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相 關:兜率宮中偈讚品、十迴向品
關鍵字:整體性和結構性、華嚴行法的核心資糧、極樂世界是所有行法實踐的核心和基礎、陀羅尼、自性布施、普賢菩薩法界行法、七粒白芥子打開南天鐵塔、滅盡定行法、四位行法偈頌對比

前面介紹到十迴向位,強調了不同行法之間的經文差異,大家從經文細節可以體會行法上的不同。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像一座宮殿,是整體性的和結構性的,要通過與總體相應的視角才能看清楚,銷文註釋做不到這一點。

銷文是一門技術,解決文字『在說什麼』的問題,只要掌握了經典的演說方法,掌握了密法言說解讀和語言表達模式,就可以從文字上理解經文的意思;整體性和結構性的解讀是一項工程,解決『為什麼那麼説』的問題,需要把經典演說放在整體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中才能獲得其中的意涵。我們通過銷文加工出宮殿的種種部件,通過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將這些部件組合成宮殿,部件是否準確會直接影響宮殿能否建立。

《華嚴經》就是這樣一座宮殿,解讀這部經不但銷文要準確,同時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也要準確,缺乏任何一個,看到的都不是《華嚴經》。這部經在演說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時使用的語言非常精準,不同行法次第的說法模式不相同,必須通過對比才能把握好。

事實上,把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梳理清楚的過程亦是行法實踐的一部分,行法實踐是對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的落實,準確落實即是對行法理論的證得。正如文殊菩薩教導修行者要深入經藏一樣,深入經藏本身即是行法實踐,並非深入經藏之外還有另外的行法實踐。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銷文的過程是關注生命中一切法的過程,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的落實是將這一切法重新管理成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經典之所以有密法言說,除了與民族文化背景有關,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修行者要開啟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不論是佛教的還是其他宗教的經典,都不是知識性的言說,需要修行者用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去解讀。

佛教成就者集結經典必須要符合釋迦牟尼佛建立的演說方法。修行者要到達經典所說的成就處,就一定要瞭解經典如何解讀、如何落實,甚至到十迴向、十地位以上時,不但必須知道經典如何集結,還要有從龍宮、輪圍山集結經典帶到世間的能力。想要具備這樣的能力,《華嚴經》是必須要學的。我們聽到不少說法,認為這位是佛菩薩再來,那位是佛菩薩再來,但是如果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都說不清楚,甚至經典解讀還存在問題,這種說法就不是事實。在這一點上,龍樹菩薩以自身成就做出證明,登地位菩薩可以集結《華嚴經》。

前面介紹了三世諸佛『已說、現說、當說』這種演說模式,這種演說模式出現在經典中意味著這種行法很關鍵,是成就無上正覺的核心,也是必須的資糧。這種經文演說模式在菩提場會、四位行法等處都曾出現,我們在解讀經典時需要特別關注。

十迴向位有三品,上次介紹了這一行法是在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演說,也介紹了兜率天內院與外院的差別。在共法世間行法中,包括凡夫外道或者二乘聲聞等等,往往認為須彌山頂、夜摩天宮、兜率天宮是不同的世間處所,天帝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也是獨立不同的個體。但轉到華嚴行法中,要知道須彌山頂、夜摩天宮、兜率天宮都是針對一切法的不同思惟模式,天帝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都是生命中的『自我』因素在不同情況下的呈現。『自我』因素不是單一的,在不同因緣下會有不同的呈現,圍繞著『自我』因素所呈現的一切法也不相同。

十住位行法以須彌山頂妙勝殿的模式生起,從根本智、總體的角度來看,生命中的所有法總合在一起即是須彌山,這一切法即是須彌山一切法。但如果從菩薩道種智行法的角度來看,生命中有無量法,每一法都可以是須彌山,因此生命中又有無量須彌山。須彌山不是處所,而是一種範疇,代表某一類法的總合。登上須彌山頂意味著見某一類法的總合,不離這一切法而又超越這一切法。十住位行法的核心是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代表自我對自性覺悟的主動的皈依,行法的具體表現是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演說十住位行法。

十行位行法以夜摩天宮寶莊嚴殿的模式生起,核心是夜摩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入寶莊嚴殿,大眾中開始有菩薩眾,代表修行者開始生起善思惟行法。十行位行法的具體表現是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演說十行位行法,生起無量菩薩行法道種。

十迴向位行法以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的模式生起,核心是兜率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入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大眾中不但有無量菩薩,並且大眾與世尊有很多交流,代表修行者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時,一切法皆皈依自性覺悟。十迴向行法的具體表現是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宣說十迴向位行法。

修行者明瞭行法之間的差別才能知道如何升進,這些差別要通過經文對比才能詳細闡明,乃至要通過生起報身世間行法才能準確把握。

當講到見性、證得般若、證得無上正覺時,要知道這些都是針對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而言的,自性法以及般若、無上正覺成就普入一切法中,要通過具體的行法實踐,從其生起的作用中才能體會其存在。比如我們有計算準確的能力,能力本身並不可見,必須要通過具體的實際計算才能看到這種能力。見性、證得般若與無上正覺也是這樣,要在具體的每一法中去見性,在生命活動與體驗中去證般若、去證無上正覺,每一法生起的因緣不同,自性、般若、無上正覺的表現也不相同。生命中有無量須彌山,同樣也有無量夜摩天、無量兜率天。十迴向位在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演說、在兜率天內院演說,也就是在一切法中演說。

在不同行法理論中,兜率天所表達的意義並不相同。雖然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都可以上升兜率天,但並不能到達兜率天內院,只有在不共別教行法中以自性智慧生起迴向位行法,才能到達別教菩薩的兜率天內院,到達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內院是自性智慧成就處,外院是世間法成就處。在探討兜率天與兜率天內院成就時,一定要確認是針對哪個種性的修行者,針對哪個種性的兜率天。不但兜率天如此,其它諸天亦是如此,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行法中的須彌山、須彌山頂,與別教菩薩、圓教菩薩的須彌山、須彌山頂意義完全不同,要結合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來理解。

在十迴向位,修行者不但能如實思惟、如實知一切法,也能在一切法中生起確切的身心覺受,令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現前。比如回到蘋果的例子,如實思惟、如實知意味著我們不但可以明瞭蘋果的顏色、成分、用途等屬性,到十迴向位時,我們還要知道如何將它們落實在具體生活中,以幫助我們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遇到顏色的問題,能以顏色來解決,遇到成分的問題,能以成分來解決,不會不合時宜地以顏色來對待成分的問題,或者以成分對待顏色的問題。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沒有固定的處所,而是來自於對一切法的分別選擇和判斷。

總體來講,修行者在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開啟般若智慧,得梵行清淨,這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核心資糧,也是等妙覺位行法的核心力量,十行位菩薩善思惟、十迴向位菩薩智光三昧等皆不能離開般若智慧,不能離開梵行清淨。所以,要區分對一切法的分別選擇和判斷是凡夫地的生死法,還是菩薩道種智行法,關鍵要看是不是在梵行清淨中生起。

站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以及等妙覺位的角度分別來看,諸法實相、自性本體、第一義空、無上正覺等的呈現方式各不相同,名字相、言說相乃至種種身心覺受也都不相同。比如無上正覺在十住位稱作菩薩無量方便、無生忍,稱作般若智慧;在十行位稱作菩薩善思惟,稱作如實知;在十迴向位稱作智光,在十地位稱作大智慧光明、無生法忍,稱作如實體驗。

相比十行位來說,十迴向位是將菩薩善思惟在一切法中生起運用,也就是般若智慧入一切法中生起運用,智慧應用與行法精進即菩薩放光。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演說十迴向行法。『演說』是智慧應用與行法精進的具體顯現,演說即是菩薩放光。

《兜率宮中偈讚品》與十住位《須彌頂上偈讚品》、十行位《夜摩宮中偈讚品》對應,結構一致。這一品分為四層生起:第一,十幢菩薩從十妙世界、十幢佛所雲集;第二,菩薩各化妙寶藏師子座,其身悉放光明;第三,世尊兩膝輪放光,遍照法界、虛空界;第四,十方菩薩依次說偈。

這裡的十妙世界、十幢佛所是在十住十行位成就的基礎上生起的,修行者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成就梵行清淨、成就菩薩善思惟,這一切法所在就是十妙世界、十幢佛所。十位菩薩與十尊佛的名號中都有『幢』字,代表菩薩與諸佛體性一致、顯現一致、從佛而出。《昇兜率天宮品》中菩薩大眾與世尊的交流很多,而十住十行位中沒有這種交流,也同樣說明這一點,只有當體性一致、顯現一致、從佛而出時,才能與佛交流。

很多修行者希望到兜率天內院聽聞菩薩說法,但從華嚴行法理論來看,修行者能得梵行清淨、智慧增勝、行法精進,這本身就是在兜率天內院聽聞菩薩演說妙法。用經典的語言來說,這種由行法實踐帶來身心覺受上的喜悅,即《兜率宮中偈讚品》中的十方菩薩演說偈頌。

十迴向位的第三品是《十迴向品》,有十卷半經文,《華嚴經》除了《入法界品》,這一品是最長的。經文是這樣: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

諸佛『現前』代表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生起。與十住十行位的數字相比,這裡諸佛所從來處的距離和數量大了很多,說明十迴向位行法的智慧力比十住十行位的要更加微細深遠。數字大小代表智慧的深淺程度,可以從兩方面來解讀:一是從橫向來講,可以到達一切眾生的一切法中;二是從縱向來講,可以到達任意一法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流轉中。在十住十行位時數字比較小,相對來講智慧比較粗淺,到十迴向時數字變大,意味著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越來越微細。

比如在《如來壽量品》中,心王菩薩講到『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為什麼是這樣?娑婆世界的一項工程,我們不停地做,需要一劫時間才能完成,而在極樂世界,因為修行者智慧深密、行法精進,只要一天一夜就可以完成。心王菩薩又說『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做一劫的事情,到袈裟幢世界只要一天一夜,說明袈裟幢世界的智慧更加微細深遠。如此說法共有十次,最後是普賢菩薩法界。也就是說,修行者即便已經到達極樂世界,後面到普賢菩薩法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段路即是華嚴行法中的菩薩道種智行法,而極樂世界是所有行法實踐的核心和基礎,是其中最重要、最初的一步。

此處是『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現前,而在十住位時是『千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現前,十行位時是『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現前,從十住、十行到十迴向,每次升進都是前面的十倍,也就是說,前面十日十夜所做,後面則只要一日一夜,這是從智慧成就的角度說。

如果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說則與此相反,世尊在《無量壽經》中說,在娑婆世界勤奮精進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行法實踐要在娑婆世界,成就之後的報身世間要在諸佛國土。

不共別教行法意味著後一位次行法要依前一位次行法來建立。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是菩薩行法中最初的、最核心、最基礎的成就,意味著所有菩薩行法都要在極樂世界才能生起。修行者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從極樂世界生起所有諸佛世界,最終到達普賢菩薩法界。修行者到達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即成就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一心清淨無所住和行法精進無所住,在這兩個基礎上逐步到達普賢菩薩法界。

十方諸佛加持金剛幢菩薩二十一種因緣之後,令菩薩演說十迴向位,經文是這樣:

【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

經典中常見到『陀羅尼』和『三昧』這兩個說法,『陀羅尼』是總持,把某一類法合在一起給一個名字叫總持,好比當今的關鍵字,通過關鍵字能知道後面的內容,關鍵字就是陀羅尼。

『陀羅尼』可以代表任何法,相應法或不相應法、善惡法、染淨法、空有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可以稱作陀羅尼。陀羅尼和須彌山的差別在於,陀羅尼是從諸法言說的角度建立,須彌山是從諸法存在的角度建立。

相比陀羅尼來說,與自性法相應,與般若智慧、梵行清淨相應的才稱作『三昧』,其餘不能稱作三昧。陀羅尼可以是世間言說相、文字相,三昧則是出世間身心覺受。前面講到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三昧即正受,經典中定義攝受正法的過程即稱作正受,過程需要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參與。

『得陀羅尼光明故』是指修行者到達十迴向位時,能以智慧力入一切法中,鑒別諸法體性、流轉、因緣、顯相等等,生起演說,不但文字名相概念準確,並且符合諸法因緣,能構建完整的思想體系。文字演說是行法實踐的具體表現,也是般若智慧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是『大光普照法界』、『住廣大智境界』的具體表現。『法界』不但包括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的一切法,還包括修行者的如實知和如實體驗,有符合諸法實相的分別選擇和判斷。沒有如實知和如實體驗,一切法存在本身不能稱為法界。修行者能對一切法如實知和如實體驗即是入法界,能入法界的修行者即法身菩薩。

金剛幢菩薩受諸佛加持,開始演說十迴向位,經文是這樣:

【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者不壞迴向,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四者至一切處迴向,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八者真如相迴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十迴向位和十住十行位一樣,行法名號和內容都是由上首菩薩演說,其中意義在前面第二十講介紹《十行品》時已經說明了,可以參考。『三世諸佛咸共演說』說明十迴向位是十方諸佛都經歷過的,修行者必須經歷同樣的行法才能與諸佛究竟同等。

十迴向位行法中最長的一段在第六迴向位『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講了六十二種布施。『布施』不但指錢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從生命角度來說,諸法生起、智慧現前皆是自性布施,一切法本然存在、普遍存在即如來地廣大布施。十波羅蜜中初發心階段的三位行法皆屬自性布施。

菩薩善思惟在於構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思想模式,行法實踐是具體落實的內容和形式,是對善思惟行法的校對和檢驗,二者缺一不可。模式在報身世間建立,內容和形式在化身世間呈現。雖然菩薩善思惟在不同行法階段的具體表現並不相同,所帶來的身心覺受也不相同,但是都以梵行清淨、以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為指歸。菩薩行法不能停留在化身世間的內容和形式上,也不能停留在報身世間的善思惟階段,而要以如實知、如實體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為標準,善思惟與行法實踐相互促進、相互校驗和增勝,修行者以此到達法身世間。

如果沒有智慧作為先導,沒有行法理論作為依據,行法實踐即是盲目的,一切法存在只是直觀而表淺的身心覺受。如果沒有行法實踐,失去對一切法的身心覺受,任何智慧也都不能建立。

經典往往以演說處所、參與大眾、演說因緣、說法主、問法主等描述來表達報身世間行法模式如何構建,以種種言說論義來表達行法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如何生起。因此,讀經不能只停留在言說論義的文字上,還要回到演說環境中,回到報身世間行法中,才能明瞭其確切意涵。

比如,經典往往是針對某一類眾生的某一類行法生起的,因此說到哪部經的哪種說法,一定要強調是針對哪類眾生的哪類行法,不能斷章取義。像在《金剛經》中就有這樣的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該怎樣理解?首先,這是針對須菩提長者而言,是針對聲聞種性證諸法空而言,因此世尊是以否定一切法的形式來說;其次,這種說法並非否定一切法的存在,並非息滅對一切法的身心覺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後面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一切法存在才會有『如是觀』,息滅一切法就不會有『如是觀』。同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後面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見諸相非相』才有『即見如來』。

如果《金剛經》不是針對須菩提長者,不是針對聲聞種性證諸法空,而是針對文殊菩薩,針對華嚴行法中的法身菩薩,就不會是這種說法。世尊與須菩提長者論義、世尊與文殊菩薩論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報身世間行法。文字言說只是這種行法的內容和形式,要讀懂經典文字,首先要在報身世間構建相應的行法,在這樣的行法模式中解讀這種文字言說才能準確。從經典中世尊與文殊菩薩的種種論義可以看出,修行者進入到菩薩行法時,以智慧力入一切法中,一切法皆是智慧相,皆是解脫相,夢幻泡影、生死虛妄亦是如此。

很多修行者沒有構建起完整的佛教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依某一句話作為究竟標準,停留在某一位行法中不能升進,受一非餘,得少為足,這種同樣是不正知見,甚至是一闡提。

第六迴向位是以般若智慧入一切法中,生起六十二種布施。六十二是法數,代表生死法界的一切法,修行者以智慧入一切法中,這一切法皆是般若智慧的增上因緣。

第八迴向以後開始逐漸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而第七迴向位之前,包括十住十行都不曾說到普賢菩薩法界行法,這意味著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是在第八迴向位以後才能生起,也就是在修行者成就金剛種性智慧之後才能生起。修行者要經歷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經歷十行位以菩薩善思惟行法生起無量行法道種,乃至經歷十迴向位以菩薩善思惟行法回到世間一切法中,以金剛種性智慧力才能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第七迴向位之前是有功用行的行法,確切來講,儘管十迴向位是由金剛幢菩薩演說,最終能夠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但修行者實際證得金剛種性智慧則要到第七迴向位以後的入滅盡定行法階段,第八迴向位以後開始逐漸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總體上說,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是針對根本智的行法,是針對圓滿身語意業的行法,是在證無生忍和證無生法忍的基礎上才能生起。等覺位之前的普賢行法是別教菩薩的普賢行法,與等覺位如來座前的普賢行法以及妙覺位如來座內如來種性的普賢行法有很大差別。修行者是從道種智行法經歷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最終轉入到根本智成就中,到達如來地法身世間。修行者在八地以後證無生法忍,於菩提樹下示現成就無上正覺,到等覺位時,由普眼菩薩於如來座前請見普賢菩薩,這時才到達普光明殿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由此可知,當講到普賢行法時,修行者一定要明確是哪一種性的普賢行法,怎樣的成就標準,以及如何確切生起。相關信息請參考下面的表格: 四十位行法

不少修行者對《普賢菩薩行願品》很熟悉,確切講,雖然整個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在四十華嚴中都稱作《普賢菩薩行願品》,但是依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可以看出,《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到第七、第八迴向位以後,也就是到觀自在菩薩與正趣菩薩這兩參之後,才是確切的入法界菩薩行法,這之後的行法才稱得上是普賢菩薩行法。

很多修行者把《普賢菩薩行願品》放在五十三參末後來看,但這時候的普賢行法就是妙覺位如來座內的普賢行法。不論是從第七、第八迴向位開始算,還是從第五十三參之後開始算,普賢菩薩行法都要依金剛種性智慧才能生起,依滅盡定行法才能生起。

普賢行法的核心是金剛種性智慧,以金剛智慧在一切法中生起行法實踐才是普賢行法。佛教中有龍樹菩薩以七粒白芥子打開南天鐵塔、得金剛薩埵授予密法、帶到世間廣度眾生的說法,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七粒白芥子』代表以七覺支為顯現的金剛智慧。『南天鐵塔』代表當下南閻浮提一切法,也就是凡夫地的貪瞋癡慢一切法。普賢行法是在南閻浮提一切法中生起的,是以金剛種性智慧生起的。

十信位中,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出二十類問題,前十類問題都是關於如何成就圓滿身語意業。從別教行法理論來說,圓滿身語意業是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第八到第十位入滅盡定行法階段成就的,第八到第十位即各位行法中的灌頂位,或稱一生補處。當我們講到圓滿身語意業時,一定要明確是哪一位行法的入滅盡定行法所成。『入滅盡定行法』即無功用行的行法,也是成就根本智的行法,修行者通過入滅盡定行法才能成就圓滿身語意業。十住位的第八童真住到第十灌頂住、十行位的第八難得行到第十真實行,分別代表了十住位、十行位所成就的圓滿身語意業,此處的第八迴向位到第十迴向位則代表十迴向位所成就的圓滿身語意業。成就如來地究竟圓滿身語意業是在於普光明殿《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和《離世間品》,而這三品又是依四位行法中的各個入滅盡定行法不斷升進才到達的。

從華嚴行法理論可以清楚看出,修行者從凡夫地到如來地並非一蹴而就,也並非靠佛菩薩加持而自己不需勞動即可獲得,要在當下的一切法中,靠不斷的智慧增勝、行法精進才能逐步證得。

金剛種性智慧以及普賢菩薩行法如何逐步建立?第一,在十信位,要依文殊菩薩教誨,在當下的一切法中發起善用心;第二,在十住位,要能安住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而無所取著,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第三,在十行位,要依一切法生起菩薩善思惟,成就無量菩薩行法道種;第四,在十迴向位,要依菩薩善思惟入一切法中,如實知在一切法中如何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金剛種性智慧、普賢菩薩行法成就的過程,即從差別智行法到根本智成就的過程,亦即從文殊菩薩智慧到普賢菩薩行法不斷升進和轉變的過程。修行者通過在當下一一法中生起精進的行法實踐,最終逐步到達圓滿身語意業。

金剛幢菩薩說完十種迴向之後,世界六種震動,十方菩薩同名金剛幢現前作證,最後金剛幢菩薩演說四十七首偈頌結會,經文是這樣: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於法界已,善知文義,增廣大心,大悲普覆一切眾生,繫心安住三世佛種,善入一切佛功德法,成就諸佛自在之身,觀諸眾生心之所樂,及其所種一切善根悉分別知,隨順法身,為現清淨妙色之身,即於是時而說頌曰:菩薩成就法智慧,悟解無邊正法門,為法光明調御師,了知無礙真實法……】

總體上偈頌代表行法實踐帶來的理性、莊嚴和喜悅,在行法實踐之後才能生起。十迴向位演說偈頌的方式與十住位、十行位不同,下面對照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位的偈頌來辨別這些行法之間的差別。

《十住品》末後法慧菩薩演說的一百首偈頌,是從初發心住到灌頂住來分別建立;《十行品》末後功德林菩薩演說的一百零一首偈頌,則是按十波羅蜜行法來建立,表明十行位與十住位不同,相對十住位來說,十行位更是一種總合性的行法。從普光明殿四位行法的經文結構也能看到這一點,十行位的《十無盡藏品》即是把十住位後三品總合在一起來生起演說,以表明十行位的菩薩善思惟是一種總合的智慧應用。

《十迴向品》金剛幢菩薩演說的偈頌和十住十行位存在兩處不同:

首先,金剛幢菩薩最後結會的四十七首偈頌的前面三十首是一個模塊,講自性地佛法僧三法的綜合呈現,以契合十迴向位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後面十七首偈頌是依前面的三十首偈頌生起的,也就是依自性地佛法僧這三個因素生起的。

其次,在十住十行位,菩薩是在十位行法之後生起偈頌演說,代表菩薩是以十位行法作為整體來生起偈頌演說的,是以整體的報身世間智慧成就的角度來建立演說的。而在十迴向位,金剛幢菩薩在每一位行法末後都要演說偈頌,代表十迴向位智慧深密入一切法中,每一位行法的落實都帶來不同的身心覺受,是從法身世間成就的角度來建立演說的。

十地位的《十地品》中,金剛藏菩薩演說偈頌與三賢位又有所不同,我們在後面講到十地位時再來對比。總之,我們從這些菩薩的不同演說模式中,能體會到行法之間的不同,明瞭這些不同對生起行法實踐至關重要,這些不同要放在整體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中才能顯明。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