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二住位 關鍵字:生如來家與入佛智海、自我因素非常非斷、經典言說與生命體驗、海雲比丘的發菩提心與十種法、根本智與差別智是相對演說、住海門國十有二年、海下有大蓮華出現、『地』與『蓮華』、如來結跏趺坐、陀羅尼與三昧的區別、以普眼法門受持無數品
上次介紹了五十三參的第一參以及第二參的前半部分,德雲比丘住在勝樂國妙峰山頂,海雲比丘住在海門國。通過對比五十三參善知識名稱、種性和住處,修行者能夠明瞭五十三位行法的整體佈局,很多微細的信息必須放在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中才能看清。
德雲比丘住『勝樂國妙峰山頂』,成就『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代表從初住位開始安住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於一切法中得清淨安穩。海雲比丘住『海門國』,代表從妙峰山頂所代表的超越一切法,逐漸生起觀察一切法。『海門國』是指尚未能到一切法中,但普『見』一切法之處。
第二參的經文結構是這樣:
一、善財童子對德雲比丘聞法信行,禮辭而去。『禮辭』是指善財童子成就德雲比丘所教,從聞法模式行法轉變成內在覺知模式行法。
二、善財童子依初住位善知識所教,行法精進,一心思惟得十種正念觀察門,一路南行至海門國,禮拜海雲比丘,陳述發心,徵詢菩薩行法。
三、海雲比丘確認善財童子已發菩提心,闡述十種善根具足以及十一種發菩提心。
四、海雲比丘演說住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
五、海雲比丘思惟大海時,海下有大蓮華出現,如來出世善根之所生起。
六、海雲比丘見有如來於蓮華上結跏趺坐,圓滿具足二十種不可思議。
七、此如來摩海雲比丘頂,為其說普眼法門,開示一切如來境界。
八、海雲比丘於彼佛所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以十種陀羅尼光明領受諸品,能為眾生開示演說。
九、海雲比丘陳述普眼法門及十波羅蜜精進行法。
十、海雲比丘推薦善財童子行法精進參訪第三住位善住比丘。
用經典語言來講,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總合在一起即是『大海』,這一切法在凡夫種性看來是娑婆世界,如果以海雲比丘的普眼法門來看,此大海中的一切法卻是『大蓮華』,具足百萬莊嚴,如來出世善根所起。
善財童子禮辭德雲比丘,一心思惟善知識教,成就德雲比丘教法,一路向南至海門國,見海雲比丘,頂禮其足,提出了十個問題。這十個問題和善財童子向文殊菩薩、德雲比丘提出的問題形式不同,但總的意趣相同,即表明善財童子已發無上正覺心,如今『欲入一切無上智海,而未知菩薩云何能捨世俗家,生如來家?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海?』乃至『云何能棄捨一切玩好之物,悉以饒益一切眾生?』
修行者『欲入一切無上智海』,首先要明瞭什麼是『生如來家』、什麼是『入佛智海』,明瞭『如來』與『佛』有什麼差別。
『如來』是從一切法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的角度講。修行者安住普遍存在的一切法,止息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理念,即可稱為『生如來家』。在華嚴行法中,最低要到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入阿鞞跋致地。十信位明瞭如來地一切法所在,入阿鞞跋致性,準確講還不算生如來家。
『佛』是從眾生啟發自性覺悟,生起行法實踐,能對一切法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的角度講,是從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參與的角度講。修行者安住一切法中,如實知、如實體驗身心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即可稱為『入佛智海』,得佛種性。在華嚴行法中,得佛種性即真正體驗發菩提心得不退轉,最低要到達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入阿鞞跋致地,證一切智。
因為『如來』是基於一切法的本然存在與普遍存在,所以無有先後始終,無有首末次第,無有彼此分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佛』是基於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不同眾生啟發自性覺悟的因緣和程度不同,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亦不相同,因此有諸佛世界種種差別。修行者從初發心到成就無上正覺,有先後次第,有凡聖不同,有世出世間差別。
前面談到,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在三個位次的行法中證得與諸佛同等:第一,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第二,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第三,入如來種性滅盡定行法。修行者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即可稱為成佛,但只有到達如來種性入滅盡定行法,才可稱為到達如來地。修行者從『生如來家』到最終成就如來地,不但要經歷證無生忍與證無生法忍,還需要生起如來種性入滅盡定行法。
海雲比丘為什麼要確認善財童子是否已發菩提心?有兩方面含義:首先說明發菩提心是到達海雲比丘行法成就的資糧,其次說明行法實踐必須要有『自我』因素的參與。『自我』因素是生命本有的力量,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必須要如實知行法所在,行法實踐中要有『自我』因素主動自覺的參與。
『自我』因素非常見,亦非斷見。雖然每個人皆可通過色身、名稱、行為、學問等來表達『自我』的存在,但色身等法皆有生滅,並非『自我』因素本身,『自我』因素只是通過這些法得以呈現,如果息滅色身等法,『自我』因素即無處安住,了不可得。雖然『自我』因素不同於色身諸法,但亦非遠離色身等法可以獨存。
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亦非常見、非斷見。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並非在某處已經存在,修行者必須要通過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才能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同時,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亦非如龜毛兔角了不可得,而是能在當下的一切法中以智慧力如實知、如實體驗。
發菩提心是一種『自我』的生命體驗,修行者在行法實踐中才能體會什麼是發菩提心。善財童子在善知識前確認已發菩提心,這個過程在五十三參中多次出現,表明發菩提心的形式和體驗隨行法次第不同而不同。
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海雲言:善男子!若諸眾生不種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得普門善根光明,具真實道三昧智光,出生種種廣大福海,長白淨法無有懈息,事善知識不生疲厭,不顧身命無所藏積,等心如地無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眾生,於諸有趣專念不捨,恒樂觀察如來境界;如是,乃能發菩提心。】
從『得普門善根光明』到『恒樂觀察如來境界』一共十個方面,是從海雲比丘行法成就的角度來說如何發菩提心。海雲比丘代表十住位中的第二位治地住,是十波羅蜜行法中初發心階段的第二位,代表十住位『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這個因素,是從發菩提心、啟發自性智慧、生起行法實踐的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要從這個角度來解讀這十個方面,乃至要從海雲比丘的這一參來解讀才能準確,不能超越這一參的實際意義與其它位次的行法混淆,亦不能混同於十住位之前的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行法。
如何將經典文字轉變到行法實踐?經典語言是基於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實踐性、體驗性語言,而非世間知識語言,亦非玄而又玄的生命體驗之外的語言。經典中的種種法數、諸佛菩薩論義、經首演說乃至諸佛世界種種莊嚴,皆能經歷行法實踐轉變到生命體驗。如果修行者以對待知識學問、對待玄學的方法來對待經典言說,基於妄想漫無邊際望文生義,或以高大空洞玄而又玄的浮誇讚歎作為註釋,把經典所言推到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之外,這些皆偏離了經典本來的意義。
比如有兩人,一位是成就者龍樹菩薩,另一位是修行者。龍樹菩薩告訴修行者:『看月亮』,如果修行者能將這句『看月亮』轉變到行為,即可當下看到月亮,生起『看月亮』的體驗。
龍樹菩薩所言『看月亮』有兩方面含義:第一,龍樹菩薩已經看到月亮,明瞭什麼是『看月亮』的體驗,這句『看月亮』是對龍樹菩薩成就的描述性語言,表明這種生命體驗真實存在,以及如何到達這種生命體驗。第二,龍樹菩薩用語言把成就地的生命體驗表達出來,傳遞給修行者,這句『看月亮』則是驅動性、行為性的語言,而不僅僅是描述性語言,修行者必須經歷行法實踐才能夠真正獲得這種體驗。如果只研究什麼是『看』、什麼是『月亮』、什麼是『看月亮』,並對龍樹菩薩的生命體驗做出種種臆想揣測,給出玄而又玄毫無用途的高大讚歎,不能將『看月亮』和自己的生命體驗相關,不能將其轉變到行法實踐,即便每天重複這句『看月亮』,也終究不能夠到達龍樹菩薩的成就地。
修行者對待經典言說亦是如此,要將經典言說與當下的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相關,而不是息滅身心覺知,在生命體驗之外去尋找成就地。
這句『看月亮』即比喻《華嚴經》等所有的經典言說,假如修行者能將經典言說轉變到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即是到達《華嚴經》的成就地,亦即到達諸佛世尊的成就地,到達極樂世界、華藏世界。
從經典言說到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中間有一個解讀的過程,修行者解讀經典,並非是站在成就者的旁邊,給出毫無用途的浮誇讚歎,而是以準確無誤的解讀生起行法實踐,到達同等無異的成就處。『同等無異』並非是指『重複』過去那些偉大成就者們的生命歷程和生活內容,而是指成就到同樣的生命模式與生命狀態,在行法實踐的過程中具備同樣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
『普門善根光明』中的『普門』是從行法實踐總持力的角度、從入滅盡定行法的角度、從平等對待一切法無有分別取捨的角度說,只有以這種方式才能做到遍一切處、入一切法、無有邊際,才能息滅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理念,安住一切法中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才能稱作『普門』。在民間信仰乃至在共法別教的行法中,異身、異時、異處成就的行法理念即被稱作發菩提心,但在華嚴行法理論中不是這樣。
有種觀點認為要把『得普門善根光明』乃至『恒樂觀察如來境界』統統做到之後才能發菩提心,認為此十種法是『發菩提心』的方法和途徑,『發菩提心』是此十種法的目標和結果,把十種法與發菩提心分割來看,不是這樣!此十種法既是『發菩提心』的方法和途徑,亦是『發菩提心』成就本身,二者非一非異。說其『非一』,是因為『發菩提心』是從根本智總持力成就的角度說,是從自覺生起入滅盡定行法的角度說,而此十種法是從根本智總持力具體顯現的角度說,是從差別智行法的角度說。而說其『非異』,是因為差別智行法是依根本智總持力生起,差別智行法之外沒有另外的根本智總持力。換句話說,修行者沒有到達入滅盡定行法之前,二者非一,到達入滅盡定行法之後,二者非異。
華嚴行法是以差別智行法為生起處,以入滅盡定行法、成就根本智總持力為成就處。修行者到達如來種性入滅盡定行法階段時,一切差別智行法皆是根本智總持力的呈現。根本智總持力與差別智行法總合為一,對此處來說,即『發菩提心』與十種法總合為一。
接著海雲比丘講了發菩提心的細節,從『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直到『發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一共有十種,雖然比前面的十種法具體了一些,但總體上還是從『佛法僧』中『法』這個因素如何生起應用的角度說。這種從根本智總持力生起,最終到達入世間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的演說過程,在逝多林本會中即已看到,十方菩薩生起行法實踐的能力隨行法階段不同而說法不同,是從根本智總持力逐漸轉變到入世間行法體驗,前面第四十二講末後有過說明,可以參考。
從這種演說中可以看出,根本智與差別智是相對演說,不是固定不變的概念。從總相向別相的過程即從根本智向差別智、從一法到多法、從本體到現相的過程,亦是基於一法生起三法、四法、十法、百法乃至無量法的過程;而從別相向總相的過程即從差別智向根本智、從多法入一法、從現相到本體的過程,亦是從無量法回到一法的過程。此一法中的根本智在彼一法中可為差別智,彼一法中的差別智在此一法中可為根本智。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是在諸法流轉的過程中建立,梵行清淨、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亦是在諸法流轉的過程中呈現。
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善男子!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所謂:思惟大海廣大無量,思惟大海甚深難測,思惟大海漸次深廣……】
『住』是指安住,清淨安穩,無有煩惱妄想。『我住此海門國』中的『我住』代表『自我』因素的參與,即生命中的第七識、亦即天帝釋力量的參與。『自我』是入生死法界的核心力量,亦是開啟自性智慧、生起行法實踐的核心力量。
『十有二年』是基於法數『十二』的說法,代表生命中一切時、一切處的所有法。『十二』代表這一法的所有內容:『十二年』代表所有時間、『十二法』代表所有法、『一萬二千菩薩』代表自性生起的所有微細智慧應用、『一萬二千由旬』代表生命中的一切法所在處、『一萬二千恒河沙』代表入世間生起所有道種智行法。『十二』、『一萬二千』、『一萬二千恒河沙』皆代表所有法,但微細程度不同。中本華嚴有一四天下微塵偈、一千兩百品,『一千兩百品』即生命中的所有法。
『十二』不但在佛教經典中出現,在世間法中也經常出現:比如一年有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即代表一年中的所有時間,除此之外沒有其它時間。
『海門國』是指面向生命中所有法而能覺知觀察思惟一切法之處。『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是指海雲比丘所成就的行法於一切時一切處覺知觀察思惟生命中的所有法,雖未入於一切法中,但無有遠離。
覺知觀察與思惟體驗是兩種不同的模式:覺知觀察是基於根本智的直觀的、表淺的、零散的體驗,共一切有情眾生;思惟是基於眾生參與的、差別智的體驗,是基於人天眾生具有的特質所生起的分別、選擇、判斷的體驗。『十有二年』即可包含基於根本智的覺知觀察所有法,又包含基於差別智的思惟體驗所有法。
從『思惟大海廣大無量』到『思惟大海無增無減』一共十種,闡明依十波羅蜜發起十種入生死法界的如實思惟。『思惟』超越直觀的、表淺的、零散的體驗,是對一切法生起分別、選擇、判斷、取捨的過程,亦即對一切法加工處理的過程。普光明殿十信位的《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是文殊菩薩從一切法普遍存在的角度說,《淨行品》是從零散的善用心生起的角度說;而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的菩薩思惟,則是從對一切法生起分別乃至取捨的角度說。修行者通過種種思惟來判斷行法實踐是否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並非生命中一切法的本然存在,而是經歷菩薩思惟之後,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在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有菩薩思惟和行法實踐才有諸佛世界的種種莊嚴,『莊嚴』來自於智慧應用,來自於將身心體驗的所有法,經過分別乃至取捨,最終成為總合的、清淨安穩的生命體驗。土木磚瓦堆放一處不能稱為莊嚴,必須要經歷能工巧匠的設計加工,最終成為宮殿樓閣才稱為莊嚴。大海中的一切法如同土木磚瓦等種種材料,修行者經歷菩薩思惟與行法實踐,令此一切法成為生命中的宮殿樓閣,成為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的種種莊嚴。
德雲比丘所在的妙峰山頂是十住位行法的生起處,代表不離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妙峰山』代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堅固不動,德雲比丘成就『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是以『普見』一切法為核心,其『二十一種念佛門』皆以『普見』諸佛境界為宗旨。此處海雲比丘是在德雲比丘成就的基礎上,開始對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從根本智總持力生起的『普見』一切法逐漸轉變到依於差別智的『觀察』與『思惟』一切法。
【善男子!我思惟時,復作是念:世間之中,頗有廣博過此海不?頗有無量過此海不?頗有甚深過此海不?頗有殊特過此海不?善男子!我作是念時,此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以無能勝因陀羅尼羅寶為莖……】
『世間之中,頗有廣博過此海不?』等四個問題,是海雲比丘教誨善財童子如何生起思惟修、思惟體驗,其中包括思惟大海的四種屬性:廣博、無量、甚深、殊特。
『我作是念時,此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意味著『蓮華』是在如是思惟的過程中、在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中呈現出來的,是以大海為緣,經歷思惟才有的生命體驗。蓮華並非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本有,但亦非遠離此一切法而別有。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亦是如此,眾生依不同模式的種種思惟帶來不同的生命體驗,因此才有種種世界、種種眾生界。種種世界、種種眾生界不離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而別有,非『已經』存在於固定的時間、空間與處所中等著修行者往詣獲得。
比如對某一眾生个體而言,『自我』因素是所有生命力量的總合,生命力即是業力。生命中的一切法依『自我』因素生起,『自我』因素依一切法安住,『自我』因素以及一切法皆是真如自性所現。眾生世界、諸佛世界等無量世界是在『自我』因素與一切法之間的關係中呈現,在參與一切法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中呈現。如果沒有生命中『自我』因素的參與,一切法的存在本身皆無實義。
修行者生起行法實踐,並非止息『自我』因素的生起,更非息滅『自我』因素所代表的生命力量,而是以智慧力不斷改變『自我』因素參與一切法的模式,令生命中的一切法從娑婆世界轉變到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修行者往詣十方國土,往詣諸眾生界,並非是指在時間、空間、處所中基於色身生滅的往來,而是隨時隨處以智慧力明瞭諸佛世間、諸眾生界如何生起、如何呈現,以及體驗的方式出入無礙。
第二住位是『治地住』,『地』即生命中一切法的生起處、所依處,是『自我』因素、行法實踐的安住處,亦是眾生國土、諸佛世界、諸佛菩薩法身世間所在處。修行者在這一位行法中以思惟力見一切法中生起大蓮華,意味著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見清淨光明,體驗諸法殊勝功德。此殊勝功德不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身,而在依『自我』因素生起對一切法的如實思惟。換句話說,『自我』因素所在處即生命中的一切法所在處、一切國土所在處,亦是種種法界、種種眾生界所在處,修行者安住當下的一切法即安住諸佛世界、安住自性國土。
《入法界品》中關於『地』與『蓮華』的說法有很多:比如在第十迴向位這一參,安住地神以足按『地』,百千億阿僧祇寶藏自然踊出;在初等覺位這一參,善財童子見『大寶蓮華』從地踊出,上有如意寶蓮華座,佛母摩耶夫人坐於其上;在佛教中,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彼佛光明所照之處即眾生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修行者往詣其中,皆於『蓮華』中化生等等,亦皆是此義。
後面經文描述了蓮華的具體情況,以『百萬』為法數生起十二種世間王和十種摩尼寶顯現,這些顯現都不是靜止的。比如『百萬阿修羅王執持其莖』,其中『執持』即行為顯現,能夠帶來生命體驗。這些細節總體上呈現出以如實思惟所能帶來的理性、莊嚴和喜悅。
『此大蓮華,如來出世善根所起』等是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講述其成就體驗,是指其所演說的一切法不是聽聞而得,而是行法實踐中的如實知、如實體驗。『如來』是指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是從自性本體生起一切法的角度說,如實思惟是從『自我』因素如何參與的角度說,是從生起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的角度說。修行者以『自我』因素對自性本體所生一切法生起如實思惟,自性本體所生一切法即此『大蓮華』。『善根』是指正知見力、正解行力。因此,『如來出世善根』的具體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自性本體所生一切法;二是『自我』因素的參與。二者總合為一,才有此處的大蓮華。
【我時見彼蓮華之上,有一如來結跏趺坐,其身從此上至有頂,寶蓮華座不可思議,道場眾會不可思議,諸相成就不可思議……】
修行者以『見』和『思惟』從一切法普遍存在世間轉入到報身世間,『見』和『思惟』的過程即報身世間構建『自我』與『一切法』關係的過程,這種過程帶來的生命體驗即眾生所在世界。修行者以如實見、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才能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於『蓮華之上,有一如來結跏趺坐』是從對一切法普遍存在所生起的生命體驗的角度說。『蓮華』即當下的一切法;『坐』是指安住、不離;『跏趺坐』是指空有、性相、理事、世出世間等分別對立法悉皆平等,相互依存,互不捨離;『如來』是指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確切來說,有生命的參與,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才是『如來』,失去生命的參與,失去如實知、如實體驗,任何一切法皆無意義。『意義』來自於人類生命的參與。
『其身從此上至有頂』包含生命中的所有法。『此』是指當下『自我』因素及一切法所在處;『有』是指諸法存在和體驗;『有頂』是指一切法存在的邊際。雖然有觀點說『有頂』是色究竟天,也有觀點說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但確切來講,正如須彌山不是固定處所那樣,『有頂』亦非固定處所,任一法的邊際處即這一法的『有頂』。修行者到達無功用行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即到達行法實踐的有頂,因此無功用行的行法階段亦稱作灌頂位。『如來身從此上至有頂』意味著『如來身』即一切法的普遍存在。
『不可思議』是從自性本體的角度說,是從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從一切法本然存在與普遍存在的角度說,是一一法差別智中的語言名相、作意思惟皆不能到達。從『寶蓮華座不可思議』到『一切利益皆令圓滿不可思議』共有二十種,皆是『有一如來結跏趺坐』的具體說明,代表雖然自性本體的一切法總持力不可思議,但其中包含生起無量差別法的所有力量,包括寶蓮華座、道場眾會、諸相成就等等,一切法皆從此處生起。
換句話說,自性本體的根本無明、根本智總持力中本自蘊含著生起一一法、一念無明、差別智的力量,是從一法生起無量法的最初力量。從自性本體的角度說,即『彼蓮華之上,有一如來結跏趺坐』,而從一切法現相的角度說,即二十種不可思議。菩提場會《世主妙嚴品》中世尊成就無上正覺,有普賢菩薩等二十位菩薩圍繞生起,即是此意。二十位菩薩圍繞世尊是第一層,然後才是四十類大眾圍繞。《華藏世界品》中以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二十層世界為核心生起十方無量世界,亦是此意。
海雲比丘在海門國住十二年,以如實思惟見一切法廣博、無量、甚深、殊特,以此思惟見大海中蓮華出現,有一如來結跏趺坐,這個過程即是從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到達報身世間智慧生起的過程,是從自性本體的根本智所生一切法逐漸到達差別智生命體驗的過程。『見』和『思惟』離不開生命體驗,離不開『自我』因素的參與。
經典語言描述的是成就者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的語言,因此一定要將經典演說與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相關,不能只講『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而息滅眾生生命的參與、息滅身心覺受去談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能這樣!有生命參與,有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才能有生命中一切因果的轉變,才能夠從凡夫地到達如來地。
【時,此如來即伸右手而摩我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開示一切如來境界,顯發一切菩薩諸行,闡明一切諸佛妙法,一切法輪悉入其中,能淨一切諸佛國土,能摧一切異道邪論,能滅一切諸魔軍眾,能令眾生皆生歡喜,能照一切眾生心行,能了一切眾生諸根,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摩頂』是指以根本智力量轉入差別智顯現,從自性本體的力量轉入到身心覺知的生命體驗,生起轉變的力量即『摩頂』。
『普眼法門』是指以根本智的力量生起遍一切處差別智,能令修行者明瞭一切法,能普遍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生命中的所有法。如來演說普眼法門,即是演說這一部《華嚴經》,華嚴行法理論即涵蓋生命中的所有法。這種演說是在報身世間生起的,並不是說某一天某一個人呈現在海雲比丘面前,演說普眼法門,不是這樣!『普眼法門』的具體內容即『開示一切如來境界』乃至『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如何體驗如來演說『普眼法門』?海雲比丘在面對大海、思惟大海的一切法時,此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即如來坐大蓮華上。海雲比丘通過『見一切法』以及『思惟一切法』將直觀的、表淺的、零散的體驗轉變成報身世間深入的、如實思惟一切法的體驗,這種如實思惟一切法的體驗即『如來演說普眼法門』,修行者以『如實思惟』來『開示一切如來境界』乃至『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我從於彼如來之所聞此法門,受持讀誦,憶念觀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於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
前面『如來演說普眼法門』是從根本智生起的角度說,這一段開始是從『自我』因素參與的角度、從差別智生起的角度、亦即從差別智受持根本智一切法的角度說。根本智的力量無有邊際,因此不可思議、不可演說;而差別智在因緣法中生起,皆有邊際,但因緣法無有窮盡,差別智亦無有窮盡。
實際上,雖然『普眼法門』是從行法原則、行法實踐總持力的角度說,但是這種總持力已經不是根本智總持力,而是轉變到了差別智的總持力,它不是針對具體的某一法,但可以應用到任何一法中。差別智總持力即生起具體的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的力量。在《華嚴經》中,從一法到無量法,皆是用這種模式演說的,不會從這一法直接跳到無量法,而是將中間的過程以種種方式演說清楚。演說的過程即自性智慧的呈現過程,是生命體驗現前的過程,亦是諸佛世界現前的過程。
【善男子!我於彼佛所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於日日中,以聞持陀羅尼光明,領受無數品;以寂靜門陀羅尼光明,趣入無數品;以無邊旋陀羅尼光明,普入無數品……】
『千二百嵗』是基於法數『十二』的說法,代表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法的生命體驗。此處列舉的十種『陀羅尼光明』是普眼法門的具體呈現,海雲比丘以十種陀羅尼光明『領受無數品』乃至『辨析無數品』。
差別智的種種法皆不能與根本智的力量相比。比如數列2、4、6、8、10……,對應數學公式y=2x,公式涵蓋了數列上的所有數字。數學公式y=2x即這個數列的總相,每個數字即一一法別相。這個數列上的數字無量無邊,雖然每個數字是y=2x的內容,但任何一個數字都不能代替這個公式。這就是差別智與根本智的關係,差別智是根本智的顯現,但差別智不能代替根本智。
『普眼法門』是觀察與思惟一切法的行法模式與成就模式,而不是觀察、思惟行法的具體內容。海雲比丘受持『普眼法門』,當面對大海時,大海是其獲得行法成就的內容,而不是行法成就本身。換句話說,『普眼法門』相當於公式y=2x,是報身世間智慧成就,大海則相當於數列中的無量數字,是直觀而零散的體驗,是智慧應用的具體顯現。修行者明瞭如何運用這個數學公式,即是受持『普眼法門』,亦相當於受持這個數列的所有數字。
由此可知,如果修行者想要從內容上來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內容無有窮盡,行法實踐亦無有窮盡,這就是聲聞種性的行法。如果是從行法模式與成就模式上來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這種模式就可以涵蓋大海中的所有法,此種即是大乘菩薩行法。
『陀羅尼光明』和『三昧光明』有什麼區別?『光明』代表自性智慧的應用或者生命體驗的生起。『陀羅尼』代表總持,把某一類法總合在一起,給它一個共同的名稱或屬性,這個名稱或屬性即這一類法的總持陀羅尼。這一類法可以是善法,亦可以是惡法,可以是世間法,亦可以是出世間法。比如貪、瞋、癡、慢、疑中的『貪』包含很多具體內容,這些內容總合起來統稱為『貪』,『貪』即是這一類法的陀羅尼。所以,『陀羅尼』不一定與出世間自性法相應,只是這一類法的總和,是這一類法的總相。『陀羅尼』類似現代學科中的集合、關鍵字。『陀羅尼光明』意味著以菩薩善思惟能於這一類法具有總體的、原則性的明瞭。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種種『陀羅尼光明』是基於第二住位治地住的行法,是從智慧總持力的角度說,從觀察與思惟一切法的角度說,還沒有到達明瞭具體某一法細節的地步,善知識行法還沒有到達大海中。
『三昧』則不同,只有與出世間自性法相應的才稱為『三昧』,不相應的不能稱為三昧。『三』代表自性所生、梵行清淨。
當修行者能對某一類法生起明瞭觀察與思惟時,即是以『陀羅尼光明』受持此無數法。一法可以生起無數法,此一法即是一品。生命中有無數法即有無數品,需要種種『陀羅尼光明』來領受、趣入乃至辨析。比如中本華嚴有一四天下微塵偈、一千兩百品。如何受持『一四天下微塵偈頌、一千兩百品』?修行者以智慧力明瞭生命中的所有法,此即受持一千兩百品;每一法皆可生起無數演說,皆可如實知、如實體驗,此即受持一四天下微塵偈。『受持』是從總持力角度、從陀羅尼光明的角度說,亦是從如實知、如實體驗的角度說。
下本華嚴、中本華嚴、上本華嚴是從智慧力、總持力成就的微細程度來講,並非在下本華嚴之外、在當下的一切法之外,還有另外的中本華嚴與上本華嚴。從下本華嚴的文字演說轉入到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即是到達中本華嚴與上本華嚴,在華嚴行法理論中,即是從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最終到達等妙覺位。
通過普光明殿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即能體會這一點:十住位時,天帝釋請佛入妙勝殿,使用的是『十千』莊嚴;十行位時,夜摩天王請佛入寶莊嚴殿,使用的是『百萬』莊嚴;十迴向位時,兜率天王請佛入一切妙寶所莊嚴殿,使用的是『百萬億』莊嚴。法數不一樣,代表智慧越來越微細、準確,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也就越來越微細、準確。
後面經文講到如果世間一切眾生來至我所,『我悉為其開示解釋、稱揚讚歎,咸令愛樂、趣入、安住此諸佛菩薩行光明普眼法門』,『來至我所』即是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開示、讚歎』是指自我覺悟、生起觀察思惟等種種體驗。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深入一切菩薩行海,隨其願力而修行故;入大願海,於無量劫住世間故;入一切眾生海,隨其心樂廣利益故……,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前面海雲比丘給善財童子所講述的,皆是從行法理論的角度說,即從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相當於把數學公式y=2x的原理講清楚,至於如何運用這個公式,如海雲比丘所言:怎麼能說詳盡呢?
『彼功德行』是指這個法門的具體應用。比如『深入一切菩薩行海』、『於無量劫住世間』等等,世間法無盡,應用亦無有盡,文字言說不能窮盡。
後面經文是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推薦第三住位修行住善知識善住比丘,這個推薦包含兩方面含義:首先,表明修行者不能停留在這一位行法中;其次,表明下一位行法要依海雲比丘的『普眼法門』才能生起。具體細節下次再做介紹。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