達第七住位,與此是同樣的道理。諸佛世間的種種莊嚴是在用心思惟與行法實踐中呈現出來,離開語言、文字、名相以及種種用心思惟,諸佛成就地的殊勝不會呈現在生命體驗中。
第二個問題『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關於『現在』成就處與『未來』無上正覺距離多遠,是從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的角度說,亦即從成就菩薩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菩薩不為教化調伏一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調伏百眾生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教化調伏不可說不可說轉眾生故發菩提心』等皆是從生起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
這兩個問題在前面六參沒有涉及,但在後面會常常出現。
善財童子從眼見耳聞善知識住處的種種莊嚴,到『入普莊嚴園』與善知識對話,意味著逐漸從眼見耳聞體驗轉入到善用心、善思惟,轉入到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
以上是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這一參的幾個關鍵處,具體就不做銷文了。接下來善知識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八住位,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於此南方海潮之處,有一國土,名那羅素;中有仙人,名毘目瞿沙。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那羅素』是指行法精進不懈怠;『毘目瞿沙』在四十華嚴中譯作『大威猛聲』。『威猛』是指以智慧增勝、行法精進的力量降伏一切煩惱障礙,帶來喜悅的生命體驗。『仙人』是指得梵行清淨,以自在神通遠離塵世、遠離生死染著的人。
第七住位不退住是十住位有功用行圓滿位,從第八住位童真住開始十住位的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從行法理論的角度看,修行者在第七住位之前專注在一一法別相中的行法實踐,在一一法中建立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形成總體的行法實踐總持力,第八住位以後的入滅盡定行法即是以這種總持力拓展到一切法盡無餘。修行者最終以行法實踐的總持力到達等妙覺位,從差別智行法轉為根本智行法,從別教菩薩行法轉為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善財童子禮辭第七住位善知識之後,成就善知識所教,經文是這樣:
『漸漸遊行,至那羅素國,周遍推求毘目瞿沙。見一大林,阿僧祇樹以為莊嚴,所謂:種種葉樹扶疎布濩,種種華樹開敷鮮榮,種種果樹相續成熟……』
『周遍推求』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重要環節,代表剛剛到達善知識住處,在行法升進的最初階段,行法實踐還沒有建立,需要不斷探索和調整,因此有『周遍推求』的過程。直到見善知識,向善知識求法,依教奉行,逐漸生起行法實踐。
『大林』是根本智語言,是指生命中的一切法生生不息無有窮盡。一切法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受一切法壞空、異滅的束縛和影響,見一切法生死染著,無常危脆,消極被動生起行法實踐,遠離一切法;而菩薩以智慧力積極主動不斷升進,以精進的行法實踐不受一切法束縛和影響,見一切法生生不息,莊嚴殊妙,十方諸佛皆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即是此意。
『善財童子見彼仙人在栴檀樹下敷草而坐,領徒一萬』中的『栴檀樹』即指生命中的一切法。毘目瞿沙仙人是第八住位的成就總相,代表根本智的具體呈現。『領徒一萬』是指圍繞根本智總相生起的無量差別相。
接著善財童子見毘目瞿沙仙人生起問法,需要結合第七位有功用行圓滿、第八住童真住入滅盡定行法生起,以及善知識住海潮處、毘目瞿沙仙人等因素來解讀,此處不做銷文。後面的經文是這樣:
【時,毘目瞿沙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勝幢解脫。善財白言:聖者!無勝幢解脫境界云何?】
第八住位『無勝幢解脫』與善知識名『大威猛聲』對應,亦與第八等覺位的善知識『無勝軍長者』對應。『解脫』不是靠凡夫外道、二乘聲聞止息一切法、遠離一切法,而是靠智慧增勝、行法精進,不斷出生一切法、成就一切法。
『無勝』要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到達無功用行入滅盡定行法階段的角度解讀,與世間法中的堅固執著不同。比如有些人的行法理念有問題,但若提出來讓他修改卻很難,即所謂『匹夫不可奪志』,即便是諸佛菩薩也無能為力,此種即是凡夫地的堅固執著,不是『無勝』。
第八住位以後是無功用行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階段。『智慧增勝、行法精進』是生命本身自覺的要求,由自知自覺的力量生起,不是靠刻意投資性的有功用行所能到達。
當毘目瞿沙仙人告言『我得菩薩無勝幢解脫』後,善財童子即問『無勝幢解脫境界云何』,是指修行者對善知識所言,乃至對諸佛菩薩所言,要去追問其中的內容如何、行法如何、體驗如何,在不斷追問中,諸法的深密義理才能顯露出來,而不是直接跳到結果。追問的過程即智慧建立、行法實踐的過程,是將善知識所言轉變為自成就的過程。
【時,毘目仙人即申右手,摩善財頂,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
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時,彼仙人告善財言:善男子!汝憶念耶?善財言:唯!此是聖者善知識力。】
在第五參、第六參中,善財童子通過善知識入廣大三昧,能置身其外『觀見』十方世界一切法,自身並未參與一切法中;此處則不同,善財童子受善知識『摩頂』加持後,能『自見其身』往詣十方世界『觀見』一切法,並以善知識加持力,得『毘盧遮那藏』等三昧光明。『毘盧遮那藏』即如來藏,即自性所生的一切法普遍存在。
換句話說,善財童子以自成就第七住位為資糧到達第八住位,受善知識加持而『自見其身往詣十方世界』,將第七住位的行法成就拓展到一切法中,進入十住位的無功用行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在前面諸參,善財童子沒有能力受善知識加持往詣十方世界,第八住位善財童子受善知識加持,開始能往詣十方世界,觀見一切法,體驗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但確切來說,仍未『自身參與』生起一切法。
雖然總體來講,修行者到達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即進入普賢菩薩法界,但確切來看,第八住到第十住、第八行到第十行這兩個階段只是如實觀見、如實思惟一切法,而非『參與』和『體驗』世間一切法,因此還不是真正的普賢菩薩法界;第八迴向位以後,逐漸『參與』和『體驗』世間一切法時,才開始進入普賢菩薩法界。
但儘管如此,第八住、第八行位行法卻是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必須的資糧,第八住位、第八行位行法最終皆指向普賢菩薩法界。善財童子『自見其身往詣十方世界』即『自見其身入善知識身』,這種說法在五十三參最後普賢菩薩這一參還會出現,善財童子在如來座前參普賢菩薩,『自見其身入普賢菩薩身』。不同的是,此處第八住位時,善財童子是受善知識加持才能『入善知識身』,而第五十三參時則不需善知識加持,即於如來座前『自見其身入普賢菩薩身』,二者差別思惟可知。
善財童子即修行者生命中的『自我』因素,五十三參的諸位善知識即根本智在各個行法位次中的具體呈現。此處善財童子受善知識加持而『自見其身入善知識身』,意味著『自我』因素逐漸體會根本智的力量,差別智行法逐漸匯歸到根本智。修行者在別教行法階段不斷以差別智匯歸於根本智,最終在等妙覺位以根本智行法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
四位行法中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與等妙覺位的普賢菩薩法界不同,別教菩薩行法是以差別智成就為核心的行法,有自我審核機制,亦即別教菩薩的清淨法習氣,雖然這種習氣是別教菩薩行法所必須的,但必須消除這種習氣才能到達等妙覺位。換句話說,隨智慧增勝、行法精進,不同位次行法、不同行法階段的行法模式不同,不能以這個階段的行法標準去衡量那個階段的行法。比如,不能以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行法衡量菩薩行法;不能以證諸法空的行法衡量菩薩的道種智行法;不能以別教菩薩的差別智行法衡量等妙覺位根本智行法;不能以某一法代替無量法等等。
下面是毘目瞿沙仙人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九位善知識,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聚落,名伊沙那;有婆羅門,名曰勝熱。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第九住位是法王子住,主十波羅蜜中的力波羅蜜,即十住位『身語意』中的『語業』入滅盡定,對應『佛法僧』中『法』的因素。
『南方』代表智慧增勝、行法精進。從起心動念處來說,一念生起到具體的身心作為、生命體驗,這個過程即一路向南。因此,五十三參行法不但可以在一一法中生起,亦可在一一念中生起;念念生起皆具五十三參行法,總合在一起即是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
『伊沙那』在六十華嚴中譯作『進求』,即精進、探求之意,四十華嚴中『有一聚落,名伊沙那』後有『彼有住處,名阿野怛那』。『阿野怛那』即生命中一切法生起處,即起心動念處,亦即行法實踐生起處,以及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成就處。
『婆羅門』即『波羅蜜』,是指離生滅、到彼岸、得解脫。在印度,『婆羅門』是第一種性,因為此類成就者獲諸法實相,所說一切法即是真理,無有錯謬,所以被稱『從口而生』。
現在有不少佛教徒認為婆羅門是外道,但實際上佛教成就者亦可稱作『婆羅門』。世尊曾告舍利弗、目犍連等『汝等皆是從我口生』,世尊又告弟子們,成就之後即可自稱『婆羅門』。『從口而生』非是指色身從口而出,而是代表成就種性,智慧第一,得法自在。五十三參中有兩位善知識是婆羅門,一位是第九住位的勝熱婆羅門,另一位是第九等覺位的最寂靜婆羅門,皆是十波羅蜜行法中的第九位,其中的意義思惟可知。
善財童子禮辭善知識,依教奉行,成就善知識行法,一路向南,往詣第九住位善知識住處,經文是這樣:
【漸次遊行,至伊沙那聚落,見彼勝熱修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入火。】
第九住法王子住是十住位的大智慧成就處,到達十住位的灌頂位。勝熱婆羅門是根本智在法王子住的具體顯現,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皆不能到達。
『四面火聚』、『中有刀山』、『登彼山上投身入火』等是指善知識以智慧力於一切法中,特別是於貪、瞋、癡、慢等種種世間生死煩惱染著惡法中得梵行清淨、得生命解脫、見一切法自在無礙。
『貪、瞋、癡、慢』等生死惡法是出於眾生自性本能、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學習和訓練即自生起,修行者以智慧力在此等諸法中生起行法實踐,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說到底,即是以智慧力止息此等諸法帶來的束縛和影響。此等諸法所在處即『四面火聚』、『中有刀山』,在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來看即『修諸苦行求一切智』。
事實上,苦行是共外道法,並不帶來智慧。如果不能皈依自性覺悟,不能依教奉行,苦行甚至不能帶來生命解脫,何況無上正覺。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以住世間法中為苦行,以遠離世間、遠離一切法為樂;而菩薩以住生死法中為樂,以於一切法中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為樂。
既然自性本自清淨,為什麼會有與生俱來的貪、瞋、癡、慢等生死惡法?根本原因在於眾生的不如理作意,不能以智慧力如實知、如實體驗、如實管理生命中的一切法。『不如理作意』本身體性清淨,但其生起的種種法即貪、瞋、癡、慢等惡法。如果能皈依自性覺悟,依教奉行,轉不如理作意為如理作意,轉種種無明為如實知一切法,貪、瞋、癡、慢等生死惡法亦即轉成無上正覺。
比如一個人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即便認真努力做事,也還是會把事情做錯,但如果經過學習和訓練,就能把事情做對。做錯事與做對事的能力是同一個,清淨平等,但方法不同、流程不同,對這件事的瞭解不同,得到的結果則完全不同。因此,行法實踐的目標並非息滅生命本能的力量,而是以智慧力如實知、如實管理這些生命力量如何生起,令其呈現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合掌而立,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婆羅門言:善男子!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諸菩薩行悉得清淨。
時,善財童子作如是念:得人身難,離諸難難,得無難難,得淨法難,得值佛難,具諸根難,聞佛法難,遇善人難,逢真善知識難,受如理正教難,得正命難,隨法行難。此將非魔、魔所使耶?將非是魔險惡徒黨,詐現菩薩善知識相,而欲為我作善根難、作壽命難,障我修行一切智道,牽我令入諸惡道中,欲障我法門、障我佛法?】
善財童子剛剛升進到第九住位,因此對善知識的大智慧行法不能明瞭,生起疑惑。
般若智慧出於本體、自內顯發、周遍完備。『周遍完備』即是指遍一切處、入一切法,不但包括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一切法,亦包括凡夫種性的貪、瞋、癡、慢等一切生死惡法。說到底,生命中的一切法皆自性所生,體性清淨,無有染著,貪、瞋、癡、慢與無上正覺無二無別,『自我』因素並非與生俱來地如實知、如實管理一切法,因為『自我』因素生起不如理作意的參與,才有了生死煩惱染著惡法。
在普光明殿初住位時,法慧菩薩講菩薩『樂住生死』。生死住於何處?住於凡夫地的貪、瞋、癡、慢等諸煩惱法中。修行者到達華嚴行法初住位,以智慧力深入身心覺知一切法,於貪、瞋、癡、慢等種種法中成就法王子住,於此一切法中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智慧。
有種觀點認為這一參善知識示現愚癡相,不是這樣!針對善財童子生起的疑惑,接著是大眾作證,經文是這樣:
【作是念時,十千梵天,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莫作是念!莫作是念!今此聖者得金剛焰三昧光明,發大精進,度諸眾生,心無退轉;欲竭一切貪愛海,欲截一切邪見網,欲燒一切煩惱薪,欲照一切惑稠林,欲斷一切老死怖,欲壞一切三世障,欲放一切法光明。
善男子!我諸梵天多著邪見,皆悉自謂是自在者、是能作者,於世間中我是最勝。見婆羅門五熱炙身,於自宮殿心不樂著,於諸禪定不得滋味,皆共來詣婆羅門所。時,婆羅門以神通力示大苦行為我說法,能令我等,滅一切見,除一切慢,住於大慈,行於大悲,起廣大心,發菩提意,常見諸佛,恒聞妙法,於一切處心無所礙。】
此處一共有十四類諸天大眾現身作證,包括十千諸天王、十千龍王、十千阿修羅王等等。諸天大眾說法作證,代表修行者對此一類法生起怎樣的用心思惟,經歷怎樣的自我對話、探求,才能在這一法中獲得自在解脫。要解讀此類作證,需明瞭三個關鍵因素:
第一,此類大眾皆『於虛空中』現身作證,是從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以智慧力『如實見』一切法的角度說,非於現法體驗中作證,非從以道種智行法如實知、如實體驗、如實參與此一切法的角度說。此類大眾即生命本具的一切法生起的力量,在沒有遇到勝熱婆羅門之前,皆是以『自我』為核心生起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是生死煩惱染著惡法。
第二,勝熱婆羅門即根本智在此位行法中的具體呈現,其『五熱炙身』時,能以光明照一切法,能以『說法』令此大眾遠離自所住處,心得清淨歡喜,乃至於無上正覺得不退轉。勝熱婆羅門並非息滅生命中生起此一切法的力量,而是以智慧力改變這些力量生起的方式。
第三,雖然勝熱婆羅門本身於此類大眾中得自在解脫,但本身置身此類大眾之外,非同於此類大眾。如果對比第七行位、第五迴向位這兩參即可明瞭其中差別。第七行位是從如實思惟、分辨、管理一切法的角度說,善知識為世間王種,雖然本身亦非同於此類大眾,但卻可以貼近和統領此類大眾;第五迴向位是從如實生起、如實體驗一切法的角度說,善知識為世間女,不但其身住此一切法中,亦能同於此類大眾而得解脫。
文殊菩薩於福城東大塔廟處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時,大海中有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但其中並沒有具體細節。此處諸天現身作證,總體上意味著從行法理論、行法原則到行法實踐、行法體驗的轉變。
【爾時,善財童子聞如是法,心大歡喜,於婆羅門所,發起真實善知識心,頭頂禮敬,唱如是言:我於大聖善知識所生不善心,唯願聖者容我悔過!】
最初善財童子對勝熱婆羅門生起疑惑,經歷十四類諸天大眾作證,善財童子心生歡喜,於善知識心生悔過。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即善財童子對甚深法有一個思惟、分別、校驗、承受的過程,是通過用心思惟、自我對話、不斷探求而進步的過程。修行者在行法實踐上精進是指能從已知不斷拓展延伸到未知,而非原地不動簡單重複熟悉的內容。
【時,婆羅門即為善財而說頌言:若有諸菩薩,順善知識教,一切無疑懼,安住心不動。當知如是人,必獲廣大利,坐菩提樹下,成於無上覺。
爾時,善財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三昧;纔觸火焰,又得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善財白言:甚奇!聖者!如是刀山及大火聚,我身觸時安隱快樂。】
此處勝熱婆羅門所言的『坐菩提樹下,成於無上覺』是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與諸佛同等的角度說,從以智慧力『如實見』一切法而得生命解脫的角度說。『坐菩提樹下』是指安住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此一切法在凡夫種性生命中即貪、瞋、癡、慢等生死惡法,十方諸佛皆在此一切法中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善財童子真正明瞭如何在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依教奉行,在行法實踐中即可獲得相應的行法體驗,於一切法中心得清涼、安穩。
『即登刀山』是指以智慧力超越一切貪、瞋、癡、慢等法;『自投火聚』是指不離此一切法,思惟、觀見乃至住此一切法中。
雖然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要遠離煩惱生死以求清淨涅槃,別教行法要將煩惱轉成菩提、將生死轉成涅槃,但從自性本體上講,煩惱生死的力量即是最終成就菩提、涅槃、無上正覺的力量。
修行者要能分清哪些是諸法生起的力量,哪些是諸法生起帶來的束縛和影響。如果修行者以息滅諸法生起的因緣和力量作為目標,這種理念即與佛教的核心理念相悖。諸法生起的力量是生命本有的、與生俱來的、以無加行力生起,息滅這種力量即是斷滅。簡單來講,『斷滅』是指生命不可能到達那種狀態。
善財童子代表修行者生命中的『自我』因素,是與生俱來的生命力量。善財童子告言『甚奇!聖者!如是刀山及大火聚,我身觸時安穩快樂』,表明行法實踐的目標並非息滅『自我』因素,而是在『自我』因素參與一切法的過程中獲得自在解脫。離開『自我』因素的參與,一切法存在本身無有解脫與不解脫之別,無有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之別。
然後是勝熱婆羅門向善財童子推薦參訪第十住善知識,八十華嚴存在缺文,四十華嚴的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師子頻申,彼城有王,名無畏星宿幢,王有童女,名為慈行,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毘目瞿沙仙人和勝熱婆羅門,分別代表十住中的第八住童真住、第九住法王子住,是十住位『身語意』入滅盡定中的『身業』入滅盡定和『語業』入滅盡定。這兩位以差別智行法到達一切法盡無餘,形成一種自覺的生命力量即到達第十住灌頂住,即『身語意』中的『意業』入滅盡定。『意業』入滅盡定是從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
八十華嚴將城名『師子頻申』譯作『師子奮迅』。第十住位善知識是慈行童女,是『無畏星宿幢王』的女兒,住師子奮迅城。『奮迅』代表一切法生起的力量強大,勢不可擋。『師子』代表以智慧力在一切法中降伏生死煩惱,降伏諸魔外道,自在解脫無礙。
『童女』代表能出生一切法清淨污染,生機勃勃無有雜穢。五十三參第十等覺位善知識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思惟可知。
比較而言,第七住有功用行圓滿,善知識休捨優婆夷是妙圓光王的夫人,雖然『具大人相坐真金座』,與王相伴不相捨離,但妙圓光王住『圓滿光大城』,休捨優婆夷住『城東』普莊嚴園,夫人與大王並非同一生命基因。此處第十住是無功用行灌頂位,善知識慈行童女是無畏星宿幢王的女兒,與大王的生命基因相同,同住師子奮迅城,其中差別思惟可知。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